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低温下超长心肺脑复苏成功救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报告 1 例 2 次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的救治经过,探讨亚低温治疗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急诊科 2021 年 9 月 30 日收治 1 例院外心搏骤停J波综合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亚低温脑保护措施,院内再次发生心搏骤停,在亚低温状态下持续进行了长达 230 min的心肺复苏(CPR)后恢复窦性心律,最终患者救治成功,未遗留任何神经系统后遗症,现介绍临床诊治过程,分享救治体会.结果 患者女性,17 岁,因跑步后突发意识丧失 30 min于 2021 年 9 月 30 日入院.既往曾有运动后或紧张后晕厥 3 次.此次晕厥后立即进行徒手CPR,10 min后救护车到达现场,给予电击除颤及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患者持续强直性抽搐,给予镇静、抗癫痫、维持内环境稳定等,同时给予亚低温治疗,控制体温在 34~36℃,夜间强直抽搐逐渐缓解.10 月 1 日 11:40 心电监护提示心室纤颤(室颤),立即给予CPR、电除颤、升压等抢救.因反复室颤,反复行电击除颤,同时采用心肺复苏机进行胸外按压,给予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维持心率 90 次/min以上,15:30 左右心律趋于稳定,血压逐渐改善.复苏成功后继续亚低温等脑保护治疗,10 月 4 日意识转清,10 月 6 日肌力基本恢复正常,拔除气管插管.动态心电图检查提示V1~V3 ST段抬高,结合患者反复晕厥病史,既往心电图提示早期复极,考虑J波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可能,安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后出院.结论 本例患者 2 次心搏骤停均复苏成功,其中院内心搏骤停后CPR在亚低温状态下进行超长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未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其救治经验为临床心肺脑复苏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在老年胃肠肿瘤手术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艾司氯胺酮在老年胃肠肿瘤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65岁择期行胃肠肿瘤手术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30例):对照组(C组)、艾司氯胺酮0.2 mg/kg组(K1组)、艾司氯胺酮0.3 mg/kg组(K2组)、艾司氯胺酮0.4 mg/kg组(K3组)。K1组、K2组、K3组麻醉诱导时分别给予艾司氯胺酮0.2、0.3、0.4 mg/kg,术中分别泵注艾司氯胺酮0.2、0.3、0.4 mg·kg -1·h -1维持麻醉;C组在相应时间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记录4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 0)、气管插管后5 min(T 1)、手术开始后5 min(T 2)、缝皮时(T 3)的MAP和心率,术中舒芬太尼、去甲肾上腺素和麻黄碱用量,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除气管导管后5 min Richmond躁动-镇静(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 RASS)评分和躁动发生情况,PACU期间眩晕、恶心呕吐、瘙痒的发生率,出PACU时VAS疼痛评分。 结果:与T 0时比较,T 1时4组MAP均降低( P<0.05),T 2时4组患者心率均降低( P<0.05);与C组比较,K2组、K3组T 1时MAP升高( P<0.05),K3组T 2时MAP升高( P<0.05);其他时点MAP和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K1组、K2组、K3组术中麻黄碱用量小于C组( P<0.05),4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K3组比较,C组、K1组和K2组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缩短( P<0.05)。与C组比较,K3组RASS评分升高( P<0.05),K2组和K3组躁动发生率降低( P<0.05)。4组患者均未发生恶心呕吐、眩晕、瘙痒等不良反应,出PACU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麻醉诱导时给予艾司氯胺酮0.3 mg/kg,术中泵注0.3 mg·kg -1·h -1维持麻醉,能够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降低术后躁动发生率,增加临床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胰岛素重复滴鼻对全麻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胰岛素重复滴鼻对全麻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70例,年龄≥65岁,BMI≤28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5):对照组(C组)术前2 d开始0.5 ml生理盐水滴鼻;胰岛素组(I组)20 U(0.5 ml)术前2 d开始胰岛素滴鼻。2组均滴鼻2次/d,至手术当日。于入室(T 0)、气管插管(T 1)、手术开始后1、2、3 h(T 2-4)、术毕(T 5)和拔除气管导管(T 6)时测定局部脑氧饱和度(rSO 2),观察术前2 d内胰岛素或生理盐水滴鼻后胰岛素过敏反应、鼻腔刺激反应及低血糖反应发生情况,于T 0、T 3和T 5时测定血糖浓度。记录术后3 d内POD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I组术后3 d内POD发生率降低,T 1-6时rSO 2升高( P<0.05)。与T 0时比较,2组T 1-6时rSO 2升高( P<0.05)。2组T 0、T 3和T 5时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均未发生胰岛素过敏反应、鼻腔刺激反应和低血糖反应。 结论:胰岛素重复滴鼻可增加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中rSO 2,降低PO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移植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识别高危患者,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接受肝移植手术的18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0例,女性37例,年龄(50.6±9.6)岁。采集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数据,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87例肝移植患者中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39例,其中9例死亡与其直接相关。