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 18F-THK5317 PET/MR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tau蛋白与脑萎缩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脑内tau蛋白沉积和脑萎缩情况并探索二者之间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0月间在解放军总医院就诊的26例AD患者[男12例,女14例,年龄(70.7±12.2)岁]和19名认知功能正常的健康对照(CN)者[男9名,女10名,年龄(65.6±8.1)岁]。所有受试者均行 18F-(S)-6-[(3-氟-2-羟基)丙氧基]-2-(4-甲基氨基苯基)喹啉(THK5317) PET/MR显像,计算每个受试者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和灰质体积(GMV)。使用一般线性模型进行GMV和SUVR的组间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逐体素分析GMV与SUVR的相关性以及大脑皮质平均GMV、平均SUVR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与CN者相比,AD患者在外侧颞叶、额叶、后扣带回/楔前叶及枕叶存在 18F-THK5317异常摄取,2组间SUV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8±0.54和1.78±0.09、2.13±0.50和1.82±0.06、2.03±0.45和1.69±0.08、2.18±0.57和1.76±0.10; t值:2.58~6.57,均 P<0.001);在内侧颞叶、后扣带回/楔前叶及眶额部存在GMV显著缩小( t值:3.67~8.85,均 P<0.001)。相关分析显示,在AD患者中,SUVR与GMV在双侧外侧颞叶、前额叶中线区及眶额叶存在显著负相关( r值:-0.52~-0.43,均 P<0.05);大脑皮质平均SUVR( r=-0.599, P=0.001)、平均GMV( r=0.443, P=0.023)均与MMSE评分有显著相关性。 结论:AD患者存在大脑皮质 18F-THK5317异常摄取及GMV缩小,两者与认知功能的减退存在显著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苯磺酸瑞马唑仑临床应用指导意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1966年,第一代苯二氮 类药物地西泮作为静脉麻醉剂首次用于麻醉诱导 [1]。1978年,Reves等 [2]首次报道了咪达唑仑在麻醉诱导中的应用。与地西泮相比,咪达唑仑水溶性更高,无注射痛,起效更快,对呼吸和循环影响的副作用更小 [2,3]。然而咪达唑仑镇静持续时间较长 [4],在采用氟马西尼拮抗以加快患者恢复后,与丙泊酚麻醉相比仍不理想 [5,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纹状体 11C-CFT microPET/CT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 11C-2β-甲基酯-3β-(4-氟苯基)托烷(CFT) microPET/CT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程度及帕金森病(P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60只雄性Sprague-Dawley (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D模型组( n=48)和对照组( n=12),通过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入右侧纹状体建立PD模型,分别在建立PD模型后1、2、3、4周进行旋转行为测试、 11C-CFT microPET/CT显像,计算损伤侧/健侧纹状体 11C-CFT摄取比值;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分别计数双侧黑质致密部中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神经元的数量,并计算损伤侧/健侧的比值。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异 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PD模型建立后1、2、3、4周,PD模型向健侧旋转的旋转速度依次为(4.55±1.37)、(8.64±1.64)、(9.96±1.83)、(11.67±2.77) r/min,而对照组均未出现任何旋转行为;PD模型组 11C-CFT摄取比值与TH阳性神经元数量比值分别为0.658±0.038、0.580±0.094、0.513±0.042、0.394±0.065与0.698±0.066、0.604±0.062、0.546±0.064、0.315±0.08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997±0.048与0.996±0.054; F值:167.50、169.20,均 P<0.05)。 11C-CFT摄取比值与旋转行为学结果(旋转速度)、TH阳性神经元比值结果均具有相关性( r值:-0.877、0.897,均 P<0.001)。 结论:PD动物模型中, 11C-CFT摄取比值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程度(TH阳性神经元比值)以及PD严重程度有很好的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联合药物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肽受体放射性核素疗法(PRRT)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SSAs)对高度表达生长抑素受体(SSTR)的肿瘤进行显像和治疗的核医学手段。PRRT单药治疗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的疾病控制率(DCR)较高,但疾病应答率(DRR)较低。PRRT联合SSAs如奥曲肽、兰瑞肽,PRRT联合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卡培他滨、替莫唑胺,PRRT联合靶向药物如他拉唑帕尼、依维莫司、热休克蛋白抑制剂,PRRT联合免疫药物如纳武单克隆抗体,以及联合使用 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酪氨酸3-奥曲肽(TOC)/DOTA- D-苯丙氨酸1-酪氨酸3-苏氨酸8-奥曲肽(TATE)和 90Y-DOTATOC/DOTATATE等多种联合方案有望改善PRRT治疗NETs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可耐受。PRRT联合用药对于改善NETs患者临床结局具有很大潜力,但还需要更多前瞻性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目前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瑞马唑仑围手术期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瑞马唑仑是一种新型的超短效苯二氮 类药物,综合了咪达唑仑和瑞芬太尼的优点,目前已被开发用于诊疗镇静、全麻诱导和维持、重症监护患者的镇静。文章对瑞马唑仑在围手术期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瑞马唑仑应用的优势和局限性。瑞马唑仑静脉给药适合持续输注,尤其是靶控输注;在持续输注模式下,瑞马唑仑起效和恢复较咪达唑仑迅速,虽在短效诊疗中起效速度不及丙泊酚,但长时间持续输注停药后血药浓度的衰减速度较丙泊酚可能更快。瑞马唑仑口服给药生物利用度极低,难以产生镇静效果;经鼻和吸入给药受药物剂型限制目前尚无法应用。瑞马唑仑导致低血压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较低,对有循环、呼吸障碍以及高风险重症患者可能更具优势。患者基因多态性、ASA分级和性别可能影响瑞马唑仑的代谢。瑞马唑仑的作用可被氟马西尼特异性逆转。瑞马唑仑在特殊人群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适宜的镇静监测指标、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对神经认知功能的潜在影响等问题目前证据有限,仍需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血浆靶浓度阿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用于宫腔镜手术麻醉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宫腔镜手术麻醉要求起效快、镇痛完善、苏醒迅速且完全,目前常采用阿片类药物复合短效镇静药的静脉麻醉。