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毛黑孢壳菌感染致真菌性角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为66岁男性,右眼被木板崩伤后眼红伴视物不清、畏光、流泪,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右眼角膜中央可见4 mm×4 mm大小浸润灶伴表面白色苔被附着。角膜刮片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及活体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均提示真菌感染。分离菌株经过镜下形态鉴定为尖端赛多孢霉,通过基因测序鉴定为刚毛黑孢壳菌。门诊给予角膜清创联合常规抗炎抗真菌治疗,随访期间病情持续好转,初诊40 d后复诊时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发现角膜基质变薄,上皮基本愈合,裸眼视力由0.3提高到0.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Fonsecaea nubica感染引起重度着色芽生菌病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65岁,主诉左小腿红斑及增殖性斑块伴痒30余年,加重半年。患者于1990年左右无明显诱因左外踝出现瘙痒,搔抓后形成红斑、丘疹,逐渐累及左小腿,部分皮损较肥厚,呈增殖性改变,且瘙痒加重,无关节痛及发热等不适,否认有足癣病史。1997年在当地医院手术切除部分增殖性皮损后,左小腿外侧形成溃疡。2007年至2016年多次在各地皮肤科就诊,诊断为真菌感染(具体不详)。在医生指导下口服伊曲康唑200 mg每日2次,疗程1年,效果不明显,遂遵医嘱改为盐酸特比萘芬250 mg/d疗程2年,自觉效果不佳,遂自行停药,未再治疗。2016年8月无明显诱因患者发现皮疹再次增多,并向大腿蔓延,遂就诊,无发热、咳嗽咳痰,无关节畸形及疼痛,无明显体重减轻,饮食睡眠及二便尚可。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既往无输血及应用血制品史,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无传染性疾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系统检查:一般情况尚可,各系统无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梅毒螺旋体和人免疫缺陷病毒相关检查均为阴性。皮肤科检查:左小腿可见多发性黄豆至鸽蛋大小红斑、丘疹及增生性结节、斑块,小腿外侧部分斑块破溃,见较多黏性渗出物及黄褐色结痂,左踝及足背肿胀(图1A)。溃疡边缘行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呈假上皮瘤样增生,真皮中上可见密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多核细胞浸润(图1B),过碘酸希夫染色可见硬壳小体(图1C)。真菌直接镜检:取溃疡处脓液和黑色小点部位脓液涂片可见少量杆状细菌和少量真菌菌丝。组织液细菌培养:血平板37 ℃培养7 d有细菌生长,通过VITEK2 COMPAC型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摩尔摩根菌摩根亚种( Morgamella morganii subsp. morganii)。脓液真菌培养:沙氏培养基27 ℃培养4周见单个黑色菌落,表面凸起灰黑色菌落,背面呈深橄榄黑色,表面可见气生绒毛(图2A)。行小培养4周,显微镜下见大片枝孢型或喙枝孢型分支,分生孢子主要位于孢子梗顶端,以单细胞性紧密堆积成球状或排列成短链状(图2B)。药敏检测显示,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和卡泊芬净最小抑菌浓度值分别为128、128、256、4、512、256和256 μg/ml。分子生物学鉴定:提取真菌DNA送至北京华大基因公司进行序列测定,Genbank BLAST比对结果提示该菌株与 Fonsecaea nubica碱基序列一致性大于99%,该菌序列已上传至Genbank数据库并获得编号MW269556(https://www.ncbi.nlm.nih.gov/nuccore/MW269556),通过内部转录间隔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使用MEGA7.0建立邻里连接,最终显示菌株的来源属 Fonsecaea nubic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隐匿性眼表异物致眼部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隐匿性眼表异物致眼部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接诊的隐匿性眼表异物致眼部损伤的24例(24眼)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体征及诊断方法中的共同特点。结果:本研究中,男性11例(11眼),女性13例(13眼),年龄4~71(42.29±19.37)岁,病程7~245(53.21±62.03)d。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未述外伤史,且均有≥2次就诊经历。患者主诉主要包括异物感(16例)、眼痛(5例)、流泪(4例)、视力下降(4例)、分泌物增多(1例)。体征主要包括结膜充血(13例)、眼睑痉挛(3例)、角膜溃疡(5例)、结膜肉芽肿(2例)。行角膜荧光素染色后,20例(83.33%,20/24)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3例(12.50%,3/24)患者结膜荧光素染色阳性。在溃疡或角膜荧光素染色阳性对应部位发现异物。睫毛(45.83%,11/24)是发现最多的隐匿性眼表异物,而上睑结膜/上穹隆(45.83%,11/24)是隐匿性异物最常见的位置。5例角膜溃疡,结膜囊内取出谷壳的患者结膜囊分泌物及角膜溃疡刮片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另4例角膜溃疡刮片细菌、真菌培养均为阴性。所有患者经异物摘出后,症状均明显好转,1周后复查角膜荧光素染色均呈阴性。结论:隐匿性眼表异物致眼部损伤患者多无明确外伤史,临床表现以异物感居多,部分伴眼红、流泪或分泌物增多,角膜溃疡者可伴眼睑痉挛和视力下降,病程长者可出现结膜肉芽肿。角膜荧光素染色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取出异物后,患者结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刺盘孢属真菌性角膜炎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性,左眼麦粒壳划伤后眼红伴视物不清,抗炎治疗效果不佳。左眼角膜中央色素性隆起病灶,颞上方及颞下方浸润灶处上皮缺损,下方角膜表面散在多处卫星灶,见羽毛状边界。