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后疲乏对母鼠母性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产后疲乏(postpartum fatigue,PPF)对母鼠母性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产后第1天Sprague Dawley(SD)母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产后疲乏组(PPF组)和对照组,每组9只。通过强迫母鼠水中站立的方法构建产后疲乏母鼠模型,为维持泌乳每3 h将母鼠与仔鼠合笼90 min,疲乏刺激持续7 d。对照组母鼠与仔鼠仅进行常规的母婴分离。记录仔鼠出生时、造模第7天的身长和体质量。造模第7天,通过视频观察分析母鼠哺乳、筑巢、舔舐、衔回仔鼠四种典型的母性行为。HE染色观察母鼠下丘脑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us,PVH)神经元细胞的形态。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母鼠下丘脑室旁核催产素(oxytocin in the paraventricular hypothalamus,OxtPVH)表达量,qRT-PCR和Western法分别检测母鼠脑垂体泌乳素(prolactin,PRL)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SPSS 22.0用于数据统计分析,两组间正态分布连续变量的比较采用 t检验,两组间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 结果:造模第7天,与对照组比较,PPF组仔鼠身长[(5.82±0.17)cm,(6.24±0.36)cm]较短、体质量增加[(5.33±2.54)g,(7.92±2.54)g]减少( t=3.199,2.227,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PPF组母鼠合笼后出现啃食笼盖、咬尾转圈、反复筑巢、拒绝哺乳等异常行为,PPF组母鼠衔回第一只仔鼠和最后一只仔鼠潜伏期[(39.25±3.50)s,(280.75±59.16)s]较对照组[(19.25±7.68)s,(146.00±49.62)s]均显著延长( t=-4.742,-3.490, P<0.05);PPF组母鼠筑巢和舔舐仔鼠持续时间[(19.50±12.69)s,(95.50±70.55)s]较对照组[(68.00±37.59)s,(243.00±62.07)s]均显著缩短( t=2.445,3.139,均 P<0.05)。与对照组相比,PPF组母鼠PVH神经元细胞排列紊乱,OxtPVH的含量显著下降。PPF组母鼠脑垂体PRL在基因水平[0.33(0.29,0.38),0.85(0.76,1.76); Z=-3.576, P<0.05]和蛋白水平[(1.00±0.65),(4.17±0.49); t=-7.726, P<0.05]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结论:产后疲乏母鼠的衔回行为、筑巢行为和舔舐仔鼠的行为能力降低,这可能与母鼠OxtPVH和PRL的表达下降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孕期运动减轻青春期雄性后代小鼠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及相关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究孕期运动对青春期雄性后代小鼠焦虑与抑郁样行为影响以及相关机制研究.方法:母鼠怀孕第2天开始受人为控制进行跑轮运动(1 h/d),一直到生产日结束.分娩后每周评估母鼠的母性行为.青春期雄性后代(产后4周)接受为期2周,每天3小时的慢性束缚应激后进行行为学测试,取海马组织检测神经炎症和神经凋亡水平.结果:来自孕期运动增加母鼠母性行为,同时减少青春期后代雄鼠慢性应激后焦虑与抑郁样行为,并抑制海马中的细胞凋亡和NLRP3相关的神经炎症激活.结论:母鼠在怀孕期间进行跑轮运动后,哺乳期间对后代的母性行为增加,减少了青春期雄性后代慢性应激后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了海马神经元凋亡以及NLRP3炎症小体相关的神经炎症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哺乳动物母性行为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6/1
新生幼仔通常非常脆弱,需要亲代抚育才能成活,哺乳动物的亲代抚育主要由雌性完成.雌性在分娩前后所展现出的寻找分娩地点、筑造产房、分娩、舔仔、授乳、护仔等一系列动作称为母性行为,其对家养及野生动物幼仔的成活和发育均至关重要.母性行为受遗传、管理等因素影响,环境中残留的各类新型污染物也给正常母性行为的激发和维持带来了新挑战.此外,虽然母性行为是评判优良个体的重要参考,但由于母性行为性状遗传力低,这使得仅从遗传角度很难做出科学评价,而应结合行为表观遗传学综合分析上述因素对母性行为的整体影响.综述了遗传、营养、环境、管理以及疾病等因素对哺乳动物母性行为的影响,并重点指出塑化剂、重金属等残留在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以及电磁污染、光污染等是母性行为异常的新诱因.此外,还对动物生产及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如何在遗传学基础上,综合优化营养、环境、管理等措施来改善和培育优良母性行为性状提出了展望.可为下一步深入探究哺乳动物母性行为影响因素及调控机制提供参考,并为预防和改善动物母性行为异常以及提高动物母性照料能力提供依据,同时,还能为探索生态健康养殖、提高母幼福利提供一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大熊猫母兽育幼早期应激水平与母幼行为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晚熟性动物,育幼早期是幼仔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幼仔最易夭折时期.为了解大熊猫产后应激水平及其与母幼行为之间的关系,从行为适应机制的角度提高幼仔存活率,本研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监测7只处于育幼早期(产后0~75日)母兽粪便皮质醇含量,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观测3对母幼个体的行为.