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本植物根系对喀斯特边坡浅层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为明确草本植物根系对喀斯特边坡浅层稳定性的影响规律,在重庆酉阳选取典型喀斯特坡地分上、中、下坡位种植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 H.)和拉巴豆(Dolichos lablab L.),并以裸地为对照,取样测定土壤性质和根系性状,利用无限边坡稳定分析模型计算边坡安全系数,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确定影响边坡稳定的关键根系性状.结果表明:(1)沿阶草和拉巴豆处理的边坡安全系数较对照分别提高了 149.97%-179.96%和52.27%-75.53%,二者提高效果最优的坡位分别是下坡和上坡;(2)两种草处理的土壤粘聚力是对照的1.97-5.11倍,沿阶草的根质量密度显著大于拉巴豆,是拉巴豆的2.78-5.99倍;(3)土壤粘聚力与边坡安全系数相关性最强,二者呈对数函数关系,结构方程模型表明根质量密度是影响边坡稳定的关键根系性状.研究认为喀斯特坡地上坡宜选择直根系草本植物,而下坡宜选择须根系草本植物,且根系质量密度大的植物有利于边坡稳定.本研究可为科学应用草本植物解决喀斯特坡地边坡失稳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12株桑源克雷伯菌属细菌耐药性、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为了解不同来源的人类条件病原体的特征和耐药机制,预防环境病原体和医院病原体交叉感染,对桑树中分离的克雷伯菌进行耐药性、毒力基因、分子分型特点的探究.方法 从广东和广西两地采集桑树和桑树根际土壤样本,其中共分离得到12株克雷伯菌,对其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检测菌株耐药性表征;采用PCR技术对6类9个抗生素相关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进行检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进行遗传分析.结果 12株桑源克雷伯菌检测到blaSHV、tet(D)、tet(A)和aadA1 4种耐药基因,其中携带氨基糖苷类相关基因aadA1的有5株(41.67%);12株桑源克雷伯菌均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红霉素和链霉素表现出耐药,对6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有6株(50%),对7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有2株(16.67%);8株(66.67%)携带脂多糖相关的wabG毒力基因;MLST分析显示12株桑源克雷伯菌划分为3大类,包括产酸克雷伯菌复合体(Klebsiella oxytoca species complex,KoSC)、肺炎克雷伯菌复合体(K.pneumoniae species complex,KpSC)以及产气克雷伯菌(K.aerogenes);可分成7个序列型(sequence typing,ST),ST260为优势序列型,有5株(41.67%).结论 12株桑源克雷伯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情况严峻,氨基糖苷类aadA1耐药基因检出率最高;ST260是主要的序列型,菌株之间存在遗传多样性,为环境中桑树来源的克雷伯菌病原体致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加入尿激酶的改良血栓弹力图用于脓毒症纤溶状态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建立加入尿激酶(UK)的改良血栓弹力图(TEG)检测方法,评估其参数LY30反映脓毒症纤溶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TEG高岭土试剂中加入UK,提高TEG检测标本纤溶状态的敏感度.收集脓毒症患者和健康人样本,检测UK-TEG LY30、D-二聚体(DD)、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体(PIC)等指标.根据国际指南评分,将脓毒症患者分为非脓毒症诱导凝血病(非SIC)组、SIC组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组,并随访28 d死亡率.结果 脓毒症组UK-TEG LY30低于健康人对照组,DD和PIC高于健康人对照组.DIC组LY30低于SIC组和非SIC组,DD高于SIC组.仅LY30=0%与28 d死亡独立相关.结论 改良UK-TEG可有效评估脓毒症纤溶状态,LY30反映的低纤溶与死亡风险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黄土塬沟壑区典型植被沟头土壤渗透性和抗剪强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沟头是沟蚀的主要活跃部位,严重影响沟头溯源侵蚀发生.为明确典型植被沟头根系分布及土壤物理和力学特征,本研究以自然植被恢复沟头和人工植被恢复沟头为对象,分析0~1 m不同土层土壤入渗、根系分布以及根-土复合体物理和力学性质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植被沟头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变异较小,容重在1.10~1.37 g·cm-3,土壤总孔隙在48.3%~58.4%;各入渗指标总体随土层增加呈减小趋势,自然植被恢复沟头不同土层入渗速率在20~30 min趋于稳定,人工植被恢复沟头在40 min趋于稳定,人工植被恢复沟头的稳定入渗速率、平均入渗速率总体大于自然植被恢复沟头;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平均直径均随土层的增加呈降低趋势,除20~40 cm 土层,自然植被恢复沟头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平均直径皆小于人工植被恢复沟头,两种植被沟头根系主要由0~0.5 mm根系构成,占总根长的84.2%~93.6%;在垂直深度上,随着含水率的增加,黏聚力随土层由上至下迅速线性衰减,变化范围为0.42~22.67 kPa,在相同含水率条件下,人工植被恢复沟头平均黏聚力总体大于自然植被恢复沟头.