真菌培养及活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均提示刺盘孢属真菌,经测序确诊为刺盘孢属真菌性角膜炎。药敏实验后给予抗真菌治疗效果欠佳,行左眼眼内容物摘除术。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38-14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探讨玉液汤防治气阴两虚证糖尿病肾病大鼠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基于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探讨玉液汤对气阴两虚证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采用一测多评法对玉液汤冻干粉中的有效成分葛根素、芒果苷和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进行检测,以控制玉液汤冻干粉的质量.将45只Wistar大鼠按照体质量随机分为正常组(NC组)、气阴两虚证糖尿病肾病组(M组)和玉液汤组(YYD组;5.03 g·kg-1).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25 mg·kg-1,佐以附子,青皮,枳壳灌胃8周构建气阴两虚证糖尿病肾病大鼠.期间YYD组大鼠同时干预玉液汤提取物.期间分别检测一次各组大鼠每周体质量和血糖水平,并记录大鼠的体征变化、摄食量和饮水量、游泳时间以及尿量.8周后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分析大鼠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血清肌酐(SCr)、尿氮素(BUN)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肾脏和结肠组织的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尿液的尿蛋白浓度和血清中IgG、IgM、cAMP和cGMP的含量;16S rRNA对大鼠粪便菌群进行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对部分菌群进行验证;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脏及结肠炎症因子TNF-α和IL-6蛋白水平及结肠组织肠道屏障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玉液汤水提物冻干粉得率为27.36%,其中玉液汤中有效成分葛根素的含量为0.3496 mg·g-1、芒果苷的含量为0.1851 mg·g-1、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的含量为0.0429 mg·g-1.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玉液汤能显著改善气阴两虚证糖尿病肾病模型大鼠倦怠、乏力等证候表征,提高大鼠游泳时间,降低饮水量和进食量等症状;增加粪便中拟杆菌门和降低厚壁菌门的丰度;改善模型大鼠血脂四项、血糖、肾功指标、免疫指标IgG、IgM以及机体能量平衡因子cAMP、cGMP水平;HE染色表明玉液汤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肾脏及结肠黏膜屏障损伤;抑制肾脏及结肠炎症因子TNF-α、IL-6的表达,显著提高结肠动力蛋白CHRM3、5-HT3A以及黏膜屏障蛋白Occludin、ZO-1的表达水平.结论 玉液汤可能通过纠正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失调,延缓肠黏膜损伤,改善肾脏和结肠炎症,发挥防治气阴两虚证糖尿病肾病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一株球毛壳霉次级代谢产物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研究球毛壳霉次级代谢产物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 2021年3-12月,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凝胶柱色谱法、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分离方法和技术对球毛壳霉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使用NMR核磁数据及质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评价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球毛壳霉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cyclo-(L-Leu-L-Trp),(2)N-acetyl-L-tryptophan,(3)N-acetyltryptamine,(4)armochaetoglobin G,(5)armochaetoglobin J,(6)armochaetoglobin K,(7)chaetoglobosin U;化合物1和3为首次从球毛壳霉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和5对选定的人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外抗增殖活性,IC50:12.58~35.28 μmol/L.结论 球毛壳霉能够产生结构丰富的代谢产物,其中一些代谢产物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具有潜在药用价值,其活性化合物有待进一步挖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小黄花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分析及抑菌活性初筛
编辑人员丨2024/4/6
