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旁肌的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椎旁肌退变在单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及退行性腰椎管狭窄中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脊柱外科明确诊断为L 4,5节段并行手术治疗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30例,年龄为(61.63±8.42)岁(范围44~82岁),身体质量指数(24.07±3.17)kg/m 2;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0例,年龄(59.67±12.89)岁(范围31~80岁),身体质量指数(25.29±3.48)kg/m 2;健康对照组选取门诊体检健康成人30名,年龄(58.33±7.36)岁(范围52~83岁),身体质量指数(25.72±2.58)kg/m 2;三组均为男性。选取所有患者L 3,4、L 4,5、L 5S 1节段椎间盘水平的轴位MRI,应用盛京医院与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深度学习自动分割测量系统测量被选取图像中多裂肌横截面积(multifidus muscle cross sectional area,MMCSA)、竖脊肌横截面积(erector spinaecross sectional area,ESCSA)、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multifidus muscle fatty infiltration rate,MMFIR)和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erector spinaefatty infiltration rate,ESFIR),采用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三组多裂肌、竖脊肌的影像学参数,再采用LSD- t检验对各节段椎旁肌影像学参数进行两两比较。 结果:三组的年龄( H=5.303, P>0.05)、身体质量指数( F=2.267, P>0.0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性别均为男性。多裂肌横截面积在L 3,4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组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增加189.11 mm 2( P=0.010);在L 4,5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少205.52 mm 2( P=0.002),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比健康对照组减少184.14 mm 2( P=0.006);在L 5S 1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组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减少174.93 mm 2( P=0.018),退行性腰椎滑脱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少406.06 mm 2( P<0.001),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少231.13mm 2( P=0.002)。竖脊肌横截面积在L 4,5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少398.70 mm 2( P=0.006);在L 5S 1节段,退行性腰椎滑脱组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减少500.02 mm 2( P<0.001),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较健康对照组减少455.37 mm 2( P<0.001)。退行性腰椎滑脱组L 3,4节段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较健康对照组增加4.96%( P=0.001),退行性腰椎滑脱组L 5S 1节段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较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减少5.41%( P=0.004),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L 5S 1节段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较健康对照组增加5.02%( P=0.008)。 结论:退行性腰椎滑脱组和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组患者各节段椎旁肌横截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退行性腰椎滑脱组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较为明显,而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组患者竖脊肌脂肪浸润程度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RI评估腰椎椎旁肌退变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下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疼痛,而非特异性下腰痛被认为与椎旁肌退变所致的腰椎失稳有关,因此评估椎旁肌退变有助于预判下腰痛相关疾病的进展。MRI评估椎旁肌退变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式,其测量参数是椎旁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脂肪浸润。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椎旁肌退变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功能性CSA、相对CSA和肌肉-脂肪浸润指数等测量方法。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应用非对称回波三点法水脂分离技术可早期发现脂肪浸润改变、基于化学位移编码的水-脂肪MRI而衍生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也获得广泛应用,为椎旁肌退变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许多研究试图通过MRI探讨椎旁肌退变与非特异性下腰痛、腰椎退行性疾病、退行性腰椎侧凸以及骨质疏松等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证实椎旁肌退变受椎间盘、关节突以及终板退变等因素的影响,还与脊柱侧后凸畸形互为因果关系。椎体和椎旁肌的脂肪含量越高,则骨脆性越大,而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生后的椎体成形术可延缓椎旁肌退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胸椎旁神经阻滞和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关于TPVB和ESP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效果比较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检索时限均为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5月,由两位研究人员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评价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主要结局指标是术后1、2、4、6、8、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次要结局指标是操作时间,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率,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4、48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术后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RevMan 5.4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项RCT,共89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ESPB术后镇痛相比,TPVB术后镇痛患者术后12 h静息时[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 , SMD)-0.66, 95%CI-1.25~-0.07, P<0.05]、术后1 h咳嗽时(SMD-1.18, 95%CI-2.05~-0.31, P<0.05),术后6 h咳嗽时(SMD-0.96,95%CI-1.71~-0.21, P<0.05)和术后12 h咳嗽时(SMD-0.85,95%CI-1.36~-0.34, P<0.05)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其他术后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者术后24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PVB术后48 h阿片类药物使用量低于ESPB (SMD-0.44,95%CI-0.71~-0.17, P<0.05)。