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RGs模式对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患者住院费用及康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模式对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住院费用及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8例,根据付费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n=34)、观察组( n=34)。对照组应用常规付费模式,观察组应用DRGs模式。比较两组诊疗费、手术费、药费、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腰痛、腰腿功能、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诊疗费用[(1 090.61±221.72)元]、手术相关费用[(11 098.41±577.06)元]、药费用[(2 428.72±406.56)元]、术后卧床时间[(4.02±0.88)d]、住院时间[(7.89±1.03)d]均低于对照组的(1 238.75±249.90)元、(12 008.75±622.31)元、(2 661.28±420.11)元、(4.62±1.12)d、(8.73±1.27)d( t=2.59、6.25、2.32、2.46、3.00,均 P < 0.05)。观察组总体优良率为97.06%(33/34),高于对照组的76.47%(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61, P=0.032)。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分别为(8.70±3.26)分、(17.20±4.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49±3.51)分、(20.80±4.07)分( t=2.18、3.62,均 P <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34),低于对照组的17.65%(6/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4.61, P=0.110)。 结论:在经皮椎板间全内窥镜下髓核摘除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基于DRGs模式可控制患者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提升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进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临床应用优势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种新型脊髓损伤平台动物打击模型的制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同轴脊髓损伤平台(FSI)及微创操作,建立标准化、损伤分度显著、并发症低和重复性高的创伤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C57BL/6小鼠随机编号,轻、中、重度损伤组和对照组,3种不同方法定位第9胸椎。试验开始前对撞击针在不同高度降落产生的力(Kdyn)进行记录。在损伤后第1、14、28、42天利用行为学检测观察小鼠后肢活动能力,同时在此时间节点完成组织病理学观察。各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个率比较应用 χ2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力学测试结果提示,FSI脊髓损伤平台打击精度高,20、35、50 mm高度降落后产生的力分别为(35.7±1.0)、(55.0±1.3)、(72.3±1.7) Kdyn。3种脊髓阶段定位方法之间准确差异性较高( F=1 610.504, P<0.01)。BMS评分提示各实验组之间损伤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9.085, P<0.01),重度损伤组与中度损伤组: χ2=313.500, P<0.05;重度损伤组与轻度损伤组: χ2=274.500, P<0.01。斜板实验检测结果提示中、重度损伤组与正常组和轻度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44.500, P<0.05)。病理学检测结果提示各组小鼠在不同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82.600, P<0.01)。 结论:同轴脊髓损伤平台结合微创方法制备C57BL/6小鼠创伤性脊髓损伤模型,可完成步骤简单、打击分度显著及重复性高的实验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透视S 1椎体后缘入口位对经皮骶髂螺钉置入的指导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证明S 1椎体后缘入口位的透视对经皮骶髂螺钉置入存在指导意义。 方法:①收集134例正常成人骨盆CT资料,导入Mimics Medical 21.0系统,测量分析骶椎的解剖学参数,寻找S 1椎体前、后缘解剖学参数差异。②利用测量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对5个成年人尸体骨盆标本徒手置钉,采用传统透视技术(位),模拟临床实践。置钉完成后透视S 1椎体前、后缘入口位,观察二者成像差异,直视下检查螺钉是否穿出骶管。③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11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术,传统透视技术徒手置钉,术中分别透视S 1前、后缘入口位以指导螺钉安全置入;行CT检查确定是否存在螺钉错位。 结果:①正常人CT测量:S 1前缘入口位角(20.71°±11.89°)显著小于S 1后缘入口位角(41.99°±11.67°),S 1上终板宽度[(32.22±3.41)mm]显著大于S 1下终板宽度[(20.10±3.28)mm],S 1椎体前、后缘存在解剖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尸体实验:5个标本中的2个出现了S 1椎体前、后缘入口位显像差异,且螺钉穿出骶管。③临床组:所有患者闭合复位满意。共置入17枚螺钉,S 1置入12枚螺钉,S 2置入5枚螺钉;手术时间84~141 min,平均114.4 min;透视次数69~101次,平均89.6次;术中出血量110~463 mL,平均296.6 mL;术后CT未观察到螺钉错位。 结论:S 1椎体前、后缘入口位角存在差异,透视后缘入口位能清晰显示椎体后缘,从而提高置钉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7例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22年11月7例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平均年龄49.4岁。病变位于颈椎1例,胸椎5例,腰椎1例。单纯神经根症状1例,单纯脊髓病症状4例,既有脊髓病症状又有神经根症状2例。T 1和T 2加权像均呈等或稍长信号,增强扫描均为均匀强化。术前误诊为脊膜瘤1例,该患者术中未仔细辨认病变,误将病变当成手术操作导致的渗血而吸除;误诊为神经鞘瘤2例。患者均行术前定位,经后正中入路于显微镜下行硬脊膜外病变切除术,病变均实现全切,住院期间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3例;患者随访1~117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4例,未见复发。 结论: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上极易误诊为神经鞘瘤、脊膜瘤,术前应认真阅片。建议术前病变节段棘突注射亚甲蓝并定位照片有助于术中精准定位。一旦考虑该病,术中打开椎板清除硬脊膜外脂肪时应格外注意,病变易出血,且误认为硬脊膜渗血而被吸引器吸除或连同硬脊膜外脂肪一起咬除。