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棘总黄酮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沙棘总黄酮(TFH)对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Fbs)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增生性瘢痕(HS)组织取自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10例HS患者,组织块法培养Fbs,通过细胞计数实验(CCK-8)检测不同浓度TFH对Fbs增殖活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TFH对Fbs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TFH对Fbs细胞周期、凋亡的影响,分析细胞周期比例和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TFH对Fbs中Ⅰ型胶原(Col1)、Ⅲ型胶原(Col3)、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蛋白表达影响。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50、100、200、400、800 μg/ml TFH呈浓度依赖性抑制Fbs细胞增殖[(16.35±2.41)%比(20.86±2.58)%比(40.89±0.33)%比(76.23±0.14)%比(85.04±0.58)%, F=75.63, P<0.05]。干预24 h半数抑制浓度(IC 50)=224.2 μg/ml,分为对照组、150 μg/ml TFH组、300 μg/ml TFH组。随TFH浓度增大,伤口愈合面积减小(5.74±0.54比2.55±0.32比2.07±0.41, F=18.43, P<0.01),G 0/G 1期细胞比例减少[(86.24±1.71)%比(79.42±0.48)%比(74.64±1.92)%, F=44.72, P<0.01],S期和G 2/M期比例增多[(9.27±1.28)%比(12.57±0.47)%比(17.36±1.90)%, F=44.72, P<0.05,(4.49±0.44)%比8%比8%, F=190.6, P<0.01],Fbs凋亡率升高[(0.40±0.26)%比(19.43±0.91)%比(31.17±1.46)%, F=719.3, P<0.01],Fbs中Col1、Col3、α-SMA、bcl-2、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1.07±0.01比0.73±0.01比0.58±0.01, F=10 840, P<0.01;1.14±0.03比0.87±0.01比0.70±0.01, F=446.50, P<0.01;1.14±0.02比0.87±0.01比0.69±0.01, F=1 314, P<0.01;1.13±0.02比0.68±0.01比0.56±0.01, F=2 756, P<0.01;0.92±0.01比0.89±0.01比0.61±0.01, F=1 039, P<0.01],bax蛋白表达水平升高(0.91±0.01比1.07±0.01比1.03±0.01, F=192.90, P<0.05),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结论:TFH可抑制人增生性瘢痕Fbs增殖、迁移能力,诱导细胞凋亡,调节胶原代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初生-次生代谢产物"互作途径的大果沙棘和中华沙棘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分析大果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vat.sp L.与中华沙棘H.rhamnoides初生/次生代谢物的差异,并对其生物合成途径变化进行分析.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法对2个种属的沙棘进行初生及次生代谢产物表征,基于二水平析因-星点设计法(plackett burman-central composite design,PB-CCD)设计对沙棘UPLC-DAD指纹图谱进行研究,优化液相方法,指认共有峰;以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PLS-DA)、聚类分析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对大果沙棘、中华沙棘进行差异初生代谢物筛选及相关代谢通路富集;进一步采用质谱多反应检测(multiple reaction monitoring,MRM)对筛选得到具有差异的初生代谢物和次生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最后,对2个品种沙棘的差异性成分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生物合成途径的关联和阐释.结果 基于成分表征和PLS-DA初步鉴定出中华、大果沙棘含量差异较大的成分有11个,其中包括2个氨基酸类初生代谢物和9个黄酮类次生代谢物.结论 建立的方法能鉴定出中华沙棘、大果沙棘中的差异性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总黄酮在中华沙棘中含量较高,说明中华沙棘在药用功效上可能强于大果沙棘;其次异鼠李素在大果沙棘中含量较高,说明其对临床的质控和应用可能不太适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沙棘叶黄酮类功效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不同产地沙棘叶指纹图谱,对其中异鼠李素、槲皮素和山柰酚含量进行测定,并对不同产地的沙棘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指纹图谱采用C18 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 0.8 mL·min-1,柱温为 30℃,进样量为 10 μL,检测波长为 280 nm;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软件进行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含量测定采用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甲醇-0.1%甲酸水溶液(58∶42)为流动相,流速为 1.0 mL·min-1,柱温为30℃,进样量为 10 μL,检测波长为 370 nm.