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孕期母体免疫激活导致子代大鼠代谢紊乱及系统性炎症反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母孕期免疫激活(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MIA)子代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的代谢表型,评估该模型在探究精神分裂症并发代谢综合征分子机制的适用性,并分析其可能的发生机制。方法:在孕鼠9.5 d尾静脉分别注射聚肌胞苷酸(Polyinosinic-polycytidylic acid,Poly I:C)或生理盐水,将雄性子代分别定义为MIA组或对照组,并进行行为学评估以及代谢风险指标评估,通过定量PCR分析炎症因子水平,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A组成年早期出现显著的行为异常,包括焦虑水平增加、记忆损伤、感觉门控功能障碍;MIA组青春期出现代谢紊乱风险,包括单核细胞百分比增加( t=2.50, df=14, P=0.02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 t=3.34, df=14, P=0.005)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升高( t=2.23, df=14, P=0.043);肝脏形态异常且球蛋白( t=3.61, df=14, P=0.003)和总蛋白( t=3.40, df=14, P=0.004)水平降低;MIA组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和肝脏的系统性炎症。 结论:行为障碍和代谢紊乱在MIA大鼠中并存,且代谢紊乱早于行为异常出现,提示该模型对精神分裂症并发代谢综合征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系统性炎症可能是母孕期感染子代行为障碍和代谢紊乱的发生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调节性T细胞在子痫前期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子痫前期(PE)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迄今为止,尽管进行了广泛研究,子痫前期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子痫前期患者存在炎症免疫反应过度激活现象,母体对胎儿的免疫排斥是其原因之一,调节性T细胞和效应性T细胞的不平衡可能是导致排斥的原因。调节性T细胞(Treg)在维持自身免疫耐受,生理性免疫应答以及介导母体对胎儿的耐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Tregs细胞在免疫学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调节性T细胞在子痫前期发生发展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白细胞介素-17在子代孤独症谱系障碍中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白细胞介素-17(IL-17)在机体免疫应答以及炎症性反应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高水平的IL-17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急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病有关。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儿童时期较为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近期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将妊娠期母体免疫激活(MIA)与子代患ASD风险联系起来。研究发现,IL-17水平在MIA诱导的子代ASD中明显升高,是MIA导致子代小鼠神经发育异常的关键因素。现通过阐述IL-17与子代ASD间的最新研究进展,为AS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母体免疫激活导致神经发育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神经发育障碍(neurodevelopment disorders,NDDs)是指在发育时期出现的行为和认知功能障碍,包括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和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等。NDDs主要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流行病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环境因素母体免疫激活(maternal immune activation,MIA)在NDD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本文综述了MIA通过表观遗传修饰、肠道菌群失衡以及mTOR信号通路异常激活等途径引起的母体及其后代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改变,从而导致大脑异常发育增加后代NDDs发病风险,为MIA在NDD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阿司匹林对Poly-IC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Poly-IC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通过体外培养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株,建立Poly-IC刺激诱导小胶质细胞免疫激活模型。本研究分为对照组(不做处理)、模型组(Poly-IC 10 μg/ml)、高剂量阿司匹林组(1 mmol/L阿司匹林)、低剂量阿司匹林组(0.1 mmol/L阿司匹林)、高剂量阿司匹林预处理组(Poly-IC 10 μg/ml + 1 mmol/L阿司匹林)、低剂量阿司匹林预处理组(Poly-IC 10 μg/ml + 0.1 mmol/L阿司匹林)。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活性氧﹑Iba1蛋白表达,RT-qPCR法检测各组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IL-1β﹑IL-6﹑IL-10﹑TNF-α﹑COX-2的mRNA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模型组中小胶质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吞噬能力增强,活性氧产生增加,Iba1蛋白表达下降。且模型组中IL-1β(20.55±1.92)﹑IL-6 (63.98±7.83)﹑TNF-α (16.84±3.19)﹑COX-2 (6.78±0.42)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IL-1β(1.01±0.14)﹑IL-6 (0.95±0.17)﹑TNF-α (1.22±0.38)﹑COX-2 (0.87±0.11)显著增加( t=26.14,10.22,17.06,37.07;均 P<0.01)。