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血餐iDNA技术对武陵洞蛭专吸蝠血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8/10
武陵洞蛭(Sinospelaeobdella wulingensis)是中国洞蛭属(Sinospelaeobdella)的模式种,生活在环境条件较为稳定的溶洞深处,吸食洞栖性蝙蝠的血液,在洞顶壁完成其全部生活史,属于真洞穴动物.为了探究武陵洞蛭是否具有专吸蝠血性,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按季度在湘西州境内已发现有武陵洞蛭栖息的6个溶洞中进行微生境特征数据和样品采集,利用血餐iDNA技术对106条武陵洞蛭的寄主物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1)该蛭种通常栖息在潮湿、粗糙及岩屑(或泥屑)厚度为0.2~0.4 cm的洞顶壁,其种群分布点通常是蝙蝠的常栖点;2)其寄主组成为翼手目动物5科5属11种,中华菊头蝠(Rhinolophus sinicus)、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西南鼠耳蝠(Myotis altarium)是其主要的吸血对象;3)武陵洞蛭各群体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基本上均低于总体水平,冬季的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位宽度均高于其他季节.总之,武陵洞蛭主要分布在蝙蝠常栖点附近的洞顶壁,因长期适应于溶洞生活,其食性已发生特化,已演化出专门吸食蝙蝠血液的行为生态习性.因此,对武陵洞蛭专吸蝠血性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探究蛭类动物食物多样性的演化路径,揭示吸血性蛭类食性演化的行为生态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辽宁大连骆驼山早更新世巨副驼头骨化石
编辑人员丨2024/3/23
起源于中始新世的骆驼科(Camelidae)是一支在北美的新生代期间演化非常成功的类群,具有很大的多样性.其中的一类约在中中新世期间经白令陆桥迁徙到亚洲,随后扩散到欧洲和非洲.虽然骆驼科在北美新生代期间演化辐射出很多种类,但从北美扩散到旧大陆的骆驼只有一个族(Camelini)的两个属:副驼(Paracamelus)和骆驼(Camelus).巨副驼(Paracamelus gigas)是我国境内最早发现的化石骆驼,一直被认为是起源于北美的Megatylopus之类的大型骆驼,然后扩散到旧大陆其他地区,最后演化成诺氏驼(Camelus knoblochi)及双峰驼(C.bactrianus).但也有学者认为骆驼属起源于非洲.最近在大连复州湾骆驼山金远洞第四纪堆积剖面的第4层中出土了一些骆驼化石,其中1件破损的头骨和带有两枚下臼齿的残破下颌骨经研究被归入巨副驼.根据对巨副驼及其他副驼种的地理及年代分布的研究,巨副驼的直接祖先应该类似于晚上新世分布在欧亚大陆的体型稍小的阿氏副驼(P.alexejevi)或相似类型.大连出产的巨副驼在形态及大小上与诺氏驼接近,但其齿列长度略大于诺氏驼且明显大于野生双峰驼(C.ferus)及单峰驼(C.dromedarius).而巨副驼与诺氏驼在地理分布上的重叠范围较大,时代分布上呈先后关系,因此可以认为巨副驼是诺氏驼的直接祖先,巨副驼在中更新世晚期通过P3收缩或简化及p3消失而演化成诺氏驼.综合化石层位的古地磁测年及花粉分析结果判断,巨副驼在早更新世的1.1~1.52 Ma期间栖息在大连半岛的森林草原环境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广西崇左更新世长臂猿化石新材料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在对广西崇左地区第四纪洞穴堆积调查的过程中,从年代贯穿更新世的8个地点采集到了33颗长臂猿游离牙齿化石.记述了这些新发现的长臂化石,并初步确定了其分类位置.形态和测量的对比表明,这些牙齿不超过现生长臂猿种内变异的范围,且都可以归入一个种内.它们与冠长臂猿属(Nomascus)共有的特征组合表明,这些化石可以归入该属.这些特征包括:上臼齿相对宽,舌侧齿带及唇侧齿带痕迹保留率高;M3长度几乎与M1相等;下臼齿狭窄,并保留唇侧齿带退化痕迹.崇左地区的化石长臂猿的臼齿平均比冠长臂猿属中现生种类稍显大.但是崇左地区的游离牙齿化石材料提供的证据并不足以支持将其归入该属中的某一具体种类.与中国南方更新世其他同时代的大型猿类猩猩(Pongo)和巨猿(Gigantopithecus)不同,长臂猿的牙齿大小并没有随时间发生变化.尽管冠长臂猿属在现今的崇左地区并没有分布,但是在历史时期该属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文化现代性与行为超级适应性之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系列课程纪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是康纳德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做系列讲座的内容概要,包括对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方法的介绍,及其团队通过对四处重要遗址(群)长期发掘所研究的人类演化重要学术问题的成果:1)Sch(o)ninge遗址及相关问题;2)南非Sibudu遗址和其他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及早期现代人行为;3)T(o)nchesberg,Wallertheim等遗址的发掘与尼安德特人石器技术的多样性;4)Swabian Jura洞穴发掘和艺术、音乐的起源.通过此次系列讲座,他与中国学者分享国外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掘方法、旧大陆西部不同区域遗址的考古学材料及相关研究成果,并希望未来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研究,共同推进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湖北郧西白龙洞中更新世古人类遗址的哺乳动物化石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白龙洞是位于鄂西北部郧西县的一处出土物丰富的古人类洞穴遗址,先后在此出土了8枚古人类牙齿化石、若干石制品和骨制品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但有关白龙洞遗址的形成时间却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原因之一是动物群没有得到充分研究.