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现阶段我国砖茶氟的安全风险评估及其限量的思考与建议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地氟病)是由居民长期大量饮用含氟量较高的砖茶水、奶茶、酥油茶等茶饮料,导致体内摄入过量氟而引起的一种慢性氟中毒,主要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共7个西部省(自治区)。为了规范砖茶的生产和销售,控制饮茶型地氟病的流行,我国原卫生部于2005年发布了国家标准《砖茶含氟量》(GB 19965-2005),规定每1 kg砖茶含水溶性无机氟的总量不超过300 mg。近20年过去了,我国饮茶型地氟病流行范围逐渐清晰,病区居民饮茶习惯也发生了一定变化。本文综述了砖茶氟摄入量与氟骨症的剂量效应关系,分析了现阶段病区居民砖茶消耗情况,对病区居民砖茶氟暴露的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估,确认≤300 mg/kg的砖茶氟限量对于目前我国饮茶型地氟病的防治仍是适宜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海省藏族牧民肥胖流行状况及其与饮食模式关系的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青海省城镇化转型中藏族牧民成年人肥胖的流行状况及其与饮食模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开放队列设计,2018年基线入组1 003人,2022年随访599人,新入组1 012人。共纳入≥18岁成年人1 913人,对其开展问卷调查和健康检查。使用因子分析法识别饮食模式,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饮食模式与肥胖关系。结果:2018-2022年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患病率分别为27.6%、33.8%和54.6%,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年龄性别标化患病率均上升。共识别3种饮食模式:现代饮食模式(常食用猪肉、家禽肉类、加工肉类、新鲜水果、含糖饮料、咸味零食等)、城镇饮食模式(常食用精制碳水化合物、牛羊肉、蔬菜和鲜蛋类等)、牧区饮食模式(常食用糌粑、藏式奶酪、酥油茶/奶茶和乳制品等)。校正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状况及生活行为方式后,相比城镇饮食模式得分 T1组, T3组超重和超重/肥胖风险显著增加(超重: OR=2.09,95% CI:1.10~3.95;超重/肥胖: OR=1.23,95% CI:1.00~1.51),而牧区饮食模式得分 T3组超重、肥胖、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风险降低(超重: OR=0.45,95% CI:0.24~0.84;肥胖: OR=0.81,95% CI:0.69~0.95;超重/肥胖: OR=0.75,95% CI:0.61~0.91;中心性肥胖: OR=0.58,95% CI:0.38~0.89)。 结论:城镇化转型中藏族牧民肥胖和中心性肥胖高发。城镇饮食模式是超重、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牧区饮食模式是超重、肥胖、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保护因素。需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升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浙江红花油茶×广宁红花油茶杂交子代的表型性状及其SSR分子鉴定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浙江红花油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种仁含油率和油酸含量高,广宁红花油茶(C.semiserrata)具有较强的生长势和抗性.为了利用浙江红花油茶和广宁红花油茶的优点,培育优良种质材料,该研究对浙江红花油茶与广宁红花油茶的 45 个F1杂交子代进行表型性状分析,以掌握杂交子代的表型性状情况,同时利用SSR标记对其进行杂种真伪鉴定,并筛选可用于油茶杂交子代鉴定的SSR标记.结果表明:(1)浙江红花油茶×广宁红花油茶的F1子代表现为树形高大、生长迅速且其叶脉、萼片、柱头均倾向于父本广宁红花油茶的性状,而花和叶片形态等性状与母本浙江红花油茶接近,叶片颜色与大小等特征介于双亲特征之间.(2)从 32 个SSR标记中筛选出了 8 个可区分双亲且能明确杂交子代来源的完全互补型标记,用于开展杂交子代鉴定,其中 7 个标记杂种鉴定效率高达 100%,1 个标记杂种鉴定效率为 55.56%;8 个标记相互补充鉴定出 45 个杂交子代全是真杂种.(3)8 个SSR标记对杂交子代进行的鉴定能力验证表明,利用这些SSR标记鉴定油茶杂交子代是可行的.该研究结果为油茶物种间的杂交育种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后续油茶物种间的杂交子代SSR标记鉴定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林龄油茶林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及微生物养分限制因素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林龄的变化引起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改变,探明林龄对油茶林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对油茶林的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亚热带红壤地区4个林龄段油茶林(<10年、15~25年、30~50年、>60年)为对象,研究土壤酶化学计量和微生物养分限制对林龄变化的响应以及影响油茶林微生物养分限制的重要途径.结果表明:与<10年林龄段油茶林相比,15~25年林龄土壤酶活性C∶N显著提高,但酶活性N∶P显著降低.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随林龄增加呈现先降低后升高趋势;MBN、MBN∶MBP在<10年林龄显著高于30~50年林龄;30~50年、>60年林龄MBC∶MBN显著高于<10年和15~25年林龄.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其化学计量解释了酶化学计量变化的92.4%.