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靶细胞捕集联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分析桃红四物汤活性成分及调控缺血性脑卒中潜在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通过靶细胞捕集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筛选鉴定桃红四物汤(Taohong Siwu Decoction,THSWD)潜在的抗脑卒中活性成分,并采用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究THSWD活性成分对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治疗的潜在作用机制.利用UPLC-Q-TOF-MS技术联合UNIFI数据分析平台分析THSWD与靶细胞共孵育后的细胞破碎液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对其潜在活性成分与IS疾病进行靶点搜集,将两者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构建靶细胞捕集成分-核心靶点-信号通路可视化网络,将活性成分与PPI网络排名靠前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并通过体外药效学进行验证.靶细胞破碎液中共鉴定出 15 个潜在的活性成分,包括双环单萜类、氰苷类、黄酮醇类、醌式查耳酮类、苯丙素类、鞣质类等.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分析可得THSWD可能通过芍药苷、丁苯酞、脱水红花黄色素B、异绿原酸B、苦杏仁苷、芍药新苷、洋川芎内酯等活性成分,调控PI3K-AKT、FoxO、MAPK、Jak-STAT、VEGF、HIF-1等信号通路影响IS炎症级联反应、血管生成、氧化应激、细胞焦亡、凋亡等病理过程.分子对接及体外药效学验证发现靶细胞捕集活性成分具有促进氧糖剥夺/复氧复糖(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lucose,OGD/R)模型下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at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rBMECs)血管新生作用.综上,应用靶细胞捕集联用UPLC-Q-TOF-MS技术可快速筛选出THSWD中潜在的活性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可预测THSWD活性成分干预IS发病机制,分子对接结合实验验证可进一步明确药效,从而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研究思路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基于确定性筛选设计优化五味消毒饮多成分定量指纹图谱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 采用确定性筛选设计建立五味消毒饮多成分定量指纹图谱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确定性筛选设计,以流动相梯度条件、体积流量、柱温为影响因素,指标成分峰分离度、对称因子为评价指标,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评价指标与影响因素的定量模型.结果 体积流量和柱温对指纹图谱的影响为极显著(P<0.01),优化后的空间范围为体积流量0.97~1.07 mL/min,柱温24.7~29℃.优化参数后的指纹图谱含共有峰42个,可用于测定紫草氰苷、新绿原酸、单咖啡酰酒石酸、绿原酸、隐绿原酸、秦皮乙素、咖啡酸、菊苣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蒙花苷的含量.结论 该方法稳定可行,可用于五味消毒饮的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洋紫荆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
目的 对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e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综合利用Sephadex LH-20、Chromatorex C18、Diaion HP20SS等柱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应用HR-ESI-MS、NMR、ECD等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洋紫荆花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6-二羟基亚环己基乙腈-8-β-D-葡萄糖苷(1)、L-色氨酸(2)、咖啡酸甲酯(3)、对羟基苯甲酸β-D-吡喃葡萄糖酯苷(4)、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5)、山柰酚-3-O-β-芸香苷(6)、山柰酚-5-O-[α-L-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7)、kaempferol 3-O-β-glucopyranosyl(1 →2)[α-rhamnopyranosyl(1 →6)]-β-glucopyranoside(8).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蝙蝠葛氰苷G,化合物2~6、8为首次从洋紫荆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
-
U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紫草氰苷、格列风内酯浓度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使用UPLC-MS/MS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紫草氰苷、格列风内酯浓度的方法,并研究其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方法 采用Aglient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8 μm),流动相为乙腈(A)-0.1%甲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1 min,5%~20%B;1~2 min,20%~60%B;2~6 min,60%~70%B;6~6.5 min,70%~5%B;6.5~7.5 min,5%B),流速0.3 mL/min,柱温35℃.大鼠灌胃给药量为4 g/(kg·d),使用液质联用色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紫草氰苷和格列风内酯的血药浓度,通过DAS2.0软件模拟计算,得出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结果 在大鼠血浆中,紫草氰苷在0.701 9~140.4 ng/mL,格列风内酯在1.120~240.4 ng/mL内线性关系良好,两者日内、日间精密度和准确度RSD均小于15%,回收率在87.22%~107.75%之间.紫草氰苷和格列风内酯在体内吸收均较迅速,0.5h达到最高血药浓度,并且消除速率较快,24 h基本消除.结论 经方法学检验,此方法准确、稳定,可用于紫草氰苷和格列风内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和顶空-气相色谱/氮磷检测技术的生氰糖苷类中成药中游离态氰化物含量测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别建立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和顶空-气相色谱/氮磷检测(HS-GC/NPD)2种技术方法,对生氰糖苷(简称氰苷)类中成药中的游离态氰化物进行含量测定和比对确认.方法:SERS方法结合在线裂解-吹扫捕集方式,对中成药中游离态氰化物进行提取转化,在785 nm激光(功率90mw)、积分时间10 s下进行便携式SERS测定;GC-NPD方法则通过顶空进样的方式,采用HP-PLOT Q色谱柱(15m×0.32 mm×20μm)进行分离,程序升温(初始温度30℃,维持1.5 min,以35℃·min-1速率升至190℃,维持1min).结果:SERS和GC-NPD 2种方法均能用于氰苷类中成药中游离态氰化物的含量测定,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分别在质量浓度0.1~2 mg· L-1(r=0.997 0)和0.05~50 mg·L-1(r=0.997 9)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对比不同厂家及批次的通宣理肺丸剂、片剂及口服液的检测结果表明:仅在丸剂中发现游离态氰化物,其中最高剂量相当于每次服用氰化物约0.18 mg(以HCN计),苦杏仁苷在样品处理条件下不影响游离态氰化物的准确测定.