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某中医院患者血液标本分离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了解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住院患者血液标本的细菌分布特点和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2022年该院血液标本分离细菌及其药敏结果.结果 分离自血液标本的细菌共91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为575株(63.2%)、革兰阳性菌为335株(36.8%).大肠埃希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属占检出率前5位.5年间,血培养阳性标本中未发现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菌株.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11.8%.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其他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甲氧西林耐药株的检出率分别为16.7%、75.0%和55.5%,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葡萄球菌.亦未发现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高浓度庆大霉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结论 该院分离自血液标本的细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临床分离菌种较多,并已经发现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产生耐药,应加强血液标本和感染部位标本的送检,并应加强细菌耐药监测,掌握其耐药特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的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直接抗病毒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儿童及青少年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直接抗病毒方案对慢性丙型肝炎(CHC)儿童及青少年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富源县人民医院的52例3~17岁CHC儿童和青少年患者,收集其基本资料,给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SOF/VEL)或来迪派韦/索磷布韦(LDV/SOF)±利巴韦林治疗12周,观察患儿治疗前、治疗后和停药随访12周的生物化学指标、病毒学指标。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后随访12周时患儿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和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52例CHC患儿中,儿童38例,青少年14例;男31例,女21例;年龄为9(7,12)岁。52例患儿中,1b型7例,2a型11例,3型2例,3a型5例,3b型18例,6a型1例,6k型3例,6n型4例,6v型1例。垂直传播12例(23.1%),家庭间水平传播21例(40.4%),血液传播2例(3.8%),不详17例(32.7%)。与基线相比,患儿治疗12周、停药12周后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12.71、30.23、42.52,均 P<0.05)。截至2022年9月30日,100.0%(52/52)的患儿在治疗结束时获得SVR,完成12周随访的患儿中,95.8%(46/48)获得SVR。治疗期间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乏力[11.5%(6/52)]、头痛[5.8%(3/52)]、头晕[1.9%(1/52)]、腹痛[3.8%(2/52)]、腹泻[1.9%(1/52)]、皮疹[1.9%(1/52)]、皮肤瘙痒[1.9%(1/52)],无患儿因为不良反应停药。 结论:以索磷布韦为基础的直接抗病毒方案治疗CHC儿童及青少年的疗效和耐受性良好,没有因不良事件导致的停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浙江省4例猴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毒分离鉴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对义乌市中心医院2023年7月确诊的4例猴痘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血液及生化分析,并取疱疹液及病变皮肤组织使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全基因测序鉴定。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35岁,发病前21 d内均有男男性行为。其中,1例患者患有艾滋病,1例患者患有梅毒。4例患者均出现会阴部皮损伴瘙痒,3例入院时查体发现有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测中,病例4血常规显示淋巴细胞异常,为4.57×10 9/L,病例1降钙素原升高,为0.25 ng/mL。3例患者细胞因子异常,其中病例2和3白细胞介素10(IL-10)升高,分别为7.11和9.42 ng/L,病例3 IL-6为66 ng/L,病例2 IL-4为3.24 ng/L。病例2心肌酶谱异常,乳酸脱氢酶为313 U/L,其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在病变皮损组织及疱疹液中成功分离到猴痘病毒,全基因测序鉴定均为Ⅱb进化分支B.1.3亚型,对Vero细胞具有典型的病变效应。 结论:4例猴痘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男男性行为中密切接触可能在猴痘传播中起关键作用。病毒株均为Ⅱb进化分支B.1.3谱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对我国血站实施核酸检测后输血传播HIV残余风险度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我国血站血液检测引入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mplification test, NAT)后输血传播HIV(transfusion transmitted HIV, TT-HIV)的残余风险度(residual risk,RR)。方法:收集中国采供血机构执业比对工作平台28家血站2017—2020年献血者数据和HIV感染标志物检测数据,利用新感染率/窗口期数学模型对2遍ELISA加1遍NAT单检或混检(2ELISA+ID-NAT/MP-NAT)和2遍ELISA加1遍NAT混检(2ELISA+MP-NAT)2种血液筛查(血筛)策略,估算在不同献血年份的初次献血者(first donor,FD)和重复献血者(repeated donor,RD)血液HIV检测的RR,经t检验统计学分析,比较2种血筛策略不同献血年份的FD和RD的TT-HIV RR的差异,同时观察2种血筛策略中各年间不同献血者HIV检测RR变化趋势。结果:2017—2020年间,2ELISA+ID-NAT/MP-NAT血筛策略中FD的RR分别为2.869/百万人/年(10 6py)、3.795/10 6py 、3.879/10 6py和2.890/10 6py,RD的RR分别为1.797/10 6py 、1.502/10 6py 、1.857/10 6py和1.483/10 6py,FD与RD的RR比较F=9.8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ELISA+MP-NAT血筛策略中FD的RR分别为3.508/10 6py 、1.868/10 6py 、2.204/10 6py和1.765/10 6py,RD的RR分别为0.948/10 6py 、0.926/10 6py 、0.748/10 6py和0.682/10 6py,FD与RD的RR比较F=17.126, P<0.05,有统计学差异;2种血筛策略中FD之间RR比较F=3.493, P>0.05,无差异;RD之间RR比较F=24.516, P<0.05,有差异;全部献血者(total donor,TD)之间RR比较F=20.216, P<0.05,有差异。趋势图表明无论哪种血筛策略FD的RR均大于RD。 结论:我国血站血液检测引入NAT后血液传播HIV的RR显著下降。