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链非编码RNA CRNDE对胶质瘤干细胞特性改变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CRNDE对胶质瘤干细胞特性改变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磁珠法从人胶质瘤细胞系U251中分离出CD133 +U251干细胞(U251s)。将实验细胞分为U251s组、U251s-CRNDE组及U251组、U251-CRNDE组,其中U251s-CRNDE组、U251-CRNDE组细胞预先用CRNDE短发夹RNA(shRNA)慢病毒载体转染以下调CRNDE的表达。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各组细胞中 CRNDE mRNA的表达水平,应用细胞计数试剂(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变化,应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侵袭能力,应用划痕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应用平板克隆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周期改变,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U251s组、U251s-CRNDE组细胞中干细胞标志蛋白A2B5、CD133、巢蛋白、Sox2、Oct-4、Nanog以及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I3K、AKT、磷酸化(p)-AKT、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U251组相比,U251s组细胞中 CRNDE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U251s-CRNDE组与U251s组细胞相比,U251-CRNDE组与U251组细胞相比,前者的细胞增殖率、穿膜细胞数量、细胞迁移率、细胞集落形成数目、G2/M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G1/G0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U251s组相比,U251s-CRNDE组细胞中CD133、巢蛋白、Sox2、Oct-4及PI3K、AKT、p-AKT、mTOR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CRNDE在胶质瘤干细胞中表达增高,而下调CRNDE的表达后可以抑制胶质瘤干细胞的特性,且这种影响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再殖小胶质细胞改善小鼠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再殖小胶质细胞对小鼠脑出血(ICH)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C57BL/6J成年雄性小鼠,脑立体定向注射胶原酶Ⅳ制备ICH模型。分组为假手术组、单纯ICH组和再殖小胶质细胞组。在ICH后第3天和第14天,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和转角试验评估小鼠神经功能缺损,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血肿周围脑组织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等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0.38±0.48、50.00±8.88),ICH后第3天单纯ICH组(8.00±1.22、90.00±7.07)和再殖小胶质细胞组(7.13±1.27、83.75±9.92)小鼠mNSS评分( F=43.520, P<0.05)及右侧转角百分比( F=39.180, P<0.05)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再殖小胶质细胞组mNSS评分及右侧转角百分比低于单纯ICH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ICH后第14天,再殖小胶质细胞组小鼠(3.25±0.97、56.25±6.96)mNSS评分( F=109.400, P<0.05)及右侧转角百分比( F=12.590, P<0.05)明显低于单纯ICH组(4.75±1.39、68.75±7.81)。且与单纯ICH组(术后第3天:2.63±0.35、18.57±7.78;术后第14天:2.48±0.56、13.72±3.27)比较,再殖小胶质细胞组(术后第3天:1.47±0.31、4.46±4.56;术后第14天:1.20±0.02、4.57±1.83)小鼠血肿周围脑组织中IL-6、IL-1β等促炎性细胞因子在ICH后第3天(IL-6: t=4.270, P<0.05;IL-1β: t=2.710, P<0.05)和第14天(IL-6: t=3.956, P<0.05;IL-1β: t=4.232, P<0.05)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单纯ICH组。 结论:再殖小胶质细胞能改善小鼠ICH后长期神经功能缺损障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神经炎症发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41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39例)和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儿童医院(2例)2016年7月至2020年7月诊断为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年龄≤18岁的病例4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对肿瘤的大小、发生部位和病理组织学分级在诊断及判断预后方面的意义进行探讨。结果:41例患儿中,男性21例,女性20例;发病年龄为3~14岁,平均年龄和中位年龄分别为7.6岁和7.0岁。其中发生于脑干36例,非脑干部位5例。临床多表现为头晕、行走不稳和肢体乏力等。影像学表现多变。组织学表现多样,从低级别到高级别胶质瘤形态均可见到,还可伴有神经元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均弥漫表达H3K27M、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Olig2。基因检测显示76%(16/21)病例肿瘤细胞H3F3A基因突变,多伴有TP53(62%,13/21)的错义突变;5例为(24%,5/21)HIST1H3B基因突变,均伴有ACVR1和磷酸肌醇3激酶(PI3K)途径基因(PIK3CA占4/5和PIK3R1占1/5)的错义突变。该肿瘤预后较差,随访显示仅1例患者存活,其余均死亡,平均总体生存时间7个月,中位总体生存时间为4个月。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肿瘤部位、影像学肿瘤最大径、组织学级别和手术方式对患儿的总体生存时间影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儿童H3K27变异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预后较差,肿瘤部位和病理组织学级别对预后无明显影响,需要新的特效药物和综合治疗方案来改善患儿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甘露特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道菌群和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甘露特钠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发病的治疗作用及对肠道菌群、小胶质细胞极化的影响。方法:将50只雌性C57BL/6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EAE模型组及甘露特钠低、中、高剂量组,每组各10只。EAE模型组、甘露特钠各剂量组采用MOG35-55多肽皮下多点注射制备EAE模型。