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露梅不同药用部位6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建立同时测定金露梅叶、花、果和枝4个不同药用部位黄酮类成分儿茶素、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金丝桃苷、异槲皮苷、篇蓄苷和银锻苷含量的方法,并对不同部位含量结果进行比较.方法 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PFP色谱柱(4.6 mm× 150 mm,2.7 μm),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切换检测波长分别为280 nm和354 nm,柱温为30℃,流速为0.8 mL·min-1.采用柱状图及堆积柱状图表征不同药用部位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Chiplot科研绘图平台对不同化学成分含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6种化学成分的总含量在不同部位的分布为:花>叶>果>枝,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金露梅中异槲皮苷和金丝桃苷、异槲皮苷和银锻苷、金丝桃苷和银锻苷的含量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3和0.93.结论 该研究结果可为金露梅质量控制、临床应用和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益肾清利颗粒对IgA肾病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益肾清利颗粒对IgA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筛选益肾清利颗粒8味中药的相关成分及作用靶点,于Uniprot数据库将作用靶点转换成基因,使用Cytoscape 3.6.0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网络;通过人类基因组数据库(GeneCards)筛选IgA肾病相关靶标,将药物及疾病靶点导入Venny 2.1软件取交集,得到的共有靶标上传于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借助生物信息资源数据库对生成结果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并构建"益肾清利颗粒成分-靶点-信号通路"多维网络。结果:筛选得到69个活性成分,包括人参皂苷、β-谷甾醇、谷甾醇、槲皮苷等。得到益肾清利颗粒作用于IgA肾病的靶点94个,其中核心靶点30个,主要包括Jun原癌基因(JUN)、TNF、肿瘤蛋白p53(TP53)、AKT1及IL-6等。KEGG富集分析结果主要涉及3条通路,分别是PI3K-AKT通路、TNF炎症通路及MAPK通路。结论:益肾清利颗粒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于IgA肾病,本研究通过网络药理学探讨益肾清利颗粒的治疗机制,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槲皮苷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smads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迁移与侵袭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槲皮苷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迁移与侵袭。方法:HCT116结肠癌细胞分为对照组、槲皮苷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使用0、5、10、20 μmol/L槲皮苷处理48 h,噻唑蓝(MTT)实验检测细胞活力,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波形蛋白(Vimentin)、E-钙黏蛋白(E-cadherin)、TGF-β1、p-Smad2及p-Samd3蛋白表达,采用 F检验分析组间差异。 结果:槲皮苷低、中、高剂量组细胞活力(0.48±0.01、0.41±0.01、0.34±0.01比0.54±0.02, F=26.354, P<0.05)、细胞迁移数目[(117.62±3.49)、(43.36±2.53)、(35.56±1.32)个比(176.48±9.35)个, F=35.624, P<0.05]、细胞侵袭数目[(86.31±3.83)、(41.28±2.26)、(30.41±1.26)个比(182.43±9.21)个, F=36.520, P<0.05]、MMP-9 (0.98±0.05、0.46±0.02、0.32±0.01比0.35±0.01, F=26.546, P<0.05)、Vimentin (0.53±0.03、0.41±0.03、0.20±0.01比0.08±0.00、 F=27.649, P<0.05)、TGF-β1(0.82±0.05、0.74±0.04、0.70±0.04比0.35±0.01, F=30.325, P<0.05)、p-Smad2(1.78±0.09、1.56±0.10、0.84±0.05比0.41±0.03, F=33.654, P<0.05)及p-Smad3蛋白表达量(1.94±0.12、0.87±0.07、0.56±0.04比0.28±0.01, F=35.674, P<0.05)低于对照组,槲皮苷低、中、高剂量组中TIMP-1(0.21±0.01、0.31±0.02、0.46±0.03比0.64±0.04, F=28.413, 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量(0.09±0.00、0.22±0.01、0.43±0.02比0.89±0.07, F=28.561, P<0.05)高于对照组。 结论:槲皮苷能抑制HCT116细胞迁移及侵袭,可能与抑制TGF-β1/smad2/3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HPLC多成分、化学计量学联合熵权TOPSIS法的铁线透骨草综合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采用HPLC多指标成分、化学计量学联合熵权优劣解距离(EW-TOPSIS)法对铁线透骨草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收集全国7省18批铁线透骨草样品,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铁线透骨草中木犀草苷、芦丁、金丝桃苷、槲皮苷、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和山柰酚含量,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含量测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影响铁线透骨草产品质量的主要潜在标志物,并对不同产地铁线透骨草质量进行评价。结果:8个成分分别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0.999 1),准确度良好( RSD<2.0%);化学计量学方法显示,18批铁线透骨草可聚为3类,呈现一定的产区差异;芦丁、金丝桃苷和木犀草苷是影响铁线透骨草化学成分差异的标志性成分;EW-TOPSIS法分析结果显示,内蒙古和辽宁地区铁线透骨草质量最优,河北、山西和陕西产品质量次之,青海和甘肃地区产品质量较差。 