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CCD)是指当一侧大脑半球发生病变时,病灶对侧小脑半球出现血流量减少、葡萄糖氧化代谢水平下降的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交叉性小脑萎缩的现象.CCD在临床工作中易被忽略或误诊.本文报告1例因左侧幕上脑梗死出现CCD导致左侧肢体共济失调以及认知功能障碍加重的病例,通过文献综述,阐明CCD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肺叶楔形切除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行介入取栓治疗2例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叶楔形切除术后围手术期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虽然不高,但严重者可导致终身残疾甚至死亡,影响患者预后,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文报道了2例肺癌手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经介入取栓治疗的病例,病例1行胸腔镜下左肺上叶楔形切除术后当天,左侧大脑中动脉急性栓塞导致左侧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经介入取栓治疗血管再通[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 3级)后,患者预后良好(NIHSS评分4分).病例2行胸腔镜下右下肺楔形切除术后当天,基底动脉闭塞导致小脑大面积梗死,经介入取栓治疗后血管再通良好(TICI 3级),但患者术后脑水肿严重,最终放弃治疗.本文通过总结诊疗经验并回顾相关文献,分析肺叶楔形切除术后并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可能机制,以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侧小脑间歇性θ爆发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双侧小脑间歇性θ爆发刺激(iTBS)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iTBS组,每组患者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和营养指导,iTBS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双侧小脑iTBS刺激(iTBS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3周),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双侧小脑假性磁刺激。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对2组患者的吞咽情况进行分级和临床疗效评估,同时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分,并检测其下颌舌骨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SSA评分与下颌舌骨肌MEP波幅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 P<0.05),且iTBS组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优于对照组( Z=-2.207, P<0.05)。治疗后,iTBS组临床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SS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iTBS组治疗后的SS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 P<0.01)。治疗后,iTBS组患者下颌舌骨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对照组只有波幅较组内治疗前显著升高( P<0.05)。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SSA评分与其下颌舌骨肌MEP波幅不相关。 结论:双侧小脑间歇性θ爆发刺激可显著地改善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抗CV2抗体阳性的神经系统相关疾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研究回顾了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血清抗CV2抗体阳性的46例患者临床资料,年龄(54±15)岁,男女比例1.88∶1,其中26例为副肿瘤神经综合征(PNS),最常见的肿瘤是胸腺瘤、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最常见的PNS包括重症肌无力、亚急性小脑变性、亚急性/慢性感觉运动神经病。20例非PNS见于亚急性/陈旧性脑梗死、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其中10例颅脑MRI中发现不同程度的脑白质脱髓鞘部分合并脑萎缩。本研究发现抗CV2抗体诊断PNS的阳性预测值为56.5%,相对较弱,其作为伴随抗体可能为巧合,亦可能与其家族成员参与疾病的病理过程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急性期椎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临床相对少见,年发病率为(1.0~1.5)/10万,具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1]。急性期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生再破裂出血的风险高且常累及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若未得到及时救治,可能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干受压、脑梗死甚至死亡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2,3]。对于这种急性期后循环动脉瘤,常规治疗手段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应用极少。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近期应用Pipeline治疗1例处于急性破裂期且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现将其诊治过程报道如下,以分享该疾病的一种超适应证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颈部外伤致椎动脉破裂出血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椎动脉外伤后出血量大且凶猛,容易被误诊为颈动脉损伤,临床中颈部外伤单纯伤及椎动脉少见,我们诊治2例椎动脉破裂出血患者。患者1,女性,41岁,颈部外伤4 h,探查后行左侧椎动脉吻合+左侧椎前静脉修补+左侧颈内、颈外静脉结扎术,术后10 d患者出现头晕,颅脑MR检查考虑左侧小脑半球脑梗死,椎动脉闭塞、狭窄,应用抗凝药物治疗4个月后头晕症状消失。患者2,女性,28岁,右侧颈部肿胀10 h,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示椎动脉起始段假性动脉瘤,介入手术止血困难,暂行颈部填塞后予抗感染治疗,术后4 d行颈部探查+气管切开术,术后18 d再行介入手术,患者出院前气管套管拔除,右上肢肌力0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小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评估及其与大脑结构网络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小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及其与大脑结构网络的关系。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6年7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36例小脑后叶梗死患者作为小脑梗死组;选择同期门诊体检以及年龄、性别和受教育年限与小脑梗死组患者相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受试者进行神经认知和行为学测试以评估其认知功能以及进行MRI扫描获得弥散张量成像(DTI)数据,并采用确定性纤维追踪算法以及图形理论获得受试者大脑结构网络拓扑特征参数。