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 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错 畸形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和牙槽骨高度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选取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诊断为Ⅳ期/C级牙周炎后接受规范的牙周系统治疗,并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减数正畸治疗的错 畸形患者8例(男性3例,女性5例,25~38岁),共减数17颗牙(8颗切牙和9颗前磨牙),通过牙周检查记录表和根尖片评价减数矫治前后34颗减数牙邻牙(teeth adjacent to extraction sites,TAES)与34颗对照牙(同一患者口内以TAES的同对侧同名牙、对颌同侧同名牙或牙根形态相似以及牙周状况相似的邻牙的优先顺序选取)的牙周探诊深度和相对骨高度(relative bone height,RBH)。 结果:矫治前后TAES与对照牙的探诊深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RBH显著增加8.19%(-3.36%,14.01%)( P<0.05);对照牙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TAES近减数侧RBH矫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矫治后远减数侧RBH显著增加7.73%(-1.52%,21.55%)( P<0.05)。TAES与对照牙的矫治后牙根吸收百分比分别为13.1%(1.3%,23.9%)和4.3%(-8.9%,12.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牙周炎症控制良好和正确施力的前提下,减数正畸治疗对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支持组织未造成进一步破坏。与矫治前相比,矫治后TAES的牙槽骨水平有一定上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无托槽隐形矫治上颌前牙分步内收和整体内收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上颌前牙分步内收和整体内收对切牙移动方式和后牙支抗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例2022年6月因下颌第三磨牙阻生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的患者(24岁,男性,个别正常 ),使用其口腔颌面部锥形束CT构建无托槽隐形矫治三维有限元模型,设计减数上颌第一前磨牙,建立5组工况:分步内收-尖牙平移组、分步内收-切牙平移组、分步内收-切牙过矫治组、整体内收-切牙平移组和整体内收-切牙过矫治组。分析各组前牙和支抗后牙的初始位移。 结果:分步内收-尖牙平移组尖牙发生远中倾斜移动,中切牙和侧切牙分别唇向倾斜0.18°和0.13°。分步内收-切牙平移组和分步内收-切牙过矫治组尖牙均表现为近中倾斜移动;其中,切牙平移组中切牙和侧切牙出现不可控舌倾,分别倾斜0.29°和0.32°;切牙过矫治组中切牙和侧切牙的舌倾角减少至0.21°和0.18°。整体内收-切牙平移组和整体内收-切牙过矫治组尖牙均表现为远中倾斜移动;其中,切牙平移组中切牙和侧切牙仍出现不可控舌倾,分别倾斜0.19°和0.27°;切牙过矫治组中切牙发生可控的倾斜移动,舌倾角降至0.02°,侧切牙呈控根移动,表现为0.03°唇倾。5组后牙均发生近中倾斜移动。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内收上前牙时,设计整体内收和切牙过矫治有利于切牙的转矩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链法与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对正畸牙牙间隙关闭影响的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双链法矫治正畸牙牙间隙关闭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4年6月—2017年6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科72例不同上下颌牙列间隙的正畸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配合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双链法治疗;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牙间隙关闭所需的时间、牙周指标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牙间隙关闭时间分别为(4.19±0.76)、(5.34±0.5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09,P<0.01);尖牙牙冠远中舌向扭转率分别为5.56%(2/36)、27.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00,P<0.05).矫治前和矫治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牙龈指数(GI)分别为0.53±0.11、0.83±0.47,对照组分别为0.54±0.17、0.85±0.49,各组患者矫治前后G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29、3.586,P值均<0.01);研究组龈沟探诊深度(SPD)分别为(2.25±0.43)mm、(2.87±0.47)mm,对照组分别为(2.17±0.37)mm、(2.82±0.54)mm,各组患者矫治前后SP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40、5.958,P值均<0.01);研究组龈沟出血指数(SBI)分别为0.67±0.36、1.23±0.35,对照组分别为0.64±0.38、1.15±0.21,各组患者矫治前后SB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92、7.048,P值均<0.05);研究组菌斑指数(PLI)分别为0.81±0.43、1.62±0.43,对照组分别为0.86±0.21、1.17±0.25,各组患者矫治前后PL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88、5.697,P值均<0.05).治疗前后两组间GI、SPD、SB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矫治后6个月PLI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28,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2.78%(1/36),对照组为13.89%(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00,P<0.01).结论 在正畸治疗中,使用双链法可缩短正畸牙间隙关闭的时间,有利于牙周组织的健康,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的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牙龈内陷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牙龈内陷是需要减数的正畸患者在正畸空间关闭过程中出现的牙龈折痕.临床表现可以为附着龈表面的细微折痕,或贯通颊侧牙乳头至舌侧牙槽突的深折痕.牙龈内陷可影响局部牙周组织健康,并影响正畸效果及稳定性.本文就牙龈内陷的研究进展,包括定义、表现、发生原因、影响因素及产生的影响等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颌埋伏倒置中切牙3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上颌埋伏倒置中切牙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2017-2019年期间收治的3例上颌埋伏倒置中切牙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3例上颌埋伏倒置中切牙病例主要表现为单侧上颌中切牙缺失、邻牙倾斜、缺牙间隙变小,锥形束CT(CBCT)检查均发现缺隙处有1颗唇侧倒置埋伏中切牙,其中1例牙根根尖孔已闭合,另外2例牙根发育至根尖1/2~1/3,现有冠根比≥1∶1,牙根弯曲部分在根尖1/2~1/3.3例均采用外科开窗联合正畸牵引进行治疗,患牙均顺利进入牙列,无松动,咬合良好,未出现明显牙根吸收.结论 上颌埋伏倒置中切牙的矫治难度较大,应掌握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重视矫治时机的选择及矫治方法设计,提高患牙保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无托槽隐形矫治整体内收减数正畸患者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法模拟无托槽隐形矫治整体内收减数正畸患者上前牙的过程,探讨整个矫治系统的力学效应,为正畸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1例减数上颌双侧第一前磨牙且上颌牙列已排齐整平的女性正畸患者(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6岁),采用锥形束CT进行扫描,通过Mimics 17.0、SolidWorks 2016、Geomagic Studio 2015等软件建立包含上颌牙齿、牙周膜、牙槽骨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导入Abaqus 6.14软件,以非线性接触法模拟配戴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整体内收前牙0.2 mm的过程,分析上颌牙移动趋势及位移、牙周膜及牙槽窝的应力分布以及矫治器的变形趋势.结果 前牙内收过程中牙冠均有舌侧偏远中倾斜移动伴覆加深的趋势,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最大位移分别为25.16、50.34和24.98 μm;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牙冠均有近中倾斜移动的趋势,最大位移分别为33.04、2.90和16.63 μm.牙周膜及牙槽窝应力分布与牙移动趋势相符,拔牙间隙两侧牙周膜应力较大且在牙槽窝根尖处出现应力集中.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在邻牙连接处应力较大,并有向脱落的趋势.结论 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整体内收前牙时,应注意前牙控根、压低以及后牙支抗的保护,同时应警惕拔牙间隙两侧牙齿出现牙根吸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