手术全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应尽早治疗,避免病变急性出血影响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计算机辅助改良椎板钩的设计及其固定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设计改良椎板钩系统,并与传统椎板钩系统固定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门诊体检的20名男性健康青年军人腰骶椎薄层CT数据。受试者年龄20~30岁[(25.0±3.0)岁]。通过三维建模软件,建立L 5椎体三维模型,测量L 5双侧椎板中间区域厚度、纵向最长径、下缘弧度半径、上下面尾端之间的夹角、下缘厚度及下缘最长径,进而设计新型改良椎板钩。再选择1名上述受试者,利用三维虚拟软件建立L 4~S节段线性有限元模型(正常模型,A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L 5双侧峡部裂模型(B模型)、改良与传统椎板钩固定模型(C、D模型)。通过约束骶骨两边,于L 4椎体上施加400 N纵向载荷模拟身体上1/3重力及沿X、Y、Z 3个方向上10 N·m的弯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等状态,评估A模型L 4/5节段和L 5/S 1节段活动度,并与既往研究进行对比,验证A模型的有效性;比较A、B、C、D模型的整体活动度、L 4/5和L 5/S 1节段活动度、整体最大位移、峡部的最大位移与最大应力,C、D模型中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和最大应力,以及C、D模型中椎体的应力分布和最大应力。 结果:(1)A模型L 4/5节段在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时的活动度分别为5.01°、4.03°、3.91°、1.42°,L 5/S 1节段活动度分别为4.62°、2.51°、2.40°、1.23°。(2)A、C、D模型的整体活动度、L 4/5和L 5/S 1节段活动度、整体最大位移在轴向压缩、前屈、后伸、左侧弯及左旋转时结果相似,而B模型则明显增大。(3)A、C、D模型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峡部的最大位移差异不明显,而B模型峡部的最大位移均明显高于A、C、D模型,尤其在旋转时更明显,较A、C、D模型分别增大295%、277%、276%。C模型峡部的最大应力分别为0.938 MPa、1.698 MPa、0.410 MPa、2.775 MPa、1.554 MPa,D模型峡部最大应力分别为0.590 MPa、1.297 MPa、0.520 MPa、3.088 MPa、2.072 MPa,C、D模型在轴向压缩、前屈时峡部最大应力相似,但C模型在后伸、侧弯、旋转时峡部应力均小于D模型,C模型较D模型分别减小21.1%、10.2%、25.0%。(4)C模型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时内固定最大应力分别为135.220 MPa、130.180 MPa、200.940 MPa、306.340 MPa,D模型分别为131.840 MPa、112.280 MPa、349.980 MPa、370.140 MPa,2种模型在前屈、后伸时内固定的最大应力变化相当,但在左侧弯及左侧旋转时C模型较D模型减小42.6%、17.2%。(5)C模型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时椎体的最大应力分别为79.787 MPa、36.857 MPa、37.943 MPa、96.965 MPa,D模型椎体的最大应力分别为80.104 MPa、64.236 MPa、196.010 MPa、193.020 MPa,且2种模型最大应力均分布在与内固定接触区域,尤其在后伸、左侧弯、左旋转时C模型较D模型分别减少42.6%、80.6%、49.8%。 结论:改良椎板钩更符合国人椎板解剖结构。与传统椎板钩系统相比,改良椎板钩系统能有效降低腰椎峡部裂在各方向的位移及活动度,使内固定及椎体的应力明显减小,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了探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脊柱外科收治的15例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切除肿瘤。记录每例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站立位胸椎后凸角以及术后胸背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均行CT检查了解成形椎板愈合情况,同时末次随访通过MRI了解后方韧带愈合情况。15例患者肿瘤均顺利完整切除,手术时间(91±15)min,出血量(117±56)ml。其中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加压包扎后均顺利愈合且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3 d胸背切口疼痛VAS评分为(3.0±1.3)分,术后3个月为(1.3±0.9)分( P<0.001);术前JOA评分为(11.9±2.4)分,术后3个月为(14.0±1.6)分,末次随访为(16.1±0.7)分,术后均优于术前(均 P<0.001);术前Cobb角为10.1°±5.3°,末次随访时为10.4°±6.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420)。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CT显示椎板门轴侧(带肌蒂侧)均见部分骨痂形成甚至完全愈合,末次随访时CT显示椎板门轴侧均完全愈合,开门侧见不同程度硬化或愈合表现,椎板均未出现坏死、明显移位和继发性椎管狭窄。可见通过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 538例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77例,女1 161例;年龄45~115岁[(71.7±10.8)岁]。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骨水泥移位组(78例)和骨水泥非移位组(1 46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骨密度、基础疾病、病变节段、手术方式、手术入路、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等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术前骨密度、病变节段、手术方式、骨水泥渗漏(前缘)、骨水泥黏度、骨水泥弥散比、骨水泥交织度、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骨水泥靶向位置、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及佩戴支具时间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5);而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及手术入路4个因素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不相关(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骨密度( OR=2.45,95% CI 1.81~7.50, P<0.01)、手术方式( OR=4.56,95% CI 1.86~8.44, P<0.01)、骨水泥渗漏(前缘)( OR=5.77,95% CI 2.85~9.20, P<0.01)、骨水泥黏度( OR=7.36,95% CI 1.01~1.77, P<0.01)、骨水泥弥散比( OR=6.84,95% CI 1.69~13.39, P<0.01)、骨水泥交织度( OR=8.97,95% CI 2.29~14.97, P<0.01)、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位置( OR=6.39,95% CI 1.06~9.47, P<0.01)、骨水泥靶向位置( OR=7.93,95% CI 1.64~11.84, P<0.01)、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 OR=6.78,95% CI 1.84~6.96, P<0.01)及佩戴支具时间( OR=9.55,95% CI 2.26~9.38, P<0.01)与椎体强化术后发生骨水泥移位显著相关。 