经阿司匹林预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较模型组减弱,活性氧产生较模型组降低,且Iba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有一定恢复。高剂量阿司匹林预处理组促炎因子IL-1β(9.95±0.52)﹑IL-6 (39.64±6.89)﹑TNF-α (1.57±0.42)﹑COX-2 (2.47±0.14)的mRNA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t=14.18,3.69,16.68,27.03;均 P<0.01)。 结论:阿司匹林对Poly-IC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阿司匹林抑制胶质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母体免疫激活与儿童神经发育障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孕期作为一个特殊时期,母体易遭受不良暴露进而影响子代。孕期母亲免疫失衡出现母体免疫激活(MIA),会影响后代神经发育,流行病学研究证据支持MIA与后代神经发育障碍(NDDs)之间的关联,多种因素如遗传背景、母体营养状况、母体肠道微生物等可影响两者间的关联强度。研究表明MIA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后代大脑突触形成和修剪,胎盘也在两者关联间起作用。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IA与儿童NDDs关联的研究现状,为预防NDDs发生提供思路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母胎界面免疫代谢微环境调节胚胎着床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胚胎着床诱导母胎界面发生适应性的代谢重编程,形成低氧、低度炎症和弱酸性的微环境,这种微环境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募集、激活、代谢和极化,有助于子宫内膜容受态建立、蜕膜化、滋养细胞侵袭和母胎免疫耐受.胚胎成功着床需要免疫炎性反应和以糖酵解为主导的代谢重编程适时、适度的启动和结束.由病理因素介导的免疫代谢失调会导致胚胎着床失败或着床后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巨噬细胞是种植窗口期子宫内膜数量最多的抗原提呈细胞,凭借极强的免疫可塑性和代谢灵活性,在母胎免疫代谢微环境的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综述母胎界面微环境中的免疫代谢调控机制,为制定临床干预策略以改善自然妊娠和辅助生殖助孕结局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母—胎界面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正常妊娠的情况下,胎儿表达部分父系HLA分子,但不引发母体的明显免疫反应,是由于在母胎界面存在着复杂精细的交流机制,例如多种母体免疫细胞亚群的激活和抑制、蜕膜基质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参与调控等.这些机制使子宫局部形成耐受性的环境,使胎儿能正常发育.相反的,母胎交流机制障碍也可能导致母体对胎儿产生免疫排斥,从而造成异常妊娠.本文讨论在母—胎界面上发生的蜕膜NK细胞和胎儿滋养层细胞HLA分子的相互作用,解释母胎耐受的产生机制,并讨论母—胎界面免疫机制异常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靶向EGFR抗体融合UL16结合蛋白2激活NK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体内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靶向EGFR抗体融合UL16结合蛋白2激活NK细胞治疗结直肠癌的体内外活性.方法 通过重叠延伸PCR技术并利用柔性肽G4S将靶向EGFR的抗体(西妥昔单抗)基因与UL16结合蛋白2基因连接起来,建立重组载体,再利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进行表达;利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目标融合蛋白对HCT116细胞的结合力;利用MTT法检测目标融合蛋白在体外对HCT11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通过ADCC法测定目标融合蛋白激活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结果 通过基因工程法以及毕赤酵母表达,成功地获得本研究的目标融合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实验结果表明目标融合蛋白Cetuximab-ULBP正确表达以及成功装配.通过流式细胞仪实验结果表明Cetuximab-ULBP和结直肠癌细胞HCT116的结合率为79.21%,和西妥昔单抗的结合率(73.53%)相当,目标抗体仍然保持了母体抗体结合HCT116细胞的活性.MTT实验结果表明,西妥昔单抗组和目标融合蛋白组对HCT116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并且呈浓度依赖性.西妥昔单抗组的抑制HCT116细胞增殖率为73.76%,目标融合蛋白组抑制HCT116细胞增殖率为71.98%,两者活性相当,并且增殖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目标融合蛋白能显著增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的杀伤作用.选用NK92细胞作为效应细胞,当效靶比为100∶1时,西妥昔单抗和目标融合蛋白都能够增强NK92的杀伤HCT116肿瘤细胞的作用,其中目标融合蛋白组的细胞裂解率是(45.34±7.14)%,而西妥昔单抗组的细胞裂解率是(38.24±6.11)%,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单一西妥昔单抗相比,靶向EGFR抗体融合UL16结合蛋白2通过介导免疫细胞杀伤肿瘤细胞而增强其抗肿瘤活性,在临床上可作为一种结直肠癌治疗的新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视子痫前期发生的免疫学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子痫前期是世界范围内孕产妇和围产儿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之一,子痫前期受多种因素影响,发病过程复杂,可引起多器官、多系统受累,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母体免疫系统间接参与子痫前期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即先天免疫细胞的异常激活和T辅助细胞亚群的不平衡分化干扰正常免疫调节,且与机体炎症反应互相作用,在母胎界面内产生细胞毒性环境,影响滋养层侵袭、血管生成,最终导致胎盘发育异常和子痫前期的发生.因此,明确免疫系统的作用,不仅可以阐明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而且有助于子痫前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发展.本文综述了子痫前期免疫系统的研究现状,包括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主要从T淋巴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介导的免疫调节阐述子痫前期发病的免疫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