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饮用水中乙草胺和莠去津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测定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建立生活饮用水中乙草胺、莠去津的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将水样经C18固相萃取小柱萃取后,利用DB-5ms色谱柱分离,在选择离子检测模式下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10~250 μg/L的范围内,所得乙草胺的回归方程为y=38 838.7x-360 935(r=0.999 6),莠去津的回归方程为y=75 694.2x-74 346(r=0.999 5),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对乙草胺、莠去津的检出限分别为0.075、0.012 μg/L,定量下限分别为0.230、0.040 μg/L;加标回收率为82%~119%,相对标准偏差为4.1%~7.9%.提示该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能满足生活饮用水中乙草胺、莠去津的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血中四氯乙烯测定的自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职业人群全血中四氯乙烯的分析方法。方法:于2021年10至12月,采3 ml血样于10 ml顶空瓶中,经60 ℃加热平衡30 min后,顶空气中的四氯乙烯经VF-WAX ms毛细管色谱柱分离,外标法定量。结果:血中四氯乙烯在5.09~200.17 μg/L内线性关系良好( r=0.999 3),方法检出限为0.21 μg/L,定量限为0.70 μg/L,不同浓度的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5.3%~103.8%,批内相对标准偏差( RSD)为3.2%~4.6%,批间 RSD为4.0%~6.1%。样品4 ℃可保存3 d,于-20 ℃可保存7 d。 结论:本法简单实用,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应用于全血中PCE的生物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酪酸梭菌对db/db小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酪酸梭菌对db/db小鼠肾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14周龄db/db小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糖尿病肾病组(db/db组, n=10)和酪酸梭菌治疗组(db/db+Cb组, n=7),选用同周龄db/m小鼠为正常对照组(db/m组, n=10)。db/m和db/db小鼠给予0.9%氯化钠溶液灌胃,db/db+Cb小鼠给予等量的酪酸梭菌溶液灌胃,连续灌胃8周。检测血肌酐、空腹血糖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等指标;HE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肾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协同刺激因子-1α(PGC-1α) mRNA表达情况;免疫组化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肾组织核因子-κB(NF-κB)、胰升糖素样肽1受体(GLP-1R)、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蛋白的表达。采用16S rRNA法、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别测定肠道菌群、血清和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 结果:与db/db小鼠相比,db/db+Cb小鼠通过补充酪酸梭菌后一般状态改善,空腹血糖、血尿素氮、ACR、血肌酐、肾脏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降低(均 P<0.05);病理显示,小鼠肾组织损伤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肾组织中PGC-1α mRNA表达量上升( P<0.05);肾组织NF-κB蛋白表达下降,GLP-1R、磷酸化腺苷酸活化激酶(p-AMPK)/AMPK蛋白表达上调(均 P<0.05);酪酸梭菌调节了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血清和粪便中总SCFAs含量升高(均 P<0.05)。 结论:酪酸梭菌能增加肾组织GLP-1R表达,促进AMPK磷酸化,减轻小鼠肾组织损伤,推测与调节富产SCFAs菌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腹膜炎为首发表现的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二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2例以腹膜炎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先天性肾病综合征(CNS)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诊治的2例以腹膜炎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CNS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测结果及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儿均为女性,生后2个月内起病。顺产,1例足月,1例早产(胎龄36周)。否认肾脏病家族史。2例患儿腹胀,例1腹部CT示不完全性肠梗阻、腹腔积液、腹膜炎,例2腹部CT示腹腔积液,肠郁积。2例患儿腹腔积液常规均提示白细胞显著升高,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升高。2例患儿TORCH 5项、输血前4项阴性。尿气相色谱-质谱、血氨基酸和血酰基肉碱检查未发现特异性改变,血氨正常。尿蛋白3+。肝肾功能正常。