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接纳承诺疗法对粒子治疗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ACT)对粒子治疗肺癌患者癌症复发恐惧(fear of cancer recurrence,FCR)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2-6月我院肿瘤科四病房和六病房的肺癌患者74例,采用抛硬币法将六病房的3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四病房的37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基于接纳承诺治疗模型框架为指导,结合相关著作和文献分析结果形成的粒子治疗肺癌患者的ACT干预方案.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3个月FCR水平、心理灵活性和心理痛苦程度.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FCR水平、心理灵活性和心理痛苦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及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FCR水平、心理灵活性和心理痛苦程度均优于对照组,除FCR中社会家庭维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心理灵活性总分外,FCR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心理痛苦程度总分的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T能有效降低粒子治疗肺癌患者的FCR水平和心理痛苦程度,提高其心理灵活性,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介导NIS基因及金纳米颗粒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制备转染治疗基因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gr1)-钠碘同向转运体(NIS)并携带金纳米颗粒(AuNPs)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探讨Egr1对NIS表达的促进和AuNPs的辐射增敏作用。方法:采用慢病毒(Lv)-Egr1-NIS-巨细胞病毒(CMV)-绿色荧光蛋白(GFP)及Lv-Egr1-GFP颗粒对BMSCs进行基因转染,制备BMSCs-Egr1-NIS及BMSCs-Egr1-GFP(对照)。通过摄碘实验验证在不同放射性浓度碘诱导下NIS基因的表达;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MSCs吞噬AuNPs的最佳温育时间、质量浓度;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分析AuNPs对BMSCs-Egr1-NIS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摄碘实验研究BMSCs-Egr1-NIS吞噬和未吞噬AuNPs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用细胞迁移实验验证BMSCs-Egr1-NIS在吞噬和未吞噬AuNPs的情况下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体外靶向性;探索不同质量浓度AuNPs对 131I杀伤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辐射增敏作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Dunnett t检验比较多组间数据差异。 结果:成功制备转染治疗基因Egr1-NIS的BMSCs(非稳转),即BMSCs-Egr1-NIS。在辐射诱导下Egr1可以增加NIS的表达,BMSCs-Egr1-NIS较BMSCs-Egr1-GFP摄碘能力提高2.5~5倍或更高;BMSCs吞噬AuNPs的最佳温育条件是AuNPs 0.20 g/L温育24 h或者0.10 g/L温育48 h;AuNPs的细胞毒性非常低,对细胞的摄碘能力和体外靶向性没有影响;BMSCs-Egr1-NIS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具有体外靶向性;AuNPs对 131I的辐射增敏实验示,各 131I杀伤组与无 131I的空白对照组活细胞染色吸光度( A) 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0.670, P<0.01),AuNPs质量浓度为0.20和0.40 g/L的实验组 131I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作用高于0 g/L组, A570 nm值分别为0.87±0.05、0.41±0.07和1.39±0.11(均 P<0.01)。 