本研究揭示了植被对沟头溯源侵蚀的阻控作用,可为该区域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提供科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玉米联合固氮菌Kosakonia radicincitans GXGL-4A转座突变体系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上过度施用化学氮肥造成了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土壤板结、次生盐渍化和重金属污染.此外,由于田间大量的氮素流失和淋溶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使得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最终可能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的健康.因此,通过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物固氮菌,从而减少化学氮肥施用量,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的]对从玉米根部分离得到的联合固氮菌Kosakonia radicincitans GXGL-4A进行Tn5转座突变,从而创制大量的突变体,经筛选后应用于对固氮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和氮代谢调控网络解析等研究.[方法]以固氮菌K.radicincitans GXGL-4A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法克隆得到GXGL-4A菌株的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BD.通过构建重组质粒pMOD-egfp-tet,并利用电击转化法将转座复合体导入GXGL-4A野生株,进行Tn5转座突变,从而获得大量突变菌株.[结果]筛选到4株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显著降低的突变株,并克隆了突变株M36突变位点的侧翼序列.[结论]对玉米联合固氮菌K.radicincitans GXGL-4A进行Tn5转座突变是可行的,初步建立了该菌株稳定有效的插入突变技术体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损伤单元矢状位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损伤单元矢状位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合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65例,其中男41例,女24例;年龄23~60岁,平均36.7岁.骨折部位:T71例,T92例,T104例,T118例,T1214例,L119例,L213例,L33例,L41例.AO分型:A型34例,B型27例,C型4例.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2例,C级6例,D级15例,E级41例.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TLICS):4分9例,5分29例,6~8分23例,9~ 10分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2d,平均5.3 d.定义伤椎连同上、下间隙及其所对应的后方结构作为1个损伤单元,将此损伤单元在矢状位上分为3区:Ⅰ区,椎体上1/3、上位关节突关节、上位椎间隙及其对应的后方韧带复合体;Ⅱ区,椎体中1/3,椎弓根、椎板、棘突及棘上韧带;Ⅲ区,椎体下1/3、下位关节突关节、下位椎间隙及其对应的后方韧带复合体.非稳定区为损伤单元中主要受累区域.以非稳定区为中心上下对称植入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植骨融合进行治疗.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 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发现脑脊液漏3例,予以相应处理后痊愈.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7.3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及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植骨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0 ~ 13个月,平均11.4个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ASIA分级为A级1例、B级1例、C级3例、D级9例、E级51例,较术前显著改善(Z=-2.963,P=0.014).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分别为53.2%±6.8%、91.3%±8.3%、89.5%土6.6%,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16.3土8.1)、(2.6±7.5)、(3.2±6.8)°.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据损伤单元分区理论设计椎弓根植钉原则,实施非稳定区对称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浅层滑坡多发区典型灌木根系对边坡土体抗剪强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生态建设是“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甘肃省陇南市位于“一带一路”核心区域,地处浅层滑坡多发区,地质灾害频发.通过单根抗拉试验和重塑土直接剪切试验对该区域四种典型灌木杠柳、胡枝子、酸枣和石榴的土壤及根系进行研究,探讨灌木根系对土壤物理性质和浅层滑坡的改善效应.