结论:所建立的HPLC法操作便捷、结果准确,结合化学计量学及EW-TOPSIS方法可用于铁线透骨草质量的综合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槲皮苷对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槲皮苷对β淀粉样蛋白25-35(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将PC12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Aβ25-35组,槲皮苷低、中、高剂量组。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双染检测细胞凋亡,比色法检测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Caspase-9活性,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与正常组比较,Aβ25-35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0.362±0.036比0.453±0.045, t=4.230, P<0.05),细胞早期凋亡率[(17.89±1.81)%比(2.31±0.23)%, t=8.623, P<0.05]及晚期凋亡率[(19.56±1.95)%比(3.32±0.32)%, t=8.562, P<0.05]均显著提高( P<0.01),Caspase-3(4.93±0.50比1.32±0.13, t=6.325, P<0.05)、Caspase-9(4.46±0.45比1.45±0.14, t=6.105, P<0.05)活性显著提高( P<0.01),bax表达量上调(0.08±0.01比0.98±0.08, t=6.923, P<0.05)、bcl-2表达量下调(0.45±0.05比0.04±0.00, t=5.124, P<0.05),PI3K(0.16±0.01比2.23±0.24, t=4.236, P<0.05)、p-Akt(0.35±0.03比0.98±0.10, t=6.359, P<0.05)表达量下调;与Aβ25-35组比较,槲皮苷低、中、高剂量组细胞活力显著上升(0.432±0.043比0.362±0.036, t=4.259, P<0.05;0.464±0.046比0.362±0.036, t=5.856, P<0.05;0.523±0.052比0.362±0.036, t=6.258, P<0.05),细胞早期凋亡率[(12.19±1.22)%比(17.89±1.81)%, t=4.355, P<0.05;(6.69±0.68)%比(17.89±1.81)%, t=4.698, P<0.05;(3.31±0.37)%比(17.89±1.81)%, t=5.632, P<0.05]及晚期凋亡率[(12.46±1.25)%比(19.56±1.95)%, t=5.321, P<0.05;(8.37±0.84)%比(19.56±1.95)%, t=5.967, P<0.05;(4.28±0.43)%比(19.56±1.95)%, t=6.597, P<0.05]均显著降低,Caspase-3(4.06±0.41比4.93±0.50, t=5.326, P<0.05;3.08±0.32比4.93±0.50, t=6.257, P<0.05;2.08±0.21比4.93±0.50, t=6.984, P<0.05)、Caspase-9活性显著降低(3.52±0.35比4.46±0.45, t=4.214, P<0.05;2.78±0.27比4.46±0.45, t=5.987, P<0.05;1.85±0.18比4.46±0.45, t=6.865, P<0.05,bcl-2表达量上调(0.18±0.02比0.08±0.01, t=4.215, P<0.05;0.26±0.03比0.08±0.01, t=4.956, P<0.05;0.83±0.08比0.08±0.01, t=6.425, P<0.05),PI3K(0.25±0.02比0.16±0.01, t=3.231, P<0.05;0.43±0.04比0.16±0.01, t=4.239, P<0.05;1.23±0.12比0.16±0.01, t=6.865, P<0.05)及p-Akt表达量上调(0.43±0.04比0.35±0.03, t=3.215, P<0.05;0.45±0.04比0.35±0.03, t=3.243, P<0.05;0.65±0.06比0.35±0.03, t=5.326, P<0.05);槲皮苷中、高剂量组中bax表达量下调(0.29±0.03比0.45±0.05, t=5.234, P<0.05;0.09±0.01比0.45±0.05, t=6.216, P<0.05)。 结论:槲皮苷可能通过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抵抗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旋覆花-赭石药对不同配伍比例单煎与合煎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旋覆花-赭石药对不同配伍比例单煎、合煎化学成分的差异性。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4组不同配伍比例旋覆花-赭石药对单煎与合煎样品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异槲皮苷、异绿原酸B、1,5-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C 8个指标成分的含量,并采集各样品的指纹图谱,计算指纹图谱中各共有峰的“峰面积/称样量”值,采用SPSS 26.0进行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 结果:指纹图谱中共标定了16个特征峰,不同配伍比例旋覆花-赭石药对单煎与合煎样品中,峰1、峰2、峰4、峰6、峰9、峰10、峰12、峰13、峰15的“峰面积/称样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当旋覆花、赭石配伍比例为3∶1时,单煎与合煎样品指纹图谱及指标成分含量差异较大,除峰7、峰14外,其余特征峰的“峰面积/称样量”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8个指标成分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同配伍比例旋覆花-赭石药对单煎与合煎的化学成分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连翘叶总黄酮对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研究连翘叶总黄酮(Forsythia suspensa leaf total flavonoid,FSLF)对 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 sulfonicacid,TNBS)诱导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作用.