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花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4/8/17
以历代中医药古籍中相关记载为依据,对红花名称、来源、产地、用途、采收炮制等内容进行系统考证,以期为红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红花以"红蓝花"之名首载于《金匮要略》,红花一名首见于《开宝本草》,历史上红花还有"黄蓝"之称.红花主流品种为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其栽培历史悠久,种植范围广泛,目前中国的主要产区有新疆、四川、云南等地.红花的花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作染料,或入药用于治疗妇科疾病,红花的苗、种子或加工成的胭脂在历史上也曾有药用记载.历史上酒制红花曾为主流炮制方法,现在红花多以生品入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植物蓝染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20
植物蓝染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色素进行染色的传统工艺.传统植物染色是一种古老的技艺,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化学染色相比,植物蓝染具有多种优势.首先,植物蓝染的染料来源广泛,包括蓝靛草和蓼蓝等多种植物,这些植物通常易于生长和采集.其次,植物蓝染的染料对环境友好,不会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尽管植物蓝染已在传统服饰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用于现代服装设计领域仍相对有限.因此,深入研究植物蓝染工艺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发掘植物蓝染的应用潜力,为服装设计提供更多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大发表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研究大发表Campylotropis trigonoclada干燥全株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HPD-10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反相RP-18、凝胶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MS、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大发表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酸(1)、芦丁(2)、槲皮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3)、广寄生苷(4)、槲皮素-3-O-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苷(6)、木犀草素-7-O-β-龙胆二糖苷(7)、荭草素(8)、异牧荆素-2"-O-β-D-吡喃葡萄糖苷(9)、voilanthin(10)、染料木素(11)、bolusanthin Ⅲ(12)、二羟四氢黄酮-7-O-葡萄糖苷(13)、白皮杉醇4'-O-p-D-吡喃葡萄糖苷(14)、(Z)-虎杖苷(15)、二氢菜豆酸(16)、millettiaspecoside B(17)、七叶内酯(18)、交链孢酚(1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0)、邻苯二甲酸二辛酯(21)、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22)、3,4-二羟基苯甲醛(23)和没食子酸乙酯(24).其中黄酮类化合物13个、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1个、苯酚苷类化合物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1个和其他芳香化合物6个.结论 除化合物11外,其余2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植物染料在美术绘画教学中的使用原则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我国传统的染色工艺以植物染料为主,利用植物染料进行印染体现我国古人的智慧.植物染料是指从植物中提取色素并制成染料,具有安全环保的特性.在现今美术绘画教学中可利用植物染料绘制美术作品,既促进植物染料工艺的传承,又使学生感受植物的神奇,让美术绘画教学回归自然.将植物染料用于美术绘画教学中,既能够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辨识能力,又可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白腐真菌对酸性橙7的脱色降解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偶氮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和包装等行业,因其具有三致性、结构稳定且难降解,已成为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以白腐真菌作为脱色菌株,考察了不同白腐真菌对偶氮类染料酸性橙 7(acid orange 7,AO7)的脱色降解,探讨了AO7 染料的浓度、pH、温度以及脱色时间对染料脱色率的影响,同时应用紫外-可见光谱吸收法、红外光谱吸收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AO7 的降解产物进行分析,并对其产物进行植物毒性实验,以推断AO7 可能的降解途径及其降解产物的毒性.结果表明:在pH 4.5、28℃条件下,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和杂色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的混合菌丝脱色降解 100 mg/L AO7,24 h脱色率可达 93.46%.推测 AO7 可能的生物降解途径:AO7 偶氮键断裂生成对氨基苯磺酸和 1-氨基-2-萘酚;接着对氨基苯磺酸脱去磺酸基,生成对苯二酚;同时 1-氨基-2-萘酚开环生成邻苯二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醛,之后进一步降解生成苯甲酸;最后对苯二酚和苯甲酸继续氧化成其他小分子中间体、H2O和CO2.植物毒性实验表明,P.eryngii和T.versicolor混合菌丝对AO7 脱毒效果较好.以上研究为探究白腐真菌在工业废水中降解偶氮类染料的应用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植物凝集素、唑来膦酸及乳康饮扩增γδT细胞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的杀伤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观察乳康饮(Ru Kang Yin,RKY)刺激γδT细胞增殖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杀伤作用,为中医药治疗乳腺癌提供依据.