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氨基酸及特征肽测定的不同产地鸡内金质量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鸡内金氨基酸及特征肽的含量测定方法,对不同产地鸡内金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鸡内金的12个氨基酸类成分进行测定,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对鸡内金的2个特征肽进行测定,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DA)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8批鸡内金的12种氨基酸成分总含量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2.84%~14.01%,鸡源多肽Ⅰ、鸡源多肽Ⅱ含量RSD分别为47.13%、14.62%,均呈现一定的波动,PLS-DA分析结果显示,3批产地山西和3批产地辽宁独自分为一类,9批产地山东与3批产地浙江的样品共同分为一类.结论:本研究建立的鸡内金氨基酸及特征肽的含量测定方法,能较好地评价不同产地的鸡内金质量,可为鸡内金及动物类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低场核磁技术的薏苡仁属地快速鉴别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对5 个不同属地共25 批次的薏苡仁药材进行原产地快速鉴别.方法 使用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分析其体内的水分及脂类特征种类及含量,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类.结果 本次检测中,5 个不同属地的薏苡仁药材水分及脂类含量相差较小,仅从标准检验无法对其原产地进行鉴别,而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分析和处理,可以准确地鉴别其原产地,成功率为 100%,每个样品仅需测试2 min,全部样品仅3h完成所有测试.结论 通过非传统分析仪器对中药材原产地进行快速准确鉴别,可促进特色农业良性发展和中药现代化的理性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鼠李科植物枣多糖的活性机制及其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鼠李科枣属植物包含原变种枣(Ziziphus jujuba Mill.var.jujuba)、无刺枣(Ziziphus jujubavar.inermis)、酸枣(Ziziphus jujuba var.spinosa)等许多品种,而其中大枣在全国各地有最丰富的栽培变种,如哈密大枣、黄河滩枣等.枣属植物品种丰富且药食两用,多糖作为枣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其发挥功效的重要药效物质基础.枣多糖已被发现具有促造血、抗氧化、抗肿瘤、修复肝损伤、免疫调节、抗炎等多种药理活性.本文通过对不同品种和不同产地来源的枣类多糖文献进行全面归纳分析,综述了枣多糖发挥生物活性的潜在作用机制,汇总了枣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单糖组成、糖残基连接方式等一级结构特征,并对枣多糖硫酸化、磷酸化、羧甲基化、硒化、乙酰化的取代基修饰进行总结,以期为枣类在多糖创新药物、功能食品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指纹图谱的化学模式识别法和多指标测定评价枸杞不同部位的差异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研究枸杞植株不同部位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整体信息和含量差异,综合评价枸杞不同部位的质量和合理应用.方法 以 3 个主产区的枸杞子、枸杞叶和地骨皮药材为研究对象,建立HPLC指纹图谱,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SIMCA 14.1 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等;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枸杞多糖和总黄酮含量;并利用HPLC方法对甜菜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枸杞不同部位化学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叶和果实含有更丰富的化学成分,枸杞多糖、总黄酮和甜菜碱的含量均为枸杞叶>枸杞子>地骨皮.结论 枸杞叶含有更丰富的营养成分,其药理功能和营养价值可能优于枸杞子.因此,可考虑多产地开发枸杞叶作为枸杞药材来源之一,以促进枸杞资源的多途径、多层次开发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鱼腥草挥发性成分"印迹模板"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通过对 144批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时间鱼腥草根部挥发性成分"印迹模板"的定量分析,阐明其特征,为中药印迹质量评价提供理论参考和实验依据.方法 采集全国不同产地不同采收期的鱼腥草,用水蒸气蒸馏法获取根部挥发油,通过GC-MS法获得指纹图谱并建立相应的成分数据库.对各批鱼腥草挥发性成分"印迹模板"进行定量表征,获得其分子连接性指数(molecu-lar connectivity index,MCI)、物芯指数(core index,CI)、总量统计矩参数、信息熵、信息量等参数.结果 各批样品化学成分种类、数目、含量有较大差异,各批样品间峰面积、信息量变化很大(RSD值分别为 68.67%、79.72%),峰数变化较大(RSD值为 22.03%);而信息熵、总量统计一阶矩、物芯指数(Xvp零阶、Xvp一阶、Xvp二阶)的变化不大(RSD值分别为 16.17%、13.32%、5.46%、6.38%、6.03%).