不同血筛策略对HIV检测的RR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献血人群的HIV检测RR有明显差别,RD相对于FD是HIV低风险献血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圳市2018年登革热的流行病学和基因分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深圳市2018年登革热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毒株的基因分型。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年深圳市登革热疫情,采集患者血液标本,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M、IgG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进行病原学检测和基因型别鉴定。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登革病毒 E基因序列,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登革热流行毒株进行同源性比较和进化树分析。 结果: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深圳市累计报告登革热234例,发病率为1.87/10万,本地病例144例(61.54%),输入病例90例(38.46%),以东南亚国家及深圳市周边城市输入为主。发病时间集中在8月至11月,共202例(86.32%)。以20~50岁中青年患者为主(195例,83.33%)。登革病毒1型(dengue virus type 1,DENV-1)占86.01%(166/193),登革病毒2型(dengue virus type 2,DENV-2)占10.36%(20/193),登革病毒3型占2.59%(5/193),登革病毒4型占1.04%(2/193),且本地病例均为DENV-1感染。24株DENV-1毒株与HAWAII45毒株 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3.0%~94.6%,氨基酸同源性为96.6%~97.2%。其中23株为基因Ⅰ亚型;1株为基因Ⅳ亚型,为深圳市首次报道的输入性病例。6株DENV-2毒株与国际标准株NGC株 E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3.1%~93.9%,氨基酸同源性为97.0%~97.8%。其中2株为Cosmopolitan亚型;4株为Asian Ⅰ亚型,为深圳市首次报道。 结论:2018年深圳市登革热流行具有本地传播与输入传播并存的特点,主要流行为DENV-1,推测主要流行株由东南亚国家及深圳市周边城市输入,应加强关注出现地方性登革热流行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杭州市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杭州市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的归队及归队成功者再次献血的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浙江省血液中心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数据。杭州市经血液传播病原体感染标志物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流程为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自初次屏蔽期满6个月后,可依据自愿原则向血站提出归队申请,采样后进行常规 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HBsAg、抗 HCV、HIV Ab/Ag、抗 TP)筛查和 1 次核酸(HIV/HCV/HBV)检测。对于 ELISA 和核酸无反应性的标本,再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进行屏蔽原因项目的血清学标志物检测,无反应性的允许归队。结果:符合申请归队条件的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献血者合计4 583人,共收到杭州地区的献血者归队申请475人,归队成功279人,归队成功率58.74%(279/475)。2021年12月底前归队成功的174位献血者,有114人再次献血,合计献血量为全血39 530 ml,单采血小板1 147.2个治疗量,其中21人再次出现病原体感染标志物反应性,占18.42%(21/114)。结论:归队策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献血者的流失,但存在部分归队成功的献血者再次出现病原体感染标志物筛查反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治疗出血性疾病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DDAVP)是血管加压素的合成类似物,可以增加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凝血因子FⅧ的水平。与凝血因子相比,DDAVP具有价格便宜,可避免凝血因子抑制物的产生和血源性病原体的传播等优势。此外,皮下注射与鼻腔给药方式使得这类疾病患者可以居家使用DDAVP。对于轻、中间型血友病A,获得性血友病(AH)A,部分血管性血友病(VWD),以及遗传性血小板疾病等出血性疾病患者,DDAVP是一种有效止血剂。笔者拟就DDAVP治疗出血性疾病及其相关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DDAVP的认识,以及为DDAVP在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冠状病毒与输血传播性疾病的相关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SARS-CoV)及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虽然冠状病毒(Coronavirus, CoV)的主要感染途径为呼吸道感染,既往呼吸道病毒的研究和目前2019-nCoV相关报道表明该类病毒导致输血传播性疾病(transfusion transmitted disease, TTD)的可能性较小,但可在患者血浆中检测到病毒RNA,因此,尚无证据完全排除其通过输血传播的可能性。本文结合CoV特征、经血液传播途径的理论研究及数据分析,对CoV与TTD的相关性进行探讨,总结了采供血机构针对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发展现状应采取的防控措施,为保障COVID-19疫情防控期间临床用血安全提供了2019-nCoV的输血传播风险分析和应对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疫情特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一起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聚集性疫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4月期间安徽含山县陆续出现的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6例患者为聚集性发病,其中4例轻症,1例重症,1例死亡。首发病例3月26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症状,3月30日确诊SFTS,4月1日出现意识障碍,全身多处活动性出血,并出现抽搐症状,随后死亡。其余5例因接触死者的血液而被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畏寒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和头晕头痛。所有患者SFTSV核酸检测均呈阳性。结论:SFTSV极易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在人际间传播,密切接触者应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聚集性感染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核医学实验室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患者血液标本的管理探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仍是全世界感染防控的重点,在我国有效实施防控措施的情况下,总体已基本得到控制,但随着疫情的持续发展,仍存在小规模爆发事件。笔者在疫情防控期间,从工作实践角度出发,初步探讨了非定点医院核医学科体外分析实验室对中、高风险地区患者血液标本的管理,旨在为全国核医学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以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途径,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