结果显示:(1)育幼早期母兽皮质醇含量随幼仔日龄增长总体呈下降趋势(r=-0.950,P<0.001);(2)幼仔断奶前与断奶后相比,母兽皮质醇含量无显著差异(t=-0.935,P=0.361);(3)母兽皮质醇含量与母幼联系(r=0.918,P<0.001)、幼仔尖叫(r=0.777,P=0.001)和休息行为(r=0.731,P=0.002)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采食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608,P=0.016),而与舔幼仔行为不相关(r=0.366,P=0.179).结果表明,大熊猫母兽育幼早期粪便皮质醇含量变化与幼仔生长发育有关,推测母兽的应激强度可能随幼仔御寒能力及自主活动能力的提升而降低;皮质醇可能参与母性行为调节,有助于母兽对幼仔需求信号做出积极响应,促进母性行为的表达,进而提高育幼早期幼仔存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塑化剂对母性行为干扰效应及其潜在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又称环境激素,是指可扰乱人类和动物激素水平、干扰内分泌系统功能的一类外源性化学物质.塑化剂属于一种应用广泛的EDCs,常用于增加塑料制品的可塑性,但随着塑料的老化和磨损,它们会被释放到环境中,并经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动物机体后发挥类雌激素作用,产生明显的生殖毒性.环境中残留的塑化剂浓度通常较低,不同于高剂量时造成生殖系统急性损伤,低剂量塑化剂的生殖毒性常因不引起肉眼可见损伤而被长期忽略.但近年来有关人类和小鼠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低剂量的塑化剂可通过干扰母性行为而发挥生殖毒性.孕期接触塑化剂会导致产后母性行为异常,且其雌性后代成年后对幼崽的护理、授乳等行为也明显减少,并可持续数代,严重破坏动物繁育过程,影响新生幼仔的健康和福利,但其中所涉及的机制目前尚缺系统性总结.现代生产和生活模式下塑料、橡胶等制品广泛使用,人类及动物的低剂量塑化剂持续暴露风险在不断增加,因此,系统性回顾、总结低剂量塑化剂对母性行为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常见塑化剂对母性行为干扰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塑化剂主要通过诱导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氧化应激损伤、HPO轴DNA甲基化重编程、甲状腺系统失衡及肠道微生物紊乱等潜在途径干扰母性行为.本文可为后续开展塑化剂等环境激素对家养动物母性行为干扰效应的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扣带回的解剖、生理及扣带回癫(痫)
编辑人员丨2023/8/6
扣带回系“新月”形脑回,位于大脑半球内侧扣带沟与胼胝体之间,是边缘系统和Papez环路的重要部分,包括前扣带回、中扣带回和后扣带回.前扣带回有多种功能,涉及情绪、认知、运动、内脏运动、母性行为和社会交往;后扣带回涉及视空间能力和记忆力.前扣带回癫(痫)是特殊类型的癫(痫)综合征,临床症状多样,包括呆滞、过度运动、姿势性强直性发作、自主神经系统症状和情绪变化;中扣带回癫(痫)表现为对侧或双侧肢体强直或阵挛;后扣带回是症状静止区,但其发作自后扣带回扩布至边缘网络或其他脑区而表现出多种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海野生动物园大熊猫育幼行为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采用连续记录法和焦点取样法,对上海野生动物园熊猫馆的2只雌性大熊猫在育幼期间的时间分配与活动节律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结果表明:2个个体在育幼期间,育幼行为是最主要的行为方式,在育幼前期占90%以上.在整个育幼期间,随时间大熊猫的舔阴和育幼行为呈下降趋势,摄食、休息、活动、求适和其他行为呈上升趋势.但2个个体之间也表现出一定差异:育幼经验不足的个体(“芊芊”)母性强于育幼经验丰富的个体(“思雪”),在育幼期不同阶段,“芊芊”用于护仔、舔仔、哺乳和母仔互动的时间均高于“思雪”.通过对上海野生动物园育幼期大熊猫行为的研究,为圈养育幼期的大熊猫饲养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社交环境下小鼠超声发声特征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小鼠能够发出的超出人耳听域范围(> 20 kHz)的声音,称之为超声发声(USVs),幼鼠在母婴分离、受到低温刺激和触觉刺激下可发出USVs,从而引起母鼠探索、哺乳和筑巢等母性行为.成年小鼠在求偶行为、领地社交和等级社交时发出USVs.作为一种无创的、灵敏的、可量化的以及在出生后即可记录的实验指标,小鼠US-Vs被广泛用于社会行为、情感表达以及相关神经系统疾病模型研究中.本文就实验室用小鼠USVs的发声特征、社交环境下的诱发因素和发声机制做一综述,为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社交行为特征的认识和其内在神经机制的理解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母性行为与子代神经发育的联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母性行为是一种复杂的高度进化保守的基础社会行为,研究母性行为与子代发育的关联,是妇幼保健优生优育工作的基础.本文介绍了以内侧视前区为中心的母性行为基本神经环路,性激素、催产素、精氨酸后叶加压素等调控因子的作用,从母体基因风险和负面环境经历讨论了异常母性行为的发生,及其对子代神经发育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圈养大熊猫催产素水平与母性行为之间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5
催产素(oxytocin,OT)是能够对社会关系和共情能力产生重要影响的肽类激素,通过与其受体(oxytocin receptor,OTR)结合而发挥作用(Crockford et al.,2013).对抚育幼体的啮齿类雌性动物,分娩时子宫的收缩会刺激下丘脑处的催产素神经元释放催产素,从而影响母性行为的产生,母性攻击行为可能表现得更明显(Pedersen and Boccia,2003).在妊娠和分娩期间,催产素水平升高则会与产后母婴关系更为亲密(Levine et al.,2007;Feld-man et al.,2010).分娩时释放的催产素可以刺激母性行为迅速出现,如母体舔舐幼仔行为(Kojima and Alberts,2011).哺乳动物催产素具有较为稳定的昼夜变化,这种相对稳定的分泌模式与其行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Forsling et al.,1998;Blagrove et al.,201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