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林龄油茶林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及微生物养分限制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林龄的变化引起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改变,探明林龄对油茶林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对油茶林的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地区4个林龄段油茶林(<10年、15~25年、30~50年、>60年)为对象,研究土壤酶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对林龄变化的响应以及影响油茶林微生物养分限制的重要途径.结果表明:与<10年林龄段油茶林相比,15~25年林龄土壤酶活性C∶N显著提高,但酶活性N∶P显著降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随林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MBN、MBN∶MBP在<10年林龄显著高于30~50年林龄;30~50年、>60年林龄MBC∶MBN显著高于<10年和15~25年林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解释了酶化学计量变化的92.4%.偏最小二乘路径建模分析(PLS-PM)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对微生物的C限制有总的正效应;MBN、MBN∶MBP、MBC∶MBP和SOC、全氮对微生物的P限制有总的负效应,土壤C:N对微生物的P限制有总的正效应,微生物的C限制与P限制呈显著正相关.随林龄增加,微生物养分由N、P限制(<10年)向C、P限制(15~25年、30~50年、>60年)转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氮转化关键功能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近年来,由于林地开发和商品林建设等原因,我国亚热带地区大量天然林和次生林经皆伐改造为林分结构简单、树种单一的人工林.氮(N)素是维持森林植被生长和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土壤微生物驱动了森林土壤N转化的关键过程.然而,目前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N转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仍不清晰.以湖南芦头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内典型次生林(CS)及由其转换而成的油茶(YC)、黄桃(HT)、杨梅(YM)和杉木(SM)四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了各林分土壤性质、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群落特征及相互关系,旨在探讨亚热带森林转换后土壤N转化关键过程(固N和氨氧化作用)的功能微生物群落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森林转换显著改变了土壤碳(C)、N含量,降低了土壤nifH基因丰度、固N菌和氨氧化细菌的群落α多样性,但提高了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丰度和氨氧化古菌的群落α多样性;并且,森林转换通过改变各功能微生物优势菌群(如变形菌、蓝细菌、泉古菌和奇古菌等)的相对丰度,显著影响了土壤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含量和pH是驱动土壤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关键因素.森林转换后,合理的施肥方式有利于人工林土壤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恢复.研究结果为转换后单一人工林土壤养分恢复、生产力的提高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油茶叶片浸提液对三种药用植物的化感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筛选适于在油茶林地内间(套)种的药用植物.方法:测定5、10、20 g/L的油茶树叶浸提液处理的夏枯草、牛蒡子、藿香的种子发芽指标、幼苗生长及其生理生化指标,研究油茶对夏枯草、牛蒡子、藿香的化感作用.结果:5 g/L油茶叶片浸提液能促进夏枯草、牛蒡子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不同浓度油茶浸提液均能抑制藿香幼苗生长;油茶浸提液对夏枯草和牛蒡子的叶绿素总含量呈现低浓度抑制高浓度促进.随着浸提液处理浓度的提高,夏枯草MDA含量提高;5 g/L油茶叶片浸提液处理时,牛蒡子的MDA含量升高,油茶叶片浸提液浓度升高时,牛蒡子的MDA含量低于对照.20 g/L油茶叶片浸提液处理时,夏枯草和牛蒡子的POD活性显著提高;20 g/L油茶叶片浸提液处理时,牛蒡子的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但所有油茶叶片浸提液处理的夏枯草CAT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依据化感综合效应值,5 g/L油茶叶片浸提液的化感促进强度为夏枯草>牛蒡子.结论:5 g/L的油茶叶片浸提液对夏枯草的化感促进作用最强(化感综合效应指数为0.09).建议在低密度油茶林下与夏枯草间(套)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不同品种油茶可培养内生真菌多样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为探究油茶栽培品种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以3个长林系列油茶栽培品种及野生小果油茶为研究对象,运用传统组织培养法分离内生真菌,采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菌株,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油茶栽培品种与野生种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从720个叶片组织块和720个根段中共分离出内生真菌864株,隶属于6纲14目26科39属64个分类单元.从分离率来看,叶片的内生真菌分离率(87.64%)远高于根(32.36%).从相对频率来看,不同油茶品种内生真菌优势属存在一定差异,长林3号内生真菌优势属为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间座壳属(Diaporthe),长林4号内生真菌优势属为炭疽菌属、葡萄座腔菌属(Botryosphaeria),长林53号内生真菌优势属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间座壳属,野生油茶内生真菌优势属为间座壳属、链格孢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不同品种油茶壳皂素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研究湘林、华鑫、小果三种油茶品种油茶壳中皂素的结构与性能差异,为油茶壳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油茶壳为原料,采用无水乙醇为溶剂,料液比1 ∶ 10(g/mL),在60℃下浸提9 h提取皂素,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红外光谱法及吊片法等比较三种品种油茶皂素表面活性及结构上的差异.结果:不同品种间油茶皂素含量和表面活性差异较显著,湘林、华鑫、小果壳中粗皂素得率分别为23.58%、21.88%和19.21%,粗皂素中皂苷含量分别为48.53%、45.60%和39.73%;湘林油茶皂素含量最高,临界胶束浓度值最低,为4.02 g/L,表面张力为42.6 mN/m,表面活性最好;华鑫油茶皂素具有较好的乳化能力和乳液稳定性.结论:综上可知不同品种油茶壳皂素差异较显著(P<0.05).