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木耳三个新品种的选育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利用系统选育方法育成'川耳'系列毛木耳新品种 3 个.新品种'川耳 206'的典型特征是鲜耳腹面主要颜色为红褐色、背面颜色为棕黄色;'川耳 208'特征为鲜耳腹面主要颜色为暗红褐色、背面颜色为灰黄色;'川耳 213'的鲜耳腹面主要颜色为浅黄色、背面颜色为白色.3 个毛木耳新品种适宜在四川成都、德阳和气候相似地区栽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毛木耳不同生长期菌棒微生物群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为探究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代料栽培子实体不同生育阶段菌棒内细菌和真菌群落,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对毛木耳 4 个出耳期(ful、pri、ope 和 mat)菌棒的微生物群落进行分析.获得细菌16S rRNA有效序列503 724 条,真菌ITS有效序列712 728 条.细菌物种注释分属25 门54 纲85 目134 科199属;真菌物种注释隶属5 门9 纲15 目12 科19 属.菌棒中有非常丰富的细菌群落,主要分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最高的前2 个属:ful期是Lysinibacillus(25.71%)和Acinetobacter(14.38%);pri期是Pseudomonas(35.85%)和Solibacillus(14.85%);ope 期是 Lysinibacillus(36.42%)和 Pseudomonas(21.73%);mat 期是 Acinetobacter(27.94%)和Ochrobactrum(14.92%).基于PICRUSt代谢功能预测结果,菌棒细菌群落主要富集于外源生物降解与代谢、脂质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等.各时期菌棒真菌群落以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为主,Auricularia为绝对优势菌属(99.19%~99.94%),此外检测出了丰度极低的Simplicillium(0.25%)等.常压灭菌条件下,毛木耳菌棒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且与现有报道的食用菌细菌性病害病原菌有同源之处,目的菌以Auricularia为优势菌属,未检测出柱霉属(Scytalidium)、青霉属(Penicillium)、链孢霉菌属(Streptomyces)等其他常见病原菌.本研究解析了毛木耳出耳期菌棒微生物群落,为菌棒、子实体生理病害发生及预防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用GC-MS方法对四种药用胶质菌化学成分进行比较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比较玉木耳、银耳、毛木耳及黑木耳等药用胶质菌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组成.将4种菌类分别由石油醚、乙酸乙酯提取后,采用GC-MS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种菌类共同含有的成分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十六烷酸.石油醚提取物中玉木耳的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含量最高,为29.018%;毛木耳、银耳和黑木耳中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含量最高,分别为95.995%、76.982%、55.70%;在4种菌类中只有玉木耳中发现了肉豆蔻醛成分.乙酸乙酯提取物中毛木耳和银耳含有亚油酸含量最多,为28.237%和52.498%;黑木耳a中检测到柏木脑成分,另外一个黑木耳b样品中检测到大量的苯甲酸.银耳独有的化学成分Anthiaergosta-5,7,9,14-tetraene.用GC-MS方法检测分析发现4种胶质菌子实体的化学成分组成上既有共性成分,也有各自特有的成分,本文采用气质联机分析方法为胶质菌的质量评价提供了研究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木耳营养分析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毛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质地脆滑,食药兼用,是我国食用菌主栽品种之一,年产量仅次于香菇[1].毛木耳性味甘平,具降血脂、降血压的疗效,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2].目前,毛木耳栽培品种有紫黑色、褐色、紫红色[3],研究主要聚焦于栽培技术[4]、加工工艺[5]等,品种间营养差异研究较少.随着市场多元化,消费者对毛木耳口感、品质等有了不同要求,选育新品种成为必然.近年,白色毛木耳在国内外备受青睐.本研究以毛木耳主栽品种(木耳43-28)与白色突变体(玉木耳13)为对象,寻找二者营养异同,以期进一步丰富毛木耳营养数据库,为其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金银花枝、叶替代木屑栽培毛木耳生产效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对毛木耳栽培基质进行优化,筛选出最佳配方,同时为拓展毛木耳栽培原料范围、筛选栽培料优良配方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金银花枝、叶部分或全部替代木屑作为栽培毛木耳主料,CK配方:33%木屑、10%棉籽壳、30%玉米芯、20%米糠、2%玉米粉、4%石灰、1%石膏;D1配方:16%木屑、17%金银花枝;D2配方:33%金银花枝;D3配方:16%木屑、17%金银花叶;D4配方:33%金银花叶;D1~D4配方其他基质同CK.研究各试验配方毛木耳农艺性状、品质及生产效益.结果:添加金银花枝、叶栽培毛木耳,其菌丝生长速度为0.15~0.19 cm/d,均高于或相当于CK;除D4外,其余3组配方毛木耳子实体特性均优于CK,不仅耳片面积较大,耳片较厚且单片较重,其中D3耳片面积405 cm2、厚0.13 cm、单片重54.39 g,优势明显;各配方子实体干耳水分及粗脂肪含量差别较小,而粗蛋白与氨基酸含量存在明显差异;D2栽培毛木耳生产效益最高,达2.00元/袋/Pearson、距离相关分析及系统聚类发现,培养料元素含量与毛木耳农艺性状、子实体品质有紧密关系,其中Zn对菌丝生长速度相关系数达0.926,而各元素对其生产效益影响较小.结论:D2达到或超过CK毛木耳相关指标,因此金银花枝替代木屑生产毛木耳切实可行,可进一步示范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毛木耳白色突变体的遗传规律及分子标记开发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16年秋季,漳州一农户种植的褐色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品种“43012H”发生白色突变,有的菌袋同时长出褐色、白色、褐色与白色交杂的颜色嵌合体耳片,有的菌袋长出白色耳片,而有的菌袋出菇颜色正常.采集白色耳片、褐色耳片和嵌合体耳片进行组织分离,得到的菌种进行栽培试验,从褐色耳片(正常)分离获得的菌种(AC_B),种植得到正常的毛木耳子实体;从白色耳片(突变)分离获得的菌种(AC_W),种植得到纯白色子实体;从颜色嵌合体耳片分离获得的菌种(AC_R),栽培后也只长白色子实体,没有出现嵌合体子实体.AC _B分别与AC_W、AC_R的菌种混合接种栽培,菌袋中同时长出白色、褐色和嵌合体耳片.再次进行组织分离与栽培试验,性状稳定.对AC B和AC W进行基因组测序,获得2个与本研究中所用菌株的耳片颜色相关的SNP位点,即SNP1和SNP2.上述组织分离得到的菌株中,褐色菌株的基因型为SNP1 A/G(杂合)、SNP2 A(纯合),白色菌株的基因型为SNP1 G(纯合)、SNP2 A/C(杂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五种重要食用菌学名新注
