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黑龙江省中学生近视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分析2022年黑龙江省中学生近视情况,为制定学生近视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黑龙江省中学生99 114人开展健康危险行为专项调查,使用5米标准对数视力表和台式电脑验光仪进行视力检查和屈光度检测.使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对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中学生总体近视率为72.44%,其中初中生70.50%,高中生76.91%,职高64.47%.城区学生近视率高于郊县;女生近视率高于男生.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生(OR=1.38,95%CI:1.35~1.43)、经常或总是调换座位(OR=1.20,95%CI:1.15~1.25)、每天放学后读书写字时长(h)≥2(OR=1.11,95%CI:1.07~1.14)、一周参加文化类补习班时长(h)≥2(OR=1.07,95%CI:1.03~1.11)、父母经常或总是提醒注意读写姿势(OR=1.14,95%CI:1.10~1.19)、每天用电脑时间(h)≥2(OR=1.19,95%CI:1.24~1.45)、过去一周使用移动电子设备(OR=1.11,95%CI:1.06~1.16)、近距离用眼多长时间休息一次眼睛(h)≥1(OR=1.11,95%CI:1.08~1.15)、平均每天室内静坐时间(h)≥8(OR=1.15,95%CI:1.12~1.19)是近视的危险性因素;郊县(OR=0.95,95%CI:0.92~0.98)、经常根据自身身高调整课桌椅高度(OR=0.94,95%CI:0.91~0.97)、课间在户外活动(OR=0.91,95%CI:0.89~0.94)、读写时眼睛距离书本超过 33 cm(OR=0.84,95%CI:0.81~0.88)、每天看电视时长(h)≥2(OR=0.84,95%CI:0.80~0.88)、每天白天户外活动时间(h)≥2(OR=0.93,95%CI:0.90~0.97)、平均每天睡眠时间(h)≥8(OR=0.80,95%CI:0.78~0.83)为近视的保护性因素.结论 近视与居住地区、性别、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自编码器的医疗器械设备异常状态预警方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为了实时监测医疗器械设备异常状态,以便及时预警和应对设备异常情况,确保医疗器械的安全运行,提出基于自编码器的医疗器械设备异常状态预警方法.方法 以某医院2022年8月起因故障停用的10台心电图监护仪为研究对象,使用数据恢复设备连接到心电图监护仪的内部存储器,恢复和提取器械因故停用点的前1 min的全部特征数据,具体包括:信号质量和设备状态.利用多元状态估计技术构建医疗器械设备健康状态评估模型,通过对比各参数的贡献率,确定引发设备异常的关键参数.基于这些关键参数构建自编码器预警模型,将异常状态参数输入模型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计算参数误差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偏差.当误差平均值偏离基准值超过60%时,触发预警机制.结果 经过实验,该方法可以在3 s内准确检测出198个异常样本,证实了该预警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准确检测出异常样本.同时,为进一步分析该医疗器械设备的具体故障原因,运用3种方法分别对设备各个故障原因进行识别与定位,以贡献率为衡量标准,并与实际贡献率进行对比分析,该方法贡献率与实际贡献率数值较为接近,可以全面预测引起医疗器械设备异常情况.结论 基于自编码器的医疗器械设备异常状态的预警方法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先导性,为实时监测和预警医疗器械设备异常状态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有助于提升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6-2018年陕西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水质检测能力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为了解2016-2018年陕西省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饮用水水质检测能力及变化趋势,采用制定统一的调查表对陕西省各级疾控中心饮用水水质检测能力进行调查,通过"全国饮用水水质卫生检测信息系统"上报检测能力报告表.结果显示,共调查收集119家疾控中心357条数据,省级疾控中心能够检测104项指标(除"两虫"指标),水质检测能力按省、市、县逐级递减;在常规指标中,市、县级疾控中心平均检测能力及计量认证情况在不同年度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测能力较弱的指标为部分消毒剂指标、消毒副产物指标和放射性指标;在非常规指标中,市、县两级具备检测能力的指标大多为氨氮.提示陕西省市、县级疾控中心水质检测能力总体偏弱,亟需从水质检测设备及人员配置等方面提升水质检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2018-2020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活饮用水水质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饮用水卫生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2020年枯水期(1-5月、11-12月)、丰水期(6-10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饮用水水样进行采集、分析和评价.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水质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8-2020年共检测水样7 557件,总合格率为74.29%,合格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x2=141.391,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大型集中式供水、有卫生许可证、经常规处理、消毒和按要求使用消毒设备的水样合格率较高(P<0.01).结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饮用水的水质状况良好,影响水质合格率的主要因素是水源类型、供水规模、是否有卫生许可证、是否常规处理、是否消毒、是否按要求使用消毒设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基于生物传感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研究现状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2天前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是常见人类致病菌之一,给人类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金葡菌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金葡菌检测方法耗时长、成本较高、且需经专业人员进行复杂操作.为有效节约时间和成本,使用快速、灵敏且特异的便携式设备检测金葡菌是未来发展趋势.近些年,基于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方法因其具有快速和可现场检测等优点,已逐步应用于金葡菌检测中.本文对基于不同信号传导方式(电化学、光学和质量)检测金葡菌的生物传感器进行综述,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南通市三家医院2022年度多排螺旋CT质量控制评价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了解南通市三家医院2022年度多排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质量控制检测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方法 按照相关标准对抽取的南通市三家医院2022年医用MSCT设备进行检测和评价,共涉及78台MSCT设备.