TPVB术后24 h内补救镇痛发生率较低[比值比(odd radio, OR)0.67, 95%CI 0.47~0.97, P<0.05],但操作时间高于ESPB (SMD 1.69, 95%CI 0.82~2.56, P<0.05)。两者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PVB在术后早期(24 h)镇痛效果优于ESPB,两者在术后远期(48 h)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ESPB操作时间低于TPVB,且与TPVB相比不会增加镇痛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舒更葡糖钠对重度肥胖患者腹腔镜减重手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舒更葡糖钠对重度肥胖患者腹腔镜减重手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减重手术患者180例,年龄18~65岁,BMI≥40 kg/m 2,ASA分级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90):舒更葡糖钠组(S组)和新斯的明组(N组)。麻醉前行双侧T 6、T 9椎旁神经阻滞,分别注射0.33%罗哌卡因15 ml。手术结束后待肌松监测T 2再现时,S组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N组静脉注射新斯的明0.04 mg/kg+阿托品0.02 mg/kg。转入普通病房后,每12 h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同时采用羟考酮+氟比洛芬酯行PCIA。当疼痛数字评定量表评分≥4分、按压镇痛泵无效时,行双侧T 7椎旁神经阻滞补救镇痛,每侧注射0.33%罗哌卡因15 ml。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时采用QoR-15量表评价术后恢复质量;记录TOF比值≥0.9的时间和气管拔管时间;记录转入PACU时的SpO 2、PACU期间最低SpO 2及SpO 2<92%发生情况;入PACU后30 min时记录肌松残余发生情况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羟考酮累计消耗量、补救镇痛情况和头晕、恶心呕吐、低氧血症、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4 h时QoR-15总分、术后48 h内羟考酮累计消耗量、补救镇痛率、头晕、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及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N组比较,S组术后24 h时精力充沛评分、工作活动评分和紧张焦虑评分升高,TOF比值≥0.9时间、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肌松残余发生率降低( P<0.05)。 结论:采用舒更葡糖钠拮抗残余肌松,有利于重度肥胖患者腹腔镜减重手术后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甲状腺结核伴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18F-FDG PET/CT显像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59岁,因腰痛于外院发现胸、腰椎骨质破坏。2021年10月就诊本院,诉腰痛,无胸闷、午后潮热、盗汗等其他不适,精神、食欲及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变化。既往史:慢性肾功能不全5期,尿毒症并规律维持性血液透析4年余;有肾性高血压,血压正常稳定;否认有传染病史、糖尿病等其他慢性病史、手术、外伤史等。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6.9 ℃,脉搏91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8/75 mmHg(1 mmHg=0.133 kPa)。实验室检查(括号内为正常参考值范围):尿素24.9(2.6~7.5) mmol/L,肌酐818(41~73) μmol/L,糖类抗原125 37.92(0~35.00)×10 3 U/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3.00(3.10~6.80) pmol/L,游离甲状腺素13.44(12.00~22.00) pmol/L,促甲状腺激素5.24(0.27~4.20) mU/L,甲状腺球蛋白56.57(1.40~78.00) μg/L,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5.00(0~34.00)×10 3 U/L,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13.31(<115.00)×10 3 U/L,降钙素3.65(≤9.81) ng/L,全段甲状旁腺激素409.1(14.9~56.9) ng/L,其他肿瘤标志物、生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颈胸腹盆增强CT示左侧甲状腺内见数个最大径在7 mm内的稍低密度影结节影,边缘尚清,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双侧腋窝多发淋巴结显示伴部分肿大;第3胸椎、左侧第9后肋可见骨质破坏。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多发实性、混合性结节,最大25 mm×8 m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癌切除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30~64岁,体重指数18~3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50):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S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0 ml)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0 ml),T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T 7和T 9椎旁神经阻滞(各15 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毕采用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行PCIA,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切皮后30 min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和7 d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IL-17和干扰素γ的浓度。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穿刺部位感染和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T组比较,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P<0.05),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率、PC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各时点QoR-40评分和血清IL-17、干扰素γ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术后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相对于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而言,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oseRight技术条件下颈椎前凸体位在学龄前儿童颈部CT检查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在DoseRight技术条件下采用自制海绵垫使患儿颈椎保持前凸位进行颈部CT检查对其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的连续采集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颈部CT检查的1~5岁患儿125例,将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61例,试验组64例,对照组患儿仰卧于扫描床上头部固定于CT头颅支架内,实验组患儿仰卧于扫描床上,颈部用自制海绵垫垫高,使患儿头颅后仰且肩部下垂,采用荷兰飞利浦Brilliance128iCT进行数据采集,从工作站剂量报表获得患儿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并计算患儿的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SSDE ED)和水当量直径剂量估算值(SSDE WD),测量患儿第3颈椎中部层面椎旁肌肉区和甲状软骨层面甲状腺区域的噪声值及信噪比,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依据颈部各结构的显示情况,采用5分制评分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 结果:试验组患儿椎旁肌肉区和甲状腺区噪声值均低于对照组( t=-6.93、-7.41, P<0.05)而信噪比均高于对照组( t=5.74、6.14, P<0.05);两组患儿颈部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实验组(4.32±0.70)优于对照组(3.70±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27, P<0.05);实验组患儿颌咽角度数和椎体显示数目均高于对照组( t=4.94、5.09, P<0.05);对照组患儿的CTDI VOL、 和 分别较实验组高22.1%、26.0%和27.1%( t=6.17、5.11、4.35, P<0.01)。 