-
皮肤奇异型平滑肌瘤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74岁,因右侧大腿肿物3年,增大1年就诊。患者于3年前在右侧大腿发现鸽子蛋大小的肿物,无明显疼痛、麻木等不适。肿物逐渐增大,于1年前增至"苹果"大小,自感坠胀不适,遂就诊。门诊以右大腿上段内侧纤维肉瘤收入病房。既往体健,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检:各系统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右大腿上段内侧可见一约13 cm × 8 cm椭圆形包块,表面无红肿、破溃,皮肤感觉及血运良好,余未见异常。彩色超声检查示右侧大腿内侧探及11.2 cm × 10.3 cm的低回声,界限清,形态尚规则,内部回声不均匀,间以少量无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红蓝血流信号,频谱多普勒超声测得动脉血流频谱。核磁共振成像示右侧大腿内侧肌间隙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肿块影(图1),信号不均匀,中心见环形长T1短T2信号影及斑片状稍短T1长T2信号区,DWI周围呈高信号,中心呈低信号,边界清晰,邻近肌肉组织受压。右侧大腿软组织穿刺活检提示奇异细胞性平滑肌瘤,瘤细胞怪异,但增殖活性极低,不排除子宫起源,所见病变微小。活检标本肉眼观为一类圆形肿物,体积9 cm × 9 cm × 7 cm,切面可见多量出血坏死,包膜完整。光镜下瘤细胞呈短梭形或卵圆形,胞质红染,核大深染,形态奇异(图2),核分裂象少见。免疫表型:内皮细胞标记物(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高分子量结蛋白(H-caldesmon)、类肌钙蛋白皆阳性,上皮膜抗原、肌红蛋白、肌浆蛋白、Melan-A、黑素瘤标志物HMB45皆阴性,核增殖指数Ki-67指数约2%,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约20%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核增殖指数MIB-1在肾上腺皮质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核增殖指数(MIB-1)在肾上腺皮质癌(ACC)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2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ACC患者和肾上腺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ACC组59例,男25例,女34例,男女比例1∶1.4。年龄(46.1±2.1)岁,其中<20岁4例,21~30岁7例,31~40岁11例,41~50岁14例,51~60岁13例,61~70岁8例,>70岁2例。体质量指数(24.3±2.4)kg/m 2。收缩压(149.3±5.2)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93.4±1.7)mmHg。典型库欣综合征表现51例,高血压52例,血糖升高44例,低钾血症16例,雄激素分泌致月经异常和痤疮16例。实验室检查:血糖(7.2±0.3)mmol/L,糖化血红蛋白(8.6±1.4)%,总胆固醇(5.7±0.3)mmol/L,三酰甘油(2.0±0.3)mmol/L。24 h尿游离皮质醇(234.4±39.0)μg/24 h,其中46例升高。8∶00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9.5±4.1)pg/ml,其中48例下降。血游离皮质醇(401.2±17.1)μg/dl,其中42例节律消失。醛固酮升高17例。硫酸脱氢表雄酮(713±159)μg/dl,其中16例升高。神经烯醇化酶(21.2±5.3)ng/ml,其中27例升高。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272.0±42.1)ng/ml,其中26例升高。46例行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均不被抑制。39例肿瘤为功能性。59例术前行腹盆腔增强CT、MRI、B超检查,21例行PET/CT检查。肿瘤位于左侧32例,右侧26例,双侧1例。肿瘤最大径(9.6±1.7)cm,其中≤10 cm 43例,>10 cm 16例。伴淋巴结转移5例,远处转移16例,局部侵犯11例。肿瘤临床分期Ⅰ期(T 1N 0M 0期)4例,Ⅱ期(T 2N 0M 0期)27例,Ⅲ期(T 1~2N 1M 0期、T 3N 0M 0期)23例,Ⅳ期(T 1~4N 0~1M 1期、T 3N 1M 0期、T 4N 0~1M 0期)5例。伴肾上腺中央静脉、肾静脉、下腔静脉瘤栓6例。对照组53例,均为肾上腺皮质良性病变患者,男26例,女27例。年龄(44.3±3.2)岁,典型库欣综合征表现28例,24 h尿游离皮质醇(176.4±41.2)μg/24 h。27例游离皮质醇节律消失。硫酸脱氢表雄酮正常。23例行大、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均不被抑制。肿瘤最大径(4.2±2.3)cm。ACC组T 1N 0M 0期患者接受机器人或腹腔镜根治性肾上腺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周围淋巴组织;分期≥T 2期患者接受开放根治性肾上腺切除术+淋巴结清扫。6例因肿瘤侵犯肾脏,界限不清,行根治性肾上腺切除术联合肾切除术。11例局部种植转移,行立体定向放疗。9例伴肝转移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3例伴肺转移孤立病灶,行手术切除。