结果:建立了不同产地沙棘叶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为 0.647~0.910.通过和对照品比对,对 26 个共有峰进行峰指认,其中 9 个共有峰鉴定为英国栎鞣花酸、沙棘宁B、木麻黄鞣宁、表儿茶素、水仙苷、表没食子儿茶素、芦丁、异槲皮苷和山柰酚-3-O-芸香糖苷;对不同产地沙棘叶中异鼠李素、槲皮素、山柰酚进行HPLC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 0.12%~0.33%、0.07%~0.32%、0.10%~0.49%.山西忻州沙棘叶槲皮素质量分数最高,为 0.33%;内蒙古鄂尔多斯沙棘叶山柰酚质量分数最高,为 0.32%;新疆塔城沙棘叶异鼠李素质量分数最高,为 0.49%.结论:该方法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良好,可有效评价沙棘叶品质.不同产地沙棘叶黄酮类功效成分含量差异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基于网络药理学、含量测定及活性评价探讨沙棘叶质量标志物及其潜在药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药食两用植物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的叶,已被批准为普通食品原料,同时还具有传统药用记载和广泛的药理活性,显示出较好的药用价值潜力,但其潜在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同时,由于沙棘叶来源广泛,品质变异大,没有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该研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沙棘叶的活性成分、核心靶点、关键通路及其潜在治疗疾病,同时结合UPLC-DAD含量测定、化学指纹图谱分析,遴选出沙棘叶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并利用酶活性抑制方法进行初步验证.结果表明,沙棘叶对多种消化道疾病、代谢类疾病、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均具有潜在干预作用,与传统应用和现代药理学活性研究结果相符,作用核心靶点包含PTPN11、AKT1、PIK3R1、ESR1、SRC等;关键信号通路主要涉及PI3K-AKT、MAPK、HIF-1等.沙棘叶发挥药效活性与其含有丰富且结构多样的黄酮类和鞣质类成分密切相关,其中槲皮苷、水仙苷和鞣花酸可作为沙棘叶的质量标志物.该研究为沙棘叶的质量控制和后续药用价值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沙棘活性成分对非酒精性脂肪肝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以及分子对接技术对沙棘活性成分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分子作用机制深入分析研究.方法:在GEO数据库检索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高通量测序数据,通过R语言edgeR包差异表达分析后,将差异基因与TCMSP数据库检索到的沙棘关键成分对应靶点取交集,得到沙棘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潜在靶点.利用基因集富集分析,研究潜在靶点相关细胞功能和信号通路,并使用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通路三者作用网络.随后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和网络拓扑分析Degree确定核心干预靶点,并通过AutoDock Vina和PyMOL开源工具进行核心靶点与核心成分的虚拟对接工作,预测配体与受体之间的分子作用机制.结果: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由159个节点以及387对互作关系构建而成.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槲皮素、黄酮、山柰酚、亚麻酸、异鼠李素、杨梅黄酮、香豆素、熊果酸、芦丁和豆甾醇共10种活性物质与JUN、MMP9、FGF2、VCAM1、CDKN1A、ACE、SERPINE1、SPP1、NOS3和CCNA210个核心靶点有较高亲和性.功能富集和通路富集分析主要得到脂肪酸合成与代谢的生物过程.沙棘中槲皮素等62种活性成分显示通过调节转录因子JUN等61个靶点影响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展.结论:沙棘中多种活性成分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影响脂质积累、减弱炎症反应和清除活性氧从而发挥预防或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病情发展的作用.沙棘中富含的熊果酸等有机酸干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潜力巨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沙棘黄酮对树突状细胞免疫活性影响的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经沙棘黄酮(Seabuckthorn flavones,SF)处理后形态、表型与基因表达谱的变化.方法 DC培养液中添加SF 200μg/ml,培养7 d后光镜观察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标记;构建RNA文库进行数字基因表达谱(DGE)分析,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富集的gene ontology(GO)以及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结果 SF处理后,流式结果显示DC显著上调表达HLA-DR、CD80、CD83、CD86;DGE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355个,上调176个,下调179个,GO富集主要在调节免疫系统过程、免疫系统发育等生物学途径;信号通路分析表明,显著富集的途径与炎症、免疫系统和癌症等疾病密切相关.