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腐皮镰孢菌对角膜上皮细胞AMPK磷酸化及IL-6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角膜上皮细胞是否存在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活化的蛋白激酶(AMPK)磷酸化及真菌对角膜上皮细胞AMPK磷酸化和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取人永生化角膜上皮细胞系,采用实时无标记细胞多功能分析仪筛选AMPK激动剂5-氨基-4-甲酰胺咪唑核糖核苷酸(AICAR)(100、300、500和1 000 μmol/L)和抑制剂化合物C(10.0、12.5、15.0、17.5和20.0 μmol/L)对角膜上皮细胞作用的安全浓度范围。以单纯角膜上皮细胞作为正常对照组,角膜上皮细胞与孢子共培养作为孢子对照组,在孢子对照组基础上分别加入AICAR和化合物C作为AICAR组和化合物C组,分别培养4 h。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角膜上皮细胞磷酸化AMPK(p-AMPK)和AMPK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角膜上皮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6质量浓度。结果:不同浓度AICAR作用于角膜上皮细胞不同时间后,细胞指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0.0 μmol/L和12.5 μmol/L化合物C作用于角膜上皮细胞后细胞指数较未处理细胞升高。正常对照组、孢子对照组、AICAR组和化合物C组p-AMPK水平分别为0.67±0.15、2.57±0.12、3.67±0.58和1.50±0.50,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2.820, P<0.001)。孢子对照组p-AMPK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AICAR组较孢子对照组p-AMPK水平升高,化合物C组较孢子对照组p-AMPK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0)。正常对照组、孢子对照组、AICAR组和化合物C组AMPK相对表达量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20, P=0.950)。正常对照组、孢子对照组、AICAR组和化合物C组IL-6质量浓度分别为(107.81±17.15)、(156.32±9.94)、(167.96±14.16)和(127.42±19.75)pg/ml,各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210, P<0.001),其中孢子对照组IL-6质量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AICAR组IL-6质量浓度较孢子对照组略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60),化合物C组IL-6质量浓度较孢子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0)。 结论:角膜上皮细胞有AMPK磷酸化表达,且真菌孢子刺激角膜上皮细胞后AMPK磷酸化增强,IL-6分泌增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内源性眼内炎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男,74岁。因右"眼红痛伴视力下降5 d"于2018年6月5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下突现右眼红痛伴视力下降,因在国外诊治不便,遂于1 d前回国,至某专科医院急诊就诊,查体右眼视力无光感可疑,眼睑肿胀,前房积脓,诊断为"右眼眼内炎,右眼眶蜂窝织炎待排",给予头孢他啶2.0 g和奥硝唑0.5 g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局部抗生素(可乐必妥、托百士滴眼液点眼1次/h,迪可罗眼膏每晚点眼)及散瞳(l%阿托品眼膏点眼2次/d)治疗。患者于外院治疗1 d后,自觉右眼眼睑肿胀,睁眼困难加重,因病情发展较快,且合并全身疾病,转至我院就诊。既往病史:肝硬化6年,2年前因肝癌行肝切除手术;21个月前因牙齿松动缺损行整牙修复手术;20个月前因右手、双足甲癣行中药化腐清创术。否认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心脏疾病史,反复询问患者及其家属,均否认眼部外伤史,其余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阳性发现。全身查体示:神志清,精神稍差,表情较痛苦,体质瘦弱;体温37.0℃,脉搏72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30/52 mmHg(1 mmHg=0.133kPa);头颈、胸腹部检查未见异常,左下肢中部胫骨前区局部红肿,约5 cm×10 cm,触之有痛感,皮温高于周围,表面破溃、结痂、干燥(见图1);双下肢皮肤色素沉着,下肢及踝部浮肿色稍红,皮温不高,双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未见足癣表现。