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接受DCB治疗的4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5例、大脑中动脉21例、椎动脉颅内段11例、基底动脉12例。先行普通球囊预扩张病变后再行DCB成形术,术后30、90、180、360 d进行临床随访,术后180 d行影像学随访。分析技术成功率(定义为球囊扩张治疗后残余狭窄<50%患者所占比例)、围手术期安全性(1个月内所有的卒中、TIA和死亡)、随访卒中复发及再狭窄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狭窄程度由术前80%(75%,85%)改善为术后即刻20%(15%,30%),技术成功率91.8%(45/49),11例(22.4%,11/49)因严重限流性血管夹层或非限流性夹层,术者担心夹层随后进展给予支架植入。3例(6.1%,3/49)因明显的血管弹性回缩植入支架。围手术期1例(2.0%,1/49)患者发生症状性脑梗死,经治疗后症状好转。无致死致残性卒中发生。所有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例(4.1%,2/49)患者发生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1例(2.0%,1/49)患者发生非责任血管区域卒中事件。38例(77.6%,38/49)患者获得影像随访,中位影像随访时间6个月,发生2例再狭窄(1例症状性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5.3%(2/38)。结论:DCB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安全性良好,短期随访卒中复发率低,提示可能具有较好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椎动脉夹层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高分辨MRI特征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通过高分辨MRI(HR-MRI)探讨椎动脉夹层所致缺血卒中患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间在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附属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疑似椎动脉夹层的患者47例。所有患者HR-MRI之前均接受MRI常规平扫,对MR平扫阴性者进行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检查。将MRI平扫出现后循环梗死及3D-ASL出现缺血低灌注患者纳入缺血卒中组,将MRI平扫及3D-ASL无异常患者纳入正常组。采用 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间的临床特征及HR-MRI影像特征;采用Pearson或Spearman分析计量资料或等级资料的相关性。 结果:缺血卒中组27例、正常组20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部位、高血压史、高血脂、糖尿病史等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正常组和缺血卒中组间基底动脉侧方偏离分级(χ2=7.013, P=0.030)、基底动脉侧方弯曲角度(分别为140°±19°、137°±15°, t=2.231, P<0.026)、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度(分别为131°±27°、90°±130°, t=42.630, P<0.001)、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90°分布(分别为3、21例,χ2=15.240, P<0.001)、有效管腔指数(0.33±0.10、0.17±0.09, t=35.934,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与椎动脉夹层患者是否发生缺血卒中呈负相关( r=-0.621, P<0.001),有效管腔指数与椎动脉夹层患者是否发生缺血卒中呈负相关( r=-0.713, P<0.001)。夹层发生的部位、血肿分布、管腔的形态及强化方式在正常组和缺血卒中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R-MRI显示的基底动脉侧方偏离分级3级、椎基底动脉最小弯曲角度≤90°及有效管腔指数较小与椎动脉夹层所致后循环缺血卒中与有关,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椎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伴与不伴基底动脉栓塞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动脉颅内段急性闭塞(ICAD-AIVAO)伴与不伴基底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2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并于发病24 h内接受急诊血管内治疗的ICAD-AIVAO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治疗及随访资料。所有患者的AIVAO均由动脉粥样硬化原位血栓形成(ISAT)所致,根据是否伴有动脉到动脉栓塞累及基底动脉,将患者分为ISAT组和ISAT+基底动脉栓塞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共纳入52例患者,男性占90.4%(47/52),进展型起病占57.7%(30/52)。与ISAT组(32例)比较,ISAT+基底动脉栓塞组(20例)术前基于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后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DWI-pc-ASPECTS)和基底动脉CT血管成像(BATMAN)评分低,脑桥中脑指数高,中脑梗死、脑干梗死者的占比均更高(均 P<0.05)。ISAT+基底动脉栓塞组机械取栓次数较ISAT组多[ M( Q1, Q3)分别为2(1,2)次、1(0,2)次, P=0.030]。ISAT+基底动脉栓塞组的完全再灌注率较ISAT组高[75.0%(15/20)对比46.9%(15/32), P=0.046];但两组成功再灌注率、术后90 d功能独立率、90 d预后良好率及90 d病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围手术期,两组发生血管夹层、栓子逃逸、术后7 d内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不伴基底动脉栓塞患者比较,伴基底动脉栓塞的ICAD-AIVAO患者脑干梗死、术中机械取栓次数更多,完全再灌注率更高,但未观察到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预后的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采用PED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03例(108个动脉瘤)。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小型动脉瘤65例,Willis环远端动脉瘤23例,椎-基底动脉动脉瘤15例;囊状动脉瘤83例,夹层和梭形动脉瘤20例;破裂动脉瘤9例,未破裂动脉瘤94例。术后采用O′Kelly Marotta(OKM)分级标准判断动脉瘤的闭塞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临床预后。结果:103例患者(108个动脉瘤)共置入109枚支架,支架置入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动脉瘤闭塞OKM分级A级45例(43.7%)、B级42例(40.8%)、C级6例(5.8%)、D级10例(9.7%)。