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标记技术在死后经过时间推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死后经过时间的准确推断是法医病理学和刑事侦查领域的一项困难且极为关键的任务.近年来,物理、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昆虫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方兴未艾,特殊染色、光谱、质谱、色谱、影像学等技术不断发展,用于死后经过时间推断的方法日益增多,其中免疫标记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系统地综述了国内外利用免疫标记技术推断死后经过时间的相关研究,包括免疫组化技术、免疫印迹技术、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技术等,总结并分析这些技术在死后经过时间推断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开拓法医病理学死后经过时间推断的研究思路,并能更好地将之应用于法医实践中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应用嗜尸性昆虫推断死亡时间2例
编辑人员丨3周前
1 案例资料1.1 案例11.1.1 简要案情2021 年 8 月 20 日,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多层住宅 5 层室内发现一具赤裸男性死者仰卧于床上.尸体腐败呈巨人观,尸体下方的被褥被大量腐败液浸染(图 1a).经现场勘查发现,死者所在卧室窗户紧闭,房间门呈开启状态,与死者所处卧室相邻的其他房间门窗均呈开启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利用法医昆虫学证据推断死亡时间1例
编辑人员丨2024/2/3
1 案 例1.1 简要案情某年5月7日,北京市某公安局接到群众电话报警,称一出租屋有异味传出,民警和法医到达现场后发现一名女性(62岁)在家中死亡.死者上身穿蓝色外套、红色毛衣,下身着黑色裤子和黑色袜子,呈仰卧位躺在卧室的床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电镜下两种嗜尸性蝇卵表面超微结构及不同发育时期的结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扫描电镜观察两种嗜尸性蝇卵表面的超微结构及不同发育时期的结构变化,为法医学推断死后间隔时间(PIM)提供昆虫学依据.方法:大头金蝇、巨尾阿丽蝇成虫产卵开始记为0h,大头金蝇卵每隔2h收集一次,巨尾阿丽蝇卵每隔4h收集一次,直至有幼虫孵出,用扫描电镜观察两种蝇卵形态及不同发育时期蝇卵表面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大头金蝇卵特点为中区终止包绕卵孔的方式为分叉型的,整体呈“Y”字形,中区以外绒毛膜光滑,垂柱之间时有融合,卵孔一端在0~4h变化不明显,略向外突出,卵孔周围光滑,6h卵孔开始凹陷、皱缩,8h凹陷明显,9h已发育为幼虫;巨尾阿丽蝇卵特点为在中区以外绒毛膜为菱形的网状结构,垂柱分散,端部呈球形,少数并接,卵孔一端在0~4h变化不明显,卵孔周围不规则突起,发育8h卵孔周围变光滑,圆形卵孔可见,发育12 h卵孔消失,所在部位开始皱缩,发育16 h卵孔周围皱缩明显,18 h已发育为幼虫.结论:观察不同发育时期大头金蝇卵与巨尾阿丽蝇卵表面超微结构,可为法医学推断PIM提供昆虫形态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28S rRNA基因序列对洛阳地区嗜尸性蝇类的分子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检测嗜尸性蝇类28S rRNA基因中715 bp序列,鉴定常见嗜尸性蝇类种属,解决其形态学鉴定难题,为死亡时间推断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洛阳地区常见嗜尸性蝇类标本29只,经形态学鉴定后,用Chelex-100法提取腿部DNA,并对28S rRNA基因片段进行扩增和测序,与GenBank和EMBL数据库中的28条相应蝇种序列进行比对,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整理,通过BLAST搜索进行序列比对,并分析所得序列碱基组成,建立种内及种间进化分歧率,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形态学鉴定29只嗜尸性蝇类归属于3科5属6种.获得28S rRNA基因中715 bp的序列,在线BLAST比对结果显示相似度100%.系统发育树显示5种蝇类可以较好聚类.不同蝇种种间差异0.007~0.045,种内差异0~0.001,种间差异和种内差异没有交叉.结论 28S rRNA靶基因序列片段对嗜尸性蝇类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可以作为新的嗜尸性蝇类种属鉴定遗传标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法医昆虫学标准化应用及我国主要嗜尸性昆虫应用数据
编辑人员丨2023/8/6