结论:BMSCs可转染治疗基因Egr1-NIS并携带AuNPs,作为靶向乳腺癌的载体,在放射性碘的作用下增强NIS基因表达,同时AuNPs可作为 131I治疗的辐射增敏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纳米流式检测技术在细胞外囊泡临床诊疗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细胞外囊泡(EV)是细胞分泌的极具异质性的纳米小囊泡,携带着来源于母细胞的各种生物活性分子,广泛分布于各种体液中,近年来在液体活检和疾病治疗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传统流式细胞仪难以检测粒径小于300 nm的EV。基于瑞利散射和鞘流单分子荧光检测技术研发成功的纳米流式检测技术(nFCM)将EV的检测下限推进至40 nm,通过单粒子水平的多参数同时检测,可实现粒径、颗粒浓度和多种生化性状的同时分析,并可应用于EV临床诊疗研究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77Lu-FA-DOTA-PEG-PLGA靶向可降解纳米粒子腹腔灌注治疗小鼠卵巢癌伴腹膜转移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放射性核素 177Lu标记的叶酸-二乙烯三胺五乙酸-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 177Lu-FA-DOTA-PEG-PLGA)纳米粒子的体内靶向分布,评价腹腔灌注纳米粒子治疗小鼠卵巢癌腹膜转移瘤及腹水疗效。 方法:制备 177Lu-FA-DOTA-PEG-PLGA纳米粒子,向人卵巢癌移植瘤荷瘤小鼠尾静脉注射纳米粒子后4、24、72 h和7 d,行微型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仪(micro-SPECT/CT)显像,观察纳米粒子体内分布情况。将12只人卵巢癌腹腔转移瘤裸鼠模型按随机抽签法分为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化疗组(顺铂3 mg/kg,2次/周)和粒子组( 177Lu-FA-DOTA-PEG-PLGA粒子18.5 MBq),每组4只,腹腔灌注给药。7 d后行活体荧光成像评价腹腔肿瘤生长情况,计算相对抑瘤率,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肿瘤Ki67增殖活性,比较治疗后各组腹水体积。 结果:micro-SPECT/CT显像显示,移植瘤放射性浓聚,24 h肿瘤肌肉摄取比值(T/M)最高,为2.81±0.49。活体荧光成像显示,腹腔给药治疗后,粒子组、化疗组和阴性对照组的腹腔肿瘤荧光强度分别为(1.45±0.19)×10 10、(2.21±0.36)×10 10和(2.63±0.79)×10 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09, P=0.029);粒子组和化疗组的相对肿瘤抑制率(TGI)分别为35.6%和18.6%。粒子组和化疗组的肿瘤细胞凋亡率(AI)均高于阴性对照组( F=9.96, P=0.009),粒子组和化疗组的Ki67指数均低于阴性对照组( F=9.93, P=0.013),粒子组和化疗组腹水体积均小于阴性对照组( F=13.43, P=0.006)。 结论:177Lu-FA-DOTA-PEG-PLGA纳米粒子可行小鼠卵巢癌靶向显像,腹腔灌注后局部滞留和降解吸收,抑制卵巢癌腹膜转移瘤和腹水生长,为晚期卵巢癌伴腹膜转移患者诊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纳米磁颗粒Fe 3O 4@BSA@SeCyc2@FA用于海拉细胞的磁热和放疗增敏协同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构筑具有良好靶向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新型磁性复合纳米颗粒,验证其对海拉(HeLa)细胞的磁热和放疗增敏协同作用效果。方法:使用牛血清白蛋白(BSA)修饰四氧化三铁(Fe 3O 4)纳米颗粒作为载体,利用碳二亚胺法将L-硒代胱氨酸(SeCyc2)和叶酸(FA)在BSA表面进行偶联,合成磁性复合纳米颗粒Fe 3O 4@BSA@SeCyc2@FA,并对其进行表征。通过评估颗粒的磁热特性,分析HeLa细胞对颗粒的内化作用及使用CellTiter和活性氧(ROS)试剂盒分别对不同实验组的细胞活力和ROS产生量进行检测,以此来评价在磁热联合高能X射线作用下,Fe 3O 4@BSA@SeCyc2@FA纳米颗粒对HeLa细胞的抑制或杀伤效果。 结果:Fe 3O 4@BSA@SeCyc2@FA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为(19.31±4.84)nm,Zeta电位为-25.4 mV(pH=7),其具备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为后续生物实验奠定基础。通过BSA和FA特征吸收峰并结合纳米颗粒Se元素的含量为10.89 μM,证实L-硒代胱氨酸和叶酸已经成功修饰在复合纳米颗粒表面。所制备颗粒的饱和磁化强度为47.2 emu/g,在518 kHz/16 kAm -1交变磁场作用下,其比吸收率(SAR)为125.4 W/g,可在15 min内升温可达7 ℃,这表明该颗粒具有良好的发热特性。在0~200 μg/ml浓度范围内,颗粒对HUVECs无明显毒性,但HeLa细胞对颗粒内化作用明显,并表现出一定的活力抑制敏感性。在磁热疗联合高能X射线后,HeLa细胞活力明显降低至54.7%,细胞内ROS的生成量较对照组增加了108.2%,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纳米颗粒明显增强了HeLa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磁热联合放疗协同作用对其抑制和杀伤更为有效。 