采用D101大孔树脂对FSLF分离纯化并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UPLC-MS)分析成分;将36条野生斑马鱼分为空白组、模型组、FSLF低、中、高剂量给药组(10、20、40 μg/mL)、地塞米松组(50 μg/mL),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均用160 mmol/L TNBS肛门注射诱导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使用苏木素-伊红、阿利新蓝染色法观察斑马鱼结肠组织病理和杯状细胞数量变化,通过试剂盒检测斑马鱼结肠组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和活性变化,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斑马鱼结肠组织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c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分子 6(TNF receptor associated factor 6,TRAF6)、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p65、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RNA 表达量.结果显示,FSLF 30%乙醇洗脱部位总黄酮含量最高,UPLC-MS共鉴定出芦丁、异槲皮苷、山柰酚-3-葡萄糖鼠李糖苷、金丝桃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橙皮苷、山柰酚、紫云英苷9种黄酮类化学成分.与模型组相比FSLF可改善斑马鱼结肠组织结构,提高杯状细胞数量(P<0.001),降低ROS含量(P<0.05)和MyD88/TRAF6/NF-κBp65、TNF-α、IL-1β mRNA表达量,升高SOD活性(P<0.01)和IL-10 mRNA表达量(P<0.05).本研究表明FSLF对斑马鱼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调节信号通路NF-κB,下调炎性因子TNF-α、IL-1β和上调IL-10 mRNA表达量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HPLC-MS/MS同时测定感冒安颗粒中5种黄酮成分的含量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建立HPLC-MS/MS方法测定感冒安颗粒中 5 种黄酮成分含量.方法 色谱条件:色谱柱为Kromasil C18 柱(4.6 mm×150 mm×4.6 mm,5 μm,100 ?),流动相为甲醇(A)-0.1%甲酸(B),梯度洗脱(0~20 min,35%A;20~40 min,45%A),流速为 1.0 ml/min,柱温为 25℃;质谱条件:电喷雾电离源(ESI源)负离子扫描,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5种黄酮检测的离子对:芦丁m/z 609.1→300.1、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m/z 463.0→300.1、槲皮素m/z 301.0→151.0、木犀草素m/z 285.0→132.9.结果 5个成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0.999 1;平均加样回收率在100.63%~102.81%之间,RSD范围在 0.67%~2.07%.10 批感冒安颗粒中芦丁、金丝桃苷、异槲皮苷、槲皮素和木犀草素的含量测定结果分别为 32.23~479.83、0.291~1.825、11.44~20.54、6.32~18.41、3.46~6.51 μg/g.结论 建立的HPLC-MS/MS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适合同时测定感冒安颗粒中5 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网络药理学结合谱效关系及分子对接探讨五味甘露抗炎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结合谱效关系及分子对接,探讨五味甘露抗炎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Genecards、Pubchem、UniProt、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筛选五味甘露的活性成分及抗炎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Cytoscape3.7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核心靶点,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细胞炎症模型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相结合分析五味甘露不同极性部位的抗炎活性和药效成分.采用Discovery Studio Lib Dock软件将主要药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共获取五味甘露抗炎成分125个,潜在抗炎靶点251个,得到核心靶点131个,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重要靶点.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富集到20条相关通路,其中涉及基因较多的包括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A)等通路,诸多通路均涉及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核心靶点.五味甘露的醋酸乙酯相能够抑制炎症相关的NLRP3、IL-1β、TNF的表达,且其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为(305.0±11.4)mg·g-1.LC-MS图谱分析和分子对接实验显示醋酸乙酯相中山柰酚、杨梅素、异荭草素、异槲皮苷和黄芪苷等黄酮类物质的离子强度远远高于单味药材且其母核结构与NLRP3受体蛋白的7个氨基酸活性位点有显著的相互作用.结论 五味甘露抗炎的主要物质为黄酮类,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活化起到抗炎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圆柏不同物种中6种成分含量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比较祁连圆柏、香柏、滇藏方枝柏、高山柏、大果圆柏中methylsyringin、槲皮苷、柏木双黄酮、穗花杉双黄酮、竹柏双黄酮A、扁柏双黄酮的含量.方法 HPLC含量测定采用Chromplus?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乙腈-水(含0.2%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70 nm.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s多重比较考察成分差异.结果 6 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5),平均加样回收率 96.50%~103.23%,RSD 0.25%~1.99%.不同物种中各成分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大果圆柏中methylsyringin含量更高,祁连圆柏中槲皮苷含量更高,滇藏方枝柏中柏木双黄酮含量更高,高山柏中穗花杉双黄酮、扁柏双黄酮含量更高,香柏中竹柏双黄酮A含量更高.结论 该方法简便准确,可为圆柏不同物种的质量评价与控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