结论:针对氰苷类中成药中可能存在的游离态氰化物,提供了准确、灵敏的2种技术方法,并互为参照,SERS方法更适于快速检测.所获得的中成药中氰化物的数据可为相关中成药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工艺优化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木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木榄为我国传统药用红树植物,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及其沿海岛屿,生长于浅海盐滩.据《中华海洋本草》记载,木榄树皮、叶、果实均可入药.其树皮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泄泻腹痛、多种出血;叶用于治疗疟疾;果实用于治疗肠滑久泻.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对木榄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研究表明从木榄提取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丰富,有黄酮类化合物、硫化合物、萜类化合物、芳香环化合物、氰苷化合物、氨基酸等.其中已鉴定的黄酮类化合物18个,硫化合物7个,萜类化合物37个,芳香环化合物8个,氰苷化合物7个,苯丙素类化合物8个.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抗真菌、抗病毒、抗糖尿病和心血管作用等,以抗真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研究为主.查找在中国知网,万方,Science Direct,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1972年至2017年的相关文献,按照传统药用历史、化学成分、药理作用3个方面归纳、总结和阐述其临床用药、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概况,以期为该药深入研究和临床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郁李仁现代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郁李仁作为一种常用的泻下药,目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治疗便秘的作用,而对其他方面的研究还不系统.如化学成分方面,主要集中在黄酮类成分的研究,而对多糖类及其所含的微量元素研究则很少.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主要是对胃肠道的作用,而郁李仁所含的氰苷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研究较少.郁李仁的原植物欧李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是一种集营养、保健于一身的多功能性食品,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药用和观赏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天葵子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究天葵子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采用色谱法从天葵子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利用波谱学等方法鉴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分别鉴定为蝙蝠葛内酯(1)、格列风内酯(2)、β-谷甾醇(3)、胡萝卜苷(4)、对羟基苯乙醇(5)、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6)、小檗碱(7)、木兰碱(8)、唐松草酚定(9)、果糖(10)、紫草氰苷(11)、小檗红碱(12)、bauhinin(13).其中化合物12和13为首次从天葵子中分离得到.采用滤纸片琼脂扩散法测定了所得化合物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7和12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在载药量为5μg/片时,化合物7对白菜软腐病菌和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9.4、13.3 mm;化合物12对青枯病菌和猕猴桃溃疡病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2、12.8 mm,表明天葵子对于防治作物细菌性病害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枇杷叶质量控制现状及质量标志物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进一步完善枇杷叶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以"枇杷叶""质量标志物""质量控制""药理活性""化学成分""Eriobotrya japonica(Thunb.)Lindl.leaves""Q-marker""Quality control""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Chemical composition"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PubMed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3年10月-2019年2月发表的相关文献,在汇总枇杷叶质量控制现状的基础上,从枇杷叶的传统药性、传统药效、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生源途径、不同产地和采收时期、不同炮制方法、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可测性化学成分等7个方面出发,对其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02篇,其中有效文献38篇.枇杷叶可清肺止咳、降血糖等,并对2型糖尿病和非脂肪性酒精肝具有一定的疗效.目前多以单个或几个成分作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等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从而控制药材质量,具有专属性、特征性不强的缺点.通过现有文献预测分析发现,枇杷叶的质量标志物可能存在于三萜酸类、黄酮类、氰苷类等化学成分中,可将熊果酸、齐墩果酸、橙花叔醇苷、枇杷苷Ⅰ、苦杏仁苷、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等主要药效成分作为枇杷叶质量标志物筛选的候选化合物.今后可聚焦与其药效相关的三萜酸类、黄酮类、氰苷类等成分的定性、定量研究,并加强对相应疾病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及相关制剂的开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桃仁与山桃仁化学成分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同一药材不同基原桃仁和山桃仁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UPLC-Q-TOF/MS)及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技术手段以探讨桃仁与山桃仁之间的化学成分差异.结果:不同产地多个样品测定结果显示,桃仁和山桃仁之间的化学成分在种类上未发现不同,但在相对含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六碳烯酸、棕榈酸、十七烷酸、亚油酸、油酸、二十烷酸、扁桃酸酰胺-β-龙胆二糖苷、扁桃酸-β-D-吡喃葡萄糖苷、苄基-β-龙胆二糖苷、苦杏仁苷、野黑樱苷、PrupersinB这些成分间存在显著差异,此差异主要体现在药材成分的含量上,桃仁中十二烷酸等饱和脂肪酸及扁桃酸酰胺-β-龙胆二糖苷、扁桃酸-β-D-吡喃葡萄糖苷、野黑樱苷、PrupersinB含量显著高于山桃仁;而十六碳烯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及苄基-β-龙胆二糖苷、苦杏仁苷在山桃仁中的含量显著高于桃仁.结论:虽然桃仁与山桃仁在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同为桃仁药材,但它们除在外观性状上存在差异外,在脂肪酸类、氰苷类等化学成分上也存在差异.本研究为它们的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