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鹤庆蝙蝠洞旧石器遗址2019年度发掘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云南鹤庆蝙蝠洞旧石器遗址地处金沙江中游,是一处废弃的采石场.洞穴顶部、入口与前部受早期采石破坏严重.2019年,我们为配合基本建设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区距离洞口位置约30余米.遗址地层堆积可划分为文化堆积和洞穴下部裂隙堆积两部分;其中,文化堆积厚2.3 m,包含10个小层堆积,分上与下两个文化层.本次在文化层发现部分人类化石、石制品和大量动物化石,在下部裂隙堆积中仅发现一些动物化石.遗址下文化层出土石制品数量较多,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共存;上文化层以石片石器为主.动物化石以鹿和牛为主,属于100余个个体,部分碎骨表面还分布有人工痕迹.铀系法测年显示,遗址下文化层的年代在距今18-14万年之间,上文化层顶部的年代距今约为7万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安徽东至华龙洞古人类遗址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华龙洞遗址发现于2004年,先后于2006和2014~2017年进行了5次发掘,期间发现了若干古人类化石和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本文是对2014~2016年出土哺乳动物化石的初步研究成果.目前已鉴定出8目24科43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其中以偶蹄类化石最丰富.化石保存状况较差,以碎骨为主,牙齿较少,完整骨骼更少;但骨骼上鲜见啮齿类啮咬痕迹.华龙洞动物群与南京汤山猿人遗址、和县猿人遗址及重庆盐井沟等动物群较为相似,尤其是与和县猿人遗址及南京猿人遗址动物群最为接近,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都含古人类化石;2)都不含第三纪动物群的孑遗分子;3)都含有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主要成员(大熊猫、剑齿象、巨貘及猪獾等),同时也都含一定量的北方属种,但华龙洞含北方成分相对较少,只发现翁氏麝鼩、麝鼹、变异仓鼠、布氏毛足田鼠、棕熊、李氏野猪、葛氏斑鹿及大角鹿等,华龙洞的大角鹿是该属分布最靠南的地点;4)都含有剑齿象而不舍晚更新世常见的亚洲象;5)都含有大量头后骨骼,与以含单个牙齿为主的其它南方洞穴迥然有别.从化石保存状况及属种组成判断,华龙洞堆积时代与和县猿人遗址最为接近,也是中更新世.由于遗址尚未完全暴露,其堆积性质尚不清楚;但从蝙蝠类化石判断,很可能与洞穴堆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重庆玉米洞遗址发现的骨角牙制品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狩猎采集经济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依赖动物而生存.作为动物资源的副产品,骨角牙制品是古人类对肉食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表现.玉米洞遗址是重庆巫山县新发现的一处文化面貌特殊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其骨角牙制品颇具特色.本文主要对该遗址的骨角牙制品进行初步的类型学研究,将观察的材料分为骨器(n=104)、骨片(n=2)、骨断块(n=5)、牙器(n=6)和角器(n=3)进行详细记述;同时试图从操作链角度分析该遗址骨角牙制品的制作技术和反映的人类行为,显示出古人类简单粗放、灵活高效的技术特征和生存策略;最后对该遗址出土骨角牙器的时代及古人类行为现代性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玉米洞的骨角牙器的时代介于中更新世-早全新世,简单加工骨角牙制品与精致加工骨角器之间存在连续或断续的发展演变关系,以骨角器的发现作为衡量中国古人类“行为现代性”的标准需要重新考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文化现代性与行为超级适应性之路——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系列课程纪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是康纳德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做系列讲座的内容概要,包括对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方法的介绍,及其团队通过对四处重要遗址(群)长期发掘所研究的人类演化重要学术问题的成果:1)Sch(o)ninge遗址及相关问题;2)南非Sibudu遗址和其他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及早期现代人行为;3)T(o)nchesberg,Wallertheim等遗址的发掘与尼安德特人石器技术的多样性;4)Swabian Jura洞穴发掘和艺术、音乐的起源.通过此次系列讲座,他与中国学者分享国外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掘方法、旧大陆西部不同区域遗址的考古学材料及相关研究成果,并希望未来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研究,共同推进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湖北郧西白龙洞中更新世古人类遗址的哺乳动物化石
编辑人员丨2023/8/6