4例多发肺转移,行放疗联合米托坦治疗。根据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记录ACC组的病理Weiss评分和MIB-1表达情况。分析不同MIB-1表达、临床分期、Weiss评分亚组的预后情况。 结果:本研究ACC组59例,达到R0切除35例,R1切除19例,R2切除5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质量(370±52)g,≤300 g 42例,>300 g 17例。对照组MIB-1阳性率为1%~5%,ACC组MIB-1阳性率均>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对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包膜侵犯、包膜破裂、脉管内瘤栓和MIB-1>10%的53例患者,予肿瘤瘤床放疗和米托坦药物治疗,二线选择联合免疫治疗、依托泊苷+顺铂+多柔比星方案化疗等。不同肿瘤分期ACC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Ⅰ期65%,Ⅱ期58%,Ⅲ期38%,Ⅳ期<5%。预后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早(Ⅰ、Ⅱ期)和分期晚(Ⅲ、Ⅳ期)亚组的总生存期分别为3.6年和1.1年( P=0.003),无病生存期分别为25个月和11个月( P=0.011)。R0、R1、R2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1%、3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0)。生存曲线显示,ACC组MIB-1>10%亚组和≤10%亚组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7%和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1)。ACC组Weiss评分(7±2)分,其中3~5分组21例,6~9分组38例,两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2%和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7)。 结论:MIB-1可以作为ACC的一种辅助诊断和预后评估指标,MIB-1高表达有助于ACC的早期诊断和确定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癌合并肝内胆管癌手术切除联合综合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男,58岁,2022年2月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反复绞痛4 d”来本院治疗。既往有肝吸虫及胆囊炎病史十余年。实验室检查:AFP 1 599 μg/L,PIVKA-Ⅱ 27 mAU/L。上腹部增强CT:肝右后叶下段混杂密度占位,不排除肝细胞癌(图1);右后叶上段类圆形稍低密度灶,不排除转移瘤(图2)。胸部CT:右肺下叶实性结节,大小约3 mm。初步评估患者Child-Pugh评分A级,无绝对手术禁忌,患者接受了右半肝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被切除的肝脏组织包含2个结节,其中较大者体积为11 cm×10 cm×3.5 cm,质软,另一较小结节大小为1 cm×0.9 cm×0.5 cm,质地较韧。大结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突触素(Syn)及CD56阳性,嗜铬粒蛋白A(CgA)及AFP等阴性,核增殖抗原(Ki-67)指数>80%,考虑该肿物性质符合神经内分泌癌,甲状腺转录因子-1阳性表明该肿瘤由肺转移的可能性不大,根据影像学表现及术中所见考虑为肝神经内分泌癌(PHNET)(图3)。小结节HE染色可见癌组织呈腺样分布(图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表达阳性,符合胆管癌表现。行基因检测,大结节检测到TP53基因变异,小结节检测到CDKN2A基因发生移码突变。患者出院25 d后返院复查,AFP水平明显下降(6.3 μg/L),PIVKA-Ⅱ 20.6 mAU/L,AST、ALT、胆红素等指标均正常。复查上腹部CT及MRI未见明显复发。由于患者同时存在PHNET和胆管癌,笔者采用静脉输注依托泊苷0.3 g+顺铂120 mg,同时口服索凡替尼300 mg。依托泊苷分3 d完成,每天通过静脉输注0.1 g,第一次疗程因患者无法耐受,第2天及第3天未输依托泊苷。后患者每隔1个月返院行化疗,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未见明显复发。至2022年9月患者返院复查,上腹CT示术区类圆形稍低密度灶,考虑复发(图5),行CT引导下肝脏活组织检查病理示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CK19(+)、CgA(-)、Ki-67>90%,CD56仍呈阳性。住院期间行CT引导下肝脏肿物射频消融术。1个月后患者返院复查,行PET/CT示右侧心膈角及腹腔内可见肿大淋巴结及转移灶(图6),肝右叶消融病灶边缘代谢稍活跃,综合考虑后行射频消融及卡瑞利珠单抗200 mg免疫治疗。2023年2月患者因上腹胀痛不适行CT平扫,可见肝区一巨大肿块(图7),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术中灌注重组人5型腺病毒1 ml+雷替曲塞2 ml+洛铂30 mg,同时继续静脉滴注卡瑞利珠行免疫治疗及加用白蛋白-紫杉醇200 mg,每3~4周1次。