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云南省玉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确定云南省玉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流行范围,并评估其流行风险,为鼠疫监测及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在玉龙县8个乡镇,每个乡镇根据地理景观、海拔、人口、面积等各选取2 ~ 3个自然村作为调查样点,10 - 11月采用夹(笼)夜法捕获小型兽类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采集宿主动物脏器等分离鼠疫菌,并用胶体金试纸条检测鼠疫F1抗原和抗体,自毙小型兽类标本同时进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鼠疫特异性抗原;采集犬、猫、鼠等指示动物血清使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鼠疫F1抗体检测。结果:共获包括自毙小型兽类在内的宿主动物1 019只,隶属4目6科12属22种。其中工具捕获小型兽类1 016只,室外996只,室外捕获率为25.28%(996/3 940),其构成为齐氏姬鼠占30.32%(302/996)、斯氏家鼠占22.09%(220/996)、大绒鼠占17.37%(173/996)、灰麝鼩占12.35%(123/996),均是调查区小型兽类的优势种;社鼠占8.13%(81/996)、大足鼠占4.02%(40/996)、褐家鼠占1.81%(18/996),均为常见种。居民区室内共捕获小型兽类9种20只,捕获率为1.11%(20/1 800)。其中褐家鼠占30.00%(6/20)、大足鼠占25.00%(5/20)、小家鼠占10.00%(2/20),均为居民区优势鼠种。8种18只小型兽类染带寄生蚤67匹,隶属3科5属5种,总染蚤率为1.77%(18/1 019),总蚤指数为0.070。居民区室内获寄生蚤49匹,3种4只小型兽类染带寄生蚤,染蚤率为19.05%(4/21),蚤指数为2.333。其中缓慢细蚤染蚤率最高,为9.52%(2/21),蚤指数为0.571;猫栉首蚤指名亚种蚤指数最高,为1.571,染蚤率为4.76%(1/21),二者为居民区小型兽类体表主要寄生蚤种。室外5种14只小型兽类染带寄生蚤18匹,染蚤率为1.40%(14/998),蚤指数为0.018。其中缓慢细蚤染蚤率最高,为0.50%(5/998),蚤指数为0.005;特新蚤指名亚种染蚤率次之,为0.40%(4/998),蚤指数为0.004;方叶栉眼蚤的蚤指数最高,为0.007,染蚤率排第三,为0.30%(3/998);棕形额蚤指名亚种的染蚤率和蚤指数均最低,分别为0.20%(2/998)和0.002。方叶栉眼蚤、缓慢细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为室外小型兽类体表主要寄生蚤种。共采集指示动物血清419份,其中犬血清402份,IHA检测结果阳性1份,阳性率为0.25%(1/402);猫、鼠血清共17份,IH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小型兽类脏器分离培养鼠疫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均为阴性;自毙小型兽类RIHA检测阴性。结论:玉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新增一个鼠疫指示动物阳性点,应加强该区域的鼠疫疫情监测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棕形额蚤的形态鉴别和流行病学特征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棕形额蚤是我国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的传播媒介之一,在分类上属于细蚤科、额蚤属的蚤种,活动敏捷,宿主比较广泛.文中在检索、归纳和总结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棕形额蚤的分类、形态鉴别特征、分布、生活史、致病性、人工培养和同工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旨在为棕形额蚤及其传播疾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7年云南省剑川县新发疫点动物间鼠疫疫情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2017年剑川县一起动物间鼠疫疫情进行调查.方法 以距离鹤庆县疫点马厂最近的大庆自然村为中心进行调查,搜集自毙鼠、用鼠笼和自制的油条为诱饵捕鼠,解剖采集鼠类组织和血清,并采集调查地区的狗血清.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对采集到的鼠组织和蚤样本进行鼠疫细菌学检测和鼠疫F1抗原检测,分离到的鼠疫菌进行噬菌体裂解试验鉴定.结果 共捕获鼠222只,捡获自毙鼠14只.齐氏姬鼠占38.14% (90/236),大绒鼠占32.63% (77/236),黄胸鼠占12.71% (30/236),其它鼠种占16.53%(39/236).鼠染蚤率为47.03%(111/236).共获蚤345匹,其中棕形额蚤占54.78%(189/345),特新蚤指名亚种占22.61% (78/345),方叶栉眼蚤占21.45% (74/345),其它蚤种占1.16%(4/345).以上样本经细菌学检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从一只自毙黄胸鼠分离到鼠疫菌1株,鼠疫F1抗原阳性.并从该自毙鼠捡获的棕形额蚤和一只捕获的齐氏姬鼠染带的特新蚤指名亚种中各分离到鼠疫菌1株.共采集狗血清52份,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鼠疫F1抗体阳性率57.69% (3/52).采集鼠血清69份,鼠疫F1抗体阳性率72.46%(5/69).结论 在剑川县大庆自然村确定了动物鼠疫流行,提示我们应进一步加强鼠疫监测及防控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剑川县2008-2017年野鼠鼠疫疫源地鼠巢蚤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掌握剑川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鼠巢蚤的种类及感染鼠疫菌的情况,为制定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17年,在剑川县鼠疫监测过程中,以挖鼠巢的方法采集鼠巢蚤,按形态学方法鉴定鼠巢蚤种类,实验室用细菌培养方法检验鼠巢蚤是否感染鼠疫菌.