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编导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在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组织下,由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联合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专家组共同编写的《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在本期刊出。细菌性毛囊炎、疖、痈为常见、多发、普遍存在的疾病,并且患者常常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提升全科医师对其防治能力非常必要。指南既强调预防为主,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也具体阐述了抗菌药物的规范合理使用,同时指出局部治疗的重要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61例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皮肤表现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的皮肤表现。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11月1日至2022年12月10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及互联网远程门诊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皮肤表现患儿,分析其临床特征。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皮肤表现的患儿61例,年龄22 d至17岁(2.83 ± 2.47)岁,病程2 ~ 14 d。皮肤表现为急性荨麻疹25例(41.0%),发疹/斑丘疹样皮损10例(16.4%),面部血管性水肿6例(9.8%),荨麻疹性血管炎5例(8.2%),玫瑰糠疹及多形红斑各4例(6.6%),紫癜2例(3.3%),混合型皮损2例(3.3%),毛囊炎、结节性红斑和肢端血管性水肿各1例(1.6%)。不同皮肤表现患儿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4.67, P < 0.001)。48例(78.7%)皮疹泛发,13例(21.3%)局限分布;10例(16.4%)瘙痒,3例(4.9%)灼痛,48例(78.7%)无症状。36例(59.0%)皮损持续≤ 3 d,25例(41.0%)> 3 d,但均未超过2周。61例均高热至38.5 ℃,1例(1.6%)热前出疹,41例(67.2%)热中出疹,19例(31.2%)热退后出疹;不同皮疹分布、自觉症状、皮疹持续天数、发热与出疹相关性组间的皮损表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愈后未见复发且不遗留色素改变及瘢痕。 结论: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伴发的皮肤表现多样,以荨麻疹、发疹/斑丘疹样皮损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吲哚美辛成功治疗嗜酸性脓疱性毛囊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23岁,面部红斑、肿胀3月余,伴脓疱1周。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双侧面颊部出现水肿性红斑,无自觉症状。曾在外院诊断为"湿疹、日光性皮炎",给予口服抗过敏药物(具体药物和剂量不详)、外用0.03%他克莫司软膏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之后疑为红斑狼疮,多次行免疫学检测均未见异常,给予糖皮质激素、羟氯喹、复方甘草酸苷片(具体剂量和用药时间不详)等治疗,皮损未见明显改善,并逐渐扩大。遂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否认服药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史。发病以来,患者一般情况好,无光敏、脱发及口腔溃疡,否认低热、乏力和体重下降,两便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其次为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皮肤黏膜的常驻菌群之一,约30%健康人群携带该菌 [1],在干燥物体表面生存期较长,如在干燥的脓液、痰液中可存活2~3个月,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感染。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是大部分急诊科中化脓性皮肤软组织感染的致病菌 [2],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化脓性链球菌短暂或长期定居于上呼吸道,在干燥物体表面或尘埃中可生存数月,通过直接接触、污染物或飞沫传播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秃发患者自体毛发移植术后专用保护帽设计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秃发患者自体毛发移植术后专用保护帽的设计及在自体毛发移植术后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笔者用弹性纱布、纤维、硅胶等材料设计一种秃发患者自体毛发移植术后佩戴的专用保护帽,其分为前后2片,前片主要用于保护受发区、后片主要用于供发区的加压止血。将2017年2月—2019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自体毛发移植的符合入选标准的81例患者纳入本前瞻性对照研究。