1个月后患者返院复查,CT见肿物无明显缩小,经与肿瘤科医师讨论后决定加用口服安罗替尼12 mg,每日1次。2023年5月患者返院复查,CT图像上可见肿瘤明显缩小(图8),且综合治疗期间无明显不适,上腹胀痛症状明显缓解,考虑肿瘤对综合治疗方案敏感,继续规律接受免疫治疗。患者最后1次复查是在2023年6月,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AFP 10.4 μg/L,PIVKA-Ⅱ 34.02 mAU/ml,针对先前右肝可疑复发灶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1 d后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无不适后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Sonazoid超声造影库普弗期表现术前预测肝细胞癌Ki-67水平的影像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基于Sonazoid超声造影(CEUS)库普弗期特征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探讨其在术前预测肝细胞癌(HCC)的核增殖抗原蛋白67(Ki-67)水平中的价值。方法:2020年10月至2021年8月前瞻性地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HCC且术前1周进行过Sonazoid CEUS检查的患者,分别从灰阶图像及库普弗期图像的肿瘤区域提取、筛选特征并分别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以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模型预测Ki-67水平的效能。结果:共有50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HCC病灶纳入研究,其中24例Ki-67高水平(>20%),26例Ki-67低水平(≤20 %)。根据灰阶图像及库普弗期图像特征分别构建HCC病灶Ki-67水平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发现基于库普弗期图像的影像组学模型较灰阶图像影像组学模型有着显著更高的ROC曲线下面积(0.753比0.535, P=0.017)、准确性(0.720比0.580, P=0.023)和敏感性(0.458比0.250, P=0.043)。校准曲线显示基于库普弗期影像组学特征评分较灰阶影像组学评分与实际观测的Ki-67指数有更好的一致性。 结论:基于Sonazoid CEUS库普弗期特征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是一种无创性术前预测HCC病灶Ki-67表达水平的潜在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miR-200c-3p对肾母细胞瘤SK-NEP-1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miR-200c-3p对肾母细胞瘤SK-NEP-1细胞株增殖与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8月深圳市儿童医院收治肾母细胞瘤患儿新鲜的瘤组织和瘤旁肾组织30例。实验分为模拟物阴性对照组、miR-200c-3p组及miR-200c-3p抑制剂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30例配对的肾母细胞瘤肿瘤组织、瘤旁肾组织及肾母细胞瘤SK-NEP-1细胞和人胚肾293FT细胞系中miR-200c-3p的表达情况。采用细胞计数盒8(CCK-8)细胞增殖实验测定miR-200c-3p抑制SK-NEP-1细胞增殖的效果,流式细胞术检测miR-200c-3p对SK-NEP-1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裸鼠原位移植实验检测miR-200c-3p过表达对体内成瘤的影响,对瘤体组织进行HE染色并病理形态的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移植瘤组织中核增殖指数Ki-67的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3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及活性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leaved 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果:30例患儿miR-200c-3p的表达水平在肾母细胞瘤组织(0.420±0.587)中明显低于配对的瘤旁肾组织(1.500±0.504)( t=8.613, P<0.001)。miR-200c-3p的表达水平在SK-NEP-1细胞中(0.363±0.006)与人胚肾293FT细胞(0.807±0.186)比较也显著下降( t=4.136, P<0.05)。CCK-8法表明按照组间和时间交互效应miR-200c-3p可抑制SK-NEP-1细胞体外增殖( F=16.81, P<0.001)。流式细胞术检测肾母细胞瘤细胞周期与凋亡显示,miR-200c-3p能使SK-NEP-1细胞阻滞在G0/G1期及S期( t=-7.770, P<0.01; t=11.501, P<0.001),且促进早期凋亡率增加,晚期凋亡率降低( t=-22.270, P<0.001; t=4.612, P<0.01)。