方法 实验分为以下4组,Ⅰ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照组;Ⅱ组:PBMC+植物凝集素(PHA)组;Ⅲ组:PBMC+唑来膦酸(ZOL)组;Ⅳ组:PBMC+RKY组.在各组培养0 d和14 d时,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γδT细胞占PBMC的百分比.将用免疫磁珠分选的γδT细胞与荧光染料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以10:1的比例共培养,测定 γδT细胞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杀伤力.结果 培养0 d时,Ⅰ组~Ⅳ组 γδT细胞占PBMC百分比分别为(3.81±0.27)%、(4.19±0.41)%、(3.94±0.13)%、(4.16±0.11)%,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62,P=0.296).培养14 d时,Ⅰ组~Ⅳ组γδT细胞占PBMC百分比分别为(4.70±0.29)%、(31.09±1.95)%、(25.91±3.77)%、(28.84±2.54)%,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985,P=0.000).Ⅰ组~Ⅳ组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1.17±0.86)%、(1.56±0.13)%、(1.47±0.09)%、(2.01±0.16)%,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649,P=0.000).结论 RKY可以刺激 γδT细胞增殖,提高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力,为乳腺癌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植物染料在高校美术绘画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回归自然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在食品、医药和日常生活用品领域,人们都在积极探索使用环保天然的原材料.在此背景下,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王越平副教授撰写了《回归自然——植物染料染色设计与工艺》(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13年)一书.王越平老师从事植物染料染色设计与工艺研究多年,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该书以植物染料为主题,对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常用染料的染色色相、特殊染色技法以及植物染料染色在成衣上的应用等进行了介绍,全面深入地阐述了植物染料在绘画艺术中的独特魅力,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为高校美术绘画教学中的植物染料运用技巧提供了指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云南鹤庆白依人植物染料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植物染料有绿色环保、安全性高等优势,但其资源量少、成本高、色牢度低等缺点限制了植物染料在工业化的应用.云南鹤庆白依人有植物染色的传统习俗,当地有丰富的染料植物资源和传统染色工艺.为调查、记录和研究白依人植物染色和相关传统知识,拓展植物染料资源并促进植物染料的开发利用,该研究对大理州鹤庆县六合彝族乡白依人植物染色及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了民族植物学调研.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对大理州鹤庆县六合彝族乡4个村落的288位信息报告人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对当地植物染料进行实地调研,以参与式观察法记录传统植物染色技艺,通过定量分析法对传统植物染色知识(f值、CIIs值、ICF值)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鹤庆白依人使用11种植物染料,分属10科11属.(2)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的白依人对传统植物染色知识的认知有差异.(3)水红木和密蒙花的使用频率和文化重要性指数较高,并且白依人对蓝染的植物染料认知高度一致.(4)白依人常用植物染料给本民族服饰火草衣染色.该文揭示了鹤庆白依人有较完整的传统植物染色知识体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流失.该研究结果为植物染料资源的开发和传统植物染色工艺的研究提供科学线索,促进少数民族植物染料的产业化应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靛蓝生物合成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靛蓝色素是人类所知最古老的色素之一,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和印染工业.靛蓝最初由植物中提取获得,作为一种色泽艳丽、无毒无害、能够生物降解的环保型染料,深受青睐.生物合成靛蓝因其绿色、高效、节约土地、安全稳定等优点,作为取代目前植物提取及化学合成的主流途径,受到广泛关注.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许多天然酶和工程酶已筛选用于合成靛蓝.本文概述了能够催化靛蓝生物合成的酶及相关应用,并探讨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为推进基于生物合成的靛蓝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矮生胡枝子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研究植物矮生胡枝子(Lespedeza forrestii)全株的化学成分.采用Sephadex LH-20和反相制备型HPLC等方法分离与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从矮生胡枝子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0-α-L-鼠李糖苷(1)、槲皮素-3-0-α-L-鼠李糖苷(2)、山柰酚-3-0-芸香糖苷(3)、槲皮素-3-0-芸香糖苷(4)、山奈酚-3-0-洋槐糖苷(5)、牡荆素(6)、荭草素(7)、维采宁-2(8)、染料木素(9)和dalbergioidin(10),均为首次从矮生胡枝子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1~10在小鼠巨噬细胞RAW 264.7细胞株上进行抗炎活性的筛选显示,在20 μmol/L浓度下化合物8和10分别对IL-6和IL-1β的mRNA表达水平具有抑制活性,显示一定的抗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