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云南省玉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调查确定云南省玉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流行范围,并评估其流行风险,为鼠疫监测及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在玉龙县8个乡镇,每个乡镇根据地理景观、海拔、人口、面积等各选取2 ~ 3个自然村作为调查样点,10 - 11月采用夹(笼)夜法捕获小型兽类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采集宿主动物脏器等分离鼠疫菌,并用胶体金试纸条检测鼠疫F1抗原和抗体,自毙小型兽类标本同时进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鼠疫特异性抗原;采集犬、猫、鼠等指示动物血清使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鼠疫F1抗体检测。结果:共获包括自毙小型兽类在内的宿主动物1 019只,隶属4目6科12属22种。其中工具捕获小型兽类1 016只,室外996只,室外捕获率为25.28%(996/3 940),其构成为齐氏姬鼠占30.32%(302/996)、斯氏家鼠占22.09%(220/996)、大绒鼠占17.37%(173/996)、灰麝鼩占12.35%(123/996),均是调查区小型兽类的优势种;社鼠占8.13%(81/996)、大足鼠占4.02%(40/996)、褐家鼠占1.81%(18/996),均为常见种。居民区室内共捕获小型兽类9种20只,捕获率为1.11%(20/1 800)。其中褐家鼠占30.00%(6/20)、大足鼠占25.00%(5/20)、小家鼠占10.00%(2/20),均为居民区优势鼠种。8种18只小型兽类染带寄生蚤67匹,隶属3科5属5种,总染蚤率为1.77%(18/1 019),总蚤指数为0.070。居民区室内获寄生蚤49匹,3种4只小型兽类染带寄生蚤,染蚤率为19.05%(4/21),蚤指数为2.333。其中缓慢细蚤染蚤率最高,为9.52%(2/21),蚤指数为0.571;猫栉首蚤指名亚种蚤指数最高,为1.571,染蚤率为4.76%(1/21),二者为居民区小型兽类体表主要寄生蚤种。室外5种14只小型兽类染带寄生蚤18匹,染蚤率为1.40%(14/998),蚤指数为0.018。其中缓慢细蚤染蚤率最高,为0.50%(5/998),蚤指数为0.005;特新蚤指名亚种染蚤率次之,为0.40%(4/998),蚤指数为0.004;方叶栉眼蚤的蚤指数最高,为0.007,染蚤率排第三,为0.30%(3/998);棕形额蚤指名亚种的染蚤率和蚤指数均最低,分别为0.20%(2/998)和0.002。方叶栉眼蚤、缓慢细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为室外小型兽类体表主要寄生蚤种。共采集指示动物血清419份,其中犬血清402份,IHA检测结果阳性1份,阳性率为0.25%(1/402);猫、鼠血清共17份,IH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小型兽类脏器分离培养鼠疫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均为阴性;自毙小型兽类RIHA检测阴性。结论:玉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新增一个鼠疫指示动物阳性点,应加强该区域的鼠疫疫情监测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三峡库区重庆段2019-2021年小型兽类及体表媒介蚤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小型兽类(小兽)及体表媒介蚤监测结果,为相关鼠源疾病防控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9-2021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小兽及其体表媒介蚤监测资料,分析小兽物种构成和密度变化以及小兽染蚤率、蚤指数等.利用SPSS 25.0软件进行x2检验对数据做统计分析.结果 2019-2021年间三峡库区重庆段监测发现小兽共10种2 860只,平均小兽密度为1.67%.其中居住区密度为2.74%,小兽密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x2=22.493,P<0.001),优势兽种为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耕作地密度为0.60%,小兽密度在较低水平波动,各年小兽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53,P<0.001),以黄胸鼠、四川短尾鼩、小泡巨鼠为主;居住区与耕作地小兽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003.754,P<0.001).小兽染蚤率为18.67%,总蚤指数为0.70,缓慢细蚤为优势蚤种.鼠疫血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2019-2021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小兽种群及密度与成库时相比均发生了明显变化,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室内黄胸鼠密度远高于国家鼠疫控制标准,蚤种有缓慢细蚤和印鼠客蚤,应高度关注,加强鼠疫监测和及时开展灭鼠灭蚤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海省海东市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种及其鉴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结合鼠疫疫源地调查和监测工作对青海省海东市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的构成、宿主选择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部分常见和疑难蚤种进行分子鉴定,以提高蚤种分类鉴别准确性.