眼科专科检查示:右眼视力无光感,眼压无法精确测量,指触大致正常;右眼眶周软组织高度红肿、触痛;右眼睑肿胀且睑裂不能睁开,眼球突出伴眼球运动障碍;右眼球结膜混合充血、高度水肿,角膜雾状混浊,角膜上皮片状脱落,前房可见黄白色积脓约4 mm,房闪(++),虹膜纹理尚清,瞳孔圆、小,直径1 mm,直接对光反射迟钝,晶体混浊,余结构窥不清;左眼裸眼视力0.6,前节及眼底未及明显异常;右眼眶压升高(T+2)/左眼眶压正常(Tn)。初步诊断为:右眼眼内炎,右眼全眼球炎,肝硬化、肝癌术后,收入我院眼科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示:血液检查、眼分泌物及皮肤破损处分泌物分别送微生物培养。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5.20×10 9/L(3.50~9.5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2.5%(40%~75%);淋巴细胞0.48×10 9/L(0.80~4.00/L)、血小板数目68×10 9/L(125~350/L)、血小板百分比10.4%(20.0%~40.0%)、红细胞计数3.15×10 9/L(4.30~5.80/L)以及血红蛋白91 g/L(130~175 g/L)均较之前明显降低;尿常规示:尿蛋白(++),尿葡萄糖(弱阳)。血生物化学检查示:空腹血糖8.9 mmol/L(3.9~6.1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4.0%~6.0%)、白蛋白31 g/L(32~48 g/L)、球蛋白45 g/L(23~35g/L)、白/球蛋白比0.7(1.1~1.9)、肌酐103 μmol/L(55~96)。血培养结果示:无真菌、厌氧菌生长,结膜囊分泌物细菌培养显示无细菌生长。来我院就诊前2 d,外院眼部B超示:右眼玻璃体混浊伴后脱离可能、视网膜脱离可能、脉络膜水肿增厚、球壁水肿(见图2);外院眼眶CT示:右眼睑、眼球壁表面及其周围、视神经前段及眶周弥漫性软组织肿厚,伴泪腺稍肿大。考虑为炎症性病变(见图3)。患者右眼眼内炎诊断明确,考虑眼内炎已快速进展为全眼球炎,同时患者年龄大、全身合并肝硬化且有肝癌手术史,入我院后发现糖尿病,且下肢存在感染灶,若保眼球治疗则感染扩散的风险大,结合患者自身及其家属要求,故在麻醉监护下行右眼球内容物剜出术。术中沿角膜缘做切口后可见晶状体及大量黄白色黏稠脓液溢出,眼内容物均为脓性物。将色素膜去除干净,注射10 mg/ml万古霉素于巩膜壳内浸泡,5 min后采用37℃大量0.9%氯化钠溶液冲洗。将眼内容物送检验科行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显示:无乳链球菌感染;敏感抗生素:苄青霉素、万古霉素、四环素等;耐药抗生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红霉素等。无乳链球菌感染致内源性眼内炎极少见,进一步追问病史得知患者曾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肢红肿伴痛感,未予诊治,肿痛自行有所缓解;就诊7 d前曾同家人至俄罗斯旅行,否认疫区及动物接触史。最终诊断为:右眼内源性无乳链球菌感染性全眼内炎,右眼全眼球炎;左下肢感染,2型糖尿病,肝硬化(代偿期),肝癌术后。右眼眼内容物剜除术后4 d,患者眼部情况及眶周症状明显好转,转至内科住院继续治疗2周。术后2周患者至我科复查(见图4),右眼眶区无肿胀,眼睑无红肿,结膜囊薄壳在位,未见脓性分泌物,结膜无红肿、渗出,切口对合良好,缝线在位。随访3个月全身情况稳定,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性粒细胞来源MMP-8对腐皮镰刀菌性角膜炎的组织损伤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小鼠腐皮镰刀菌性角膜炎中中性粒细胞来源的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对角膜组织的损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取108只6~8周龄雄性SPF级C57BL/6J小鼠,采用腐皮镰刀菌感染法制备右眼真菌性角膜炎(FK)模型,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炎症情况并评分,依据FK模型眼角膜炎症评分将模型眼分为造模后0、12、24、48和72 h组。于相应时间点处死小鼠并取材角膜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MMP-8、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α(AMPKα)及其丝氨酸172位点磷酸化形式(p-AMPKα)蛋白在角膜中的相对表达量;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各时间点组小鼠角膜中中性粒细胞数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角膜中中性粒细胞与MMP-8蛋白的共定位表达。