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D4及其抑制剂在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溴结构域蛋白 4(bromo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4,BRD4)是溴结构域和超末端结构域家族的成员,在调节基因转录、细胞增殖、凋亡和炎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BRD4 与各种疾病密切相关,包括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和病毒感染.虽然 BRD4 在癌症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关于它在骨相关疾病中的影响,包括骨关节炎、椎间盘退变、骨质疏松和骨肿瘤等方面的研究还很有限.最近的研究表明 BRD4 参与骨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突出其重要作用.因此,笔者综述了近年来 BRD4 及其抑制剂在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通过阐述 BRD4 的结构和功能以及 BRD4 及其抑制剂在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提示BRD4 可能是治疗骨相关疾病的潜在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泛凋亡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微观结构退化、骨量和骨矿物质密度下降为特征的骨代谢性疾病,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且易发生骨折,进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泛凋亡(PANoptosis)是近年来新建立的一种独特的炎性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过程,涉及细胞焦亡(pyroptosis)、凋亡(apoptosis)和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串扰,其同时具有细胞焦亡、凋亡和(或)坏死性凋亡的关键特征,但不能单独用三种程序性细胞死亡途径中的任何一种来解释.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主要探究细胞焦亡、凋亡以及坏死性凋亡与OP机制之间的关系,而针对泛凋亡与OP病理生理过程的作用机制探究较少.本文旨在探讨泛凋亡与OP发病机制的潜在联系,为防治OP寻找潜在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圣愈汤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圣愈汤作为《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百首之一,出自金代医家李东垣《兰室秘藏》,具有补气养血之功.自金元以来被各大医学名家运用于临床.本文通过对圣愈汤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及梳理,发现其药理活性广泛,主要通过促进造血生长因子的合成和分泌、增加骨髓造血细胞的产生、刺激血细胞的增殖和释放三方面来发挥补血作用,并通过提高骨髓造血生长因子白细胞介素-2的含量,增加T淋巴细胞的表达,实现机体的免疫调节.除此之外,圣愈汤还可以通过减少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减轻脑外伤造成的继发性损伤.圣愈汤在现代临床上应用广泛,多见于循环、骨科、内分泌、妇科、神经、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故本文通过对圣愈汤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目的是为圣愈汤的研究提供参考意见,以期为圣愈汤在临床的应用提供更有力的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iR-let-7在细胞凋亡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严格调控的、自发的、有序的细胞死亡方式,在参与生物体内组织胚胎发育、维持内环境稳态以及调节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MiR-let-7(microRNA-let-7)是一类长度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RNA(non-coding RNAs,ncRNAs),其功能十分广泛,通过介导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细胞表型变化,参与体内诸多生理以及病理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miR-let-7与细胞凋亡关系极为密切,因此阐明MiR-let-7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鸢尾素在器官功能保护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鸢尾素是一种主要由骨骼肌分泌的细胞因子,在生物体内分布广泛。研究证实,鸢尾素可以调节葡萄糖和脂肪的动态平衡,对2型糖尿病和肥胖症等代谢紊乱性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最新研究表明鸢尾素具有抗炎、抗凋亡和抗氧化等作用。文章综述了鸢尾素的这些生理作用与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肾疾病、肝疾病、肺损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的关系,以及这些不同病理条件下以鸢尾素治疗为靶点的多个分子途径,提示鸢尾素可通过不同机制保护器官功能,为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器官功能损伤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otch信号和线粒体在脓毒症心肌损伤中的交互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脓毒症(sepsis)是机体对感染反应失调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1]。