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期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妊娠期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及由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神经损伤需手术干预的妊娠期病例均少见。本文报道2例妊娠期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通过微创手术干预的病例,其中1例在剖宫产术后行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另1例在妊娠23 +周时选择Quadrant通道下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术后2例患者症状均得到显著改善,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的护理干预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个人和家庭自我管理理论(IFSMT)护理干预措施对经皮椎间孔镜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山西省人民医院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的8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信封法按照近似1:1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417)和观察组( n=418),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基于IFSMT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术后康复时间、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治疗管理、心理管理、生活管理、知识技能管理评分均较干预前高,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生活自理时间、工作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均低于对照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高于干预前,且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患者接受基于IFSMT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微创通道与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临床疗效及多裂肌损伤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与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效果及术后多裂肌的退变情况。方法: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单纯髓核摘除术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2例。其中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56例为通道组,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36例为孔镜组,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术后多裂肌萎缩情况。结果:通道组切口长度大于孔镜组[(2.37±0.12) cm比(26.71±2.69) cm, t=62.435, P<0.05];通道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孔镜组[(43.42±3.23) ml比(0.82±0.11) ml, t=25.803, P<0.05];通道组手术用时多于孔镜组[(65.22±5.75) min比(50.43±4.82) min, t=12.804, P<0.05];通道组下地时间晚于孔镜组[(3.02±0.62) d比(2.00±0.63) d, t=7.653, P<0.05];通道组术后住院时间多于孔镜组[(6.56±0.85) d比(4.81±0.71) d, t=10.260, P<0.05];通道组术后1个月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低于孔镜组[(17.51±2.19)分比(19.62±2.07)分, t=4.607, P<0.05];通道组术后1个月ODI指数高于孔镜组[(30.21±1.29)%比(28.57±1.31)%, t=5.915, P<0.05];通道组术后1个月优良率[92.9%(52/56)],孔镜组术后1个月优良率[91.7%(33/3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道组术后3个月多裂肌萎缩率高于孔镜组[(35.45±6.57)%比(32.13±6.45)%, t=2.382, P<0.05];通道组术后6个月多裂肌萎缩率与孔镜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22±3.43)%比(20.89±3.75)%, t=0.434, P>0.05]。 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与微创通道髓核摘除术比较,在改善手术指标、减少多裂肌损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YESS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和肢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后外侧入路(YESS)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二院(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4例。对照组予椎板开窗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YESS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腰椎活动度、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7 d,观察组腰椎前屈、腰椎后伸、腰椎左侧屈、腰椎右侧屈活动度分别为(87.45±7.38)°、(26.87±3.41)°、(28.58±3.41)°、(28.39±3.41)°,均大于对照组的(68.98±6.51)°、(15.69±3.23)°、(18.69±2.32)°、(14.56±2.96)°( t=16.15、20.48、20.63、26.35,均 P < 0.001)。术后7 d,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均 P < 0.05);观察组ODI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49.13、50.20、54.78、37.79、32.04、36.68、43.69、28.92、39.31、64.12,均 P < 0.001)。两组围术期切口感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腰椎滑脱及足下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 P > 0.05)。 结论:椎间孔镜YESS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助于提升患者腰椎活动度,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手术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5.3 mm椎间孔镜在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技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5.3 mm椎间孔镜经后侧后路施行神经根松解减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微创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诊断为LDH单侧单节段病变患者共8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后路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观察组采用5.3 mm椎间孔镜经后侧后路神经根松解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2、7 d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术后1、3、12月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问卷表评分,比较术后12个月腰椎功能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0.9±0.2) cm、手术时间(50.8±8.6) min、术中出血量(16.5±5.9) ml、术后住院时间(4.3±0.5) d,对照组分别为(4.6±0.8) cm、(72.3±15.2) min、(52.5±10.3) ml、(7.2±0.9) 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8.625、14.623、32.625、6.524, P均<0.001)。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7 d的VAS评分分别为(5.7±1.1)、(3.3±0.6)、(1.2±0.3)、(0.5±0.1)分,对照组分别为(5.5±1.2)、(4.2±0.8)、(1.9±0.4)、(1.1±0.3)分,术后1、3、7 d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的JOA评分分别为(8.1±1.6)、(19.3±4.2)、(23.2±4.9)、(25.8±5.2)分,对照组分别为(8.3±1.5)、(15.2±3.3)、(19.3±4.2)、(20.6±5.5)分,术后1、3、12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的ODI评分分别为(43.7±10.6)、(18.3±5.2)、(10.2±3.9)、(1.8±0.5)分,对照组分别为(42.5±9.4)、(25.2±5.3)、(14.3±4.2)、(4.6±0.9)分,术后1、3、12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2.5%(30/40)比75.0%(37/40),χ 2=4.501, P=0.034]。 