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病例与文献分析香菇皮炎的临床特点(附3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香菇皮炎的临床特点,提高皮肤科医生对香菇皮炎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乐山市人民医院诊治的3例以及2014年3月国内首次报道至2022年10月文献报道的18例香菇皮炎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1例香菇皮炎患者,男8例,女13例,年龄12~61(41.5±13.7)岁。发病前进食香菇15例,金针菇2例,香菇及金针菇同时进食2例,平菇、黑木耳各1例。潜伏期最短<1 d,最长4 d。21例患者均有典型的"鞭挞"样条索状皮损,其中躯干受累19例,四肢12例,颈部7例,头面部3例;18例伴有瘙痒,3例无自觉症状。所有患者均无系统症状。1例患者未治疗,其余患者给予对症治疗,所有患者皮疹均在2周左右消退。结论:香菇皮炎好发于30~60岁间,以进食香菇为主,潜伏期1~4天,临床表现主要是躯干部位的线条状皮疹,伴有瘙痒,无系统症状,经过治疗后皮疹在短期内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别由平菇、黑木耳、金针菇诱发鞭挞样香菇皮炎各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分别由平菇、黑木耳、金针菇诱发鞭挞样香菇皮炎各1例。例1男,45岁,发病前8 h食用大量烧烤平菇,躯干及腋下和腹部出现多条鞭挞样红斑、丘疹,无自觉不适。例2女,33岁,食用凉拌新鲜黑木耳1.5 d后,发现后背多条鞭挞样红斑,轻度肿胀,表面密集分布粟粒大丘疹,自觉轻度瘙痒。例3女,54岁,进食金针菇72 h后,颈部、躯干及四肢近端可见条索状、鞭挞样水肿性红斑、丘疹。例3背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海绵水肿,表皮内水疱,真皮乳头水肿,真皮浅层血管扩张,红细胞溢出,扩张的血管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散在少数嗜酸性粒细胞。诊断:鞭挞样香菇皮炎。例1未处理,例2、例3外用丙酸氟替卡松软膏对症治疗,1周后皮损痊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7种常见易发生不良反应真菌的毒性分析及安全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综述见手青类、胶陀螺、黑木耳、鹅膏菌类、橘黄裸伞、毛头鬼伞、卷边桩菇7种常见易发生不良反应条件性真菌研究现状,对其毒性成分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安全应用建议,为资源开发及可持续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及相关书籍,对7种常见易发生不良反应真菌的研究现状、功效作用、毒性成分、不良反应等进行总结.结果 7种常见易发生不良反应真菌所含的毒性成分种类复杂,包括多肽、生物碱、氨基酸、低聚异戊二烯类等化合物,可能会引起神经毒性、光敏毒性、胃肠道刺激、双硫仑样反应、溶血性中毒等不良反应,需引起重视.同时,这些真菌富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显著药理活性,部分毒性成分又具开发成抗炎、镇痛、抗抑郁等药的潜力,值得更深入研究及合理开发应用.结论 易发生不良反应真菌亦是重要的药用真菌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目前许多易发生不良反应真菌研究重点多偏重药理作用和毒理作用,其毒力因子及其中毒机制尚未明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为其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担子菌类食用真菌双核体生物学性质研究进展及其启迪
编辑人员丨2024/5/18
担子菌类典型食用真菌,如香菇、灵芝、金针菇、糙皮侧耳、刺芹侧耳、黑木耳等,其生活史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双核体.双核体可以通过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生成单核体,可亲和的单核体之间通过质配形成具有锁状联合的双核体.目前对食用真菌单核体的研究结果拓展了对单核体和双核体生物学性质特性的认识.双核体细胞作为一种单倍双核存在形式,具有许多不同于二倍体的生物学特性,许多研究者对双核体的等级秩序、适配性、稳定性等生物学性质开展了一些研究,相关研究结果为菌种种性维持、杂交育种创新、遗传学研究范式建设等工作带来诸多启迪.对双核体在作为菌种中表现出的增量性、可育性、全能性等特性的分析,可以为解决食用真菌菌种种性长期维持稳定的问题带来启迪.双核体细胞核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以及互补关系对杂交育种创新可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核间等位基因在双核体细胞中存在不同的表达水平,为从双核体视角研究食用真菌的科学问题提供新思路.对食用真菌双核体的研究有可能形成更加具有学科特色的食用真菌研究范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不同遮光处理对黑木耳菌丝抗氧化及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6
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全日光栽培模式下,在出耳期持续的光照刺激使菌丝处在不适宜的生长环境.本研究采用不同遮光程度的黑菌袋,设置 CK(正常菌袋,0%遮光)、T1(50%遮光)、T2(70%遮光)和T3(90%遮光)共4个处理,分析黑木耳菌丝在不同遮光程度下对黑木耳子实体的农艺性状、营养品质和菌丝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在遮光处理下黑木耳原基形成时间相对缩短、出耳整齐、未出芽数减少,各处理第一茬产量呈显著性差异,CK处理为22.09 g,T1处理为25.20 g,T2处理为25.35 g,T3处理为25.58 g;遮光处理下不同时期菌丝的漆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及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CK处理,在采收期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的含量低,同时保持着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activity,CAT)活性,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低,缓解了对机体的损伤,与CK处理呈显著性差异,其中T1 处理和T2 处理表现较好;遮光处理下子实体的粗蛋白含量、氨基酸含量较高,CK处理的粗脂肪含量较高,各处理存在差异.本研究重点讨论黑木耳菌丝在出耳期持续光照胁迫对子实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为黑木耳栽培提供一种更高效的栽培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基于Py-GC/MS分析黑木耳新品种'农黑2号'木耳黑色素的热裂解产物