死亡时间推断是法医学的百年难题,又是命案侦破的关键指标.法医昆虫学为死亡时间推断另辟蹊径,尤其是对高度腐败及白骨化尸体死亡时间推断的优越性已经被大量案例证实.法医昆虫学技术目前日趋成熟,本文将对法医昆虫学用于死亡时间推断的机制进行阐述,强调技术的标准化应用,并列出适合我国基层法医应用的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洛阳地区9种嗜尸性丽蝇28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9种嗜尸性丽蝇的细胞核28S核糖体核糖核酸(ribosomalribonucleic acid,rRNA)和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序列在常见嗜尸性丽蝇种属鉴定中应用的可行性,为推断死亡时间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洛阳地区常见嗜尸性丽蝇标本23只,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腿部DNA,扩增并测序细胞核28S rRNA和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通过BLAST搜索进行序列比对,并分析所得序列的碱基组成,建立种内及种间进化分歧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形态学鉴定23只嗜尸性丽蝇归属于5属9种.获得28S rRNA中715 bp和COⅠ基因中637 bp的序列,在线BLAST比对结果显示相似度达99%以上,系统发育树显示9种蝇类可以较好聚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28S rRNA基因序列的种内差异为0,种间差异为0.001~0.033;COⅠ基因序列的种内差异为0~0.008,种间差异为0.006~0.101.结论 联合28S rRNA和COⅠ靶基因序列片段可以有效区分本研究中的9种嗜尸性丽蝇,但对于近缘种的判定需要更多遗传标记的开发和联合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常见幼虫尸食性蝇种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了进一步明确中国幼虫尸食性蝇类种类, 1997年至今, 在全国不同实验场地定点放置动物尸体或动物组织收集在上孳生的蝇类幼虫或蛹, 待发育羽化出成虫后分类; 同时随时收集在野外死亡的动物尸体及刑事案件中人尸体上孳生的蝇类幼虫, 待发育羽化出成虫后分类鉴定.结果显示, 常见幼虫尸食性蝇类有5科33属79种, 其中35种为首次记述成虫和幼虫食性为尸食性, 为后续尸食性蝇类研究提供一个明确的指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福建省常见尸食性蝇类的COⅠ及16S rDNA序列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以及16S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ribosomal deoxyribonucleic acid,rDNA)基因片段序列对福建省常见尸食性蝇类种属进行分子鉴定,探讨两种遗传标记的鉴别效力.方法 收集福建9个地区案件现场捕获的常见尸食性蝇类样本22只,经形态学鉴定后提取DNA,扩增COⅠ及16S rDNA基因片段,测序后上传GeneBank数据库,使用BLAST、MEGA 10.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同源性分析以及种内和种间遗传距离分析,并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s,UPGMA)分别构建福建省常见尸食性蝇类COⅠ及16S rDNA基因片段序列的系统发育树.结果 经形态学鉴定,共收集到3科5属6种常见尸食性蝇类.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6S rDNA基因片段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均数为1.8%~8.9%,种内遗传距离均数为0.0%~2.4%;COⅠ基因片段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均数为7.2%~13.6%,种内遗传距离均数为0.0%~6.3%.结论 COⅠ和16S rDNA基因片段序列均能够对不同蝇种的种属进行鉴别,16S rDNA对于福建省常见丽蝇科尸食性蝇类的种属鉴别价值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西藏自治区中南部地区嗜尸性蝇类种类组成及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8/5
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推断一直是涉及人员死亡的刑事案件现场勘验中法医调查的重点和难点[1].嗜尸性蝇类证据的应用是解决死亡时间推断特别是腐败尸体死亡时间推断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前提是要立足案发当地常见嗜尸性蝇类的种类及分布特点,并据此建立具体种类的发育史数据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