结论:5.3 mm椎间孔镜经后侧后路神经根松解减压术治疗LDH创伤更小、康复更快,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侧路、后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促进术后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均采用椎间孔镜微创手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功能锻炼的知晓率、护理效果、患者满意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住院平均3~6 d,观察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功能锻炼的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进行有特色的中医护理,术前指导及术后系统康复训练有利于提高椎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提升护理质量,提高功能锻炼的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有效地发挥腰椎微创手术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椎间孔镜按需成型5级法在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按需成型5级法在椎间孔镜侧方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3月-2020年3月,采用椎间孔镜侧方入路共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34例(采用椎间孔入路,均为单节段手术),男312例,女222例;年龄26~74岁,平均38.2岁,均为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无腰椎不稳或滑脱,有明确手术适应证,均行椎间孔镜侧方入路手术。根据术中椎间孔成型情况和术后复查CT判断成型的范围分为0~4级。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行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 d内复查CT,根据以上级别标准分析成型范围和术中情况成型是否相符,并统计各级成型例数及占比;分析椎间隙高度、椎间盘突出位置、椎间孔大小、关节突距离、椎间盘钙化范围、减压节段、腰椎管狭窄程度等相关因素对椎间孔成型的影响。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个月与术前ODI评分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肌力减弱2例,保守治疗1个月后恢复,硬膜囊损伤3例,未出现不适症状,术后遗留残余症状11例,保守治疗1个月基本缓解。0~1级成型大多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旁中央型)患者,0级成型平均年龄27.5岁,1级成型平均年龄28.3岁,节段为L 2~L 5;2级成型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37.5岁,节段为L 2~S 1;3~4级成型患者大多数为腰椎间盘突出(脱垂游离型)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级成型平均年龄40.6岁,4级成型平均年龄57.3岁,节段为L 2~S 1。0~1级成型:椎间孔大,椎间隙高度好(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无明显内聚,单纯平间隙突出间盘并偏一侧,无明显脱垂游离,无明显钙化,单纯极外侧间盘突出3~4区,根据术中情况有变为2级可能。2级成型:椎间孔稍小,椎间隙高度变小(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有轻度内聚,以及L 5、S 1间隙,单纯间盘突出,并偏一侧,减压无需过中线,根据术中情况有变为3级或4级成型可能。3级成型:椎间孔小,椎间隙窄(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内聚,局部增生明显,椎间盘钙化,椎体后缘离断,椎管狭窄,椎间盘脱垂游离等,根据术中情况有变4级可能。4级成型:基本和3级成型相同,主要需要背侧减压,并需要过中线,余基本同3级,3级成型后,术中根据需要减压情况镜下逐步变4级成型。 结论:①椎间孔镜侧方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以根据椎间隙高度、椎间孔大小、关节突有无内聚、突出间盘的情况及有无钙化、椎管狭窄的程度等因素去因需按级成型,更好的保留关节突关节,更好的体现微创的优势;②L 2~L 5节段旁中央突出都有可能选择0~1级成型完成手术,L 5、S 1间隙至少需要2级以上成型,间盘钙化需要2级以上成型,腰椎管狭窄症需要3~4级成型;③低级别成型患者年龄较高级别成型的年龄较轻,表明年龄小的患者退变较轻,骨性结构基本正常,多选择低级别成型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人民医院40例单节段脱出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18~52岁,平均32岁。病变节段:L 3/4 4例,L 4/5 29例,L 5/S 1 7例。腰椎间盘突出的严重程度按照Lee分型标准,Ⅰ型3例,Ⅱ型7例,Ⅲ型21例,Ⅳ型9例。40例患者均接受PELD ,其中采用椎间孔侧入路34例,椎板间入路6例。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1个月及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6个月复查MRI了解有无髓核再脱出情况,并采用MacNab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5.9~72.0(59.8±12.5)min,术中出血量均<18 mL。术后椎间孔侧入路手术患者出现椎间隙感染1例,椎板间入路手术患者出现症状残留1例。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8.2±2.7)个月。术后第1天、1个月、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3±0.7)、(0.8±0.3)、(0.3±0.1)分,ODI分别为21.3%±3.4%、11.9%±2.9%、3.1%±1.5%,均低于较术前的(7.2±1.3)分、62.8%±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0.812、8.750, P值均<0.05)。术后6个月复查MRI,1例椎板间入路手术患者存在脱出髓核残留,其余患者均未见髓核残留及复发。术后6个月按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36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为95.0%。 结论:PELD治疗单节段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满意,但头、尾端高度脱垂移位的患者对手术者来说仍是一项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学科合作治疗腹膜后神经鞘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55岁。因“下腹部肿物3年余”来院。强化CT检查示:腹膜后类圆形占位,大小11.5 cm×8.3 cm×9.8 cm,内见类圆形囊性低密度灶,病变周围见髂血管伴行(图1)。MRI检查示:腹膜后偏右侧不规则团块状囊实性占位,大小约9.5 cm×11.5 cm×7.7 cm;实性部分呈略等T1略等T2异常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呈长T1长T2异常信号,囊壁较厚,增强扫描囊壁可见强化。病变与相应水平腰椎右侧椎间孔关系密切,病变邻近结构受压移位(图2)。诊断为腹膜后肿瘤,考虑为神经源性肿瘤。胃肠外科、脊柱外科、泌尿外科、血管外科、介入科、麻醉科进行了多学科讨论。术前行双侧输尿管支架管置入,便于术中识别输尿管,防止损伤。手术先由脊柱外科行椎间孔镜下椎管内肿瘤剥离、神经根离断术,后由胃肠外科行肠粘连松解术、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手术顺利(图3)。术后病理检查:梭形细胞肿瘤,体积14 cm×8 cm×7 cm,局部出血囊性变,细胞疏密不均,细胞形态温和,核裂罕见,间质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图4);免疫组化:SOX10(+),NF(-),EMA(-),S-100(+),Ki-67(热点区5%+),CD34(-),STAT6(-),Actin(-),符合神经鞘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司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微创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医疗花费评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职业司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5年6月1日至2018年12月30日,选择入院治疗的126例职业为司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依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经皮椎间孔镜治疗,共59例患者)及对照组(常规保守治疗,共6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住院时间、下床时间、住院费用、复发率。计量资料用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VAS评分、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VAS评分较低、JOA评分较高、下床时间较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平均住院费用较高、6个月及1年后复发率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司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疗法治疗较常规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