体外角膜胶原降解实验中将角膜组织分为MMP-8组、缓冲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分别采用100 μl活化的重组MMP-8、检测缓冲液和生理盐水处理角膜,采用羟脯氨酸检测试剂盒测定并比较各组角膜组织中羟脯氨酸质量分数。分别提取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采集培养的腐皮镰刀菌孢子,将人中性粒细胞分为4个组,其中阴性对照组为培养的中性粒细胞,共培养组为中性粒细胞加孢子共培养,AICAR处理组和化合物C处理组分别向中性粒细胞和孢子共培养体系内加入p-AMPK蛋白酶激动剂AICAR和抑制剂化合物C,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各组人中性粒细胞中MMP-8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24 h组小鼠模型眼出现角膜混浊,造模后72 h组出现角膜穿孔。造模后24、48和72 h组角膜炎症评分均高于12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造模后12、24和48 h组角膜中MMP-8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0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模型眼角膜中MMP-8蛋白相对表达量与炎症评分呈中等强度正相关( rs=0.50, P<0.05)。造模后24、48和72 h组角膜内p-AMPKα(Thr 172)/AMPKα值高于0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角膜中p-AMPKα(Thr 172)/AMPKα值与MMP-8蛋白相对表达量呈中等强度正相关( r=0.54, P<0.01)。造模后24、48和72 h组角膜中中性粒细胞数目明显多于0 h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角膜中中性粒细胞数目与炎症评分呈强正相关( rs=0.77, P<0.001),与MMP-8蛋白相对表达量呈中等强度正相关( r=0.56, P<0.05)。模型眼角膜中MMP-8蛋白表达与中性粒细胞高度共定位。缓冲液组、生理盐水组和MMP-8组角膜羟脯氨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52±0.02)、(0.51±0.03)和(0.27±0.02)μg/mg,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6.63, P<0.01),其中MMP-8组角膜羟脯氨酸质量分数低于缓冲液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培养的镰刀菌孢子感染人中性粒细胞实验中,AICAR处理组MMP-8表达荧光强度值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化合物C处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小鼠真菌性角膜炎中性粒细胞分泌的MMP-8可降解角膜基质层胶原纤维,导致角膜混浊或穿孔。人中性粒细胞中MMP-8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可能与AMPK活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豆镰刀菌根腐病拮抗菌的筛选及生防效果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镰刀菌根腐病是世界范围内大豆生产上最具破坏性的土传病害之一,为获得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生防菌株.[方法]从健康大豆根际土壤分离细菌,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菌株,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胞外酶活性及促生特性对菌株进行鉴定分析,采用盆栽试验进一步测定菌株生防及促生效果.[结果]筛选出的 4 株芽孢杆菌和 1 株假单胞杆菌对F.graminearum的抑菌率均达到 60%以上,对F.oxysporum,F.solani,F.longifundum以及 F.equiseti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发酵液及挥发代谢物均会影响F.graminearum的生长.5 株拮抗菌具有产蛋白酶、纤维素酶以及葡聚糖酶的活性,解磷、解钾、固氮以及产铁载体的能力.综合以上测试结果,菌株 20-8 具有较强的抑菌及大豆促生效果.根据形态特征及 16S rRNA序列分析,将菌株 20-8 鉴定为暹罗芽孢杆菌(Bacillus siamensis).该菌株的发酵上清液可以破坏F.graminearum菌丝体结构,无细胞发酵上清液可以显著抑制孢子萌发.室内盆栽防效测定结果表明,20-8 的稀释发酵液对F.graminearum引起大豆根腐病的防效可达 46.08%,并且促进大豆植株生长.