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良的中药膏摩技术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改良的中药膏摩技术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参照2013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下发的眩晕病患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改良的中药膏摩技术进行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周、干预后2周为结点,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11年发布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眩晕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干预2周后,观察组患者眩晕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法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05)。 结论:改良的中药膏摩技术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观察自制中药泥灸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自制中药泥灸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参照2013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下发的眩晕病患者中医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制中药泥灸进行护理。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 w,干预后2 w为结点,采用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中眩晕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 w后观察组患者眩晕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及中医眩晕程度分级评分法评分比对照组与干预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自制中药泥灸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药物治疗(包括扩张血管类药物、镇痛消炎药和肌肉松弛剂等)及手法推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3 d、7 d、10 d及14 d时分别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同时记录患者每日眩晕发作次数,并检测治疗前、治疗后2周时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94.4%)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3 d、7 d、10 d及14 d时发现2组患者每日眩晕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P<0.05);经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3 d、7 d、10 d及14 d时观察组每日眩晕次数亦显著少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2组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快,并且观察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亦显著快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手法推拿治疗可显著改善颈性眩晕患者脑供血不足,减少眩晕发作次数,有效减轻眩晕症状,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症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主要探究银杏达莫以及前列地尔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症(vertebrobasilarin sufficient vertigo,VBIV)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3年4月收治的150例VBIV患者,通过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前列地尔(alprostadil,PGE1)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PGE1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左椎动脉流速(left vertebral artery,LVA)、右椎动脉流速(right vertebral artery,RVA)、基底动脉流速(basilar artery,BA)]、血液流变学[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全血高切黏度(high-shear viscosity,HSV)、全血低切黏度(low-shear viscosity,LSV)]、氧化应激指标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炎症因子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眩晕程度[视觉性眩晕量表(visual vertigo analogue scale,VVAS)、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差异;记录治疗期间的用药安全性.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LVA、RVA、BA、SOD、NO、GSH-Px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ESR、HCT、HSV、LSV、MDA、hs-CRP、IL-6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VVAS、DHI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VBIV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恢复患者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减轻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反应,有助于改善其眩晕症状,具有较高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小脑梗死临床误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探讨小脑梗死的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0 年 4 月—2022 年 10 月收治的早期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梅尼埃病的小脑梗死10 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0 例首发症状为眩晕、恶心、呕吐,伴视物旋转4 例,伴头痛5 例、行走不利5 例、耳鸣4 例,有高血压病史6 例;均伴水平眼震,伴共济失调 5 例,听力减退4 例,周围性面瘫1 例,偏瘫3 例,肌张力降低2 例.10 例入院后行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责任病灶;6 例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双椎基底动脉弹性差,血流速度慢.初步考虑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 例,梅尼埃病4 例,予相应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不明显甚或加重.后复查CT和MRI,确诊为小脑梗死.误诊时间 2~3d.确诊后予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9 例病情恢复良好,1 例遗留有轻微神经系统症状.结论 小脑梗死早期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临床医生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常规行CT检查,必要时可复查CT或行MRI检查,可有效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倍他司汀片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症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108 例VBI性眩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4 例.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倍他司汀片.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氧化应激、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功能、脑血流灌注量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凝血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基底节区血流速度(CBF)、脑血流量(CBV)均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血液流变学指标、内皮素-1(ET-1)、平均通过时间(MTT)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倍他司汀片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VBI性眩晕症患者效果较佳,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氧化应激指标、血管内皮功能及脑血流灌注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益气通络止眩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44例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后循环缺血既往被定义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近年来国内外已普遍用前者取代,有文献显示,缺血性脑卒中由后循环缺血引发的病例占比约20%[1],其以头晕、视物旋转等为主要症状,也将这种眩晕症状称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寰前节间动脉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是指锁骨下动脉或无名动脉近心端发生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导致锁骨下动脉管腔内血流减少、压力下降,同侧椎动脉的血流逆向流入锁骨下动脉、供应患侧上肢,从而诱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一系列症候群[1].SSS是临床上引起眩晕症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报道,当锁骨下动脉近端的狭窄程度>50%时,超过90%的患者会出现间断或持续的椎动脉反向血流[2];而超声多普勒是发现椎动脉反向血流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手段[3].我们近期收治了1例超声提示左侧椎动脉反向血流的眩晕患者,入院诊断为SSS,但在后续的脑血管造影检查中却发现是罕见的寰前节间动脉(proatlantal intersegmental artery,PIA),现报道如下,供广大临床医师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拨针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引起中老年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常见病因[1],因反复发作性的病史特点,易导致脑卒中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普遍的药物治疗缺乏个体性差异,达不到人们的期望;创伤大、费用高、并发症多的手术介入治疗难以普及.针刺治疗临床应用简单方便、效果显著、副作用小[2].拨针疗法是采用解结松筋、磨骨刺激法治疗.临床实践证明,拨针治疗后循环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既安全又有效,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免煎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3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43例予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免煎颗粒治疗.2组均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眩晕症状评分情况;比较2组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变化情况,包括舒张末期流速(Vd)、收缩期峰流速(Vs)及平均流速(Vm);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包括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纤维蛋囱原.结果2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眩晕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治疗后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4%,对照组总有效率72.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各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且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左侧椎动脉Vm及右侧椎动脉Vd、Vm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且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薄芝糖肽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联合水蛭颗粒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提高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