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松鼠鼠疫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云南松鼠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2015 - 2018年,在云南鼠疫疫源地和非疫源地的5个调查点进行鼠疫宿主动物调查。对调查中捕获的松鼠,取其脾、肝、肠道标本,低温保存备用。取肠道标本磷酸盐缓冲液(PBS)增菌液,经0.22 μm滤膜滤过后加入到含有100 μl鼠疫疫苗株(EV76)菌悬液的LB液体培养基中,28 ℃、220 r/min恒温气浴振荡培养18~24 h,采用双层平板法观察噬菌斑的生长情况,电镜下观察鼠疫噬菌体的形态结构;同时取脾、肝、肠道标本进行鼠疫菌特异标志基因caf1检测。结果:共捕获到10只松鼠,其中赤腹松鼠8只,珀氏长吻松鼠2只。共分离出4株鼠疫噬菌体,其中在赤腹松鼠分离出2株,在珀氏长吻松鼠分离出2株;家鼠鼠疫疫源地弥勒县和新平县各分离出1株,野鼠鼠疫疫源地剑川县和洱源县未分离出,非鼠疫疫源地永善县分离出2株。肉眼下观察,家鼠鼠疫疫源地分离出的2株噬菌体产生的噬斑为透明状,生长状态良好;非鼠疫疫源地分离出的2株噬菌体产生的噬斑为半透明状,生长状态欠佳。电镜下观察,噬菌体为较典型的肌尾噬菌体,噬菌体头部直径约40 nm,肌尾约120 nm,肌尾末梢可见尾丝簇。10份松鼠脾、肝、肠道标本caf1检测均为阴性。结论:云南松鼠中携带鼠疫噬菌体的比例较高,虽然鼠疫菌特异标志基因caf1检测均为阴性,但由于鼠疫噬菌体的存在,松鼠有可能成为鼠疫菌传播的一种载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甘肃省2012-2022年肾综合征出血热自然疫源地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甘肃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自然疫源地现状特征。方法:收集2012-2022年甘肃省HFRS病例数据和啮齿类动物(鼠类)密度监测资料,应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调查疫源地特征。结果:2012-2022年甘肃省共报告HFRS病例869例,死亡4例,年发病率在0.05/10万~1.21/10万之间,病例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东部的平凉市、东南部的天水市、南部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州),以及中部以南的定西市;20~60岁年龄组居多,男女性别比为1.85∶1(564∶305),职业以农民(61.80%,537/869)、牧民(19.79%,172/869)和学生(6.33%,55/869)为主。野鼠型发病以每年11月至次年1月为高峰。啮齿类宿主动物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为主,汉滩病毒携带率分别为2.79%(21/754)、0.42%(5/1 179)和0.31%(2/643)。甘肃省目前确定了3个疫源地,其中2个分别是平凉市和甘南州的新发疫源地,另1个为定西市的老疫源地。结论:甘肃省南部、中部以南和东部地区是目前主要的HFRS疫源地,宿主动物以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小家鼠为主,病毒基因型为汉滩病毒。病例报告地区应加强疫情的监测,疫情重点地区应强化和落实各项预防和控制措施,以减少HFRS带来的危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950-2018年云南省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1950-2018年云南省人间鼠疫的分布状况及流行趋势,为鼠疫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1950-2018年云南省鼠疫疫情资料来源于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历年的疫情监测、疫情总结资料及《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所志》,收集整理数据,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鼠疫流行概况、时间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1950-2018年,云南省先后在10个州(市)38个县(市、区)的鼠疫疫源地发生人间病例,共确诊病例3 463例,死亡637例;可分两个流行周期,即近史流行末期(1950-1955年)和复燃流行期(1982-2005年);云南省家鼠疫源地人间鼠疫病死率为18.00%(615/3 416),野鼠疫源地病死率为46.81%(22/47),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25.267, P < 0.01);近史流行末期病死率为21.46%(633/2 950),复燃流行期病死率为0.78%(4/51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24.478, P < 0.01);1986年以后确诊的513例病例,流行季节主要集中于7-11月份(441例),人群普遍易感,多发于15~45岁人群(217例)。 结论:云南省人间鼠疫流行范围较广,且呈现流行-静息-再流行-再静息的周期性,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由于疫源地的持续存在,人间鼠疫防控仍需给予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辽吉两省东部山区鼠类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 调查辽吉两省东部山区鼠类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对从辽宁省宽甸地区和吉林省集安林区捕获的野鼠进行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检测.