结果 表明,灌木根系能显著提高土壤含水率,改善孔隙结构;抗拉强度与根径间存在显著幂函数关系(P<0.01),根径<1 mm的毛细根抗拉强度最强,单根抗拉强度依次为胡枝子>石榴>酸枣>杠柳;重塑土抗剪强度随土壤含水率升高而降低,土壤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均随含水率增加而减小,在10%的最优含水率下,抗剪强度依次为石榴>酸枣>杠柳>胡枝子;随根系密度增加,杠柳和胡枝子的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减小,酸枣和石榴在1.5倍天然根系密度下对土壤抗剪强度增强效果最强.通过评价浅层滑坡多发区不同灌木护土固坡效应,为“一带一路”沿线展开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喀斯特坡地拉巴豆地埂篱根及根-土复合体力学特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索地埂篱在喀斯特坡地水土保持中的价值,在重庆市酉阳县喀斯特顺层坡种植拉巴豆地埂篱,通过对根系灰度扫描、化学成分(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测定,单根抗拉试验和根-土复合体抗剪/冲试验,分析拉巴豆地埂篱根及根-土复合体的力学特性及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1)拉巴豆根系全根指标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重均表现为中坡>下坡>上坡,优势径级为0.0<d≤1.0 mm径级.全根根系纤维素的平均含量较木质素、半纤维素高,且与根系直径呈显著负相关.(2)根系平均极限抗拉力6.77 N、平均抗拉强度29.57 MPa.极限抗拉力与木质素含量呈对数函数正相关、与木质素/纤维素(木纤比)呈线性正相关,抗拉强度与纤维素含量、木纤比分别为对数函数正相关和负相关.(3)上坡位抗剪土样的根体积密度、根重密度和木纤比显著大于中、下坡;而抗冲土样的根体积密度、根重密度、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则中坡较优,但不显著.(4)根系能有效提高土体抗剪性能,根-土复合体的内摩擦角与粘聚力均较对照裸地高,但仅上坡粘聚力存在显著性差异(较对照增大45.67%).内摩擦角和抗冲指数均中坡、下坡较优,粘聚力最优值位于上坡位.根-土复合体的力学特性主要受根体积、根重、根表面积密度和纤维素的影响.综上,拉巴豆根及根-土复合体的力学特性主要贡献径级为0.0<d≤1.0 mm径级,中、下坡细根量大且根-土复合体抗冲性能表现较优,上坡根-土复合体抗剪切能力最强,但抗冲性能较弱.在推广拉巴豆地埂篱时,尽量种植于地势较低缓的中、下坡,更能凸显水土保持效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土槿乙酸对高糖环境下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土槿乙酸对高糖环境下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retin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HRMEC)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HRMEC,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将其分为低糖空白对照(PL)组、土槿乙酸对照(P0)组、高糖对照(PH)组以及不同浓度土槿乙酸+高糖(P1、P2、P3)组.采用MTT法检测土槿乙酸作用后HRMEC的增殖情况,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以及核转录因子FOXO3a的磷酸化,免疫荧光检测FOXO3a的核转位,染色质共沉淀检测FOXO3a和VEGF启动子的结合.结果 PH组HRMEC增殖率和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PL组,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HRMEC增殖率和VEGF表达均逐渐增高(均为P<0.05);而经不同浓度土槿乙酸处理后的P1组、P2组和P3组中的HRMEC增殖率及VEGF表达水平与PH组相比,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0组HRMEC中FOXO3a磷酸化水平较低,PL组和PH组均有不同程度增高,而P1、P2、P3组随着土槿乙酸浓度的增加,FOXO3 a磷酸化水平随之降低.免疫荧光和染色质共沉淀结果显示,P0组HRMEC中FOXO3a在细胞核内含量较多,和VEGF启动子的结合水平较高;而在PL组和PH组,细胞浆中FOXO3a明显增多,核内FOXO3 a和VEGF的结合水平低于P0组;P1组、P2组及P3组中细胞核内FOXO3 a以及FOXO3 a-VEGF DNA复合体明显增多.结论 土槿乙酸能抑制高糖条件下HRMEC的增殖,最终激活核转录因子FOXO3a,从而下调HRMEC表达VEG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盐胁迫下大豆转录因子GmTFⅢC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大豆是中度耐盐植物,土壤盐碱化会对大豆产量及品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挖掘耐盐基因,提高大豆耐盐能力十分必要.真核生物中,转录因子TFⅢC作为RNA聚合酶Ⅲ转录机制的辅助因子,其转录活性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tRNA基因转录效率和蛋白质的合成.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大豆GmTFⅢC在盐胁迫下上调表达,但目前大豆GmTFⅢC的抗逆功能还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大豆发状根体系,将GmTFⅢC基因过表达,进行盐胁迫下转基因复合体植株表型及生理指标分析,研究大豆GmTFⅢC基因在盐胁迫下的功能.结果 表明:GmTFⅢC基因过表达,盐胁迫条件下,大豆转基因复合体根、茎的Na+/K+要低于野生型空载对照;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高于野生型空载对照;叶片H2O2和O2-含量低于野生型空载对照;叶片含水率高于空载对照,表明大豆发状根中过表达GmTFⅢC基因提高了大豆转基因复合体的耐盐能力.研究结果为大豆GmTFⅢC基因耐盐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