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rf2在镧活化MMP9致脉络丛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改变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在镧活化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致脉络丛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改变中的作用研究。方法:于2020年10月,采用永生化大鼠脉络丛上皮细胞(Z310细胞)体外模拟血脑脊液屏障,分为对照组和0.125、0.25、0.5 mmol/L氯化镧处理组。不同浓度氯化镧处理Z310细胞24 h后,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MMP9、闭合蛋白(occludin)和胞质附着蛋白1(ZO-1)蛋白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MMP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occludin、ZO-1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氯化镧处理组Z310细胞体积变小,细胞间连接变少,死亡细胞、细胞碎片逐渐增多。0.25、0.5 mmol/L氯化镧处理组细胞内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且TIMP1及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0.25、0.5 mmol/L氯化镧处理组细胞内ROS产生水平明显增加( P<0.05),0.125、0.25、0.5 mmol/L氯化镧处理组细胞内Nrf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P<0.05)。 结论:镧可能通过下调Nrf2表达造成细胞内ROS水平增加,从而活化MMP9致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表达水平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雷帕霉素靶蛋白在镧致子代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在镧致子代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对仔鼠大脑发育和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雌、雄性Wistar大鼠各32只,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6只,雌雄各半。雌鼠分别饮用不同含量的氯化镧溶液[0.0(对照)、2.5、5.0、10.0 g/L],而雄鼠正常饮水。将雌鼠和雄鼠按照1∶1方式入笼进行交配,雌性大鼠自妊娠期开始染镧,其仔鼠染镧至断乳后4周。对4组仔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通过空间探索观察镧对仔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取仔鼠大脑皮层,尼氏染色后镜下观察皮质尼氏体数量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仔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mTOR 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仔鼠皮质神经细胞磷酸化mTOR(p-mTOR)蛋白含量。结果:与对照组[(121.75 ± 11.20)g、(1.43 ± 0.10)%、(0.86 ± 0.08)%]比较,2.5、5.0、10.0 g/L染镧组仔鼠体重明显下降[(110.00 ± 11.59)、(98.88 ± 7.95)、(85.63 ± 7.25)g, P均< 0.05];脑组织系数、皮质系数明显升高[(1.56 ± 0.18)%、(1.66 ± 0.14)%、(1.89 ± 0.16)%,(0.94 ± 0.08)%、(1.01 ± 0.07)%、(1.08 ± 0.09)%, P均< 0.05]。5.0、10.0 g/L染镧组脑重[(1.63 ± 0.05)、(1.61 ± 0.03)g]明显低于对照组和2.5 g/L染镧组[(1.73 ± 0.06)、(1.70 ± 0.06)g, P均< 0.05]。与对照组(53.25 ± 9.93)比较,各染镧组仔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尼氏体数量(36.13 ± 3.98、27.50 ± 5.21、13.63 ± 5.93)明显下降( P均< 0.05)。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5.75 ± 1.98)次、(10.69 ± 2.96)s、(3.75 ± 1.28)次]比较,10.0 g/L染镧组仔鼠穿过目标象限次数[(3.63 ± 1.41)次]、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5.12 ± 2.09)s]明显降低( P均< 0.05),5.0、10.0 g/L染镧组仔鼠穿过平台次数[(1.88 ± 0.84)、(1.13 ± 1.12)次]明显降低( P均< 0.05)。皮质组织mTOR mRNA(1.00 ± 0.28、0.74 ± 0.19、0.58 ± 0.13、0.45 ± 0.29)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0.69 ± 0.07、0.33 ± 0.06、0.30 ± 0.04、0.17 ± 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8.33、139.12, P均< 0.05)。 结论:镧暴露可损伤皮质神经细胞,影响仔鼠大脑发育。