比较2组间临床资料、大脑结构网络拓扑特征参数的差异,并采用相关性分析评估小脑梗死组患者大脑结构网络拓扑特征参数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小脑梗死组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降低,听觉词语学习测试(RAVLT)、数字广度测试(DST)、画钟测试(CDT)评分及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均降低,连线测验(TMT)-A、TMT-B用时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小脑梗死组患者脑网络全局效率(Eglob)和局部效率(Eloc)降低,聚类系数(Cp)和最短路径长度(Lp)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小脑梗死组患者14个脑区[左侧、右侧的内侧和旁扣带脑回(DCG),左侧岛盖部额下回(IFGoperc),左侧、右侧的补充运动区(SMA),左侧、右侧的楔前叶(PCUN),左侧眶部额下回(ORBinf),左侧颞极颞上回(TPOsup),左侧颞极颞中回(TPOmid),左侧顶下缘角回(IPL),左侧、右侧后扣带回(PCG),左侧三角部额下回(IFGtriang)]的区域效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小脑梗死组患者的MoCA评分与脑网络Lp呈负相关关系( P<0.05),与Eglob及右侧DCG、左侧DCG、右侧PCG区域效率均呈正相关关系( P<0.05);小脑梗死组患者的RAVLT评分与Eglob呈正相关关系( P<0.05),TMT-A用时与左侧DCG区域效率呈负相关关系( P<0.05);TMT-B用时与右侧DCG、右侧PCUN、左侧DCG区域效率呈负相关关系( P<0.05),但是与Lp呈正相关关系( P<0.05)。 结论:急性小脑梗死患者存在记忆、执行能力、视空间及注意力认知障碍,同时双侧PCUN、PCG、DCG和额颞叶信息传递效率降低,其中右侧PCG、双侧DCG以及右侧PCUN的异常改变可能在其认知功能障碍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侧小脑梗死患者脑区比率低频振幅的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改变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侧小脑梗死患者头颅静息态磁共振成像中比率低频振幅(fALFF)值改变情况及其与患者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泰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2例急性左侧小脑后叶梗死患者(左侧小脑梗死组)、20例急性右侧小脑后叶梗死患者(右侧小脑梗死组),以及同期招募的22例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与2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者(健康对照组),行头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神经心理认知量表评估,分析小脑梗死患者脑区fALFF值改变特点以及其与患者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左侧小脑梗死组患者和右侧小脑梗死组患者的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听觉词语学习测试(RAVLT)评分均明显降低,连线试验(TMT)耗时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右侧小脑梗死组患者的TMT耗时明显高于左侧小脑梗死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3组成员右侧扣带回、右侧额下回和左侧额上回部位的fALF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lphasim校正)。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左侧小脑梗死组右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和右侧扣带回的fALFF值明显增高,右侧小脑梗死组左侧海马的fALFF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lphasim校正)。与右侧小脑梗死组相比,左侧小脑梗死组左侧额上回、左侧额下回和右侧额中回的fALFF值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lphasim校正)。(3)左侧小脑梗死组患者右侧前额叶、右侧顶下小叶、右侧扣带回的fALFF值与其MoCA评分均呈负相关关系( P<0.05),右侧顶下小叶的fALFF值与其RAVLT评分呈负相关关系( P<0.05),右侧枕叶的fALFF值与其RAVLT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P<0.05),右侧顶叶、右侧扣带回的fALFF值与其TMT耗时均呈正相关关系( P<0.05);右侧小脑梗死组患者右侧额叶的fALFF值与其MoCA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P<0.05),右侧顶下小叶的fALFF值与其MoCA评分呈负相关关系( P<0.05),左侧前扣带回的fALFF值与其RAVLT评分呈正相关关系( P<0.05),左侧顶叶的fALFF值与其TMT耗时呈负相关关系( P<0.05)。 结论:小脑梗死患者存在认知障碍,单侧小脑梗死可引起对侧大脑半球关键脑区fALFF值代偿性增加,而异常改变的fALFF值与患者的认知障碍程度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式治疗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5例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患者(25个动脉瘤)资料。所有患者均根据动脉瘤位置等情况采用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采用Raymond分级评估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程度,记录患者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随访6~48个月,根据DSA复查结果判断动脉瘤有无复发;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预后,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结果:25例均为单侧破裂椎动脉颅内段夹层动脉瘤,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闭塞夹层节段)1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5例。术后即刻Ⅰ级栓塞19例,Ⅱ级栓塞4例,Ⅲ级栓塞2例。术中无破裂出血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事件,术后死亡3例,死亡原因分别为术后再出血1例,术后出现小脑梗死合并呼吸衰竭1例,基础疾病多合并重症肺炎死亡1例。存活的22例患者中预后良好18例,预后不良4例。5例患者复发(均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患者),4例接受再次介入治疗;1例瘤颈处少量显影,且再次复查相对稳定,定期随访中。结论: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非优势椎动脉且不累及大脑后下动脉的动脉瘤可选择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的治疗方式,复发率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患者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庭神经炎不同时期的临床特征和处理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前庭神经炎(VN)是一侧外周前庭功能急性损害后,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急性、严重、持续性眩晕和不稳的一种急性前庭综合征。症状持续超过24 h,无听力下降和无其他局灶神经症状,体格检查显示单向水平略扭转自发眼震,眼震快相指向健侧,床旁甩头试验向患侧快速甩头时见纠正性扫视,姿势不稳易向自发眼震慢相侧倾倒。临床可将VN分为3期,2周内为急性期,2周至3个月为亚急性期,3个月以上为慢性期,不同分期其临床特征和治疗各不相同,同时也代表不同的前庭代偿机制。急性期患者表现为前庭静态症状,VN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体征,鉴别诊断重点排除小脑后下和小脑前下动脉梗死,治疗应使用激素,前庭代偿以适应为主。亚急性期患者表现为前庭动态症状,治疗以使用促进前庭代偿药物和前庭康复训练,前庭代偿以感觉替代和适应为主。一些患者在慢性期已完成前庭代偿,临床几乎无症状体征,部分患者由于代偿不全或形成新的多感觉整合,发展为持续性姿势感知性头晕,治疗包括解释、习服、认知-行为治疗和抗焦虑抑郁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