结论:构筑的新型功能化磁性复合纳米颗粒具有作为一种协同磁热和放疗增敏作用纳米系统的潜力,其能够克服单一治疗模式的诸多不足,将为今后体内肿瘤综合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负载银纳米颗粒小球藻的明胶/聚乙二醇水凝胶的性能及其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愈合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负载银纳米颗粒(AgNP)小球藻的明胶/聚乙二醇水凝胶(以下简称复合水凝胶)的性能及其对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愈合的作用。方法:该研究为实验研究。制备单纯明胶/聚乙二醇水凝胶(以下简称单纯水凝胶)和复合水凝胶,大体观察2种水凝胶分别在55、37 ℃以及808 nm近红外光照射下的外观和可注射性;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2种水凝胶在室温下的拉应力-应变性能、压应力-应变性能以及复合水凝胶在80%最大压应力下的循环压应力-应变性能。分别于磷酸盐缓冲液(PBS)、单纯水凝胶和复合水凝胶中滴加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菌菌液。取部分滴加了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菌菌液的复合水凝胶,予近红外光照射5 min。将各样品孵育6 h后,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检测并计算2种细菌培养24 h的死亡率(样本数为5)。取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名6岁健康男童包皮环切术后废弃包皮组织,采用酶解法提取分离原代人成纤维细胞(HFb),常规培养至第3~6代,用于后续细胞实验。制备终质量浓度分别为100.0、50.0、25.0、12.5、0 mg/mL的复合水凝胶浸提液,用其培养HFb,培养24 h后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样本数为3。取20只6~8周龄雌性C57BL/6J小鼠,在每只鼠背部制作1个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在创面上涂抹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进行感染。将感染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水凝胶组、复合水凝胶组、联合处理组,每组5只小鼠,分别采用PBS、单纯水凝胶、复合水凝胶、复合水凝胶+光照(用波长808 nm近红外光照射5 min)处理其创面。于伤后0(首次处理创面后即刻)、3、7、14 d,大体观察各组小鼠创面渗出及愈合情况并计算伤后7、14 d的创面愈合率,样本数为5。伤后14 d,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小鼠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单纯水凝胶和复合水凝胶在55 ℃时均为溶液状态,降温到37 ℃后均呈凝胶态;近红外光照射2种水凝胶后,仅复合水凝胶升温,可再次回到溶液状态,即具有可注射性。复合水凝胶的最大拉应力可达301.42 kPa,对应的应变为87.19%;最大压应力可达413.79 kPa,对应的应变为91.67%,均与单纯水凝胶的拉伸和压缩性能相近。复合水凝胶经过10次压缩循环后,其最大压应力仍可达第1次压应力的84.1%。培养24 h,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单纯水凝胶处理后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经PBS处理后( P<0.05);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仅经复合水凝胶处理后的死亡率均明显高于经单纯水凝胶处理后( P<0.05);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经复合水凝胶+光照处理后的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仅经复合水凝胶处理后( P<0.05)。培养24 h,与用终质量浓度0 mg/mL复合水凝胶浸提液培养相比,用终质量浓度25.0、50.0 mg/mL复合水凝胶浸提液培养的HFb的增殖活力均明显增强( P<0.05),用终质量浓度100.0 mg/mL复合水凝胶浸提液培养的HFb的增殖活力明显减弱( P<0.05)。伤后0、3 d,空白对照组、单纯水凝胶组小鼠创面中的脓性分泌物均较多,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中仅有少量渗出液,而联合处理组小鼠创面中未见明显感染。伤后7、14 d,单纯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水凝胶组( P<0.05),联合处理组小鼠创面愈合率均明显高于复合水凝胶组( P<0.05)。