按照患者住院号尾号,43例奇数患者纳入保护帽组(男38例、女5例,年龄23~52岁)、38例偶数患者纳入常规组(男34例、女4例,年龄22~55岁)。2组患者毛发移植术后常规行术后宣教,常规组患者术后采用敷料常规包扎,保护帽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除必要换药、清理及拆除敷料外不间断佩戴专用保护帽至少1周。由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通过门诊随访的方式,观察2组患者术后3 d供发区出血情况和术后7 d术区头皮肿胀情况,术后3个月内受发区毛囊炎发生情况、毛囊成活情况,并行患者满意度评分。对数据行两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1)术后3 d,保护帽组患者中有1例供发区出血,明显少于常规组的8例( P<0.05)。(2)术后7 d,保护帽组患者中4例术区头皮肿胀,明显少于常规组的11例( χ2=5.160, P<0.05)。(3)术后3个月内,保护帽组患者中0例受发区发生毛囊炎,少于常规组的3例。(4)术后3个月,保护帽组患者受发区中100根毛囊成活(94.9±2.8)根,明显多于常规组的(91.1±4.7)根( t=4.354, P<0.01)。(5)术后3个月,保护帽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为(14.2±2.6)分,明显高于常规组的(12.1±3.0)分( t=3.338, P<0.01)。 结论:自体毛发移植术后专用保护帽可减少术后供发区出血、术区头皮肿胀情况,提高受发区毛囊成活和患者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吉非替尼引起头皮糜烂脓疱性皮病样疹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68岁。因头部红斑、脓疱、糜烂伴脱发半年就诊。患者8个月前因刺激性咳嗽、痰中带血,在当地医院确诊为右上肺腺癌ⅢA期(T3N1M0),给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治疗,初始剂量为250 mg/d。2个月后患者发现头部出现红斑、脓疱、糜烂,伴脱发。外院考虑棘状秃发性毛囊炎,予口服克拉霉素0.25 g每日2次,外用夫西地酸乳膏,效果欠佳。既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史,家族史无特殊。体检:一般情况可,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皮肤科检查:头部泛发性红斑、脓疱伴糜烂及结痂,头顶部和额部毛发脱落,枕部未见明显脱发( 图1A、 图1B)。皮肤镜见毛囊口消失,乳红色及乳白色斑,毛囊口角栓、结痂及锥形发( 图1C)。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血生化:丙氨酸转氨酶95 U/L(参考值7~40 U/L,下同)、天冬氨酸转氨酶46 U/L(13~35 U/L)。头皮分泌物真菌、细菌镜检及培养阴性。皮损组织病理:表皮局部缺损,真皮内毛囊结构破坏,血管、毛囊周围见淋巴细胞、浆细胞及散在中性粒细胞等混合炎性细胞浸润,局部胶原增生硬化( 图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毛发移行的须部假性毛囊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丛状毛囊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挂线引流结合手术切除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山东省栖霞市中医院皮肤科收治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炎患者8例,年龄13~26岁,平均23岁。病程0.5~5年,脓腔直径0.5~4.0 cm。手术完整切除病变毛囊及炎症浸润的周围组织,深达脂肪层。窦道两端,脓腔两侧,放入橡皮引流条,将引流条两端对合结扎。结果:8例患者术后每日换药,并配合静脉滴注抗生素(头孢呋辛)至创面愈合,8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细菌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患者术后1个月头皮出现数个小丘疹,疼痛,外涂聚维酮碘后丘疹消退,其余7例患者随访至2018年11月均未见复发。结论: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治疗困难,包括抗生素、维A酸、生物制剂、光动力、激光、手术等效果均欠佳。挂线引流结合手术切除是治疗头部脓肿性穿掘性毛囊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头皮穿凿性毛囊炎的整形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整形外科技术治疗头皮穿凿性毛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头皮穿凿性毛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灶具体部位、范围及侵犯程度,选择直接切除缝合或以局部皮瓣修复、切开引流彻底清创后延期缝合、将侵犯毛囊已形成秃发畸形的病灶彻底切除后移植皮片、在头皮下方彻底切除病灶后拉拢缝合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头部创面愈合及复发情况。结果:共纳入7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8~30岁;头顶部3例,枕部2例,项部2例;病灶范围3.0 cm×5.0 cm~14.0 cm×7.0 cm;病程6个月至10年。7例患者创面术后1~2周均一期愈合。随访3个月至3年,所有患者术区均无复发。其中1例行皮片移植的患者,皮片成活良好,愈合后出现秃发,其他部位有散在再发病灶;1例可见局部瘢痕增生;其余患者创面愈合良好,头发生长均尚可,对外观均满意。结论:应用整形外科技术治疗头皮穿凿性毛囊炎,周期较短,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