编辑人员丨2023/8/6
基于最新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研究、《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和《汉语学名法规》,对毛木耳、玉木耳、金针菇、阿魏侧耳和白灵侧耳等5种重要食用菌的学名进行了解析和介绍,建议使用下述规范名称: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 Ehrenb.,玉木耳Auricularia cornea Ehrenb.,金针菇Flammulina filiformis (Z.W.Ge et al.) P.M.Wang,Y.C.Dai,E.Horak & Zhu L.Yang,阿魏侧耳(阿魏菇)Pleurotus eryngii vat.ferulae (Lanzi) Sacc.,白灵侧耳(白灵菇)Pleurotus tuoliensis (C.J.Mou) M.R.Zhao& Jin X.Zhang.虽然拉丁名称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为了保持汉语学名的稳定性,上述5种食用菌的汉名不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毛木耳子实体蛛网病的病害特征及致病菌Cladobotryum cubitense的生理特性和防控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2010年起,在江苏省丰县毛木耳Auricularia cornea产区观察到蛛网病症状,该病害的发生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毛木耳产量和产业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经过2015-2016年两年的调查研究,分析毛木耳蛛网病的发病规律.致病菌分别与毛木耳菌丝体和子实体的互作研究表明,该病原真菌仅危害毛木耳子实体,使毛木耳子实体的子实层出现裂缝,进而引起子实体畸形甚至停止生长.该病原本被鉴定为Cladobotryum cubitense.经37℃高温处理7d可抑制其菌丝的生长,50%咪鲜胺锰盐也能够抑制C.cubitense 菌丝的生长,为减轻或控制毛木耳蛛网病的发生和传播提供了可行性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毛木耳黑色素提取条件优化及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实现毛木耳黑色素的高效提取,并对其抗氧化性进行评价.以黑色素的提取率为指标,实验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超声波辅助提取毛木耳黑色素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毛木耳黑色素进行红外光谱与体外化学和细胞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超声波辅助提取毛木耳黑色素的最优条件为:NaOH浓度0.34 mol/L,料液比1∶30,超声时间52 min,超声功率250 W,超声温度70℃;最优条件下的黑色素提取率可达9.38% ±0.15%.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组与非超声波组提取的黑色素主要吸收峰一致,官能团未发生变化.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毛木耳黑色素对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自由基(ABTS)、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胼自由基(DPPH)与羟基自由基具有良好清除活性,且对H2O2诱导的L02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研究明确了毛木耳黑色素超声波辅助提取条件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为毛木耳黑色素功能产品的开发和运用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SSR标记在毛木耳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利用基于毛木耳全基因组开发的SSR标记对27份毛木耳菌株(野生14株、栽培13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首先随机选取3个菌株(2个野生菌株、1个栽培菌株)的DNA为模板,从144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稳定性强、多态性丰富的引物24对.24对SSR引物共检测到116个多态性SSR片段,每对引物的多态性片段有3-7个,引物平均检测效率为4.83个,Shannon's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是0.866-1.885,多态性位点比率100%.供试菌株遗传相似系数范围是0.618-0.971,说明毛木耳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野生菌株与栽培菌株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746、0.779,说明毛木耳野生菌株遗传多样性更为丰富.经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80时,可将供试菌株分为无色(白色)类群Ⅰ和有色(浅黄色到红褐色)类群Ⅱ.遗传相似系数为0.704时,可将供试菌株中栽培菌株和野生菌株明显区分(14株野生菌株均在类群Ⅱ-2中,13株栽培菌株分别在类群Ⅰ和Ⅱ-1中).本研究表明基于全基因组的SSR标记能从分子水平上揭示各菌株间的遗传差异,丰富毛木耳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手段,并为进一步进行毛木耳的品种选育、遗传学研究等提供有力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