[结论]筛选鉴定的暹罗芽孢杆菌 20-8 具有解磷、解钾、固氮以及产铁载体及多种胞外酶功能,其稀释发酵液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及大豆促生能力,菌株 20-8 可以用于防治F.graminearum引起的大豆根腐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眼部移植物抗宿主病角膜穿孔合并真菌性角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者,女性,47岁。2022年9月患者因左眼眼痛和眼干1年余病史,近1个月余症状加重并伴视力下降,遂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诉1年前因左眼眼痛、眼干及雾状遮档,伴视力下降,就诊于外院,诊断为左眼角膜炎,行左眼羊膜覆盖术治疗与药物治疗(药品治疗与方法不详),术后症状有所好转。9个月前出现左眼眼前白色雾状遮挡,药物治疗后轻微缓解。1个月前再次出现左眼眼痛和眼干,症状逐渐加重,伴视力显著下降。既往2018年诊断为急性淋巴白血病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曾出现肝脏、肺部、关节及口腔等多器官排异反应,目前全身排异反应控制良好,已停用全身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结合病史,遂给予左眼配戴角膜绷带镜,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眼,4次/d;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美国爱尔康公司生产)点眼,2次/d;玻璃酸钠滴眼液(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眼,6次/d;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凝胶(沈阳兴齐眼药公司生产),3次/d;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湖北科益药业公司生产),3次/d。患者右眼视力0.3,最佳矫正视力0.6;左眼视力眼前手动,矫正不提高,光感光定位正常;右眼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23 mmHg。右眼睑结膜瘢痕化,角膜透明,角膜上皮点状染色,前房中等深度,虹膜纹理清,晶状体介质清,视网膜在位,左眼睑结膜瘢痕化,结膜轻度充血,绷带镜在位,角膜多个浸润病灶,边界稍模糊,角膜浅层新生血管,中央角膜明显变薄,角膜后白色色素沉着,前房积脓1 mm,眼底窥视不清。见图1A。结合病史及查体结果诊断为右眼角膜炎原因待查,双眼移植物抗宿主病。鉴于不除外感染性角膜炎,除去患者绷带镜,更改治疗为给予患者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眼,4次/d;更昔洛韦眼用凝胶,3次/d;左氧氟沙星眼膏(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生产),右眼每晚滴眼;更昔洛韦片(湖北科益药业),1000 mg口服,3次/d。患者2周后复诊,左眼中央角膜溶解明显,下方浸润灶明显扩大,前房积脓加重。见图1B。角膜刮片可见真菌,角膜刮片培养结果提示近平滑念珠菌阳性。修正诊断为左眼真菌性角膜炎,双眼移植物抗宿主病。给予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医院自制)点眼,1次/h;伏立康唑(北京博康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200 mg口服,2次/d;治疗2 d后角膜浸润灶减小,同时角膜基质溶解明显,后弹力层膨出,前房积脓减少。见图1C。治疗3 d后,左眼角膜穿孔,为患者行左眼穿孔修补联合结膜瓣遮盖术,术中可见角膜中央偏下方1.5 mm左右穿孔,取下方球结膜做4 mm宽度桥状结膜瓣,取少量tenon囊组织使用10-0不可吸收缝线将其填塞缝合于穿孔处角膜,10-0不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将桥状结膜瓣缝合于角膜,将线结转入角膜基质,10:00时钟位角膜缘做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良好。术后继续给予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点眼,1次/h;伏立康唑,200 mg口服,2次/d,术后2周左眼角膜上皮愈合良好,结膜瓣在位,前房存在。见图2A。术后6周左眼前房消失,溪流征阳性。见图2B。再次行角膜穿孔修补,术中取约150 μm厚度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基质微透镜片,裁剪至1.5 mm×1.5 mm,将2针10-0不可吸收缝线穿过基质片后,2针呈90°,缝合固定于穿孔处角膜基质,10:00时钟位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良好。见图2C。术后2周复查,再次发现前房消失,溪流征阳性。第三次行角膜穿孔修补,术中采用多层4层羊膜,填塞于角膜穿孔处,10-0不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8针于角膜基质,10:00时钟位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欠佳,前房注入无菌空气,术毕。