偏最小二乘路径建模分析(PLS-PM)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对微生物的C限制有总的正效应;MBN、MBN∶MBP、MBC∶MBP和SOC、全氮对微生物的P限制有总的负效应,土壤C:N对微生物的P限制有总的正效应,微生物的C限制与P限制呈显著正相关.随林龄增加,微生物养分由N、P限制(<10年)向C、P限制(15~25年、30~50年、>60年)转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种源野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本研究旨在探明不同种源野生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果实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油茶良种选育和遗传种质资源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以广东、广西、江西、安徽、四川、湖北、湖南、陕西和贵州9个省(自治区)16个种源地的218株生长良好的野生油茶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重比较、变异分析、巢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种源的8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6个种源的8个果实表型性状变异系数均值范围为12.03%~35.08%,种源间变异系数均值(42.83%)大于种源内变异系数均值(23.99%),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88.63%,说明不同种源野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变异丰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鲜果重、果高、果径、果皮厚度、鲜籽重和每果籽数间互相呈极显著正相关,果皮厚度和鲜出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0.773%,表明野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基本可以用前3个主成分来反映,其中,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果实大小特征,第2主成分主要反映果实出籽率特征,第3主成分主要反映果实形状特征.聚类分析表明,16个种源在欧式距离10处被分为Ⅰ和Ⅱ类,同时进一步在欧氏距离5处分成不同的亚类,第Ⅰ类在生产加工中比较方便,第Ⅱ类在产量和收益上更具优势.本研究野生油茶果实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不同类群种源作为育种材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油茶SWEET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挖掘参与油茶糖代谢及逆境响应的糖外排转运子(sugars will eventually be exported transporters,SWEETs).[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油茶SWEETs家族的基因结构、蛋白基序、染色体定位、共线性关系、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及上游调控因子等,并利用RT-qPCR分析CoSWEETs在不同时期、不同组织及不同逆境胁迫下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从油茶中鉴定得到 14 个CoSWEETs基因,不均匀分布于 10 条染色体上,不同成员间内含子-外显子数目存在差异.根据系统进化关系,14 个CoSWEETs可分为 4 个分支,均具有 1-2 个MtN3 保守结构域,同一分支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基序.根据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和上游转录因子预测的分析结果,CoSWEETs启动子中含有多个与生长发育、植物激素和应激相关的调节元件,其表达可能受到ERF、DOF、BBR-BPC、MYB等转录因子的调控.RT-qPCR分析表明大部分CoSWEETs成员在果实和根中高表达,在种子中的表达水平与发育时期相关,并根据低温、高盐和干旱等非生物胁迫下CoSWEETs的表达模式挖掘出CoSWEET1、CoSWEET2、CoSWEET17 等响应油茶低温、干旱或高盐胁迫的基因.[结论]CoSWEET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激素及转录因子调控,并在油茶种子发育与逆境胁迫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氮转化关键功能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近年来,由于林地开发和商品林建设等原因,我国亚热带地区大量天然林和次生林经皆伐改造为林分结构简单、树种单一的人工林.氮(N)素是维持森林植被生长和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重要因子,土壤微生物驱动了森林土壤N转化的关键过程.然而,目前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土壤N转化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仍不清晰.以湖南芦头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内典型次生林(CS)及由其转换而成的油茶(YC)、黄桃(HT)、杨梅(YM)和杉木(SM)四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了各林分土壤性质、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丰度、群落特征及相互关系,旨在探讨亚热带森林转换后土壤N转化关键过程(固N和氨氧化作用)的功能微生物群落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森林转换显著改变了土壤碳(C)、N含量,降低了土壤nifH基因丰度、固N菌和氨氧化细菌的群落α多样性,但提高了氨氧化微生物amoA基因丰度和氨氧化古菌的群落α多样性;并且,森林转换通过改变各功能微生物优势菌群(如变形菌、蓝细菌、泉古菌和奇古菌等)的相对丰度,显著影响了土壤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冗余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含量和pH是驱动土壤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群落变化的关键因素.