湘林油茶壳皂素适宜用作表面活性剂,华鑫油茶壳皂素适宜用作乳化剂进行综合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油茶DELLA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为了解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中DELLA基因功能及其表达特性,采用PCR技术从'长林4号'油茶中克隆了5个DELLA基因,命名为CoDELLA1~CoDELLA5,对其编码的5个CoDELLA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5 个DELLA基因的表达模式以及激素响应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CoDELLA基因的编码区长度分别为1 791、1 875、1 848、1 593和1 581 bp,分别编码 597、625、616、531 和 527 个氨基酸.5 个CoDELLA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较高,丝氨酸残基为主要的潜在磷酸化位点,CoDELLA蛋白N端均含有典型的DELLA结构域.不同物种中DELLA蛋白的系统发育存在差异,CoDELLA与茶树的CsDELLA同源性最高.CoDELLA基因在油茶不同组织中的表达也存在差异,且赤霉素和独脚金内酯等多种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对其表达具有调控作用.CoDELLA基因可能在油茶的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施肥对油茶园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油茶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研究施肥对油茶园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对于估算中国南方典型种植园林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设置对照(CK)、施肥(OF)、断根(CK-T)和断根施肥(OF-T)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通过多年观测,分析探讨施肥对油茶园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对油茶园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无显著影响.研究期间,各处理(OF、CK、OF-T、CK-T)土壤CO2通量依次为(77.91 ±2.59)、(73.71±0.97)、(66.82±1.02)mg C m-2 h-1和(66.84±3.94)mg C m-2 h-1;(2)各处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表现为OF-T(1.96±0.01)>CK-T(1.79±0.03)>OF(1.77±0.01)>CK(1.75 ±0.03),其中,OF-T处理下Q10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即施肥显著增加了断根处理土壤呼吸Q10;(3)施肥显著增加了土壤表层NH4+-N和NO3--N含量,Q10与土壤表层NH4+-N和NO3--N含量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环境变化对中国野生蜜蜂多样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蜜蜂尤其是野生蜜蜂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保证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野生蜜蜂的栖息地由于天然林减少,而现营造的又多为纯林,以及大面积种植单一经济林而遭到了严重破坏和片断化.已有研究表明纯林、油茶(Camellia oleifera)和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经济林中的野生蜜蜂多样性较低.现代农业中新烟碱类杀虫剂、除草剂的大规模使用,会对蜜蜂个体发育和行为产生不利影响.城市化进程潜在影响了蜜蜂的群落,如郊区的蜜蜂平均物种丰富度要明显高于中心商业区;废水、废气和粉尘对蜜蜂的觅食、生长发育等都具有不利影响;CO2等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变暖影响了传粉蜜蜂与植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造成时间或功能上的不匹配.综上所述,我国的环境变化可能已导致中国野生传粉蜜蜂多样性的下降和种群的衰退.我国虽是传粉蜜蜂种质资源大国,但缺乏种类和分布本底以及长期而有效的监测数据,缺乏对蜜蜂多样性和种群下降机制的研究.因此亟待开展传粉蜜蜂调查、实施长期监测项目,为之建立研究网络.并通过积累丰富的相关数据,开展风险预测和评估,用于管理和缓解传粉蜜蜂下降所带来的经济及非经济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阔叶林与两种人工林 的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解天然林和人工林群落的结构、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该研究选择三种类型(天然阔叶林、人工杉木林和油茶林)的森林群落,比较分析其在不同垂直空间层次上的群落数量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特点.结果表明:(1)总体上,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是油茶林.乔木层和灌木层均以阔叶林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为杉木林;草本层以油茶林的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为杉木林和阔叶林.三种类型的群落在各空间层次重要值前5位物种组成上均有较大差异.(2)在单个样地水平上,三种类型的群落α多样性差异主要存在于乔木层,以阔叶林的样地间差异最大,其次为杉木林;灌木层的α多样性在类型间差异较小;草本层的α多样性,油茶林与其他两个类型差异明显,阔叶林与杉木林之间差异较小.(3)群落类型间β多样性分析表明,就所有三个层次而言,阔叶林与油茶林之间物种组成差异最大;就灌木层而言,油茶林与杉木林的物种组成最相似,其次是阔叶林与杉木林;就草本层而言,油茶林与杉木林的物种组成相似度最高,其次为阔叶林与油茶林.总之,三种森林类型在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方面差异显著,反映了人为干扰对森林群落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品种油茶细根时空分布动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赣无1、赣永5、长林4、长林40和赣447等5个品种的油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微根管技术对0~40 cm土壤剖面的油茶细根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观测,并分析了总根尖数(TRT)、平均根长密度(ARLD)、平均直径(ARD)的时空分布动态规律.结果表明:2016年下半年,各品种的TRT和ARLD变化相对稳定,2017年上半年,各品种的TRT和ARLD变化幅度较大,尤其体现在赣无1与长林40中.赣无1的TRT和ARLD在2017年5月出现峰值,长林4的ARD在2017年3月出现峰值.赣无1的TRT和ARLD以及长林4的ARD在整个观测期都显著大于其他品种.不同品种油茶细根在土层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赣无1和赣447的细根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中,长林4和长林40的细根以20~40cm土层居多,空间分布动态变化较其他3个品种稳定;赣永5的空间分布动态变化幅度较大,根量分布各土层无显著差异;长林4的ARD表现为20-40 cm土层>0~20 cm土层,其他品种的ARD在不同土层中无显著差异.赣无1的细根生物量最多,主要分布在上层;长林4的细根直径最粗,主要分布在下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