镧通过降低仔鼠大脑mTOR mRNA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空间探索观察能力,致仔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稀土氯化镧逆转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COC1/DDP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氯化镧逆转卵巢癌细胞顺铂耐药作用,确定目标氯化镧浓度.方法 用不同浓度氯化镧及与顺铂共处理COC1和COC1/DDP细胞,通过台盼蓝染色、MTT试验检测氯化镧对COC1、COC1/DDP细胞的抑制率,电子透镜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 在不同浓度氯化镧及与顺铂共培养作用下,高浓度氯化镧对卵巢癌细胞及其耐药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促进细胞凋亡,而低浓度氯化镧对卵巢癌细胞及其耐药细胞无明显增殖抑制作用,与顺铂共培养其逆转卵巢癌耐药细胞作用不明显,而1.5μmol/L浓度的氯化镧对卵巢癌细胞及其耐药细胞的增殖无明显促进及抑制作用,但与顺铂共培养对卵巢癌细胞及卵巢癌耐药细胞有抑制增殖作用,促进细胞凋亡作用增强.结论 1.5μmol/L氯化镧可逆转卵巢癌细胞顺铂耐药,而大于1.5μmol/L氯化镧对卵巢癌顺铂耐药细胞有抑制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氯化镧对不同发育期仔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氯化镧暴露对不同发育期仔鼠肝脏结构的影响,检测氯化镧暴露对不同发育期仔鼠肝脏中各种抗氧化酶的活性,探讨氯化镧对不同发育期仔鼠肝脏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影响.方法 Wistar雌性大鼠3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及低、中、高氯化镧暴露组,以饮水方式对实验组动物进行氯化镧暴露,饮水中氯化镧(用氯化镧加蒸馏水配制)浓度分别为0%、0.25%、0.5%和1.0%,每组8只动物.子代大鼠在断乳前经由母乳暴露于氯化镧,断乳后则通过自由饮水摄入.分别于仔鼠出生后14 d、28 d和42 d取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光镜下观察仔鼠肝组织细胞结构变化;同时检测谷胱甘肽(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的含量和活力.结果 随着氯化镧暴露时间延长和剂量的增大,肝脏组织细胞结构发生改变,肝细胞肿大,胞浆疏松,甚至出现脂肪肝.仔鼠生长至14d、28 d在各个剂量组肝脏中的抗氧化损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长至42 d染氯化镧组仔鼠肝脏GSH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化镧暴露后,仔鼠肝脏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并随着氯化镧染毒时间的延长,仔鼠肝脏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抗氧化能力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iRNA Let-7a及miR-34a与氯化镧抑制宫颈癌淋巴转移作用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究miRNA Let-7a及miR-34a与氯化镧抑制宫颈癌淋巴转移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宫颈癌U14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给药组,给药组小鼠给予氯化镧(含氯化镧2mg/kg),连续灌胃14d后,解剖检查并根据淋巴转移程度进行等级评分,应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两组小鼠宫颈组织中Let-7 a及miR-34a的表达,并与淋巴转移等级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宫颈癌组织MiRNA Let-7a及miR-34a的水平显著上调,宫颈癌转移程度有所缓解,且Let-7a及miR-34a与小鼠淋巴转移等级呈正相关变化,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氯化镧通过增加Let-7a及miR-34a的表达,抑制宫颈癌荷瘤小鼠淋巴转移程度,且Let-7a及miR-34a的水平变化能够作为氯化镧药理作用的分子标记物,为临床研究提供潜在的治疗靶点及诊断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茉莉酸参与介导镧诱导丹参毛状根活性物质的积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验证氯化镧诱导丹参毛状根活性物质积累的信号分子.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丹参毛状根中活性物质含量;采用“loss and gain”策略对信号分子进行验证.结果:茉莉酸甲酯对镧的响应规律与丹参毛状根中活性物质对镧元素响应规律相符且对丹参毛状根活性物质积累起促进作用;经茉莉酸甲酯淬灭剂和抑制剂处理验证发现,抑制剂和淬灭剂对丹参毛状根中活性物质积累起抑制作用,而抑制剂与氯化镧同时处理能逆转抑制剂对活性物质的抑制作用.结论:茉莉酸甲酯是氯化镧诱导丹参毛状根活性物质积累的信号分子,但不是唯一的信号分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妊娠至发育期氯化镧暴露对子代大鼠肾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从妊娠期至发育期氯化镧染毒对子代大鼠肾脏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32只健康成年SPF级Wistar妊娠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蒸馏水)组及2.5、5和10g/L氯化镧染毒组,每组8只.