结果 对129份集安和宽甸两地野鼠脾DNA样本分别进行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检测,检出阳性共15份,阳性率11.63%,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20%(8/129)和5.43%(7/129),二者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0,P=1.000).宽甸、集安两地不同鼠种野鼠检出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辽吉两省东部山区野鼠存在微小巴贝斯虫和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提示该地区存在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马鞍山市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调查马鞍山市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为血吸虫病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9月—2022年11月,根据马鞍山市血吸虫病历史疫情资料,选取近3年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出感染性钉螺的乡镇(街道)的部分重点环境,对其野鼠分布及血吸虫感染情况实施调查.采用夹夜法投放鼠夹,并对捕获野鼠采用肝脏压片镜检、肝脏匀浆镜检、肠系膜静脉压片镜检、Kato-Katz法和毛蚴孵化法进行平行检测,分析野鼠密度和血吸虫感染率等相关指标.结果 此次调查共抽取4个乡镇(街道)的15个重点环境,累计捕获野鼠343只,平均野鼠密度为6.40%(343/5 362).各乡镇(街道)中,花山区金家庄街道野鼠密度为12.43%(69/555),雨山区佳山乡为9.62%(50/520),当涂县湖阳镇为6.76%(148/2 188),当涂县黄池镇为3.62%(76/2 099),各乡镇(街道)野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271,P<0.05).捕获有效野鼠样本326只,其中黄毛鼠173只、黑线姬鼠122只、褐家鼠23只、小家鼠7只、针毛鼠1只.检出血吸虫感染野鼠36只,分别来自当涂县湖阳镇和黄池镇,两地野鼠感染率分别为18.57%(26/140)和13.16%(1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039,P>0.05).湖阳镇检出的阳性野鼠种类为黄毛鼠、黑线姬鼠、褐家鼠和小家鼠,感染率分别22.00%(22/100)、6.45%(2/31)、33.33%(1/3)和20.00%(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黄池镇检出的阳性野鼠种类为黄毛鼠和黑线姬鼠,感染率分别为20.59%(7/34)和13.64%(3/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4,P>0.05).结论 野鼠可能是当前马鞍山市血吸虫病重要传染源之一.今后应继续加强流行区野鼠监测,对重点环境开展灭螺的同时,适时结合灭鼠、环境整治等措施降低野鼠密度,进一步降低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浙江省东阳市蜱类分布及大别班达病毒携带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东阳市蜱类分布特点和大别班达病毒携带情况,为防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 于2019-2020年在东阳市山区、丘陵及盆地3种地形各设立2个镇(街道)作为监测点,采用人工布旗法在野外采集游离蜱,采用体表检蜱法收集家养动物(羊、牛、犬)和野鼠等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蜱,对蜱标本进行种类鉴定,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大别班达病毒.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捕获蜱数量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结果 调查发现东阳市有1科4属10种蜱,山区、丘陵和盆地生境不同季度捕获游离蜱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0.001),山区明显高于盆地地区;一、二季度蜱密度明显高于三、四季度.游离蜱平均密度为30.83只/(布旗·100 m),家养动物平均染蜱率为18.72%,蜱指数为0.94,鼠类平均染蜱率为8.59%,蜱指数为0.22;游离蜱、家养动物体表寄生蜱、鼠类体表寄生蜱优势种群有所不同,分别为长角血蜱、镰形扇头蜱和粒形硬蜱.185组794只蜱样品中未检测到大别班达病毒.结论 东阳市野外环境及动物体表蜱普遍存在,且种类较为丰富,春夏季节密度较高,提示春季为灭蜱最佳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安徽省芜湖市野鼠寄生虫感染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为了解安徽省芜湖市野鼠寄生虫感染情况,于2022年10月从芜湖市9个县(区)抽取13个行政村的野外环境捕捉野鼠,鉴定鼠种、性别,称重划分鼠龄.收集野鼠的粪样,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检测寄生虫感染情况;剖解野鼠取肝脏、肠系膜等组织,采用组织活检或压片镜检法检测寄生虫感染情况.应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检测结果显示,9个县(区)的13个调查村野鼠寄生虫总感染率为78.1%(125/160).除三山区(2/2)外,鸠江区野鼠感染率(90.3%,28/31)最高,与经开区(52.2%,12/23)、南陵县(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53、6.016,均P<0.05).Kato-Katz法检出6种寄生虫虫卵,检出率分别为:钩虫72.5%(116/160)、蛔虫2.5%(4/160)、肝毛细线虫4.4%(7/160)、管状线虫1.9%(3/160)、长膜壳绦虫5.6%(9/160)和短膜壳绦虫3.1%(5/160).