方法 应用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 Ⅰ)基因对蚤类进行分子鉴定,并结合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综合鉴别蚤类.结果 海东市共发现和记录体表寄生蚤61种(亚种),隶属4总科5科28属.测得4科13属20种计99条蚤CO Ⅰ基因序列片段(约658 bp),种内遗传距离为0.2%~2.9%,种间为3.3%~22.9%,种间距离明显大于种内.结论 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各蚤种单系的支持率均>99%,CO Ⅰ基因和传统形态分类方法的结合可以更准确地鉴定海东市蚤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青海省不同地理亚区小型兽类及体表寄生蚤现场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掌握青海省不同地理亚区小型兽类及其体表寄生蚤的种群结构和区系组成及其与栖息地生态环境的关系,为动物流行病学研究与鼠传病的监测和控制提供本底资料.方法 于2009-2016年分别在青海省1市15县选取样点,选择不同海拔段和具有代表性的9类生境类型,采用夹夜法捕获小型兽类并收集其体外寄生蚤类.结果 共捕获小型兽类1 631只,分别隶属于3目7科21属30种,其中啮齿种类数量最多,为5科19属25种;小型兽类成体占大多数,为65.30%,幼体仅占6.81%,其余为亚成体;雌雄比例接近,分别为50.03%和49.97%.小兽体表寄生蚤中3 054匹蚤鉴定到种,隶属3总科6科28属65种.结论 青海省小型兽类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2 400~3 600 m的沙地草原、草甸草原、高寒灌丛草甸和林缘灌丛等生境类型.体表寄生蚤大多分布于山地草原和沙地草原生境类型,数量以角叶蚤总科为最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部分山区小型兽类体内外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云南省小型兽类体内外寄生虫感染情况.方法 2016年10月15日至12月16日在云南省西北部和南部山区采用夹日法捕获小型兽类,所捕获小型兽类带回实验室鉴定种类,检查体外寄生虫并鉴定种类,解剖后取病变脏器和肠内寄生虫完成形态学鉴定,SPSS 17.0软件用于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共捕获小型兽类5目8科18属44种766只,密度为12.51%.其中滇绒鼠、中华姬鼠、大耳姬鼠、短尾鼩和黄胸鼠为优势种.体外寄生虫携带率为22.06%,蚤、革螨和蜱携带率分别为21.67%、7.83%和1.83%,其中,携带蚤类的小型兽类有27种,占捕获种类的61.36%,携带革螨的小型兽类有24种,占捕获种类的54.54%,携带蜱的小型兽类动物有8种,占捕获种类的18.18%.体内寄生虫感染率为12.27%,肝毛细线虫感染率为6.66%,绦虫感染率为6.92%,其他线虫感染率为0.26%.海拔100~3 999 m之间小型兽类体内、外寄生虫感染较为严重.结论 云南省部分山区小型兽类密度、群落组成多样,小型兽类体内外寄生虫感染率均较高,存在传播相关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剑川县鼠疫疫源地小型兽类体蚤构成及群落多样性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掌握剑川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小型兽类体蚤构成及群落多样性特征,为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17年间,剑川县按《鼠疫监测方案》进行鼠疫监测;将捕获的小型兽类梳捡体蚤后,根据形态学特征对蚤进行种类鉴定.用群落生态学方法计算群落蚤种构成、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采用Excel2010和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此次共捕获小型兽类体蚤15 602匹,隶属3科7属7种,其中方叶栉眼蚤占捕获总数的52.10%,棕形额蚤指名亚种占28.98%,特新蚤指名亚种占17.72%,其他蚤类有低地狭臀蚤、缓慢细蚤、无值大锥蚤和不等单蚤,分别占0.88%、0.27%、0.04%和0.01%.小型兽类体蚤多样性指数在0.316 2~1.036 2之间,均匀性指数在0.176 5~0.747 4之间,优势度指数在0.378 3~0.872 3之间,丰富度指数在0.455 0~0.555 1之间,大绒鼠和齐氏姬鼠的体蚤优势地位突出.结论 剑川县鼠疫疫源地小型兽类体蚤中方叶栉眼蚤为优势蚤种,大绒鼠和齐氏姬鼠的体蚤优势地位突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口岸小型兽类感染巴尔通体调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研究阿拉山口口岸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情况,对捕获的75只小型兽类进行形态学鉴定后,提取肝脏和脾脏核酸扩增巴尔通体Bartonella枸橼酸合酶基因(gltA),通过阳性序列的比对进行巴尔通体分子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阿拉山口口岸小型兽类巴尔通体感染率为9.33%(7/75),分别为大沙鼠3只、小家鼠2只、红尾沙鼠1只、小林姬鼠1只.