伤后14 d,空白对照组小鼠创面有较多的炎症细胞浸润、未见新生的上皮层;单纯水凝胶组小鼠创面中新生上皮长度短,且存在少量炎症细胞;复合水凝胶组小鼠创面中有连续的新生上皮形成,以及大量未成熟的肉芽组织;联合处理组小鼠创面有连续的新生上皮形成,未成熟肉芽组织较少。 结论:制备的复合水凝胶具有良好的温敏性、光热性和可注射性,以及良好的机械性能、抗菌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可促进小鼠全层皮肤缺损感染创面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放射性 125I粒子在泡型包虫病治疗中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放射性 125I粒子对Sprague Dawley(SD)大鼠肝泡型包虫以及裸鼠皮下泡型包虫的影响。 方法:20只裸鼠,体质量20~24 g,10周龄,皮下种植多房棘球蚴原头节后分组干预。将接种成功的16只裸鼠分为实验组( n=8)、穿刺组( n=4)和模型组( n=4)。模型组无任何干预,穿刺组仅粒子穿刺针穿刺。实验组瘤体植入 125I粒子。14只无特定病原体雄性SD大鼠,体质量280~ 320 g,12周龄,建立肝泡球蚴病模型。随后分为干预组( n=10)和对照组( n=4)。干预组病灶植入 125I粒子。对照组仅开腹和关腹。两种模型动物均在干预45 d后处死。测定裸鼠瘤体大小变化。分别观察各组病灶泡型棘球蚴原头节活性和病理变化。 结果:干预第22、30、40天,实验组瘤体最大直径(10.7±5.2)mm、(10.9±5.0)mm、(8.5±4.3)mm,小于穿刺组(24.5±4.4)mm、(25.4±4.1)mm、(31.4±2.8)mm和模型组(22.5±7.3)mm、(25.0±5.4)mm、(26.7±6.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实验组病灶中的原头节数量、活性低于穿刺组和模型组。光镜下,实验组泡型棘球蚴育囊及虫体结构明显被破坏,穿刺组和模型组泡型棘球蚴育囊的角质层和生发层结构清晰,含多个结构完整原头节。干预组与对照组SD大鼠的病理改变与裸鼠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放射性 125I粒子对泡球蚴原头节具有杀伤作用进而抑制泡型包虫病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诱导多能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肺泡巨噬细胞焦亡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人诱导多能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iMSC-Exos)对肺泡巨噬细胞(AM)焦亡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旋转超滤法提取人诱导多能间充质干细胞(iMSC)培养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并利用透射电镜、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高分辨率可调电阻脉冲对提取的外泌体进行鉴定。体外培养大鼠AM细胞株NR8383,取对数生长期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在AM上清液中加入等量磷酸盐缓冲液(PBS);脂多糖/三磷酸腺苷(LPS/ATP)组AM经500 μg/L的LPS刺激23 h后再加入5 mmol/L的ATP刺激1 h诱导细胞焦亡;iMSC-Exos组将100 mg/L iMSC-Exos与NR8383细胞共孵育3 h后再给予LPS和ATP刺激。采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和乳酸脱氢酶(LDH)分析检测细胞毒活性;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凋亡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表达;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M释放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途径及焦亡相关蛋白消皮素D(GSDMD)表达。结果:提取的外泌体经透射电镜观察为圆形囊泡,Western blotting显示外泌体标志物CD63、CD9呈阳性表达,高分辨率可调电阻脉冲检测显示粒子平均直径130 nm,提示外泌体提取成功,能被AM吞噬。与对照组相比,LPS和ATP刺激后,细胞活性下降〔(0.56±0.05)%比(1.06±0.07)%, P<0.01〕,坏死物质LDH释放增加(U/L:1 218.86±22.73比188.30±1.61, P<0.01),炎性因子分泌增加〔IL-1β(ng/L):958.91±32.78比194.63±5.14,IL-18(ng/L):870.89±21.86比288.85±24.48,均 P<0.01〕,细胞凋亡率〔(55.35±6.19)%比(12.01±1.32)%, P<0.01〕及caspase-1表达均升高(荧光强度:41.06±3.65比2.80±0.54, P<0.01),提示LPS联合ATP可成功诱导细胞焦亡。