结论:在DoseRight技术条件下采用自制海绵垫使患儿颈椎保持前凸位进行颈部CT检查能够降低辐射剂量同时提高图像质量;采用 来表示患儿的辐射剂量更加准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保守治疗与椎体后凸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旁肌退变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保守治疗与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旁肌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86例的病历资料,男54例,女232例;年龄(67.7±13.3)岁(范围52~90岁)。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保守治疗组(134例)和PKP组(15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椎旁肌(腰大肌、竖脊肌及多裂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及脂肪浸润率(fatty infiltration,FI%);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卧床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矢状位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L 3-4、L 4-5和L 5S 1椎间盘水平各个椎旁肌CSA及F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KP组术后3个月L 3-4、L 4-5和L 5S 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分别为(6.56±1.26) cm 2、(6.87±1.31) cm 2和(7.14±1.29) cm 2,竖脊肌CSA分别为(12.39±2.16) cm 2、(14.72±2.67) cm 2和(16.45±3.09) cm 2,腰大肌CSA分别为(7.05±1.52) cm 2、(8.12±1.75) cm 2和(8.68±1.66) cm 2,PKP组各椎间盘水平椎旁肌CSA均大于保守治疗组(均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各椎间盘平面各个椎旁肌F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KP组术后1年L 3-4、L 4-5和L 5S 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CSA分别为(6.43±1.23) cm 2、(6.62±1.42) cm 2和(7.06±1.32) cm 2,竖脊肌CSA分别为(12.02±2.08) cm 2、(14.53±2.76) cm 2和(16.39±2.84) cm 2,腰大肌CSA分别为(6.98±1.47) cm 2、(8.01±1.59) cm 2和(8.37±1.72 ) cm 2,PKP组各椎间盘水平椎旁肌CSA均大于保守治疗组(均 P<0.05)。PKP组术后1年L 3-4、L 4-5和L 5S 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FI%分别为31.40%±5.84%、32.54%±6.64%和33.26%±7.16%,竖脊肌FI%分别为22.64%±3.47%、23.08%±3.72%和23.84%±3.99%,腰大肌FI%分别为9.23%±2.20%、9.72%±2.54%和10.98%±2.43%,PKP组各椎间盘水平椎旁肌FI%均小于保守治疗组(均 P<0.05)。PKP组卧床时间(9.21±2.52) d短于保守组(40.32±9.79) d( t=37.79, P<0.001)。治疗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VAS、ODI均小于保守组(均 P<0.05)。而PKP组椎体前缘高度比、椎体矢状位Cobb角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保守组( P<0.05)。 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椎旁肌在疾病进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变。与保守治疗相比,PKP手术不仅可以短期内明显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还可以明显延缓椎旁肌退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绝经后糖尿病患者椎体骨质量评分与骨密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腰椎磁共振成像(MRI)椎体骨质量(VBQ)评分评估糖尿病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诊治的糖尿病绝经后女性145例,根据骨密度结果分为正常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通过腰椎MRI T1加权像测量VBQ评分,Image J软件计算L3椎体右侧椎旁肌脂肪浸润分数。比较3组各参数的差异,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VBQ评分诊断骨质疏松的效能,分析VBQ评分和T值及各参数的相关性。结果:VBQ评分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正常组( P均<0.05)。L3椎体右侧椎旁肌脂肪浸润分数骨质疏松组大于骨量减少组、正常组( P均<0.05)。VBQ评分诊断骨质疏松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0。VBQ评分与L3椎体右侧椎旁肌脂肪浸润分数呈显著弱正相关。VBQ评分与双能X线吸收仪(DXA)最低T值呈显著中度负相关。 结论:VBQ评分对糖尿病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评估可能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术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9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28例;年龄56~97岁[(73.2±8.7)岁]。初次手术节段:T 7 1例,T 8 10例,T 9 6例,T 10 6例,T 11 19例,T 12 28例,L 1 38例,L 2 18例,L 3 11例,L 4 7例,L 5 5例。根据PKP术后是否再骨折分为再骨折组(32例)和非再骨折组(117例)。再骨折节段:T 8 2例,T 9 2例,T 11 4例,T 12 5例,L 1 7例,L 2 4例,L 3 6例,L 5 2例。记录两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体重指数(BMI)、术前骨密度(BMD)、吸烟史、饮酒史、随访时间、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计算两组术前椎旁肌相关参数,包括双侧腰大肌、双侧竖脊肌、双侧多裂肌和椎体横截面积,椎旁肌质量及椎体骨质量(VBQ)评分。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上述指标与OVCF患者PKP术后再骨折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OVCF患者PKP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BMD、双侧腰大肌横截面积、双侧竖脊肌横截面积、双侧多裂肌横截面积、椎旁肌质量、VBQ评分与OVCF患者PKP术后再骨折有一定相关性( P<0.01);而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随访时间、术前VAS、术前ODI、椎体横截面积与OVCF患者PKP术后再骨折不相关(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BMD≤-3.4 SD( OR=0.27,95% CI 0.09,0.80, P<0.05)、椎旁肌质量≤281.2%( OR=0.98,95% CI 0.97,0.99, P<0.01)、VBQ评分≥4.8分( OR=4.41,95% CI 1.18,16.44, P<0.05)与OVCF患者PKP术后再骨折显著相关。 结论:术前BMD≤-3.4 SD、椎旁肌质量≤281.2%、VBQ评分≥4.8分是OVCF患者PKP术后再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