经测序,7份阳性样本获得的巴尔通体分属于伊丽莎白巴尔通体、格拉汉姆巴尔通体、抚远巴尔通体和泰勒巴尔通体4种,其中3个阳性为伊丽莎白巴尔通体,各鼠种巴尔通体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伊丽莎白巴尔通体和格拉汉姆巴尔通体为鼠传人类致病性巴尔通体,应通过灭鼠、灭蚤以降低巴尔通体自然宿主或传播媒介的密度,防止巴尔通体在国境口岸的传入传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新疆红山嘴口岸林鼬及其体外寄生虫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掌握中国-蒙古(中蒙)边境地区小型兽类的种群及分布、体表寄生虫的种群构成,为病媒生物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6-9月,在新疆中蒙边境红山嘴口岸地区,采用夹夜法和弓型夹法捕获小型兽类,采集体外寄生虫并分类鉴定,进行鼠疫菌、汉坦病毒等血清学检测.结果 捕获到1只食肉动物,为鼬科,鼬属新纪录种—林鼬Mustela putorius.在其体表采到集蚤类2科4属4种33匹,为阿尔泰纤蚤、谢氏山蚤、短须双蚤、貂鬃蚤,其中貂鬃蚤为新疆蚤类新纪录种;蜱类1种2只,为刻点血蜱.鼠疫菌、汉坦病毒、布鲁菌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在我国新疆首次采获林鼬,是我国鼬属新纪录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云南省剑川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宿主媒介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了解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媒介群落结构及其种群动态,为提出针对性的鼠疫防控策略与机制提供依据.云南省剑川县属于齐氏姬鼠和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核心区,该区域小型兽类种类丰富,存在2种类型鼠疫菌,为进一步研究疫源地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现场模型.本文对剑川县1976-2019年鼠疫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该疫源地室内共捕获小型兽类4目7科16属25种,绝对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其他优势鼠种为黄胸鼠和小家鼠;室外捕获小型兽类5目8科21属31种,其中优势鼠种为齐氏姬鼠和大绒鼠.室内鼠密度在2005年以前基本在3.75%左右波动,2006年开始显著下降维持在0..49%左右波动;室外鼠密度常年在9.13%左右这一较高水平波动.该疫源地鼠体主要优势蚤种为方叶栉眼蚤、特新蚤和棕形额蚤,其中方叶栉眼蚤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共检出细菌学阳性样本72份,检出F1抗体阳性样本95份.该疫源地存在时间长,宿主动物及媒介种类多差异大,但总体结构稳定.由于存在着鼠疫菌长期保存的自然和地理条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其种群动态、疫情发生与自然条件等的关系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滇西北高原藏区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的生态位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讨云南西北高原藏区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的生态位特征,根据海拔和地形等自然环境特点,在德钦县选取42个调查样点,划分为5个垂直带,4种生境,采用铗夜法和笼日法捕获小兽,梳捡其体表寄生蚤,运用生态位宽度指数(Bi)和生态位重叠指数(NvO)对其生态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共梳捡寄生蚤1275头,隶属4科9亚科17属33种,其中迪庆额蚤和云南栉眼蚤为优势种,常见种12种,稀有种19种.在海拔资源轴上,Bi值前三分别是特新蚤德钦亚种0.698、棕形额蚤0.690、斯氏新蚤川滇亚种0.667;生境资源轴上,Bi值前三分别是:无值大锥蚤0.630、特新蚤指名亚种0.57、特新蚤德钦亚种0.537;寄主资源轴上,Bi值前三为绒鼠怪蚤0.584、迪庆额蚤0.567、棕形额蚤0.553;多维生态位宽度来看,特新蚤德钦亚种和迪庆额蚤 值较大,分别为1.031、1.019.海拔、生境、寄主生态位重叠指数中,有意义的重叠种对分别占比35.6%、39.39%、9.28%;完全不重叠的种对分别占比26.89%、18.56%、51.14%;完全重叠的种对分别占比2.27%、13.26%和0.19%.三种生态因子中,优势种和常见种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大,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竞争能力较强.不同生态因子的生态位重叠指数格局不同,与资源轴本身有关.有意义的重叠和完全不重叠的种对占比较多,前者多为优势种、常见种、稀有种两两之间重叠,重叠指数越高,竞争关系越激烈;完全不重叠的种对多为稀有种之间,无资源利用竞争关系.总体来说,德钦县小兽体表寄生蚤种类丰富,生态位分化较为均匀,本研究可为该地蚤传疾病的监测防控提供生态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