为探究小黄花茶内生真菌种类和种群分布规律以及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该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小黄花茶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并结合统计学分析评价其多样性,再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结果表明:(1)从小黄花茶 324 份组织块中分离得到内生真菌 261 株,隶属 1 门 5 纲 9 目 22 属,其中优势属包括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间座壳属(Diaporthe)、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分离频率分别为 21.84%、16.86%、10.34%.(2)研究发现小黄花茶内生真菌在不同季节分布不同,冬季分离出的菌株数量最多,为72 株(占27.59%,隶属16 个属),春季62株(隶属 13 个属),夏季 59 株(隶属 15 个属),秋季 68 株(隶属 13 个属),冬季的香农-维纳指数(H′)、辛普森指数(D)、Pielou's均匀度指数(E)和Margalef's丰富度指数(M)最高,春季与冬季内生真菌种类相似性较高,夏季与秋季内生真菌种类相似性较高.(3)小黄花茶内生真菌不同部位分布不同,茎中内生真菌的分布最多,有 102 株(占39.08%,隶属15 个属),根61 株(隶属10 个属),叶98 株(隶属15 个属);茎的H′、D、E、M最高,叶部与茎部内生真菌种类最为相似.(4)平板对峙结果显示,在 35 株供试内生真菌中,有 26 株内生真菌至少对 1 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抑制作用,占 74.29%,其中CJ-Ⅱ-2、XY-V-3、QY-Ⅱ-4、QJ-Ⅲ-2、DJ-I-2 对 8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XY-V-3 对 8 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最佳,抑菌率均高于50%,XY-V-3 和QJ-Ⅲ-2 对 2 株小黄花茶病原真菌的抑菌率高于 50%,具备防治小黄花茶自身病害的潜力.综上所述,小黄花茶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部分菌株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为生物防治产品的研发和小黄花茶病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土壤耐高温真菌群落组成及其降解角蛋白能力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为探究动物园土壤中耐高温真菌的群落组成及其降解角蛋白的能力.本研究以我国 20 个动物园的土壤样品为对象,在温度为 40℃条件下,采用稀释平板法和形态学与系统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动物园土壤中的耐高温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随后基于脱脂奶粉培养基和鸡羽毛发酵培养基对菌株进行降解角蛋白能力探究.结果表明,从动物园土壤中共分离获得耐高温真菌 3 399 株,隶属于 8 纲、9 目、15 科、39 属、60 种.在科水平,20 个动物园中曲霉科 Aspergillaceae 为优势科,曲霉科Aspergillaceae和毛壳科Chaetomiaceae为共有科.在属水平,曲霉属Aspergillus为所有样地的优势属和共有属.在种水平,黑曲霉A.niger为优势种.此外,本研究共获得 6属 10种 35株能降解角蛋白的耐高温真菌,其中顶瓶梗霉属Acrophialophora降解角蛋白的菌株最多,有3种15株;其次为曲霉属Aspergillus的3种11株.光滑顶瓶梗霉Acrophialophora levis QHDZ1-2菌株的降解率最高,达 52.90%.同时,顶瓶梗霉属Acrophialophora和嗜热疣霉属Thermothelomyces这 2 个属首次发现具有降解角蛋白能力.本研究将为进一步探究中国耐高温真菌群落组成、分布及其降解角蛋白菌株的开发利用奠定资源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深海真菌Chaetomium sp.CS1的木质素降解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本研究旨在从深海环境中分离、筛选木质素高效降解真菌并分析其对木质素的降解过程.通过对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和海水样品中可培养真菌的分离筛选,成功获得了一株能够以木质素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真菌菌株CS1,通过ITS基因序列鉴定,确定其为毛壳菌属Chaetomium sp.真菌.菌株CS1以碱性木质素为唯一碳源培养14 d,木质素降解率达到64%,同时菌株孢子能够在较广的pH 范围内萌发生长(pH 4.0-9.0).该菌株具有分泌多种胞外木质素降解酶的潜力,能够使苯胺蓝褪色并使愈创木酚产生棕红色氧化圈.红外光谱(FTIR)分析显示,菌株CS1对木质素的降解主要是对木质素的芳香族骨架、β-O-4的C-O键以及β或γ位的O-H造成破坏.此外,菌株CS1可在烟草秸秆表面形成生物膜以实现木质素的降解与转化,而 GC-MS 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促进烟草秸秆中烟碱类活性物质的释放,并将木质素中的芳香族聚合物转化为二甲苯等石化工业基础原料.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海洋真菌对烟草秸秆类木质纤维素的降解潜力,为木质素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优良的菌种资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西藏杓兰菌根真菌多样性水平及共生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西藏杓兰是典型的菌根植物,已成为濒危植物.研究西藏杓兰菌根真菌共生关系,为其保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微生物纯培养和回接方法研究了西藏杓兰菌根真菌多样性水平及其促生作用.结果:从4个居群的西藏杓兰根部共分离获得366株真菌,涉及7个菌属:胶膜菌属(Tulasnella)、丝核菌属(Rhizoctoia)、层孔菌属(Fomes)、毛壳菌属(Chaetomium)、角担菌属(Ceratobasidium)、伏革菌属(Corticium)和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在属分类水平上,优势菌群为胶膜菌属,分离率(15.88%)和分离频率(34.70%)最高,其次是丝核菌属.西藏杓兰不同居群的菌根真菌组成、优势菌群和分离频率存在差异,其中胶膜菌属、丝核菌属和层孔菌属为西藏杓兰的共有真菌.7株供试菌株均可侵染西藏杓兰幼苗,其中5株菌(CT-1-64、CT-1-28、CT-3-13、CT-4-87和CT-2-06)可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并筛选得到一株高效促生菌株CT-1-64,可促进种子萌发过程并提高幼苗的鲜重率与营养元素含量.结论:西藏杓兰存在丰富多样的菌根真菌类型,可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高效促生菌的共生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