103例患者中,围手术期9例(8.7%)发生并发症,其中出血性事件1例(1.0%),缺血性事件8例(7.8%),死亡1例(1.0%)。术后12个月,102例患者中,mRS评分≤2分者99例(97.1%),3~5分3例(2.9%);79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其中OKM分级B级和C级各7例(各占8.9%),D级65例(82.2%),无一例患者的动脉瘤复发。结论:采用PED治疗颈内动脉颅内段小型动脉瘤、椎-基底动脉动脉瘤及Willis环远端动脉瘤,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手术效果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处狭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P-DCB)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处狭窄(VAO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1-2021-12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P-DCB治疗的51例症状性VAOS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术前及术后即刻的狭窄程度,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采用NIHSS评分、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随访时行CTA检查以明确再狭窄情况.结果 最终纳入完成P-DCB治疗患者 51 例,年龄(67.7±9.2)岁.术后即刻狭窄率(34.0±6.7)%,明显低于术前的(87.8±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发生椎动脉夹层1例,未特殊处理;围手术期未发生30d内死亡、颅内出血、TIA和与椎动脉狭窄相关的卒中.患者术后随访时NIHSS评分、mR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接受CTA检查,椎动脉起始处狭窄率为(42.3±9.3)%,与术后即刻狭窄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11例发生无症状性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为21.6%.结论 P-DCB成形术治疗症状性VAOS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6/22
重度抑郁症患者外泌体miR-146a-5p表达对脑灰质容积变化的调控作用;青少年重度抑郁症MRI脑皮层结构研究;室管膜下区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的MRI表现与MGMT及Ki-67相关性分析;神经影像预测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血管成功再通预后;高分辨MR血管壁成像评估急性脑卒巾患者降脂治疗后斑块特征变化;外中耳发育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高分辨率CT观察;食管癌新辅助治疗后喉返神经旁淋巴结状态预测模型构建;CT影像组学及机器学习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组合策略;人工智能斑块定量分析在冠心病中的预测价值;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的冠心病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瘤内联合瘤周动态对比增强MRI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深度学习预测模型研究;乳腺结构扭曲病变的综合影像诊断与对比研究;钆塞酸二钠增强MRI T1 mapping、R2*及其联合指标评估乙肝肝功能的价值;CT平扫对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MRI高清扩散加权成像联合T1WI动态对比增强在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应用价值;MR在胎儿消化道产前筛查巾的应用;原发性腹膜后平滑肌肉瘤的MRI表现;基于不同机器学习算法联合MRI影像组学构建膀胱癌肌层浸润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MR T1-mapping成像在定量评估儿童肾功能不全中的应用;MRI在前列腺移行区良恶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误诊原因分析;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评估多发性骨髓瘤不同骨髓浸润模式;盂肱关节软骨T1ρ、T2值与肩袖损伤的相关性研究;儿童骨内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儿童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TASC-Ⅱ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Ⅰ 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微波消融术后肺出血的预测;骨盆多发骨折出血介入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基于全体质量、去脂体质量和体表面积的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大体质量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对比研究;体型特异性剂量估算值在儿童胸部CT诊断参考水平中的应用;CE-Boost技术对门静脉双低CT静脉成像图像质量的提高;MRI膝关节8通道硬质线圈与16通道柔性线圈的使用非劣效性对比研究;口服钆布醇在三维可变反转角快速自旋回波MR胰胆管成像中的应用;低剂量对比剂分段注射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氢质子MR波谱在颞叶内侧癫痫诊断中的研究进展;终末期肾病伴脑小血管病影像学评价的研究进展;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功能MRI研究现状;个体化低管电流/管电压低辐射剂量胸部CT扫描的研究进展;介入治疗在肥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飞利浦256层Brillinace iCT重建柜故障维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颅内动脉狭窄部位对支架成形术安全性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狭窄部位对支架成形术安全性的影响.方法 共73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根据颅内动脉狭窄部位分为颈内动脉颅内段组(18例)、大脑中动脉M1段组(11例)、椎动脉颅内段组(27例)和基底动脉组(17例),均行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记录颅内动脉狭窄改善情况,脑血管并发症(包括穿支事件、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支架远端动脉栓塞和脑组织过度灌注等)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卒中和颅内出血),术后3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结果 73例患者共植入支架73个,包括Apollo球囊扩张式支架35例和Wingspan自膨式支架38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组应用Apollo支架10例(10/18),Wingspan支架8例(8/18);大脑中动脉M1段组应用Apollo支架5例(5/11),Wingspan支架6例(6/11);椎动脉颅内段组应用Apollo支架16例(59.26%,16/27),Wingspan支架11例(40.74%,11/27);基底动脉组应用Apollo支架4例(4/17),Wingspan支架13例(13/17),4组患者术中应用支架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7.422,P=0.201).