结果 2008-2017年共挖鼠巢1 230个,有蚤鼠巢238个,鼠巢平均染蚤率为25.07%,2011年最高,为40.00%.238个有蚤鼠巢共获得鼠巢蚤2科4属4种1 561只,平均蚤指数6.55,其中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的构成比分别为73.03%、17.23%、5.06%、4.68%,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为优势种,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为常见种.鼠巢蚤鼠疫菌培养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 2008-2017年剑川县野鼠鼠疫疫源地共有4种鼠巢蚤,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为优势蚤种,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为常见种.鼠巢蚤未检出鼠疫菌.鼠巢蚤指数较高,建议开展预防性的灭鼠灭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剑川县新发野鼠鼠疫疫点宿主媒介构成及其危险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云南省剑川县野鼠鼠疫流行且波及家鼠情况,分析其对人群的危害程度.方法 对2017年剑川县鼠间鼠疫进行宿主动物、媒介及指示动物调查,并对采集的标本进行鼠疫血清学及细菌学检验,采用x2检验分析鼠及其寄生蚤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①共捕获宿主动物221只,室内、外鼠密度分别为7.00%和2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730,P=0.000);②室内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主,室外以大绒鼠和齐氏姬鼠为主,室内、外鼠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0.005,P=0.000);③齐氏姬鼠染蚤190匹,大绒鼠染蚤85匹,黄胸鼠染蚤43匹,褐家鼠染蚤9匹;④齐氏姬鼠和大绒鼠染蚤种类分别主要为棕形额蚤和方叶栉眼蚤,黄胸鼠和褐家鼠染蚤种类均主要为棕形额蚤,其主要染蚤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4.272,P=0.000);⑤从自毙黄胸鼠及其寄生的棕形额蚤和1匹活鼠寄生的特新蚤指名亚种上各分离1株鼠疫耶尔森菌.结论 剑川县野鼠鼠疫疫点的鼠密度及蚤指数较高,棕形额蚤是家鼠和野鼠寄生的优势蚤种,该地区鼠疫疫情风险度评估为高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剑川县鼠疫疫源地小型兽类体蚤构成及群落多样性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掌握剑川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小型兽类体蚤构成及群落多样性特征,为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17年间,剑川县按《鼠疫监测方案》进行鼠疫监测;将捕获的小型兽类梳捡体蚤后,根据形态学特征对蚤进行种类鉴定.用群落生态学方法计算群落蚤种构成、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采用Excel2010和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此次共捕获小型兽类体蚤15 602匹,隶属3科7属7种,其中方叶栉眼蚤占捕获总数的52.10%,棕形额蚤指名亚种占28.98%,特新蚤指名亚种占17.72%,其他蚤类有低地狭臀蚤、缓慢细蚤、无值大锥蚤和不等单蚤,分别占0.88%、0.27%、0.04%和0.01%.小型兽类体蚤多样性指数在0.316 2~1.036 2之间,均匀性指数在0.176 5~0.747 4之间,优势度指数在0.378 3~0.872 3之间,丰富度指数在0.455 0~0.555 1之间,大绒鼠和齐氏姬鼠的体蚤优势地位突出.结论 剑川县鼠疫疫源地小型兽类体蚤中方叶栉眼蚤为优势蚤种,大绒鼠和齐氏姬鼠的体蚤优势地位突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2017年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掌握和分析云南省2017年鼠疫疫情现况,为鼠疫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和《云南省鼠疫监测方案》,于2017年对云南省104个县、市开展鼠疫宿主、媒介、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并对每月监测报表进行收集整理,对监测结果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捕获啮齿动物分别属于3目4科10属17种,其中黄胸鼠鼠疫疫源地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疫源地以齐氏姬鼠、大绒鼠为优势种.从啮齿动物体表检出的跳蚤分别属于1目5科12属12种,黄胸鼠鼠疫疫源地黄胸鼠鼠体蚤以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为主,褐家鼠鼠体蚤以缓慢细蚤、印鼠客蚤和不等单蚤为主.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疫源地齐氏姬鼠鼠体蚤以棕形额蚤、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主.大绒鼠鼠体蚤以方叶栉眼蚤为主,特新蚤指名亚种为次要寄生染蚤种.对49 182只动物和21 533组蚤方法进行细菌学检测,分别检出鼠疫菌10株和5株.应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动物血清20 503份,阳性8份,应用鼠疫反相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动物脏器213份,阳性7份.