结论:术前骨密度低、PKP手术、骨水泥前缘渗漏、骨水泥黏度低、骨水泥弥散比小、骨水泥交织度小、矢状位骨水泥填充于椎体前1/3和前中2/3、骨水泥非靶向注射、骨水泥距上下终板间的距离大及佩戴支具时间短为OVCF患者椎体强化术后骨水泥移位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40例单节段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8~52岁,平均32岁。病变节段:L 3/4 4例,L 4/5 29例,L 5/S 1 7例。腰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按照Lee分型标准,Ⅰ型3例,Ⅱ型7例,Ⅲ型21例,Ⅳ型9例。40例患者均接受PELD ,其中采用椎间孔侧入路34例,椎板间入路6例。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1个月及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复查MRI了解有无髓核再脱出情况,并采用MacNab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9~72.0(59.8±12.5)min,术中出血量均<18 mL。术后椎间孔侧入路手术患者出现椎间隙感染1例,椎板间入路手术患者出现症状残留1例。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8.2±2.7)个月。术后第1天、1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3±0.7)、(0.8±0.3)、(0.3±0.1)分,ODI分别为21.3%±3.4%、11.9%±2.9%、3.1%±1.5%,均低于较术前的(7.2±1.3)分、62.8%±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812、8.750, P值均<0.05)。术后6个月复查MRI,1例椎板间入路手术患者存在脱出髓核残留,其余患者均未见髓核残留及复发。术后6个月按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36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95.0%。 结论:PELD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但头、尾端高度脱垂移位的患者对手术者来说仍是一项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RI评估腰椎椎旁肌退变及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下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疼痛,而非特异性下腰痛被认为与椎旁肌退变所致的腰椎失稳有关,因此评估椎旁肌退变有助于预判下腰痛相关疾病的进展。MRI评估椎旁肌退变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式,其测量参数是椎旁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和脂肪浸润。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椎旁肌退变的程度,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功能性CSA、相对CSA和肌肉-脂肪浸润指数等测量方法。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应用非对称回波三点法水脂分离技术可早期发现脂肪浸润改变、基于化学位移编码的水-脂肪MRI而衍生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也获得广泛应用,为椎旁肌退变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许多研究试图通过MRI探讨椎旁肌退变与非特异性下腰痛、腰椎退行性疾病、退行性腰椎侧凸以及骨质疏松等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证实椎旁肌退变受椎间盘、关节突以及终板退变等因素的影响,还与脊柱侧后凸畸形互为因果关系。椎体和椎旁肌的脂肪含量越高,则骨脆性越大,而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发生后的椎体成形术可延缓椎旁肌退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零切迹颈椎融合器ROI-C和传统的钛板融合器系统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的70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ROI-C组和钛板-融合器组。随访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术后并发症、术前和术后患者的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评分(JOA评分)、术前和术后患者的颈椎曲度、术后手术节段椎间融合情况和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计数资料比较使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组内数据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JOA评分和术前比较均有提高(ROI-C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JOA评分为5.94±1.56、12.66±0.79、13.69±0.78、14.41±0.61;钛板-融合器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JOA评分为6.21±1.36、13.00±1.14、13.68±0.87、14.32±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675、-29.601、-31.441、-33.338、-33.148、-40.052, P<0.05),但是术后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81、-1.441、0.016、0.550, 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颈椎Cobb角和术前比较均有改善(ROI-C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颈椎Cobb角为8.14±0.50、16.76±0.72、15.86±0.59、14.94±0.56;钛板-融合器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颈椎Cobb角为8.11±0.58、16.62±0.69、15.86±0.72、14.92±0.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937、-48.922、-43.901、-66.986、-57.391、-53.618, P<0.05),但是术后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颈椎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247、0.808、-0.007、0.091, 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间均融合,未见邻近节段退变。 结论:使用ROI-C和传统的钛板融合器系统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使用ROI-C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