编辑人员丨2024/4/6
利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pyrolysis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Py-GC/MS)分析技术测定黑木耳新品种'农黑 2 号'黑色素裂解产物组分的种类及含量,为解析黑色素的结构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碱溶酸沉法提取黑色素,并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傅立叶红外光谱、有机元素分析鉴定黑色素,采用 Py-GC/MS 技术分析其热裂解产物.结果表明,'农黑 2 号'黑色素的最大吸收峰值在波长 220 nm处,傅立叶红外光谱符合典型的黑色素特征;经有机元素分析,C、H、N、O元素的含量分别为 43.47%、5.24%、11.71%和 39.58%,不含硫元素,为真黑色素;检出的热裂解产物主要有苯类、苯酚类、吲哚类、苯基腈类、烃类、酸类等物质,其中苯、苯酚、吲哚等化合物为真黑色素的裂解产物.综上所述,'农黑 2 号'黑色素为真黑色素,其基本骨架为苯环和吲哚,本研究为精准解析黑木耳黑色素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不同培养基质黑木耳品质及稳定同位素特征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6
黑木耳Auricularia heimuer凭借较高的营养价值,作为特色农产品在我国广泛种植.采用不同基质(杂木屑、甘蔗渣和棉籽壳)栽培黑木耳,研究黑木耳产品营养成分、质构特性以及稳定同位素之间的特征差异.利用国家标准、质地多面分析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其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和稳定同位素进行特征差异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以棉籽壳为主要栽培基质的黑木耳的氨基酸、灰分含量最高,以甘蔗渣为主要栽培基质的黑木耳蛋白质、粗多糖、总糖含量最高,以杂木屑为主要栽培基质的黑木耳粗纤维含量最高,差异显著(P<0.05).黑木耳的硬度、胶着性、咀嚼性以甘蔗渣为主要栽培基质的黑木耳最优.不同培养基质黑木耳样品的稳定同位素比率差异显著,其中甘蔗渣基质栽培黑木耳中δ13C、δ15N、δ2H和δ18O最高,棉籽壳基质栽培黑木耳中δ34S最高.不同培养基质栽培的黑木耳营养及质构特性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试图阐明不同栽培基质的黑木耳子实体的稳定同位素、营养及品质的差异,可为黑木耳地域和品质鉴别提供有利的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紫芝和黑木耳三个新品种的选育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灵芝新品种'皖紫芝 1 号''皖紫芝 2 号'和黑木耳新品种'皖黑木耳 2 号'均是从皖南地区野生资源经多年系统优选培育而成的优质品种.'皖紫芝1号'紫红色,'皖紫芝2号'紫黑色.二者子实体产量高,抗杂菌能力强,均适于皖南栽培.'皖黑木耳 2 号'耳片呈圆形或碗形,耳片较厚,菌盖浅褐色,产量高,耐高温能力较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混料设计优化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农业剩余物配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背景]菌林矛盾日益突出,农业剩余物资源丰富,可作为食用菌栽培主要基质.[目的]筛选出适合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农业剩余物配方.[方法]以大豆秸秆、油菜秸秆、玉米秸秆、花生秸秆、小麦秸秆和杂木屑等 6 种基质为原料,运用单纯形格子法进行配方设计,分析不同基质交互作用对黑木耳菌丝生长速率、菌丝生长指数、漆酶酶活、多酚氧化酶酶活和纤维素酶酶活的影响.[结果]在这些农业剩余物基质中,大豆秸秆基质最适合黑木耳菌丝生长,其次是油菜秸秆.3 种主料共同作用可以优化出最适合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基质配比.[结论]最终优化出一个适合黑木耳菌丝生长的农业剩余物配方:杂木屑 49.4%、油菜秸秆 16.4%、大豆秸秆 12.2%、麦麸 20%、蔗糖 1%、CaSO41%.本研究为"以草代木"栽培黑木耳提供了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黑木耳多糖对B16黑色瘤细胞抗肿瘤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黑木耳多糖对B16黑色瘤细胞抗肿瘤作用及相关可能的机制.方法 以B16细胞为研究对象,检测不同浓度的黑木耳多糖对B16细胞的增殖、伤痕愈合率的影响;建立黑色素瘤模型,检测黑木耳多糖对荷瘤小鼠体质量、肿瘤大小的影响,利用RT-PCR技术检测其对肿瘤组织Bax、P53、Caspase-3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黑木耳多糖在体外抑制细胞伤口愈合,对B16细胞的抑制率呈剂量依赖性增长,24 h、48 h、72 h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是80.99、43.18、70.82μg/mL.在体内,与模型组比较,灌胃黑木耳多糖能明显抑制肿瘤生长,且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其抑制作用增加;黑木耳多糖可促进肿瘤组织中Bax、P53、Caspase-3 mRNA的表达.结论 黑木耳多糖在体内、外都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这可能与其能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