结论 鱼腥草生长过程中以"印迹模板"为中心修饰而成的具体成分及含量是随时随域变化,整体表现为"变"与"不变"规律,其印迹性质量评价可为中药更全面准确的质量控制提供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头翁药材UPLC特征图谱的建立及其在产地区分与伪品鉴别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白头翁药材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特征图谱方法,为白头翁药材的产地区分及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U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SB C18(2.1 mm×100 mm,1.8 μm);以乙腈-甲醇(2∶1)-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0.30 ml/min;柱温30 ℃;检测波长215 nm;进样量2 μl。通过特征图谱对比及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对常见的白头翁伪品及不同产地的白头翁药材进行评价。结果:白头翁药材特征图谱呈现9个特征峰,通过高分辨质谱及对照品对比,指认了其中8个共有峰。通过主成分分析,可明显区分不同产地的白头翁药材,并结合OPLS-DA分析发现,峰2、峰3、峰6是不同产地白头翁差异的主要标志物。结论:所建立的方法专属性、重复性、耐用性良好,可有效区分白头翁的常见伪品,并为白头翁药材的质量控制及产地选择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从方志著作看贵州麝产地的分布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贵州方志载有不少麝与麞(獐)的资料。方志中关于麞(獐)的资料即是麝的信息。贵州麝产地在明代既不详实也不明晰,清代相对详细确切,民国则尤为具体明确。明清至民国,贵州麝产地数量不断减少,这是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贵州山地的开垦、树木的砍伐造成森林的减少是引起麝产地变化的自然因素;商贸的需求、价格的昂贵引起人们对麝的捕杀是导致麝产地变化的社会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9年青海省人群砖茶饮用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青海省内流通的砖茶品种、产地、氟含量,以及人群砖茶饮用情况,为实施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简称地氟病)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 - 11月,根据历史资料,对青海省39个县(市、区,简称县)有饮用砖茶习惯的3 066个行政村,每个村抽取10户家庭,调查每户家庭人口学资料及砖茶饮用情况,采集砖茶样本测定氟含量,计算> 16岁人口日人均茶氟摄入量。结果:共采集砖茶样本31 067份,以茯砖为主,占全部砖茶的89.97%(27 952/31 067),康砖占5.12%(1 592/31 067),青砖占2.29%(710/31 067),黑砖占1.85%(574/31 067),金尖、花砖、黑毛等其他砖茶占0.77%(239/31 067)。全省居民饮用的砖茶来自523种品牌,其中产地为湖南省的品牌有410种,产地为四川省的品牌有26种,产地为湖北省的品牌有11种,产地为河南等其他省份的品牌共有76种。砖茶氟含量均值为646.1 mg/kg,范围为40.0 ~ 2 295.0 mg/kg,氟含量≤300 mg/kg的砖茶占全部样本的7.80%(2 422/31 067);全省> 16岁人口年人均砖茶消耗量为1.09(0.35 ~ 7.40)kg,日人均茶氟摄入量为1.93(0.39 ~ 18.64)mg;日人均茶氟摄入量超过国家标准(3.5 mg)的有15个县、486个行政村。结论:青海省流通的砖茶以茯砖为主,氟含量较高,对人群危害严重,应尽快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芍化学成分含量测定及质量控制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白芍中4个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不同产地白芍质量。方法:使用乙醇超声提取白芍有效成分,使用WondaSiL WR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柱温30 ℃,总运行时间65 min;将有效成分质量分数导入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评价不同产地白芍质量。结果: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氧化芍药苷和没食子酰芍药苷线性范围分别为0.020 1~3.820 0 μg( r 2=0.999 4)、0.015 9~2.850 0 μg( r 2=0.999 2)、0.008 2~1.820 0 μg( r 2=0.999 1)、0.003 2~0.970 0 μg( r 2=0.999 5)。10批白芍样品中,以产自安徽的白芍质量最佳,产自四川的白芍质量最差。 结论:建立了白芍HPLC测定方法并测定了4个有效成分含量,确定了安徽亳州为白芍主产区,可为白芍质量控制和制剂生产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三维荧光光谱和平行因子分析的黄芪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黄芪药材三维荧光光谱质量评价方法。方法: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技术测定黄芪提取物三维荧光光谱,通过对激发-发射矩阵荧光数据的平行因子分析,解析黄芪三维荧光光谱的荧光组分特征;测定23个产地黄芪样本的三维荧光光谱,并进行质量判别分析。结果:在优化条件下,黄芪80%乙醇提取液的三维荧光光谱图主要呈现出305 nm/420 nm(峰1)、280 nm/315 nm(峰2)和265 nm/475 nm(峰3)3组特征激发/发射峰。平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荧光特征峰峰1和峰3各含有1种异黄酮类荧光组分,峰2含有2种氨基酸类荧光组分。不同产地黄芪样本三维荧光光谱的特征峰个数及荧光强度均存在差异。结论:三维荧光光谱可实现对不同产地黄芪药材质量一致性评价,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可为黄芪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