组织活检或镜检法检出肝毛细线虫和钩虫等2种寄生虫,检出率分别为1.3%(2/160)和3.1%(5/160).感染单一寄生虫的野鼠占84.8%(106/125),同时感染两种及以上寄生虫的野鼠占15.2%(19/125)o 160只野鼠分属黄胸鼠和黑线姬鼠,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78.6%(99/126)和 76.5%(26/34)(x2=0.069,P>0.05);雄鼠和雌鼠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 79.7%(59/74)和 76.7%(66/86)(x2=0.207,P>0.05);幼鼠、亚成年鼠和成年鼠的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68.8%(33/48)、81.7%(89/109)和3/3(x2=3.659,P>0.05).提示安徽省芜湖市野鼠体内寄生虫感染普遍,感染的寄生虫种类多,当地人群存在感染人兽共患寄生虫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长白山部分地区啮齿动物土拉杆菌感染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研究我国长白山地区啮齿动物土拉杆菌感染情况和细菌种型,进一步了解该地区土拉杆菌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2-2014年长白山地区宽甸县、集安市林区及林缘耕地捕获的啮齿动物,从鼠脾组织提取DNA,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土拉杆菌fopA基因,计算不同地区和鼠种土拉杆菌阳性率.阳性样本用特异性引物(C1/C4)鉴定细菌亚种,并进行测序和比较分析.结果 共捕获野鼠133只,分属6个鼠种.3个鼠种(黑线姬鼠、林姬鼠、大仓鼠)8份样本PCR检测阳性,总阳性率为6.01%.集安市、宽甸县阳性率分别为7.46%、4.54%,不同地区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7,P=0.732).不同鼠种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41,P=0.986).对8份阳性样本进行亚种鉴定,表明均属于土拉杆菌B亚种.选择3份阳性样本的序列(JA56、JA33和JA38)作遗传进化分析,fopA基因序列与土拉杆菌B亚种俄罗斯分离株(CP009694.1,CP044004.1)及我国分离株(HM371344.1,HM371343.1)同聚一个分支,序列相似性在99.21%-99.47%.结论 我国长白山部分地区野鼠存在土拉杆菌(B亚种)感染,提示该地区存在土拉杆菌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中朝边境地区林区鼠类几种重要蜱媒病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东北林区啮齿动物蜱媒传染病感染状况,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吉林省集安、辽宁省宽甸林区捕获的野鼠进行7种蜱媒病原体IgG抗体检测,检测鼠血清75份,斑点热立克次体、粒细胞无形体、查菲埃立克体、伯氏疏螺旋体、蜱媒脑炎病毒、新布尼亚病毒、土拉弗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33%、8.00%、14.67%、4.00%、1.33%、6.67%、1.33%,统计学处理差异非常显著(χ2=19.83,P=0.003).不同鼠种对7种蜱媒病原体抗体检出阳性率各不相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份野鼠标本中,复合感染率为8%.调查地区野鼠中7种蜱媒病原体感染比较普遍,以斑点热立克次体和查菲埃立克体阳性率为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布鲁杆菌病的危害及防治
编辑人员丨2023/8/6
布鲁杆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发人畜共患的传染病[1].而布鲁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菌、无荚膜病绝对嗜氧,在细胞内寄生并可以在牛、羊和猪三类家畜体内存活.目前,布鲁杆菌分为6个种19个型:羊种布鲁杆菌(3个型)、牛种布鲁杆菌(8个型)、猪种布鲁杆菌(5个型)、绵羊附睾种布鲁杆菌(1个型)、沙漠森林野鼠种布鲁杆菌(1个型)和狗种布鲁杆菌(1个型).其中对人致病的是猪、牛、羊、狗4个种,可以通过饮食或者皮肤、黏膜等处的开放性伤口直接传染给人类.在细菌进入人体后随淋巴液达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若吞噬细胞没有将细菌消灭,细菌在包内迅速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细菌经过大量繁殖导致细胞破裂,大量的细菌会进入淋巴液和血液循环系统形成菌血症.随后,细菌会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进行进一步的增殖,形成多发性病灶.随着细菌的从病灶处的释放,细菌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临床上表现出明显的败血症、菌血症和毒血症等.布鲁杆菌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个体差异性大.一般而言,羊型和猪型布鲁菌病大多较重,牛型的症状较轻.而我国国内以羊型最为多见,未经治疗者的自然病程为3~6个月(平均4个月),但短仅1个月或长达数年以上.其病程一般可为急性期和慢性期,牛型的急性期常不明显.潜伏期7~60 d,一般为2~3周,少数患者在感染后数月或1年以上发病.实验室中受染者大多于10~50 d内发病.人类布鲁菌病可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慢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局限性和复发感染.以前2种类型为例介绍布鲁菌病的一般临床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