脓毒症及其引发的后续器官功能障碍是急危重症医学领域的难点 [2]。脓毒症患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是心肌损伤导致的心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达40%~50%,它的出现提示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都较差,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3]。目前脓毒症心肌损伤尚无靶向治疗措施,主要是抗感染、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 [4,5],患者病死率逐年递增。脓毒症心肌损伤有着极其复杂的致病机制,几乎涵盖心肌细胞病理生理学所有方面,包括促炎/抗炎反应失调、氧化应激损伤、能量缺失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等,目前具体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Notch信号通路是一个高度保守且广泛应用于细胞之间通讯的信号通路,对细胞的诸多生理及病理过程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6,7],现有研究证实Notch信号可调控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发生发展。线粒体作为脓毒症心肌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已得到学界公认。研究发现,Notch信号与线粒体会产生交互作用,参与脓毒症心肌损伤的发展过程。本文就Notch信号和线粒体在脓毒症心肌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交互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脓毒症心肌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以及新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基序蛋白23在肿瘤进展中的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三基序蛋白23(TRIM23)是TRIM家族中的一员,其编码的蛋白具有E3泛素连接酶及GTP酶双重活性,广泛参与细胞凋亡、自噬、免疫、炎症和肿瘤等多种病理生理过程。TRIM23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失调,发挥癌基因的作用,促进肿瘤进展,并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本文主要就TRIM23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LncRNA HOXA-AS3通过miR-218-5p调控USP3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非编码RNA HOXA簇反义RNA 3(LncRNA HOXA-AS3)通过miR-218-5p调控泛素特异性肽酶3(USP3)对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前列腺上皮细胞和人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PC-3、22RV1,将DU-145细胞分为对照组、LncRNA HOXA-AS3过表达组、LncRNA HOXA-AS3敲低组、共转染阴性对照组、LncRNA HOXA-AS3敲低+miR-218-5p inhibitor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和免疫印迹法检测LncRNA HOXA-AS3、miR-218-5p与USP3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ax和Bcl-2表达比值(Bax/Bcl-2);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增殖(PCNA、Cyclin D1)与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的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前列腺癌细胞中LncRNA HOXA-AS3对miR-218-5p的靶向调节。结果:与人前列腺上皮细胞相比,DU-145、PC-3、22RV1细胞的LncRNA HOXA-AS3、USP3的mRNA与蛋白表达升高,miR-218-5p表达降低(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LncRNA HOXA-AS3过表达组LncRNA HOXA-AS3、USP3的mRNA与蛋白表达、细胞活力、集落生成率、PCNA与Cyclin D1、Bcl-2蛋白表达升高,miR-218-5p表达、凋亡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Bax/Bcl-2、Bax蛋白表达降低(均 P<0.05);LncRNA HOXA-AS3敲低组的细胞LncRNA HOXA-AS3、USP3的mRNA与蛋白表达、细胞活力、集落生成率、PCNA与Cyclin D1、Bcl-2蛋白表达降低,miR-218-5p表达、凋亡细胞比例、凋亡率、Bax/Bcl-2、Bax蛋白表达升高(均 P<0.05)。与LncRNA HOXA-AS3敲低组比较,LncRNA HOXA-AS3敲低+miR-218-5p inhibitor组的USP3的mRNA与蛋白表达、细胞活力、集落生成率、PCNA与Cyclin D1、Bcl-2蛋白表达升高,miR-218-5p表达、凋亡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Bax/Bcl-2、Bax蛋白表达降低(均 P<0.05)。共转染miR-218-5p mimics和野生型LncRNA HOXA-AS3报告质粒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降低(0.34±0.06 vs.1.01±0.22, P<0.05)。 