肺部感染最多见,占82.1%(32/39);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是最常见菌株,分别占46.8%(36/77)和41.7%(32/77);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48h( OR=3.430,95% CI: 1.124~10.467, P=0.030)、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7 d( OR=9.013,95% CI:3.054~26.594, P<0.001)是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尽量缩短ICU留置时间对于降低肝移植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喂养流程的早期肠内营养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营养喂养流程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营养状态、炎症指标及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本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AECOPD并发呼吸衰竭需行机械通气的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行常规早期肠内营养(EN),B组根据重症营养喂养流程实施早期EN,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后2周营养状况、炎症指标、心肺功能变化,2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结果:营养支持2周后,B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增加幅度分别为(9.91±0.60)g/L、(7.6±0.58)g/L、(30.07±4.65)mg/L、(15.43±1.18)g/L明显高于A组(5.69±0.80)g/L、(4.20±0.47)g/L、(15.97±3.05)mg/L、(6.70±0.49)g/L,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血浆乳酸(LA)降低幅度分别为(39.07±5.55)mg/L、(1.24±0.22)ng/L、(1.11±0.13)mmol/L明显高于A组(18.94±3.18)mg/L、(0.58±0.17)ng/L、(0.70±0.09)mmol/L,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A、B两组营养支持前及营养支持后2周N端-型脑尿肽前体(Nt-proBNP)、射血分数(LVEF)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患者气管插管前及拔除气管插管后24 h血氧分压(PaO 2)、氧合指数(动脉氧分压(PaO 2)/吸入氧分数(FiO 2))升高幅度分别为(25.17±1.71)mmHg、(231.53±5.39)%明显高于A组(12.17±1.59)mmHg、(164.60±5.66)%,B组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降低幅度(25.26±1.66)mmHg明显高于A组(20.11±1.08)mmHg,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B组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天数分别为(10.17±0.46)d、(15.70±0.23)d低于A组(12.30± 0.64)、(17.93±0.52)d,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常规早期肠内喂养相比,AE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采用基于重症患者喂养流程的早期肠内营养可提高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并减轻炎性反应,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入住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丙泊酚对猪心肺复苏模型S100β蛋白浓度及其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丙泊酚在小型猪心肺复苏模型中对血清S100β蛋白浓度及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小型猪12只,采用电击致颤制作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和对照组(10%脂肪乳剂),心跳骤停4 min开始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分别给予丙泊酚1 mg/kg,随后按照丙泊酚10 mg/(kg·h)持续静脉泵注6 h,对照组给予同等量的10%脂肪乳剂,观察6 h拔除气管插管,24 h后静脉注射氯化钾处死,取大脑皮层,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两组基线、RSOC即刻(0 min)、15 min、1、2、4、6、24 h血清S100β蛋白浓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脑皮层S100β蛋白的表达,统计小型猪24 h存活率。两组间及组内不同时间点均采用 t检验。 结果:S100β蛋白水平在6 h上升并达峰值,丙泊酚组血清S100β浓度[(461.58±16.72) ng/L]较对照组[(560.82±30.857) ng/L]上升较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41, P<0.05),24 h丙泊酚组血清S100β浓度[(383.82±29.586) ng/L]较对照组[(463.97±20.463) ng/L]上升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53, P<0.05),大脑皮层S100β蛋白表达阳性细胞丙泊酚组[(7.2±0.5)个/HP]与对照组[(10.8±0.8)个/HP, t=7.707,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心肺复苏后静脉输注1 mg/kg丙泊酚,后持续6 h静脉输注丙泊酚10 mg/(kg·h),能降低血清中S100β蛋白的浓度及S100β蛋白在大脑皮层的表达,但对于24 h存活率并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胸神经Ⅰ型阻滞在机器人辅助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联合胸神经(PECS)Ⅰ型阻滞对机器人辅助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RADCAB)患者围术期镇痛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2月—2022年4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择期RADCAB患者6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SAPB联合PECS Ⅰ阻滞组(SP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和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SP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SAPB联合PECS Ⅰ型阻滞。记录2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后2 h(T 1)、4 h(T 2)、12 h(T 3)和24 h(T 4)静息状态及咳嗽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术中及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补救镇痛时间、补救镇痛率、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C组术中转为开胸手术1例剔除观察。2组患者T 4静息状态和咳嗽时疼痛VAS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SP组患者T 1~T 3静息状态疼痛VAS评分[(2.2±0.7)分、(2.7±0.5)分、(3.1±0.5)分]均低于C组[(4.0±0.6)分、(3.7±0.5)分、(3.7±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80、7.40、4.04, P值均<0.001);T 1~T 3咳嗽时疼痛VAS评分[(2.9±0.7)分、(3.4±0.6)分、(3.5±0.6)分]均低于C组[(5.1±0.4)分、(4.6±0.6)分、(4.1±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5.44、8.33、3.98, P值均<0.05)。SP组患者术中和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分别为(109±13)μg和(62±10)μg,均低于C组[(146±21)μg和(72±10)μ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01、3.74, P值均<0.001)。