阿芬太尼是短效阿片类镇痛药,静脉注射后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为1.5~2.0 min,药效可维持约10 min,代谢产物无阿片药样活性 [1]。该药安全性高,作用平稳,输注半衰期稳定,可控性好,适用于靶控输注 [2]。瑞马唑仑是新型苯二氮 类药物,起效快,维持和苏醒时间短,清醒质量高,且镇静效果可被特异性拮抗剂氟马西尼迅速逆转 [3]。本研究拟评价不同血浆靶浓度阿芬太尼复合瑞马唑仑用于宫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8F-FINH-Me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模型鼠脑内β-淀粉样斑块沉积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制备新型β-淀粉样蛋白(Aβ)显像剂(2-((2-6-[ 18F]氟-5-(甲氨基)吡啶-2-基)苯并噻唑-6-基)硫代)乙醇( 18F-FINH-Me),评价其生物学分布及其与Aβ的亲和性。 方法:使用GE FN自动化模块合成 18F-FINH-Me,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及稳定性检测。研究 18F-FINH-Me在正常C57BL/6小鼠( n=25)体内的生物学分布;对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鼠( n=5)和与其年龄及背景匹配的正常C57BL/6小鼠( n=5)进行microPET/CT显像。取小鼠脑组织进行A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取AD患者(女,69岁)和健康志愿者(女,66岁)死后的人脑切片进行 18F-FINH-Me放射自显影。 结果:18F-FINH-Me衰减校正后的产率为(53±4)%( n>20);放射性纯度>98%( n>20);比活度达79.90~122.00 GBq/μmol ( n=10);室温下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温育4 h无脱氟现象,稳定性好。生物学分布表明, 18F-FINH-Me主要经过肝肾排泄。MicroPET/CT显像示AD小鼠脑内 18F-FINH-Me有明显放射性摄取,注射后1~2 min达到峰值,且洗脱速度快(全脑标准摄取值:注射后1 min 0.73±0.17,注射后30 min 0.31±0.06)。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D模型鼠脑内有丰富的Aβ斑块沉积,而正常C57BL/6小鼠脑内无斑块沉积。放射性自显影结果表明 18F-FINH-Me对AD患者脑内沉积的Aβ斑块高标记,而在健康志愿者的脑切片中未出现特异性标记。 结论:18F-FINH-Me可能是一种有效检测脑内Aβ斑块的PET显像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2型糖尿病合并背部脓肿临床特点及菌群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背部脓肿患者的临床特点、菌群分布特点及抗菌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20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背部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创面组织或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根据脓肿情况行脓肿切开清创,必要时给予脓腔置管引流或持续负压吸引治疗,并记录患者临床转归。结果:共收集12例2型糖尿病合并背部脓肿患者,脓肿面积平均(150.3±101.2)cm 2,其中8例(66.7%)面积在100 cm 2以上。11例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分析,均显示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阳性率为100%,其中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菌株10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菌株1例。MSSA菌株对苯唑西林、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四环素、替加环素、利福平、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替考拉宁100%敏感,两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共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阿米卡星和替考拉宁敏感。所有患者创面均愈合,治愈率100%,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35.8±34.0)d。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背部脓肿进展快,脓肿巨大,治疗难度大,应早期及时处理,及时切开引流,其病原菌单一,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利于经验性选择抗生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沙利度胺联合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治疗症状性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对于有症状或治疗指征的WM患者,国际WM工作组仍首先推荐患者进入设计严谨的临床试验。目前治疗WM的有效药物包括烷化剂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核苷酸类似物氟达拉滨、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布鲁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BTKi)伊布替尼等 [1,2]。对于我国WM患者,能规范应用含利妥昔单抗或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的比例并不高。免疫调节剂沙利度胺成功应用于治疗包括WM在内的多种肿瘤,并显示出良好疗效 [3,4,5,6,7],而沙利度胺价格便宜,易于被我国患者接受,故我们在2015年设计本研究探讨沙利度胺联合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治疗症状性WM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腰椎手术麻醉方法的改良: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的改良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12月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4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18.5~29.9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47):对照组(C组)和艾司氯胺酮组(K组)。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舒芬太尼、依托咪酯及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注射艾司氯胺酮0.5 mg/kg。2组均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维持麻醉,间断静脉注射顺苯磺酸阿曲库铵维持肌松,K组在此基础上静脉输注艾司氯胺酮0.25 mg·kg -1·h -1。术毕前10 min连接镇痛泵行PCIA,NR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 h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瑞芬太尼累计用量、气管拔管时间及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K组术中瑞芬太尼累计用量减少,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延长,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 P<0.05),术中瑞芬太尼初始剂量、术后补救镇痛率、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艾司氯胺酮复合麻醉用于腰椎手术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延缓术后疼痛时间,减轻术后早期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