甘露特钠低、中、高剂量组从造模次日起分别用甘露特钠40、80、160 mg/kg,2次/d,灌胃进行干预,持续至小鼠处死。观察各组小鼠发病情况、脊髓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及脱髓鞘情况。收集小鼠粪便,通过16S rRNA测序进行肠道菌群检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激活指标Iba-1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脊髓组织中小胶质细胞M1型标志物iNOS、CD16和M2型标志物Arg1、CD206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小鼠均未发病,其余各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发病,表现为尾部下垂、步态不稳、后肢无力等。与EAE模型组比较,甘露特钠各剂量组小鼠发病潜伏期延长、高峰期延迟、高峰期神经功能障碍评分降低[(3.6±0.6)分比(3.0±0.6)分、(2.8±0.5)分、(1.8±0.6)分,均 P<0.05],且干预剂量越大症状越轻,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小鼠脊髓组织无炎性细胞浸润及脱髓鞘变化;EAE模型组发病高峰期脊髓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及脱髓鞘变化明显;与EAE模型组比较,甘露特钠各剂量组发病高峰期脊髓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及脱髓鞘变化减轻。与对照组比较,EAE模型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低,厚壁菌门相对丰度较高;与EAE模型组比较,甘露特钠各剂量组拟杆菌门相对丰度较高,厚壁菌门相对丰度较低,拟杆菌门与厚壁菌门比值增加(0.20±0.05比0.37±0.02、0.61±0.03、0.91±0.08,均 P<0.01),且干预剂量越大变化越明显,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对照组比较,EAE模型组Iba-1、CD16、iNOS水平增加,Arg-1、CD206水平降低;与EAE模型组比较,甘露特钠各剂量组Iba-1、CD16、iNOS水平降低,Arg-1、CD206水平增加(均 P<0.01),且剂量越大变化越明显,组间两两比较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 结论:甘露特钠对EAE具有治疗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肠道微生态、调控小胶质细胞极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粉防己碱对微波辐射致纹状体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粉防己碱(TET)对微波辐射致纹状体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40只C57BL/6N小鼠为实验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C)、辐射对照组(R)、TET组(TET)和TET+辐射组(TET+R),每组10只。接受辐射小鼠采用2.856 GHz、8 mW/cm 2微波全身辐射15 min,建立微波辐射纹状体损伤的动物模型。接受TET给药小鼠给予腹腔注射TET(60 mg/kg),1次/d,连续3 d。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验证TET结构。利用旷场实验,检测小鼠焦虑情绪。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纹状体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qPCR)检测各组小鼠纹状体电压门控钙通道(VGCC)亚型基因表达改变。 结果:微波辐射后,小鼠探索中央区域时间、路程均较辐射前明显降低( t=4.60、5.18, P<0.01),TET给药后显著改善( F=1.43、4.37, P<0.05)。辐射后7 d,可见纹状体部分神经元核固缩、深染,以苍白球区(GP)较为明显。部分神经元凋亡,胶质细胞线粒体肿胀、空化,突触间隙模糊,血管周隙增宽。TET给药后上述病变均明显改善。微波辐射及TET给药对纹状体VGCC各亚型基因表达均无显著影响( P>0.05)。 结论:TET对微波辐射致小鼠焦虑样行为及纹状体组织结构损伤均具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纹状体VGCC基因表达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迁移率族蛋白B1/核因子-κB通路介导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损害中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核因子-κB(NF-κB)通路介导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损害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12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以随机抽签法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溶剂组以及拮抗剂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均建立创伤性颅脑损伤模型。拮抗剂组按50 mg/kg的剂量行腹腔注射甘草酸干预。溶剂组则予以等剂量的溶解剂二甲基亚砜(DMSO)注射。模型组与假手术组予以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比较各组HMGB1/NF-κB通路相关指标表达,不同时间点的改良神经功能评分(mNSS),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蛋白表达。分析大鼠HMGB1/NF-κB通路相关指标与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模型组、溶剂组、拮抗剂组大鼠的HMGB1(0.80±0.21、0.79±0.22、0.48±0.10),NF-κB(1.24±0.26、1.22±0.24、0.43±0.08),Toll样因子受体4(TLR4,0.95±0.18、0.96±0.19、0.71±0.11),Caspase-3(1.27±0.23、1.28±0.21、0.60±0.14),bax(1.43±0.25、1.45±0.26、0.87±0.17),bcl-2(0.38±0.03、0.37±0.02、0.64±0.10)蛋白表达与假手术组(0.24±0.04、0.21±0.03、0.23±0.05、0.41±0.05、0.44±0.06、0.78±0.1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348、13.472、12.205、21.555、22.872、14.103、21.110、20.351、21.758、20.013、22.074、7.000、21.091、20.732、13.064、17.712、18.459、4.909, P<0.01)。且拮抗剂组大鼠的HMGB1、NF-κB、TLR4、Caspase-3、bax、bcl-2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溶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535、7.026、16.309、17.104、6.231、6.237、13.629、14.757、10.146、10.226、13.640、14.501, P<0.01)。拮抗剂组3、7、14 d时的mNSS评分为(11.40±1.54)、(8.12±1.06)、(7.11±0.07)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13.62±1.88)、(10.94±1.24)、(8.41±1.08)分]及溶剂组[(13.50±1.87)、(10.48±1.39)、(8.36±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003、4.748、9.468、7.395、6.579、6.632, P<0.05)。