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 IOL植入在不同眼轴长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观察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手术联合复曲面人工晶状体(Toric IOL)植入在不同眼轴长白内障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分析36例(36只眼)在我院进行飞秒激光辅助下白内障手术联合植入To-ric IOL患眼资料,按患眼眼轴长度划分为正常眼轴组(22 mm≤眼轴<24 mm)和长眼轴组(24 mm≤眼轴),研究数据包括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余散光、术后角膜指数及眼高阶相差与眼视觉质量相关性分析等.结果 术后3个月,BCVA正常眼轴组(0.06±0.07)logMAR,长眼轴组(0.09±0.09)logMAR,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总残余散光,正常眼轴组为(0.83±0.53)D,长眼轴组为(0.50±0.50)D,均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斯特列尔比(Strchl)值,正常眼轴组为0.17±0.12,长眼轴组为0.18±0.14,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两组间BCVA、术后总残余散光及Strchl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0.99,1.78,0.08;P=0.32,0.08,0.94).应用OPD-SCANⅢ视觉质量分析仪检测:两组患眼各角膜指数与Strchl值均无相关性;术后3个月,正常眼轴组患眼Strchl值与角膜Total及眼内Total相差呈负相关(r=-0.82,-0.88,P=0.01,0.00);长眼轴组患眼Strchl值与全眼Tilt、High、s4+s6+s8等相差均呈负相关.应用TOPCON KR-1W视觉质量分析仪检测:术后3个月,正常眼轴组患者Strchl值与全眼4 mm瞳孔直径下4s3、4s4及4Total均呈负相关,长眼轴组患眼Strchl值与全眼4 mm瞳孔直径下4s3、4s4、4Total均呈负相关,6 mm瞳孔直径下Strchl值与6s5呈负相关.结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联合Toric IOL植入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规则角膜散光白内障的方法,而且不仅在正常眼轴患者中效果稳定,在长眼轴患者中应用也同样有效.减少术源性损伤,保持Toric IOL囊袋居中性及晶状体光学面不倾斜是保证术后高视觉质量的前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其配体1在眼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重要的负性共刺激分子,诱导性表达于T、B细胞表面,在调控细胞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D-1与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结合后通过募集磷酸化的SHP2减弱下游如PI3K/Akt和ERK等信号通路的传导,进而抑制T细胞的增生和细胞因子的产生,抑制免疫应答,参与大量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PD-1在眼科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除参与眼科炎症性疾病如葡萄膜炎、交感性眼炎、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等疾病的发病以外,也参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视神经损伤、视神经脊髓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甲状腺相关眼病及黑色素瘤等疾病,因而阻断PD-1及其配体PD-L1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可能成为治疗眼部肿瘤、炎症、免疫性、退变性疾病的潜在的靶点。本文就PD-1及其配体PD-L1在眼部疾病发病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干眼相关角膜上皮损伤的修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角膜上皮损伤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角膜上皮功能与完整性被破坏,导致角膜上皮细胞层部分或全层缺失。干眼是角膜上皮损伤的常见原因,也是角膜上皮损伤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主要原因。我国研究者强调泪膜稳定性的改变是干眼发病的核心机制,这也提示我们改善泪膜稳定性在干眼及其相关角膜上皮损伤修复中的重要性。目前临床上应用眼表润滑剂补充泪液中水液、黏蛋白、脂质等成分,同时应用抗炎药物以提高泪膜稳定性。当眼表微环境存在异常或损伤时,其角膜上皮损伤位点积聚的生长因子满足不了损伤快速修复的需要,需要及时局部补充外源性生长因子,促进损伤愈合。本文从眼表润滑剂、抗炎治疗、促进角膜上皮修复几个方面就干眼相关角膜上皮损伤的修复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复低强度红光治疗高度近视后视网膜结构损伤恢复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患者,女,12岁,近视4年,因佩戴角膜塑形镜后反复眼红、眼痒、分泌物增多1年于2022年3月12日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患儿因变应性结膜炎病史曾双眼点用奥洛他定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其母亲中度近视,否认其他眼病家族史。患儿右眼裸眼视力0.04,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扩瞳后矫正视力-6.50 DS/-0.50 DC×5°=0.8;左眼裸眼视力0.04,矫正视力为-5.75 DS/-1.00 DC×180°=0.8。由于患儿曾用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且反复出现双眼结膜炎,在其监护人要求及眼底检查排除黄斑疾病后(图1),采用红光治疗仪(型号RS-200)行单纯低强度红光重复照射疗法(repeated low-level red-light,RLRL)。仪器为Ⅱ类设备B型,光源输出功率为(2.0±0.5)mW,瞳孔直径4.0 mm状态下进入瞳孔的光功率约为0.25 mW,照射参数为AC(220±22)V,(50±1)Hz;输入功率≤30 VA。患儿每天照射双眼2次,间隔至少4 h,每次3 min。