结论 云南省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疫源地玉龙县、古城区、剑川县和鹤庆县发生动物鼠疫流行,流行强度猛烈,家鼠鼠疫疫源地未发生鼠疫疫情,应加强对全省鼠疫的监测并切实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云南省2018年动物间鼠疫监测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掌握和分析云南省2018年鼠疫疫情现况,为鼠疫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对云南省104个县(市)开展鼠疫宿主、媒介、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并对监测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 黄胸鼠疫源地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优势种;齐氏姬鼠-大绒鼠疫源地以齐氏姬鼠、大绒鼠为优势种,黄胸鼠疫源地黄胸鼠鼠体蚤以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为主;褐家鼠以缓慢细蚤、人蚤和印鼠客蚤为主.齐氏姬鼠-大绒鼠疫源地齐氏姬鼠鼠体蚤以棕形额蚤、特新蚤指名亚种为主;大绒鼠鼠体蚤以方叶栉眼蚤为主,特新蚤指名亚种为次要寄生染蚤种.对47 618只动物进行细菌学检验,检出鼠疫菌4株;对20 710组媒介进行细菌学检验,结果均为阴性.应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检验动物血清20 105份,阳性4份,应用鼠疫反相间接血凝试验方法检验动物脏器23份,阳性5份.结论 云南省野鼠疫源地玉龙县和古城区发生动物鼠疫流行,流行强度猛烈,家鼠疫源地未发生鼠疫疫情,但是形势不容乐观,应加强对全省鼠疫的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云南省剑川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媒介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了解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媒介群落结构及其种群动态,为提出针对性的鼠疫防控策略与机制提供依据.云南省剑川县属于齐氏姬鼠和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核心区,该区域小型兽类种类丰富,存在2种类型鼠疫菌,为进一步研究疫源地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现场模型.本文对剑川县1976-2019年鼠疫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该疫源地室内共捕获小型兽类4目7科16属25种,绝对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其他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和小家鼠;室外捕获小型兽类5目8科21属31种,其中优势鼠种为齐氏姬鼠和大绒鼠.室内鼠密度在2005年以前基本在3.75%左右波动,2006年开始显著下降维持在0..49%左右波动;室外鼠密度常年在9.13%左右这一较高水平波动.该疫源地鼠体主要优势蚤种为方叶栉眼蚤、特新蚤和棕形额蚤,其中方叶栉眼蚤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共检出细菌学阳性样本72份,检出F1抗体阳性样本95份.该疫源地存在时间长,宿主动物及媒介种类多差异大,但总体结构稳定.由于存在着鼠疫菌长期保存的自然和地理条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其种群动态、疫情发生与自然条件等的关系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滇西北高原藏区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的生态位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讨云南西北高原藏区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的生态位特征,根据海拔和地形等自然环境特点,在德钦县选取42个调查样点,划分为5个垂直带,4种生境,采用铗夜法和笼日法捕获小兽,梳捡其体表寄生蚤,运用生态位宽度指数(Bi)和生态位重叠指数(NvO)对其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梳捡寄生蚤1275头,隶属4科9亚科17属33种,其中迪庆额蚤和云南栉眼蚤为优势种,常见种12种,稀有种19种.在海拔资源轴上,Bi值前三分别是特新蚤德钦亚种0.698、棕形额蚤0.690、斯氏新蚤川滇亚种0.667;生境资源轴上,Bi值前三分别是:无值大锥蚤0.630、特新蚤指名亚种0.57、特新蚤德钦亚种0.537;寄主资源轴上,Bi值前三为绒鼠怪蚤0.584、迪庆额蚤0.567、棕形额蚤0.553;多维生态位宽度来看,特新蚤德钦亚种和迪庆额蚤 值较大,分别为1.031、1.019.海拔、生境、寄主生态位重叠指数中,有意义的重叠种对分别占比35.6%、39.39%、9.28%;完全不重叠的种对分别占比26.89%、18.56%、51.14%;完全重叠的种对分别占比2.27%、13.26%和0.19%.三种生态因子中,优势种和常见种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大,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强.不同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格局不同,与资源轴本身有关.有意义的重叠和完全不重叠的种对占比较多,前者多为优势种、常见种、稀有种两两之间重叠,重叠指数越高,竞争关系越激烈;完全不重叠的种对多为稀有种之间,无资源利用竞争关系.总体来说,德钦县小兽体表寄生蚤种类丰富,生态位分化较为均匀,本研究可为该地蚤传疾病的监测防控提供生态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