血浆白蛋白低于15 g/L。例2患儿全外显子检查示 NPHS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c.2121G>A(p.W707X)(exon 16)来自母亲;c.1531C>G(p.R511G)(exon 12)来自父亲,目前未见文献报道。2例患儿均诊断原发性CNS、腹膜炎,予抗感染、输注白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抗凝、利尿等治疗,好转出院。 结论:小婴儿持续腹胀、腹腔积液,应及时行尿常规和血浆白蛋白检查,需考虑CNS可能,需警惕CNS抵抗力差所致原发性腹膜炎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血中6种苯系物测定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基于土壤分析模式的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人血中苯、甲苯、乙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6种苯系物。方法:于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以硅藻土为分散剂加至2.0 ml血样中充分混匀,直接在吹扫捕集瓶内进行吹扫后进样,气相色谱柱分离,采用保留时间锁定定性,选择离子扫描模式(SIM)检测,并对方法的检出限和回收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人血中6种苯系物测定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2~10.00 ng/ml,相关系数0.992 7~0.996 8,方法检出限0.006~0.016 ng/ml,样品加标回收率84.39%~102.41%,方法精密度3.06%~6.90%。结论: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可同时测定人血中6种苯系物的含量,前处理方法简单省时,检出限低,为人体苯系物内暴露检测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丙酸血症患儿82例治疗及随访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丙酸血症患儿的治疗现状和预后。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20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诊治的82例丙酸血症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治疗措施及随访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采用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82例患儿中,男50例(61.0%),女32例(39.0%);59例(72.0%)为临床发病后确诊;22例(26.8%)为新生儿筛查确诊,其中8例未发病;1例(1.2%)为同胞确诊后完善相关检查确诊,但未发病。73例临床发病患儿初次发病年龄为4.5个月(2 d~5岁),其中28例(38.4%)为早发型(≤3月龄发病)。(2)共26例进行了MRI检查,其中19例(73.1%)存在异常影像学表现。(3)53.3%(16/30)患儿乳酸升高,水平为3.5(2.1~4.3) μmol/L;87.5%(35/40)患儿血氨升高,水平为105.4(34~907)μmol/L。(4)28例早发型患儿中,16例(57.1%)死亡,12例(42.9%)存活。存活与死亡患儿血丙酰肉碱水平、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比值,以及尿3-羟基丙酸和甲基枸橼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5例(91.5%)患儿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34.7%(26/75)检测到 PCCA基因突变,64%(48/75)检测到 PCCB基因突变;1例(1.3%)在 PCCA和 PCCB各检测到1种已报道致病突变,所有突变均来源于父母。(6)随访至2020年6月,82例患儿中,57例(69.5%)患儿存活,25例(30.5%)死亡。死亡患儿均为严重酸中毒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中16例为早发型,9例为晚发型。 结论:丙酸血症患儿多在临床发病后确诊,治疗方法以饮食控制为主。经治疗,部分新生儿筛查确诊的患儿未发病,但部分发病后确诊的患儿仍有发病,可能出现发育落后。建议积极开展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β酮硫解酶缺乏症5例临床表型与基因型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β酮硫解酶缺乏症(BKTD)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及随访的5例BKTD患儿的临床特征,血液生化指标、血和尿质谱检测结果及ACAT1基因变异数据。结果:5例BKTD患儿中男4例、女1例,首次发病年龄为9.7~28.0月龄。急性期均表现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值为6.9~7.1,血糖2.3~3.4 mmol/L,尿酮体阳性(+~++++)。血串联质谱分析提示甲基巴豆酰基肉碱、甲基丙二酰基肉碱与丙二酰基肉碱明显升高,分别为0.03~0.42、0.34~1.43及0.83~3.53 μmol/L,尿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提示2-甲基-3羟基丁酸、3-羟基丁酸明显升高,伴甲基巴豆酰甘氨酸轻度升高,分别为22~202、4~6 066和0~29,但经过治疗后血和尿质谱代谢产物明显降低。5例患儿ACAT1基因错义变异比例8/9,发现4种未报道变异:c.678G>T(p.Trp226Cys)、c.302A>G(p.Gln101Arg)、c.627_629dupTGA(p.Asn209_Glu210insAsp)、c.316C>T(p.Gln106Ter),前2种变异经过SIFT、PolyPhen-2和Mutation Taster软件预测为有害,c.316C>T(p.Glu106Ter)为终止变异。