自妊娠第0天至仔鼠出生后第21天(哺乳期),采用自由饮水方式进行染毒.断乳后至出生后第42天,仔鼠通过自由饮水方式进行染毒.分别于仔鼠出生后第14、28和42天,测定肾脏组织的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仅出生后第42天10g/L氯化镧染毒组雄性和雌性仔鼠的肾脏GSH含量和CAT活力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氯化镧染毒不同时间仔鼠肾脏的GSH-Px、Cu-ZnSOD活力均下降,而MDA含量均升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氯化镧染毒可造成仔鼠肾脏中抗氧化损伤酶类系统失衡,自由基清除能力及抗氧化能力逐渐降低,引起肾脏毒性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氯化镧和柠檬酸镧在胃肠道以磷酸镧微粒为转化物种且主要通过M细胞进行转运吸收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工作以氯化镧(LaCl3)和柠檬酸镧(LaCit)为代表性化合物,对稀土在消化道内的物种存在形式及吸收转运机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采用了人工胃液和肠液模拟体内消化道环境.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检测结果表明,大于99.9%的La发生了沉淀.散射光粒度(DLS)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微粒的平均粒径由200 nm(孵育2 h)增大到600 nm左右(孵育24 h),这表明微粒之间发生了聚集.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表明,稀土微粒的主要成分为稀土磷酸盐.为研究稀土在肠道中的吸收转运机制,以LaCit(2或100 mg/kg/day)对小鼠灌胃给药7天,取小肠的普通肠段和派氏结进行了ICP-MS分析.派氏结中的La含量明显高于普通肠段,这提示稀土微粒可能主要由派氏结上淋巴滤泡上皮中的M细胞吞噬转运.此外,建立了Caco-2细胞单培养模型和Caco-2/Raji B细胞共培养模型分别模拟小肠上皮和滤泡上皮.结果显示,Caco-2/Raji B细胞共培养模型转运的La含量显著高于Caco-2细胞单培养模型(大约60倍左右),且Caco-2细胞单层透过的镧的量极低,这说明M细胞是吸收转运磷酸镧的主要途径.以上结果表明氯化镧和柠檬酸镧在胃肠道主要以磷酸镧微粒形式通过M细胞进行转运吸收.本研究将为稀土在农业和医学中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维吉尼亚链霉菌物理诱变及外源添加氯化镧对VGM产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利用物理诱变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维吉尼亚霉素(VGM)高产菌株维吉尼亚链霉菌,并考察外源添加稀土元素氯化镧对维吉尼亚链霉菌发酵的影响.方法 一方面,以链霉素为筛选剂建立孢子致死突变标志的微波及紫外诱变两种筛选模型,采用管碟法获得抑菌圈直径较大的作为初筛菌株,再通过摇瓶复筛进一步确定高产菌株.另一方面,在发酵培养基中外源添加3~30mg/L的氯化镧,考查其对链霉菌合成VGM的影响.结果 比较两种筛选模型,基于链霉素的微波诱变效果较好,正突变率高达32.83%;并获得一株高产菌株MW 178(146.72± 11.80)μg/mL,较出发菌株(21.24± 1.34)μg/mL提高了约6倍.在发酵初始时,外源添加10mg/L氯化镧,VGM的产量由146.72μg/mL提高到180.01μg/mL,提高了约22.69%.结论 采用微波诱变结合链霉素抗性筛选的方法可以获得VGM高产突变株;在发酵初始时,外源添加适量氯化镧可以显著提高VGM产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氯化镧对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仔鼠脑组织PI3K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氯化镧暴露对不同发育阶段仔鼠海马组织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表达的影响.方法 Wistar雌鼠32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及低、中、高氯化镧组,受孕后以饮水方式对实验组动物进行氯化镧暴露,饮水中氯化镧浓度分别为0%、0.25%、0.5%和1.0%,每组8只.分别于仔鼠出生后14d、28d和42d随机抽取仔鼠,采用尼氏染色的方法分析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尼氏体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组织PI3KmRNA及蛋白的表达;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仔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氯化镧暴露可影响仔鼠生长发育,引起体重和脑重的下降,海马CA1区尼氏体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化镧组仔鼠在Morris水迷宫的搜索轨迹逐渐偏离隐蔽平台,穿越平台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氯化镧组仔鼠海马中H3KmRNA和蛋白的表达降低,且与暴露剂量呈负相关(γPI3KmRNA=0.848和γPI3K蛋白=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氯化镧暴露导致海马PI3K表达下降与仔鼠记忆能力受损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