与LPS/ATP组相比,给予iMSC-Exos预处理后,AM活性增加〔(0.81±0.05)%比(0.56±0.05)%, P<0.01〕,LDH释放减少(U/L:535.05±42.55比1 218.86±22.73, P<0.01),炎性因子分泌减少〔IL-1β(ng/L):381.82±19.50比958.91±32.78,IL-18(ng/L):533.77±31.54比870.89±21.86,均 P<0.01〕,细胞凋亡率〔(19.74±2.96)%比(55.35±6.19)%, P<0.01〕和caspase-1表达均下降(荧光强度:12.16±1.31比41.06±3.65, P<0.01),同时NLRP3炎症小体途径及焦亡相关蛋白GSDMD表达水平受到显著抑制〔NLRP3蛋白(NLRP3/β-actin):0.62±0.06比1.89±0.11,活化的caspase-1蛋白(cleaved caspase-1/β-actin):0.42±0.07比1.22±0.17,GSDMD蛋白(GSDMD/β-actin):0.57±0.05比1.22±0.05,均 P<0.01〕。 结论:iMSC-Exos抑制了LPS/ATP诱导的AM焦亡和炎性因子表达,可能与靶向抑制NLRP3炎症小体途径有关,提示iMSC-Exos能抑制AM焦亡,发挥抗炎效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脓毒症患者循环外泌体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循环外泌体(EXO)对T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超速离心法获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0例脓毒症患者血浆EXO后,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子跟踪分析(NTA)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EXO标志物鉴定EXO的特征。从5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使用磁珠分选原代T细胞并体外扩增。用不同剂量(0、1、2.5、5、10 mg/L)脓毒症患者循环EXO干预T细胞24 h后,使用细胞增殖与毒性检测试剂盒(CCK-8)检测T细胞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活化指标CD69和CD25的表达,进一步评估CD4 + T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D-1)表达和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等免疫抑制指标。 结果:鉴定结果证实成功从脓毒症患者血浆中提取出EXO,脓毒症患者循环EXO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mg/L:48.78±5.14比22.18±2.25, P<0.01)。5 mg/L脓毒症患者血浆EXO干预原代T细胞24 h后,T细胞活性开始出现抑制〔(85.84±0.56)%比(100.00±0.00)%, P<0.05〕;随着剂量增加,10 mg/L EXO干预T细胞24 h后,细胞活性被明显抑制〔(72.44±2.36)%比(100.00±0.00)%, P<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脓毒症患者血浆EXO干预T细胞后,早期活化指标CD69表达显著减少〔(52.87±1.29)%比(67.13±3.56)%, P<0.05〕,同时伴随着T细胞中PD-1表达上调〔(57.73±3.06)%比(32.07±0.22)%, P<0.01〕和Treg比例增加〔(54.67±1.19)%比(24.60±3.51)%, P<0.01〕,但晚期活化指标CD25表达保持稳定〔(84.77±3.44)%比(85.93±2.32)%, P>0.05〕。 结论:脓毒症患者循环EXO引起T细胞功能障碍,其可能是导致脓毒症免疫抑制的新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子痫前期中的实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子痫前期是妊娠期常见并发症,严重威胁母婴健康,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derived exosomes,MSC-exos)是纳米级别微粒子,携带有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是细胞间通讯的媒介。MSC-exos可参与免疫调节、促进细胞增殖与迁移、促进血管生成等多种重要生理过程,在组织修复和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MSC-exos在治疗缺血性疾病、免疫功能障碍、炎性疾病等领域已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从MSC-exos的生物学功能出发,针对子痫前期重要发病机制如滋养细胞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母胎界面免疫失衡及氧化应激,阐述其治疗子痫前期的可行性,并归纳了近年来MSC-exos治疗子痫前期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最后总结展望了MSC-exos作为一种新型无细胞治疗策略的优势与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