RLRL治疗1个月双眼屈光度降低约-2.00 D,更换镜片;治疗3个月矫正视力为1.0,分别于治疗后1、3个月行眼底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均未发现异常(图2,3)。治疗后5个月(2022年8月10日)患儿出现治疗后彩虹样后像,持续时间偶超8 min,未就诊并自行继续治疗。2022年8月30日患儿出现视力下降,咨询后建议停用RLRL并及时复诊。2022年9月3日患儿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就诊,诉右眼眼红、畏光伴咳嗽、流涕1周,不伴发热。眼科检查见双眼结膜充血,右眼中央角膜可见片状荧光素钠染色,双眼调节和放松不足。超广角眼底成像可见黄斑中心凹圆形病灶;OCT检查示双眼中心凹视网膜外层椭圆体带欠连续,直径712 μm(图4)。屈光科与眼底病科会诊后诊断为双眼高度近视、右眼角膜炎、左眼结膜炎、双眼视网膜病变。以更昔洛韦医用凝胶、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2周;甲泼尼龙片晨服,8 mg/d,连续1周;球旁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40 mg 1次。患者随后在中南大学湘雅二院、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视神经磁共振成像平扫+增强检查示双侧视神经未见异常,双眼视野明显异常;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检查示双眼1环振幅密度下降,中心反应峰消失;双眼视杆、视锥反应波振幅均轻度下降。嘱患者口服叶黄素1个月并停用RLRL。2个月后患者自觉视力逐渐恢复,2022年10月19日于湖南省儿童医院复诊,双眼矫正视力恢复至0.8,OCT成像示双眼黄斑中心凹椭圆体带完整性和连续性均恢复(图5)。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点眼和左旋多巴片250 mg/d口服,2022年12月21日(停用RLRL后4个月)检查角膜透明,视网膜结构完整,双眼视力未查(图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合理使用眼局部药物以避免药源性眼表损伤
编辑人员丨2天前
在眼科疾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常发生眼局部药物导致的药源性眼表损伤,由于其临床表现隐秘不易鉴别,易造成误诊误治,导致角膜和结膜严重损伤甚至危害视功能。本文从关注并充分掌握药源性眼表损伤的机制、积极预防以及有效治疗药源性眼表损伤3个方面入手,提出必须合理使用眼局部药物,才能有效减少或避免药源性眼表损伤,提高眼科疾病的临床诊疗水平。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61-56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视网膜光凝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和朗格汉斯细胞的改变及其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利用结构拼图观察糖尿病(DM)患者全视网膜光凝(PRP)前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SNP)和朗格汉斯细胞(LC)的变化,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4─11月就诊于山西省眼科医院准备行PRP治疗且双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Ⅳ期的2型DM患者,选择病情较重的眼为治疗眼,对侧眼为对照眼,分别于PRP治疗前、每次光凝后1周和PRP完成后1个月行角膜共焦显微镜检查,观察涡状结构及其周围2~3 mm区域SNP和LC的变化,并测量涡状区神经纤维长度(NFL)值和LC密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观察时间点LC密度和NFL值,并采用SAS软件的MIXED模型分析重复测量的NFL值和LC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患者49例。治疗眼接受PRP后部分患者出现SNP神经纤维变细,伴有不同程度的涡状区神经结构缺失的神经损伤表现;各观察时间点NFL值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039, P=0.004),且PRP治疗前NFL值[(15.5±3.7)mm/mm 2]与第2次光凝后1周[(15.0±3.5)mm/mm 2]、第3次光凝后1周[(13.4±4.3)mm/mm 2]和第4次光凝后1周[(13.5±4.1)mm/mm 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同时,治疗眼LC密度增加,并以涡状区为中心聚集,成熟LC浸润区伴有SNP神经结构的缺失;各观察时间点LC密度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350, P<0.001),且PRP治疗前LC密度[(40±54)cells/mm 2]与第3次光凝后1周[(79±91)cells/mm 2]、第4次光凝后1周[(98±126)cells/mm 2]以及PRP完成后1个月[(87±102)cells/mm 2]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相关分析显示治疗眼第4次激光后1周LC密度与其基线水平呈正相关( r=0.674, P<0.001);且重复测量的NFL值与LC密度呈负相关( =-0.041)。 结论::PRP多次光凝可以导致LC密度增加;成熟LC可以导致SNP神经结构破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四川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特征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四川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特征,评价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对其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首次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的ROP患儿156例306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抗VEGF药物的种类不同,将患儿分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组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组;根据患儿就诊路径不同,将IVC组分为院内组和转诊组。治疗后门诊随访至病变退行(血管退化或视网膜完全血管化)或再次入院治疗,随访时间至少6个月。