结论 SF能促进DC共刺激分子与促成熟分子的上调表达,并对CD11a、SLAMF6、LMCD1、TSC22D3和IKZF3等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有调节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沙棘果渣总黄酮的降血脂及降血糖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沙棘果渣总黄酮的降血脂及降血糖作用.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72只适应环境7d后,随机分成6组(n=12):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丁组,总黄酮小、中、高剂量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喂高脂饲料诱发高血脂症,每天称小鼠体质量1次,按体质量更换给药剂量.试验第40天取血后解剖小鼠,检测TC、TG、HDL-C、LDL-C含量,观测体质量及脏器指数的变化情况.采用小鼠高血糖模型降糖实验方法考察沙棘果渣总黄酮的降血糖活性.结果:沙棘果渣总黄酮各剂量与模型组比较,可以显著降低TC、TG和LDL-C的含量(P<0.05),显著升高HDL-C的含量(P<0.05);沙棘果渣总黄酮组空腹血糖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沙棘果渣总黄酮具有降血脂及降血糖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沙棘黄酮制备及体外抑制人前列腺癌PC-3细胞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AB-8大孔树脂纯化沙棘黄酮初提物,用10%、30%、50%乙醇溶液梯度洗脱,以总黄酮含量和黄酮苷元含量为指标,筛选纯化样品;采用MTT法、实时无标记细胞分析技术检测沙棘黄酮样品体外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ax和Bcl-2蛋白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50%乙醇梯度洗脱样品(S50)中,总黄酮含量达到25.42%;水解后得到SH50样品,其槲皮素、异鼠李素含量分别达到5.03%、18.64%;25 μg/mL的SH50样品对PC-3细胞即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同时25 μg/mL的SH50样品作用48 h即可显著诱导细胞凋亡(P<0.01),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此外,样品可提高Bax蛋白和降低Bcl-2蛋白的表达.说明沙棘黄酮SH50样品对体外人前列腺癌PC-3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阻滞细胞周期,调节Bax和Bcl-2蛋白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RP-HPLC-DAD法快速测定沙棘叶中6种黄酮成分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采用RP-HPLC-DAD法同时测定沙棘叶中6种黄酮的含量,包括:儿茶素、芦丁、杨梅素、槲皮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沙棘叶经石油醚脱脂后,由乙醇水溶液提取得沙棘叶黄酮粉末.样品经由Shimadzu C18(150mim×2.1 mm,5μm)色谱柱分离,以甲醇-水(0.1%磷酸)(60:40)为流动相,以1.0 mL/min的流速等度洗脱,柱温40℃,检测波长分别为:儿茶素208 nm,芦丁257 nm,杨梅素373 nm,槲皮素371 nm,山柰酚367 nm,异鼠李素371 nm;进样量为20 μL.10 min之内,各成分实现基线分离,6种黄酮成分在0.47 ~ 30.00μg/mL范围内,线性均良好.通过精密度、稳定性和加样回收率等在内的方法学验证,证实方法稳定、准确.所建立的分析方法简便、快捷,可用于沙棘叶中6种黄酮含量的快速测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沙棘籽粕总黄酮提取及精制工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响应面试验选取沙棘籽粕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砜材质中空纤维超滤膜精制沙棘籽粕醇提液,优选最佳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超滤膜.方法:采用响应面法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参数;进而采用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0 kD、10kD和6 kD的中空纤维膜对最佳提取工艺的沙棘籽粕醇提液进行超滤精制,以超滤前后沙棘籽粕醇提液中指标成分总黄酮的透过率和共性高分子(多糖、蛋白质)的截留率为指标,优选最佳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超滤膜.结果: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75%,提取时间90 min,提取次数2次.综合考察沙棘籽粕总黄酮的透过率及共性高分子的截留率,优选获得最佳精制工艺参数为: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0kD的中空纤维超滤膜.结论:沙棘籽粕作为一种沙棘果油生产废弃物仍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采用合适溶剂提取进而采用中空纤维膜精制药液,可获得较高纯度的沙棘总黄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