结论:BKTD相对罕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急性发病期常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低血糖及酮症,ACAT1基因错义变异为BKTD的主要遗传学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尿中丙酮含量测定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建立尿中丙酮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方法:于2021年3至6月,取3.0 ml尿样于顶空瓶,加4.0 g无水硫酸钠,密封。85 ℃下平衡30 min,DB-5MS色谱柱分离,质谱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尿中丙酮测定的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在51.2~1 024.0 μg/L范围内线性良好, r=0.999 5;方法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16.4、54.6 μg/L;样品加标回收率94.9%~96.8%;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10%。样品在4 ℃或-20 ℃下至少保存7 d。 结论: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尿中丙酮含量的样品前处理简单、灵敏度高,可准确测定正常人群和丙酮职业暴露人群尿中丙酮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长期摄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POCD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长期摄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s)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96只,8周龄,体重18~24 g,按照体重分层,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4):对照饲料组(C组)、ω-3 PUFAs组(ω组)、对照饲料+POCD组(C+P组)和ω-3 PUFAs+POCD组(ω+P组)。ω组和ω+P组给予特制ω-3 PUFAs饲料[二十二碳六烯酸(DHA)0.14 g/100 g,二十碳五烯酸(EPA)0.03 g/100 g]喂养12周,C组和C+P组给予对照饲料喂养12周。12周喂养结束后,采用异氟烷麻醉下行胫骨骨折手术的方法制备小鼠POCD模型。造模后第1和3天进行条件恐惧实验和Y迷宫实验。在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小鼠取海马组织,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DHA和EPA含量,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Western blot法检测成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BDNF)和前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pro-BDNF)的表达,ELISA法测定IL-1β和IL-6含量。 结果:与C组比较,ω组海马DHA和EPA含量升高,场景恐惧测试僵直时间百分比增加,mBDNF/pro-BDNF比值升高( P<0.05),轮替正确率、海马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IL-1β和IL-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P组小鼠DHA与EP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第1和3天场景恐惧测试僵直时间百分比和轮替正确率减少,海马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增加,IL-1β和IL-6含量升高,mBDNF/pro-BDNF比值降低( P<0.05);与C+P组比较,ω+P组海马DHA和EPA含量升高,术后第1和3天场景恐惧测试僵直时间百分比和轮替正确率升高,海马Iba-1阳性小胶质细胞密度减少,海马IL-1β和IL-6含量降低,mBDNF/pro-BDNF比值增加( P<0.05)。 结论:长期摄入ω-3 PUFAs可改善POCD小鼠认知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小胶质细胞活化,减轻炎症反应,从而升高mBDNF/pro-BDNF比值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LPB基因新变异所致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Ⅶ型患儿1例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例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Ⅶ型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以2019年8月9日就诊于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的1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家系的临床资料,包括尿气相色谱质谱检测结果,应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分析。结果:患儿为女性,主要表现为出生后间断皮肤青紫,惊厥,低镁血症,呼吸暂停,中性粒细胞减少。尿液3-甲基戊烯二酸水平升高至17.53 μmol/L。基因测序结果提示患儿携带 CLPB基因存在c.1016delT(p.L339Rfs*5)和c.1087A>G(p.R363G)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其母亲和父亲,二者既往均未见报道。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相关指南,分别判定为致病变异和疑似致病变异。 结论:患儿被确诊为3-甲基戊烯二酸尿症Ⅶ型。c.1016delT和c.1087A>G变异的发现丰富了 CLPB基因的变异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