大鼠HMGB1/NF-κB通路相关指标与伤后3 d时的Caspase-3、bax蛋白表达均呈正相关( r=0.581、0.619、0.633、0.742、0.705、0.652, P<0.05),而与bcl-2蛋白表达均呈负相关( r=-0.563、-0.627、-0.646, P<0.05)。 结论:HMGB1/NF-κB通路介导小胶质细胞极化在创伤性颅脑损伤后神经损害中的作用机制可能和调控Caspase-3、bax、bcl-2表达水平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以阿尔茨海默病(AD)主要病理特点——“β-淀粉样蛋白级联假说、tau蛋白异常聚集”为靶点研发的多种药物,疗效都不理想。随着对AD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小胶质细胞及其相关表达基因TREM2、CD 33、ABCA7和与其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在AD病理机制中的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基于小胶质细胞及其相关表达基因的AD生物学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研究也明显增多。文中将对小胶质细胞的病理生理、小胶质细胞在AD中的作用机制和小胶质细胞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AD药物治疗进行简要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术中荧光素钠辅助成像技术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功能神经导航下联合荧光素钠在颅内恶性肿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2019年经手术治疗的颅内恶性肿瘤患者50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ty,CT)、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r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平扫及增强序列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磁共振静脉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m,MRV)、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核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 imaging,PWI)、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核磁共振波谱分析(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序列扫描,并在术前将其与博医来功能神经系统导航工作站进行多模态图像融合制定导航计划,术中功能导航联合小剂量荧光素钠(2 mg/kg)进行手术。术中神经导航确定肿瘤的位置及与主要纤维传导束锥体束及大血管的空间关系,以及术中Pentero900蔡司显微镜黄荧光模式下显示肿瘤与正常脑组织的边界进行肿瘤的切除。结果:胶质瘤38例,肺癌脑转移瘤10例,肾透明细胞癌脑转移1例,梭形细胞肿瘤1例。术前神经导航定位肿瘤与锥体束的准确率达95%。术后3 d复查头部MRI,与术前病变比较,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本组病灶全切除38例 (76%),次全切除12例(24%)。患者6个月生存率为85.9%、12个月生存率为53.1%、18个月生存率为24.5%,生存时间为(15.0±3.2)个月。结论:多模态功能神经导航联合荧光素钠染色可以实时定位和标记肿瘤,提高肿瘤切除率,改善脑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尤因肉瘤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尤因肉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病理诊断。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2022年间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尤因肉瘤6例,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改变进行分析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男女比例2∶1,发病年龄17~40岁,中位年龄23岁,6例均位于脊柱椎管内(颈椎2例、胸椎1例、腰椎2例、骶椎1例),临床表现多为腰痛、肢体乏力麻木疼痛,其中1例术后肿瘤复发转移至鞍上区及第三脑室内。镜下观察:肿瘤呈弥漫浸润性生长,部分病例肿瘤与脊膜关系密切,肿瘤细胞排列呈片状、小叶状、细条索、巢团结构,可见Homer-Wright菊形团;肿瘤细胞小至中等大,大多数细胞胞质稀少,少数细胞胞质透亮,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横纹肌样,细胞核形规则,局灶轻度多形性,染色质均匀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易见;肿瘤间质见宽窄不等的纤维结缔组织分隔,可伴黏液变性。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均表达CD99、NKX2.2、Fli1、ERG;H3K27me3、ATRX、INI1、BRG1均保留;不表达上皮细胞膜抗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等;Ki-67阳性指数30%~7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均存在EWSR1基因断裂重组。结论:尤因肉瘤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部位少见,需与多种具有原始未分化小细胞形态的肿瘤鉴别,确诊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及特征性的分子遗传学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低压低氧刺激后小鼠小脑中RNA m6A甲基化调控因子表达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RNA m6A甲基化在低压低氧引起的小脑发育障碍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将出生后5 d的C57/BL6小鼠放置于低压低氧饲养舱中连续处理9 d后,首先通过体重、脑重以及HE染色的方式来初步分析小鼠小脑发育情况;其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小脑中不同类型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以解析其细胞结构的紊乱程度;然后利用即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小鼠小脑中RNA m6A主要调控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相比于对照组小鼠,低压低氧小鼠体重、脑重以及小脑体积显著减小( P<0.01);不同类型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免疫染色结果显示,NeuN(成熟神经元)表达下降,Calbindin-D28K(浦肯野细胞)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星形胶质细胞)的表达下降( P<0.01),且细胞分布紊乱;RNA m6A主要调控因子的表达分析结果显示,甲基转移酶METTL3在低压低氧小鼠小脑中的表达显著下调( P<0.05)。 结论:低压低氧刺激会造成小鼠小脑发育障碍,成熟神经元、浦肯野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结构异常;与常压常氧小鼠相比,低压低氧刺激后小鼠小脑METTL3表达下降,提示其介导的RNA m6A甲基化可能在低压低氧引起的小脑发育障碍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