SP组患者术后24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为(4. 4±2.1)次,低于C组的(8.4±1.9)次;首次补救镇痛时间为术后(18.2±3.1)h,大于C组的(8.0±1.7)h;补救镇痛率为26.7%(8/30),低于C组的82.8%(2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57、11.90, χ2=18.70, P值均<0.001)。SP组患者拔管时间为术后(4.4±1.3)h,ICU停留时间为(44.7±10.7)h,均低于C组[(5.4±1.5)h和(54.6±9.7)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81、3.71, P值均<0.001)。SP组患者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为13.3%(4/30),皮肤瘙痒发生率为3.3%(1/30),肺不张发生率为3.3%(1/30),均低于C组[41.4%(12/29)、27.6%(8/29)和27.6%(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87、4.97、4.97, P值均<0.05)。 结论:超声引导SAPB联合PECS Ⅰ型阻滞能够为RADCAB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围术期镇痛,降低阿片类药物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加速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和预后探析及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及对受者预后的影响,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南京鼓楼医院行肝移植的22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93例)和无AKI组(127例)。分析比较两组受者的临床资料,将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得出影响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将得出的独立危险因素作为独立预测因子拟合预测模型,并构建可视化的列线图,同时对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进行评价;比较两组间气管插管拔除时间、ICU停留时间、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率、住院时间、在院死亡率、出院时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发生率、再入院次数等术后指标,同时进行AKI组和无AKI组、AKI 0/1级和AKI 2/3级间的生存分析。结果:肝移植术后AKI的发病率为42.3%;受者年龄( OR=1.036,95% CI:1.001~1.073)、术前血肌酐浓度( OR=1.030,95% CI:1.011~1.049)、血小板计数( OR=0.992,95% CI:0.985~0.999)、Child-Pugh C级( OR=2.678,95% CI:1.031~6.952)、术后腹腔感染( OR=2.271,95% CI:1.120~4.603)和腹腔出血( OR=3.869,95% CI:1.016~14.720)是肝移植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C-index为0.789,Brier评分为0.183,表现出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根据列线图评分结果将AKI风险大于50%的受者纳入高风险组,小于50%的受者纳入低风险组,低风险组的术后生存优于高风险组( P<0.001);AKI组比无AKI组气管插管拔除时间( P=0.003)更晚,ICU停留( P<0.001)和住院时间( P=0.001)更长,CRRT使用率( P<0.001)和在院死亡率( P<0.001)更高,出院时eGFR( P<0.001)更低以及CRF的发生率( P=0.004)更高,无AKI组的术后生存优于AKI组( P=0.048),AKI 0/1级的术后生存优于AKI 2/3级( P=0.002)。 结论:受者高龄、术前血肌酐高、血小板低、肝功能差,术后并发腹腔感染和腹腔出血会增加肝移植术后AKI发生的风险,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全麻腹部手术后有创机械通气时长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患儿接受全麻腹部手术后有创机械通气时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性研究。选择2018—2020年在北京儿童医院NICU住院、接受全麻下腹部手术且术后需有创机械通气的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机械通气时长分为<72 h组和≥72 h组,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患儿术后机械通气时长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113例患儿,男婴57例(50.4%),出生胎龄(35.7±3.6)周,出生体重(2 497±933)g,手术日龄9.9(3.6,22.2)d,住院时间为22.0(12.0,37.0)d。出院第一诊断前3位分别是先天性肠梗阻(37/113,32.7%)、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8/113,24.8%)和消化道穿孔(17/113,15.0%)。手术时长80.0(55.8,117.3)min,患儿术后全部需有创机械通气,时长30.0(7.0,84.5)h,其中48例(42.5%)术后24 h内拔除气管插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需呼吸支持( P=0.004)、合并先天性心脏病( P=0.013)、静脉输注咪达唑仑( P=0.032)是患儿术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术前需呼吸支持、合并先天性心脏病、静脉输注咪达唑仑是全麻腹部手术患儿术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组合式支气管导管在成年人胸科手术单肺通气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组合式支气管导管在成年人胸科手术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 OLV)中应用的可行性与优势。方法:选取拟行OLV的成年胸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endobronchial tube, DLT)组(D组)和组合式支气管导管组(C组)。所有患者按统一标准实施全身麻醉诱导,D组插入DLT,C组插入组合式支气管导管。术中麻醉维持采用相同方案,术毕D组待患者苏醒后拔除DLT,C组在停止OLV后即拔除内气管导管,患者苏醒后拔除外气管导管。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 0)、插管前(T 1)、插管完成后1 min(T 2)、插管完成后5 min(T 3)、拔管前(T 4)、拔管后1 min(T 5)、拔管后5 min(T 6)的MAP、心率,记录两组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下调整定位情况、插管对位时间、单/双肺通气时气道压、单/双肺通气过程中最低SpO 2,术中记录肺萎陷效果,术后记录口咽部和气道损伤情况,术后24 h随访气道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T 2、T 4、T 5时点,D组MAP、心率均高于C组( P<0.05);两组单/双肺通气时气道压、单/双肺通气过程中最低SpO 2、肺萎陷效果、口咽部及气道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组插管对位时间短、纤支镜下调整定位率低,且术后气道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D组( P<0.05)。 结论:组合式支气管导管是一种可以在成年人胸科手术中实现OLV的新型导管,相对于DLT,其对患者循环波动影响小、插管对位难度低、术后气道相关不良事件发生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