检测条件为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40 mA,扫描时间1 s,10 mm或8 mm层厚,剂量值<50 mGy,检测项目包括外观检测、功能检测、图像质量检测.统计分析MSCT分布情况,以及诊断床定位精度、层厚偏差、均匀性、噪声、空间分辨率、低对比分辨力、高对比分辨力、CT剂量指数、水的CT值的合格率.结果 此次研究纳入78台MSCT,有60台(76.92%)全部检测指标均合格,其他MSCT均有一项或几项指标不合格.不同厂家之间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厂时间、医院级别、二手MSCT与合格率相关,其中≥10年、二级医院以及二手MSCT的合格率较低(P<0.05).MSCT外观检测(电缆、电源接口、各部件结构等)、功能检测(墙上紧急关机按钮、隔室对话设备、诊断床的移动功能等)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合格率均高于85%.MSCT质量控制检测结果显示,均匀性、噪声、CT剂量指数合格率偏低,分别为79.49%、78.21%、78.21%,诊断床定位精度、层厚偏差等质量控制检测合格率均高于85%.结论 医疗机构需要对医用MSCT进行质量控制检测,做好维护、保养、质量监督工作,有助于设备的稳定运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临床视觉电生理记录结果中常见伪迹的甄别及处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过程中产生伪迹的常见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2020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25 001例,对照国际视觉电生理协会指导标准所提供的标准波形,确定典型的伪迹波形,分析其特征和原因,并针对伪迹原因提出减少及消除伪迹的方法。结果:25 001例中典型的伪迹波形有60例,常见原因可分为3大类:受检者因素、环境因素和机器设备因素,具体原因包括患者头面部肌肉紧张42例、瞬目9例、50 Hz工频伪迹4例、放大器异常2例、其他3例,分别占70.0%、15.0%、6.7%、3.3%、5.0%。处理策略:(1)检查过程中关注患者头面部肌肉紧张、瞬目、注意力不集中等患者自身影响因素,可提前告知患者检查流程,与患者交流放松身心;(2)建议使用高质量的50 Hz硬件陷波器,保证地线连接良好,移除视觉电生理仪器附近的大功率电器以降低50 Hz伪迹;(3)充分清洁皮肤,使参考电极阻抗降至1 kΩ以下减少阻抗伪迹。结论:临床视觉电生理检查中伪迹的类型和原因呈多样性,检查者需要准确判断伪迹因素并及时有效排除伪迹,提供更加精准的检测结果;同时加强临床医师对伪迹的了解,以便准确判读视觉电生理检查报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急救护理流程风险管控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救护理流程风险管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8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急诊入院后按照常规流程进行急救护理;随机选取2019年1~8月急诊收治的12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作为试验组,试验组基于FMEA模式对患者急救护理流程进行风险管控,统计两组患者急诊接诊后各项急救措施落实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护理过程中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患者心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从急诊接诊到首份心电图完成的时间、到ACS确诊的时间、到高敏肌钙蛋白检测完成的时间、到实施球囊扩张治疗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在急救护理过程中出现管道意外、设备故障、急救物品准备不充分、护理文书不完整、护理交接不完整、护患纠纷等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入院时两组患者LVEF、LVEDD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时试验组患者LVE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VE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急救护理流程中进行风险管控,可有效缩短患者接诊后各项检查治疗的时间,减少患者急救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编辑人员丨2天前
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一种呼吸系统新发传染病,SARS-CoV-2的暴发、流行和变异已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社会恐慌,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研制特异性和灵敏性高的实时、快速和可用于床旁检测的设备及方法对于COVID-19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准确掌握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产生的生物气溶胶的行为学特征,对于科学制定疫情防控政策也至关重要。生物传感器是一种能将生物分子反应信号转换成可检测的物理化学信号的分析装置,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与分析领域,基于常规检测方法(包括菌落计数、免疫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的生物传感器,存在耗费时间和人力、操作复杂等缺点,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的出现使其应用更加便携,并能满足现场快速检测需求。本文拟就生物传感器检测的病原种类、检测方法、最新进展及纳米生物传感器在经空气传播病原微生物监测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早孕期胎儿心脏超声检查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过去的30年,高分辨力经阴道和经腹超声探头的发展、高敏感血流彩色多普勒技术的改进,以及早孕期超声检测胎儿颈后透明层厚度(nuchal translucency,NT)预测染色体异常的普及,使得早孕期超声检查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多年的早孕期超声应用研究证实其在妊娠风险评估和早期检测重大畸形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1,2]。30多年前Gembruch等 [3]首次报道了应用经阴道二维灰阶与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此后文献证实了有明显结构改变的CHD可以在早孕期(11~13 +6周)的超声检查中被筛查出来,甚至获得正确诊断 [4,5,6]。一项对63个早孕期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研究的荟萃分析显示,即使是在低危人群,早孕期超声检出心脏结构畸形的敏感性也可达0.558,早孕期获得诊断的CHD占所有孕期可检出CHD的63.67%。而在高危人群中CHD的检出敏感性更高,达0.6774,早孕期获得诊断的CHD占所有孕期可检出CHD的79.86% [7]。早期发现的严重结构改变的心脏异常多数预后不良,及时诊断对妊娠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早孕期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与在中晚期的检查有所不同,检出率因CHD的类型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检出率不但取决于检查人员学术水平和意识,还受超声设备预设、仪器调节、所采用的扫查切面和操作技巧等影响 [5],CHD筛查和诊断的效果更具经验依赖性。笔者将简述早孕期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安全性、检查途径和仪器调节,心脏扫查切面和步骤,早孕期可发现、难以发现和无法诊断的CHD的种类,早孕期CHD诊断线索、陷阱和对策,以及早孕期发现CHD的随访管理等,以便为早孕期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技术推广和临床管理策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