森林转换后,合理的施肥方式有利于人工林土壤固N菌和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恢复.研究结果为转换后单一人工林土壤养分恢复、生产力的提高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油茶果生刺盘孢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Rtt109生物学功能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炭疽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果生刺盘孢是油茶炭疽病优势致病菌.本研究旨在探讨果生刺盘孢中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Rtt109的生物学功能,为油茶炭疽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构建基因敲除载体,根据同源重组原理,敲除目标基因CfRTT109,进一步筛选获得突变体ΔCfrtt109;构建CfRTT109基因回补质粒,转化至突变体ΔCfrtt109,通过荧光筛选回补菌株.生物学表型测定结果显示:相比于野生型,突变体ΔCfrtt109生长速率下降了 51.23%,分生孢子的形成率下降了 71.89%;在含有5.0 mmol/L内质网胁迫剂二硫苏糖醇的PDA培养基中,突变体ΔCfrtt109的生长抑制率为50.75%,显著高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相比,内质网相关的基因HAC1、SCJ1与PDI1基因在突变体中显著上调表达;在含有DNA损伤试剂甲基磺酸甲酯的PDA培养基中,突变体ΔCfrtt109停止生长;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甲基磺酸甲酯胁迫下,突变体ΔCfrtt109中的DNA损伤修复基因RHM52、RHM54与REV1表达量上调幅度显著低于野生型;致病力测定结果显示,突变体ΔCfrtt109在油茶叶上形成的病斑面积减小了 77.60%,在苹果上减少了 89.91%.综上所述,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CfRtt109参与调控果生刺盘孢营养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内质网胁迫和DNA损伤胁迫应答以及致病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油茶隐花色素基因CoCRY1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油茶(Camellia oleifera Abe.)是我国重要木本油料树种,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隐花色素(Cryptochrome)是植物蓝光受体之一,参与植物开花调控、光形态建成等生长发育过程.本研究从油茶华硕中克隆到CoCRY1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CDS序列长度为2262 bp,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包含684个氨基酸,蛋白分子式为C3454H5281N971O1027S18,分子量77.42 kDa,是一种不稳定的疏水蛋白,进一步分析表明其蛋白序列包含3个结构域,分别为DNA_photolyase、FAD_binding_7和Cryptochrome_C,可证明CoCRY1蛋白属于隐花色素家族.同源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CoCRY1蛋白与茶树(Camellia sinensis)CsCRY1序列相似性最高.组织表达分析显示,CoCRY1的表达量在茎中最高,在花中最低.通过农杆菌转化得到CoCRY1基因异源表达的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植株,并且从DNA水平及RNA水平鉴定到阳性植株,对CoCRY1异源表达的拟南芥进行表型分析发现,CoCRY1基因的过量表达导致拟南芥提前开花,并对下胚轴伸长具有光特异性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定量分析及异源表达发现,油茶CoCRY1基因在油茶开花等生物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广东省四会市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掌握四会市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和分布特征,为该地区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本底资料.方法:根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要求,采用样地和样线法实地调查区域内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收集并分析该地区药用植物的多样性特征.结果:四会市野生药用植物 458 种,栽培药用植物 15 种,共计473 种,隶属于 127 个科 345 个属;科组成以单种科和寡种科居多,约占总科数的 73.45%;重点调查的药用植物共71 种,均为 2020 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大规模栽培的药用植物主要是柑橘、粉葛、肉桂、南山茶(广宁油茶)和马尾松.结论:四会市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栽培的药用植物也具有开发利用的良好条件,该调查结果对于四会市自然资源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的策略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