结论:敲低LncRNA HOXA-AS3可通过上调miR-218-5p而降低USP3表达,从而抑制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并促使其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基转移酶EZH2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及致死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而研究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机制能够为筛选新的治疗靶点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实验依据,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EZH2是一种甲基转移酶,参与构成多梳抑制复合物,在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及凋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EZH2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其具体机制尚未被广泛认知。该文重点综述了EZH2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及其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将96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48只)和脊髓损伤组(48只),每组分为1、3、7、14、21、28 d共6个时间点,各时间点8只。假手术组将T 8~9棘突及椎板切除但不损伤脊髓,脊髓损伤组采用Allen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采用BBB评分评估两组伤后各时间点运动功能;HE染色观察两组伤后各时间点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免疫荧光观察两组伤后各时间点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蛋白1(VDAC1)分别与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E3泛素连接酶(Parkin)、多泛素结合蛋白(p62)共定位阳性细胞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各时间点线粒体LC3Ⅱ/LC3Ⅰ、细胞质Parkin、线粒体Parkin、细胞质p62、线粒体p62、细胞质细胞凋亡蛋白(Bax)、线粒体Bax、细胞质细胞色素C(Cyt C)、线粒体Cyt C的表达情况。 结果:(1)假手术组伤后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00±0.00)分,脊髓损伤组伤后1、3、7、14、21、28 d BBB评分分别为(0.94±0.50)分、(1.69±0.70)分、(4.13±0.99)分、(11.81±1.03)分、(15.06±1.12)分、(18.38±0.83)分( P<0.01)。(2)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伤后1、3 d脊髓组织结构明显破坏,可见大量出血灶,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肿胀,空洞形成;伤后7、14 d出血灶较前明显减少,神经元胞体肿胀,炎性细胞浸润,存在大量空洞;伤后21、28 d可见大量细胞参与修复,细胞排列紊乱。(3)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伤后1、3 d VDAC1分别与LC3Ⅱ、Parkin、p62共定位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此后共定位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4)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伤后1、3、7、14、21、28 d线粒体LC3Ⅱ/LC3Ⅰ表达量分别为0.56±0.05和1.00±0.05、1.19±0.11、0.86±0.05、0.80±0.08、0.66±0.13、0.51±0.11,细胞质Parkin表达量分别为0.80±0.13和0.47±0.08、0.29±0.06、0.57±0.07、0.70±0.05、0.97±0.09、0.88±0.12,线粒体Parkin表达量分别为0.67±0.09和1.07±0.18、1.27±0.15、0.82±0.12、0.59±0.09、0.53±0.13、0.57±0.14,细胞质p62表达量分别为1.25±0.08和1.04±0.04、0.94±0.05、1.09±0.05、1.19±0.06、1.20±0.04、1.27±0.05,线粒体p62表达量分别为0.61±0.06和0.88±0.07、1.09±0.09、0.98±0.07、0.70±0.08、0.68±0.08、0.60±0.09,细胞质Bax表达量分别为0.92±0.08和0.67±0.07、0.36±0.08、0.48±0.08、0.69±0.06、0.88±0.11、0.94±0.08,线粒体Bax表达量分别为0.57±0.04和0.74±0.04、0.91±0.05、0.76±0.05、0.63±0.08、0.61±0.05、0.57±0.05,细胞质Cyt C表达量分别为0.28±0.05和0.81±0.07、1.12±0.08、0.64±0.07、0.67±0.13、0.60±0.11、0.37±0.06,线粒体Cyt C表达量分别为1.02±0.07和0.91±0.14、0.37±0.07、0.73±0.06、0.91±0.11、0.95±0.13、1.10±0.15。与假手术组比较,脊髓损伤组线粒体LC3Ⅱ/LC3Ⅰ在伤后3 d表达最高,细胞质Parkin在伤后3 d表达最低,线粒体Parkin在伤后3 d表达最高,细胞质p62在伤后3 d表达最低,线粒体p62在伤后3 d表达最高,细胞质Bax在伤后3 d表达最低,线粒体Bax在伤后 3 d表达最高,细胞质Cyt C在伤后3 d表达最高,线粒体Cyt C在伤后3 d表达最低。 结论:大鼠脊髓损伤后线粒体自噬及凋亡均增强,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细胞质Parkin、p62转移至受损线粒体以增强线粒体自噬,而Bax从细胞质转移至受损线粒体内,促使线粒体中大量释放Cyt C以增强细胞凋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