术后1周,患者左眼前房偏浅,溪流征仍阳性。见图2D。为进一步控制病情,患者行第四次角膜穿孔修补。术中使用3 mm角膜环钻环切至约1/2角膜剩余厚度基质,手动剖切角膜基质接近后弹力层,使用3.25 mm角膜环钻冲切2片厚度约120 μm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角膜基质微透镜片,使用10-0不可吸收缝线将2片角膜基质重叠间断缝合8针于角膜植床,10:00时钟位侧切口注入眼内冲洗液建立前房检查穿孔处水密封,前房形成欠佳,前房注入无菌空气,术毕。术后左眼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珠海亿胜生物公司生产)点眼,6次/d,左眼他克莫司滴眼液(日本千寿制药株式会社生产)点眼,2次/d;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点眼,6次/d,逐渐减量。术后3个月,左眼视力眼前手动,角膜表层新生血管,中央植片在位,角膜缝线在位,角膜植片及部分基质白斑,前房不浅,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溪流征阴性。见图2E。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显示角膜植片愈合良好。见图3。患者继续使用无防腐剂人工泪液,左眼按需给予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2次/d。此后患者长期眼科门诊随访,病情稳定。左眼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点眼,6次/d,左眼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2次/d;左眼1%伏立康唑滴眼液点眼,6次/d,逐渐减量。术后3个月,左眼视力眼前手动,角膜表层新生血管,中央植片在位,角膜缝线在位,角膜植片及部分基质白斑,前房不浅,角膜荧光素钠染色溪流征阴性。见图2E。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显示角膜植片愈合良好。见图3。患者继续使用无防腐剂人工泪液,左眼按需给予他克莫司滴眼液点眼,2次/d。此后患者长期眼科门诊随访,病情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腐生培养下爪哇虫草对寄主的转录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爪哇虫草菌是广谱性虫生真菌,具有防治膜翅目社会性昆虫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生防潜能.为探究蚁巢弃尸堆中携菌虫体在侵染循环链的关键作用,探讨腐生条件下爪哇虫草Cordyceps javanica响应寄主的分子致病机制,本研究通过向培养基添加冷冻干燥的虫尸粉进行诱导,对诱导前后的菌丝孢子混合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纯培养条件相比,菌株经虫尸粉诱导后发掘新基因1912个,有379个得到功能注释.显著差异表达基因有242个,上调表达基因111个,下调表达基因131个;GO富集分析表明,生物学过程的代谢过程和细胞过程、细胞组分的细胞结构体及分子功能中参与催化活性和结合相关的基因可能在爪哇虫草响应寄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KEGG分类和富集分析表明,代谢过程分类的色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糖酵解/糖原异生和乙醛酸和二羧酸酯代谢,遗传信息过程分类的碱基切除修复和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环境信息过程分类的ABC转运蛋白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细胞过程分类的自噬和过氧物酶体通路是爪哇虫草的主要代谢途径.随机筛选8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与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爪哇虫草在适应腐生环境过程中与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活跃,这可能是其在垂直和水平扩散过程中需维持侵染力,为自身提供营养并转化为能量和中间产物等物质所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一种次溴酸发生装置的消毒性能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 观察一种次溴酸发生装置产生的消毒液的杀菌效果,探索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理化分析方法和悬液定量杀菌试验,对该含溴消毒液的理化性能和杀菌效果进行实验室观察.结果 在设定条件下,发生装置可生产出含有效溴约1 300 mg/L的消毒液.