治疗后颈内动脉颅内段组[(10.94±1.99)%对(90.89±7.71)%;t =69.545,P=0.000]、大脑中动脉M1段组[(10.37±2.14)%对(87.64±9.46)%;t=26.000,P=0.000]、椎动脉颅内段组[(1 1.02±1.99)%对(89.11±7.97)%;t 50.726,P=0.000]和基底动脉组[(10.99±3.39)%对(91.35±5.62)%;t=69.545,P=0.000]血管狭窄率均较治疗前改善.73例患者中11例(15.07%)发生脑血管并发症,分别为穿支事件4例、动脉夹层4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支架远端动脉栓塞2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组3例(3/18),为动脉夹层2例、支架远端动脉栓塞1例,基底动脉组8例(8/17),为穿支事件4例、动脉夹层2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支架远端动脉栓塞l例,而大脑中动脉M1段组和椎动脉颅内段组无一例发生脑血管并发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3.134,P=0.000);6例(8.22%)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缺血性卒中2例,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组1例(1/18),为缺血性卒中,基底动脉组5例(5/17),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缺血性卒中l例,而大脑中动脉M1段组和椎动脉颅内段组无一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H=65.698,P=0.003).术后30d颈内动脉颅内段组有1例、基底动脉组有1例mRS评分1分,预后良好率为97.26%(71/73).结论 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脑血管和神经系统并发症风险与支架植入部位密切相关,且总体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初步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PED)在颅内复杂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应用PED治疗的10例颅内不同类型复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对其手术方式、并发症和影像学结果 进行分析.结果10例患者中,男3例,女7例,年龄为32~68岁,平均(54±12)岁.颈内动脉瘤8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基底动脉瘤1例;破裂动脉瘤2例,未破裂动脉瘤8例;囊状动脉瘤5例,(其中宽颈2例)梭形动脉瘤3例,夹层动脉瘤2例;中等大小动脉瘤(瘤径>5~15 mm)2例,大型动脉瘤2例(瘤径>15~25 mm),巨大型动脉瘤6例(瘤径>25 mm);复发性动脉瘤2例.10例均为单发性动脉瘤.使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3例,单纯PED置入7例;使用单枚PED 9例,使用3枚PED 1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术后死亡1例,术后四肢瘫痪1例,其余8例患者无PED相关并发症.术后当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8例,5分1例,6分1例.术后随访14~28个月.结论 PED置入治疗不同类型颅内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但也存在一定的致残、致死风险,需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颈动脉夹层影像学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夹层所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影像学特点,通过超声随访分析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连续收集因颈动脉夹层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在入组3、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随访,6个月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预后.结果 共纳入42例颈动脉夹层所致缺血性卒中或TIA的患者,其中颈内动脉夹层35例(83%),椎动脉夹层7例(17%).颈部血管超声确诊了全部27例(64%)最终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raction angiography,DSA)证实的颈部血管闭塞患者.CTA影像学表现中以血管闭塞时"双腔征"最常见(26例,63%),其次为"火焰征"(7例,17%).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间血管再通等因素的比例无显著差异,预后不良组一侧肢体无力(92.3% vs 45.8%)、基底节受累(69.2% vs 25%)、颈动脉夹层比例(100% vs 70.8%)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夹层预后与肢体功能障碍、脑梗死的位置、夹层的分型相关,而与血管再通率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椎-基底动脉夹层(vertebrobasilar artery dissection, VAD)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椎动脉或基底动脉内膜撕裂,血液通过破损的内膜进入血管壁而形成血肿,或动脉壁内自发性血肿,致使血管狭窄、闭塞或破裂的一种疾病,它可以引起脑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血栓形成及假性动脉瘤的形成,从而出现颅脑缺血症状、脑干压迫症状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等[1].以往认为VAD的发病率很低,但近年来研究它是引起中青年脑卒中的第二大病因[2],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展,VAD的检出率也在逐年提升[3].颅内动脉夹层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脑缺血、出血及神经压迫症状,缺乏特异性,而前循环夹层相对罕见.1971年Kunze等[4]首次报道了大脑中动脉夹层,通常以头痛、缺血性症状为主,部分以首发的TIA为唯一症状[5-6].后循环夹层如VAD可压迫脑干、小脑及脑神经,造成头痛、恶心及脑神经损伤症状,半数以上患者最终可发展为SAH.90%~96%的VAD以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为首发症状,脑干或小脑梗死最常见,其中延髓背外侧梗死导致的Wallenberg综合征尤为常见[7-8].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液,因其位置的重要性,无论是PCI症状或是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都有较高的危险性,以SAH为主要表现的VAD病死率高达47%~7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