裸鼠原位移植实验显示与模拟物阴性对照组比较,miR-200c-3p组肿瘤体积[(2.469±0.914) cm 3比(0.419±0.16) cm 3]明显缩小( t=5.407, P<0.001),而miR-200c-3p抑制剂组[(1.627±0.189) cm 3]差异不明显( t=2.209, P=0.052)。Western blot实验示miR-200c-3p上调了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和Bax的表达水平( t=-47.000、-82.730,均 P<0.001),但下调了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水平( t=53.740, P<0.001)。 结论:miR-200c-3p能抑制SK-NEP-1细胞增殖及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并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琥珀酸脱氢酶B和核增殖指数MIB-1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中表达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HEO/PGL)中琥珀酸脱氢酶(SDH)B突变和核增殖指数MIB-1表达情况,以及二者作为预测恶性嗜铬细胞瘤指标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93例PHEO/PG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7例,女36例.年龄34岁(8~73)岁.有高血压病史者79例,查体发现肾上腺肿瘤14例.PHEO 68例,PGL 25例.有典型高儿茶酚胺分泌症状者66例,功能静止性PHEO/PGL 27例.良性PHEO/PGL 77例,恶性PHEO/PGL16例.肿瘤位于左侧39例,右侧32例,多发22例.肿瘤直径(6.8±2.7)cm.术前24h尿儿茶酚胺测定:肾上腺素(42.6±5.1) μg/24 h,去甲肾上腺素(167.5±13.5) μg/24 h,多巴胺(246.4±71.2) μg/24 h.选取6例泌尿系统非肿瘤、非遗传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留取外周血分别行SDHB、SDHAF2、SDHC、SDHD、VHL及RET基因突变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93例PHEO/PGL组织标本中SDHB、MIB-I、EPAS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受体(VEGF-1R)和嗜铬粒蛋白A(CgA)的表达情况.阳性颗粒状细胞质染色>50%为强阳性(+++),11% ~ 50%为中度阳性(++),1% ~ 10%为弱阳性(+),<1%为阴性(-).结果 93例PHEO/PGL患者中,SDHB、SDHAF2、SDHC、SDHD、VHL及RET基因突变27例(29.5%),其中SDHB基因突变9例,RET原癌基因突变8例,VHL基因突变3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示,9例SDHB基因突变者组织标本中MIB-1阳性表达7例.对照组行基因检测及MIB-1、EPAS1、CgA和VEGF-1R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均为阴性.EPAS1在PHEO/PGL中为中度阳性表达,在恶性PHEO/PGL中高表达.9例SDHB基因突变者中,7例EPAS1呈阳性染色,EPAS1阳性表达与CgA、MIB-1及VEGF-1R密切相关.结论 SDHB基因突变者常表现为PGL,9.8%的PGL与SDHB基因突变相关,其恶性危险性增加.SDHB突变者的组织标本中MIB-1表达增高,EPAS1、VEGF-1R阳性表达,与恶性PHEO/PGL侵袭和转移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anglioneuroblastoma-nodular,GNBn)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3例GNBn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收集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GNBn大体观均呈球形,包膜完整;HE染色镜下观察显示其由相互交织的神经纤维束、不同分化程度的神经母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神经节细胞及神经母细胞突触素(Syn)、嗜铬粒素A(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均呈阳性,核增殖指数高(Ki-67>40%).结论 GNBn是罕见的混合性肿瘤,极易被误诊,仔细的大体检查及镜下观察是诊断的关键,熟悉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判断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编辑人员丨2023/8/5
患者女,34岁.右肩部褐色结节8年.皮肤科检查:右肩部黄豆大褐色结节,稍隆起,边界清楚,质硬,表面无破溃、渗液,皮温正常,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局灶轻度增生,真皮内梭形细胞瘤样增生伴色素沉着,累及皮下脂肪.免疫组化:CD34(+),核增殖指数(Ki-67)(+,1%).诊断:色素性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