用含有效溴100 mg/L的该消毒液作用5 min,对悬液内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灭对数值均>5.00;用含有效溴200 mg/L该消毒液作用2 min,对铜绿假单胞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5.00,对白念珠菌的平均杀灭对数值>4.00;用含有效溴500 mg/L该消毒液作用15 min,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的平均杀灭对数值>5.00;用含有效溴500 mg/L该消毒液作用10 min,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平均杀灭对数值>4.00.有效溴含量500 mg/L该消毒液浸泡金属片72 h后,对不锈钢、铜、铝轻度腐蚀,对碳钢中度腐蚀.结论 该消毒液对细菌繁殖体、真菌、细菌芽孢和脊髓灰质炎病毒有良好的杀灭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真菌漆酶及其生产、固定化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4/6
漆酶能够作用的底物非常广泛,包括木质纤维素等大分子聚合物,且在催化反应时可将该类物质还原成水和其他小分子物质,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因此,漆酶素有"绿色催化剂"之称,具有被广泛运用于工业生产中的广阔前景.对游离漆酶进行固定化处理能够使其进一步适应工业生产中的恶劣环境,提高稳定性、可循环利用率,扩大耐受pH和温度范围.真菌漆酶作为漆酶的重要来源,本文对其性质、生产,以及新型的固定化方法和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白及根腐病病原菌的鉴定及抑制效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6
为明确鉴定白及块茎腐烂病(根腐病)的病原菌,并筛选能够抑制病原菌的中药材提取物.该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致病菌株进行鉴定,同时观察了7种中药材提取物对病原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1)从感病叶片、叶鞘及块茎中共分离得到 14 株真菌和4 株细菌,病原菌室内和室外回接表明菌株 GF-1 致病症状与田间一致,致病率均达到 100%.(2)经形态学鉴定,菌株GF-1 为附球菌属(Epicoccum)病原菌,菌落白色绒絮状,圆形;菌丝匍匐向外、向上生长,气生,无色,有隔膜,有分枝,具有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3)菌株GF-1 的ITS序列(全长522 bp)与GenBank中已登录的甘蔗的高粱附球菌(E.sorghinum,MN493119.1)序列一致性最高,达 99.62%,与已报道的白及叶斑病致病菌高粱附球菌(E.sorghinum,MF948994.1)的一致性为 98.88%.(4)培养基中含有 0.1~0.2 g·mL-1的青钱柳等 7 种中药材提取物,能够完全抑制GF-1 菌落的生长;当培养基中含有 0.05 g·mL-1的提取物时,肉桂和丁香提取物仍然能够完全抑制菌落的生长.综上认为,引起白及根腐病的致病菌为附球菌属高粱附球菌(E.sorghinum),培养基中分别含有 0.1~0.2 g·mL-1的青钱柳、白及、厚朴、八角、肉桂、蛇床子和丁香 7 种中药材提取物且均能完全抑制致病菌的生长.该研究结果为白及根腐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白腐真菌对酸性橙7的脱色降解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偶氮染料广泛应用于纺织、造纸和包装等行业,因其具有三致性、结构稳定且难降解,已成为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以白腐真菌作为脱色菌株,考察了不同白腐真菌对偶氮类染料酸性橙 7(acid orange 7,AO7)的脱色降解,探讨了AO7 染料的浓度、pH、温度以及脱色时间对染料脱色率的影响,同时应用紫外-可见光谱吸收法、红外光谱吸收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法对AO7 的降解产物进行分析,并对其产物进行植物毒性实验,以推断AO7 可能的降解途径及其降解产物的毒性.结果表明:在pH 4.5、28℃条件下,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和杂色云芝(Trametes versicolor)的混合菌丝脱色降解 100 mg/L AO7,24 h脱色率可达 93.46%.推测 AO7 可能的生物降解途径:AO7 偶氮键断裂生成对氨基苯磺酸和 1-氨基-2-萘酚;接着对氨基苯磺酸脱去磺酸基,生成对苯二酚;同时 1-氨基-2-萘酚开环生成邻苯二甲酸和对羟基苯甲醛,之后进一步降解生成苯甲酸;最后对苯二酚和苯甲酸继续氧化成其他小分子中间体、H2O和CO2.植物毒性实验表明,P.eryngii和T.versicolor混合菌丝对AO7 脱毒效果较好.以上研究为探究白腐真菌在工业废水中降解偶氮类染料的应用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