若发现病情复发或进展,则再次收治入院并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选择抗VEGF药物、视网膜激光光凝或手术治疗。总结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临床特征:性别、出生胎龄(GA)、出生体重(BW)、吸氧史等;病变情况:ROP分期、分区、是否有附加病变等;治疗情况:治疗时间、首次抗VEGF药物治疗时矫正胎龄等;预后:是否再治疗、再治疗时间、再治疗方式等;不良事件:角膜水肿、晶状体混浊、眼内炎、视网膜损伤等局部不良反应以及与治疗相关的全身不良反应。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秩和检验。 结果:156例ROP患儿306只眼中,男性74例(47.44%,74/156),女性82例(52.56%,82/156);均具有出生时吸氧史。患儿GA为(28.43±2.19)(23.86~36.57 )周,BW为(1 129±335)(510~2 600)g,首次抗VEGF药物治疗时矫正胎龄为(39.80±3.04 )(31.71~49.71)周。均诊断为1型ROP,包括急进型ROP (A-ROP)26只眼(8.50%,26/306),Ⅰ区病变39只眼(12.74%,39/306),Ⅱ区病变241只眼(78.76%,241/306 )。患儿确诊后于72 h内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其中行IVR治疗68例134只眼(43.79%,134/306 ),行IVC治疗88例172只眼(56.21%,172/306)。IVC组患儿中,院内组34例67只眼(38.95%,67/172),转诊组54例105只眼(61.05%,105/172)。仅一次治疗后好转279只眼(91.18%,279/306 ),经2次治疗后好转15只眼(4.90%,15/306),经3次治疗后好转12只眼(3.92%,12/306)。IVR组一次治愈率低于IV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665, P=0.197)。在不同ROP类别中,IVC在A-ROP中表现出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一次治愈率高于I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797, P<0.05)。IVC组中院内组患儿GA、BW、首次抗VEGF药物治疗时矫正胎龄均低于转诊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85、-2.940、-3.796, P<0.05)。IVC组中院内组、转诊组一次治愈率分别为94.94%、92.38%,院内组一次治愈率略高于转诊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71, P=0.679)。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与药物或玻璃体腔注射相关的眼部及全身不良反应。 结论:四川地区ROP患儿GA、BW及首次治疗时矫正胎龄较发达国家偏大。IVR及IVC均可安全有效治疗ROP,两种药物在ROP总体的一次治愈效果中无明显差异,但IVC在A-ROP治疗中表现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中国眼烧伤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1年)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眼烧伤主要包括化学烧伤和热烧伤,通常由酸性、碱性等化学物质或热源物质等接触角膜、眼表、眼睑以及周围皮肤等造成,是临床常见的眼科急症。烧伤物质可对眼睑、眼表、角膜及眼内组织造成潜在的永久性损伤,甚至导致失明。目前临床对于眼烧伤缺乏规范统一的诊疗方法和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患者预后不良。为此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经过充分讨论,制定本共识,以期为眼烧伤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254-26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重视角膜屈光手术围手术期干眼的防治管理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患者选择角膜屈光手术矫正屈光不正。随着手术量的不断增加,角膜屈光手术围手术期干眼引起了广泛关注和重视。角膜屈光手术围手术期干眼可影响术前检查结果,术后效果以及患者的视觉质量乃至生活质量。笔者详细介绍了如何防治与管理角膜屈光手术围手术期干眼,包括术前眼表状态评估与个性化术式设计,术中眼表损伤的机制与保护措施,以及术后干眼的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以期规范化管理角膜屈光手术围手术期干眼,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摘除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在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眼科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且药物保守治疗及前房穿刺不能稳定控制眼压患者41例(55眼),眼压(47.3±4.8)mmHg(1 mmHg=0.133 kPa),同时伴不同程度晶状体混浊。所有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及房角分离术。术前及术后3个月内行常规眼科检查,并获取角膜内皮相关指标,包括角膜内皮细胞密度(ECD)、中央角膜厚度(CCT)及变异系数(CV)等。手术前后各指标差值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术后第1天眼压为(16.7±3.7)mmHg,其中4眼眼压仍高[(24.9±2.2)mmHg]需药物控制,其余患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术后3个月眼压为(15.7±3.1)mmHg,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48, P<0.001)。术后ECD[(1 023±344)个/mm 2]明显较术前[(2 062±300)个/mm 2]下降( t=-22.75, P<0.001)。术后CV(33.5%±6.8%)明显较术前CV(22.7%±2.6%)增大( t=13.62, P<0.001)。手术前后患眼最佳矫正视力明显改善( Z=-4.94, P<0.001)。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术中或术后并发症。 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可快速有效控制眼压,但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