基于郧西县文管所和中科院古脊椎所收藏标本,本文首次对白龙洞历年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龙洞动物群由32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组成,优势属种是谷氏大额牛、岩羊、野猪及各种鹿类(水鹿、斑鹿、麂、毛冠鹿);此外,还有豪猪、竹鼠、变异狼、貉、豺、猪獾、黑熊、大熊猫、中国硕鬣狗、锯齿剑齿虎、虎、豹、金猫、云豹、剑齿象、苏门犀、梅氏犀、巨貘、鬣羚及水牛等;该动物群缺乏猴类动物,并且豪猪化石也很少,这与其所处的时空位置很不相符;但总体面貌属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白龙洞的大熊猫、中国硕鬣狗、猪獾、虎及巨貘的牙齿测量数值均达到或接近我国各自记录的最大值.白龙洞动物群组成与盐井沟动物群及南京猿人动物群最为接近;从动物群组合及有关属种的演化阶段来综合判断,白龙洞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应当是中更新世中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古人类遗址年代学的研究进展与问题
编辑人员丨2023/8/5
我国丰富的古人类遗存为研究东亚乃至全球古人类起源、迁徙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与数据.对已发表的2000多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年代学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遗址目前仍缺少基本的年代学数据,不足20%的遗址开展过测年,仅10%左右具有相对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只有极少数开展了多种测年方法的交叉定年.对于80多处出土古人类化石的遗址,亦过半存在明显的年代学争议.我们对一些古人类遗址中的常见各种复杂的同沉积和沉积后改造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我国测年平台和测年队伍建设、考古发掘以及年代学采样与测年方法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遗址年代学研究的可能影响.基于此,笔者提出改善我国古人类年代学研究现状的可能措施,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发对该研究领域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古人类活动遗址形成过程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国境内分布着数千处古人类活动遗址,是早期人类演化与适应行为研究的重要区域.虽然以往的研究一直关注地学手段在解读遗址地貌和地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然而,作为正确鉴别遗址完整性和早期人类生存行为研究的遗址形成过程(或遗址成因)分析,长期以来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和关键指标的选择.本文结合古人类活动遗址保存的地貌和主要沉积物类型,依据河湖相沉积、洞穴(岩厦、裂隙)发育区、黄土与红土分布区等类型中遗址的特点,回顾近10年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通过对不同分布区遗址的地貌和沉积特点的介绍,结合重要遗址的形成过程研究的进展,总结不同分布区遗址埋藏类型对研究视角与分析指标的选择差异.在上述基础上,作者对目前我国遗址成因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沉积物古DNA探秘灭绝古人类演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古DNA领域首次从世界不同洞穴遗址的沉积物里提取古核基因组以揭示相关物种演化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沉积物古DNA研究正式进入全基因组时代.近期,一种新的沉积物古核DNA富集方法成功从西班牙Estatuas洞穴沉积物里捕获多个尼安德特人的核DNA,揭示该灭绝古人类群体此前未知的人口更替的历史.沉积物古核DNA富集突破了古DNA研究依赖化石材料的限制,为深入探究远古不同人类群体在更宏大时空框架下迁徙、演化与适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可能.由此,本文将着重解读该研究带来的对尼安德特人遗传历史的新认识及其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此外还将结合人类化石DNA及其他沉积物研究所发现的灭绝古人类线粒体DNA证据,厘清尼安德特人的种群多样性及其种群间分离或替代的历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安徽东至华龙洞遗址洞穴演化与古人类活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安徽东至华龙洞因发现距今约30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和大量动物化石及石制品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对华龙洞遗址的地质、地貌、沉积物特点及洞穴演化过程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分析.华龙洞地处扬子陆块区西北缘,周边呈现低山—丘陵—湖泊平原地貌景观.与华龙洞遗址密切关联的岩溶洞穴,发育在上寒武统微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岩系内,中更新以来的地壳运动和岩溶发育是其形成的主要营力.华龙洞遗址是一处坍塌的洞穴,其发育大致经历发育初期(中更新世早期甚至更早)—稳定发育期(中更新世中期)—坍塌埋藏期(中更新世中晚期)等三个阶段,岩溶发育和洞外溪谷的侵蚀使得原始洞穴和堆积物一起在重力作用下坍塌.洞穴坍塌沉积物主要包括围岩岩块与碎屑、各种岩溶沉积物和文化遗物,胶结坚硬,不规则地埋藏于裂隙和巨石之间.古人类在遗址的活动时间处在距今约30万年前的稳定发育期,石制品和骨骼表面痕迹证据表明,华龙洞古人类具备依据不同原料的特点采取砸击法与锤击法并用的技术策略;石片边缘的使用痕迹和动物骨骼表面痕迹显示,古人类在遗址可能进行过肢解动物的行为.本研究对揭示长江下游中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演化与适应生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