白龙洞是位于鄂西北部郧西县的一处出土物丰富的古人类洞穴遗址,先后在此出土了8枚古人类牙齿化石、若干石制品和骨制品及大量哺乳动物化石.但有关白龙洞遗址的形成时间却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原因之一是动物群没有得到充分研究.基于郧西县文管所和中科院古脊椎所收藏标本,本文首次对白龙洞历年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龙洞动物群由32种(含未定种)哺乳动物组成,优势属种是谷氏大额牛、岩羊、野猪及各种鹿类(水鹿、斑鹿、麂、毛冠鹿);此外,还有豪猪、竹鼠、变异狼、貉、豺、猪獾、黑熊、大熊猫、中国硕鬣狗、锯齿剑齿虎、虎、豹、金猫、云豹、剑齿象、苏门犀、梅氏犀、巨貘、鬣羚及水牛等;该动物群缺乏猴类动物,并且豪猪化石也很少,这与其所处的时空位置很不相符;但总体面貌属于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白龙洞的大熊猫、中国硕鬣狗、猪獾、虎及巨貘的牙齿测量数值均达到或接近我国各自记录的最大值.白龙洞动物群组成与盐井沟动物群及南京猿人动物群最为接近;从动物群组合及有关属种的演化阶段来综合判断,白龙洞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应当是中更新世中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黄门岩2号洞地点2016年度的发掘
编辑人员丨2023/8/6
英德青塘遗址系岭南地区一组含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堆积的洞穴遗址.2016年夏对其中的黄门岩2号洞地点进行首次正式发掘,该地点发现有连续多层的文化堆积,探方出土以及地表采集了大量砾石制品、种类丰富的动物遗存、以及若干件早期陶片,部分胶结地层堆积中可见包含了大量螺蚌壳.文化遗存中的砾石石器多选用河滩砾石,使用硬锤在砾石的一端或一侧单面陡刃加工的技术特点突出,有望为探讨中国岭南地区与东南亚大陆地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初期的砾石石器工业之联系提供新证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古人类遗址年代学的研究进展与问题
编辑人员丨2023/8/5
我国丰富的古人类遗存为研究东亚乃至全球古人类起源、迁徙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与数据.对已发表的2000多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年代学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发现,绝大多数遗址目前仍缺少基本的年代学数据,不足20%的遗址开展过测年,仅10%左右具有相对可靠的年代学数据,只有极少数开展了多种测年方法的交叉定年.对于80多处出土古人类化石的遗址,亦过半存在明显的年代学争议.我们对一些古人类遗址中的常见各种复杂的同沉积和沉积后改造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探讨了我国测年平台和测年队伍建设、考古发掘以及年代学采样与测年方法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遗址年代学研究的可能影响.基于此,笔者提出改善我国古人类年代学研究现状的可能措施,希望可以抛砖引玉,引发对该研究领域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古人类活动遗址形成过程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国境内分布着数千处古人类活动遗址,是早期人类演化与适应行为研究的重要区域.虽然以往的研究一直关注地学手段在解读遗址地貌和地层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然而,作为正确鉴别遗址完整性和早期人类生存行为研究的遗址形成过程(或遗址成因)分析,长期以来缺少系统性的研究和关键指标的选择.本文结合古人类活动遗址保存的地貌和主要沉积物类型,依据河湖相沉积、洞穴(岩厦、裂隙)发育区、黄土与红土分布区等类型中遗址的特点,回顾近10年来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通过对不同分布区遗址的地貌和沉积特点的介绍,结合重要遗址的形成过程研究的进展,总结不同分布区遗址埋藏类型对研究视角与分析指标的选择差异.在上述基础上,作者对目前我国遗址成因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讨论,为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沉积物古DNA探秘灭绝古人类演化
编辑人员丨2023/8/5
古DNA领域首次从世界不同洞穴遗址的沉积物里提取古核基因组以揭示相关物种演化的突破性进展,标志着沉积物古DNA研究正式进入全基因组时代.近期,一种新的沉积物古核DNA富集方法成功从西班牙Estatuas洞穴沉积物里捕获多个尼安德特人的核DNA,揭示该灭绝古人类群体此前未知的人口更替的历史.沉积物古核DNA富集突破了古DNA研究依赖化石材料的限制,为深入探究远古不同人类群体在更宏大时空框架下迁徙、演化与适应的历史提供了更多可能.由此,本文将着重解读该研究带来的对尼安德特人遗传历史的新认识及其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此外还将结合人类化石DNA及其他沉积物研究所发现的灭绝古人类线粒体DNA证据,厘清尼安德特人的种群多样性及其种群间分离或替代的历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安徽东至华龙洞遗址洞穴演化与古人类活动
编辑人员丨2023/8/5
安徽东至华龙洞因发现距今约30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和大量动物化石及石制品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本文对华龙洞遗址的地质、地貌、沉积物特点及洞穴演化过程与古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分析.华龙洞地处扬子陆块区西北缘,周边呈现低山—丘陵—湖泊平原地貌景观.与华龙洞遗址密切关联的岩溶洞穴,发育在上寒武统微晶灰岩和白云质灰岩岩系内,中更新以来的地壳运动和岩溶发育是其形成的主要营力.华龙洞遗址是一处坍塌的洞穴,其发育大致经历发育初期(中更新世早期甚至更早)—稳定发育期(中更新世中期)—坍塌埋藏期(中更新世中晚期)等三个阶段,岩溶发育和洞外溪谷的侵蚀使得原始洞穴和堆积物一起在重力作用下坍塌.洞穴坍塌沉积物主要包括围岩岩块与碎屑、各种岩溶沉积物和文化遗物,胶结坚硬,不规则地埋藏于裂隙和巨石之间.古人类在遗址的活动时间处在距今约30万年前的稳定发育期,石制品和骨骼表面痕迹证据表明,华龙洞古人类具备依据不同原料的特点采取砸击法与锤击法并用的技术策略;石片边缘的使用痕迹和动物骨骼表面痕迹显示,古人类在遗址可能进行过肢解动物的行为.本研究对揭示长江下游中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演化与适应生存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