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介导NIS基因及金纳米颗粒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备转染治疗基因早期生长反应蛋白1(Egr1)-钠碘同向转运体(NIS)并携带金纳米颗粒(AuNPs)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探讨Egr1对NIS表达的促进和AuNPs的辐射增敏作用。方法:采用慢病毒(Lv)-Egr1-NIS-巨细胞病毒(CMV)-绿色荧光蛋白(GFP)及Lv-Egr1-GFP颗粒对BMSCs进行基因转染,制备BMSCs-Egr1-NIS及BMSCs-Egr1-GFP(对照)。通过摄碘实验验证在不同放射性浓度碘诱导下NIS基因的表达;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BMSCs吞噬AuNPs的最佳温育时间、质量浓度;进行细胞毒性实验,分析AuNPs对BMSCs-Egr1-NIS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摄碘实验研究BMSCs-Egr1-NIS吞噬和未吞噬AuNPs对基因表达的影响;用细胞迁移实验验证BMSCs-Egr1-NIS在吞噬和未吞噬AuNPs的情况下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体外靶向性;探索不同质量浓度AuNPs对 131I杀伤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辐射增敏作用。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Dunnett t检验比较多组间数据差异。 结果:成功制备转染治疗基因Egr1-NIS的BMSCs(非稳转),即BMSCs-Egr1-NIS。在辐射诱导下Egr1可以增加NIS的表达,BMSCs-Egr1-NIS较BMSCs-Egr1-GFP摄碘能力提高2.5~5倍或更高;BMSCs吞噬AuNPs的最佳温育条件是AuNPs 0.20 g/L温育24 h或者0.10 g/L温育48 h;AuNPs的细胞毒性非常低,对细胞的摄碘能力和体外靶向性没有影响;BMSCs-Egr1-NIS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具有体外靶向性;AuNPs对 131I的辐射增敏实验示,各 131I杀伤组与无 131I的空白对照组活细胞染色吸光度( A) 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0.670, P<0.01),AuNPs质量浓度为0.20和0.40 g/L的实验组 131I对MDA-MB-231细胞的杀伤作用高于0 g/L组, A570 nm值分别为0.87±0.05、0.41±0.07和1.39±0.11(均 P<0.01)。 结论:BMSCs可转染治疗基因Egr1-NIS并携带AuNPs,作为靶向乳腺癌的载体,在放射性碘的作用下增强NIS基因表达,同时AuNPs可作为 131I治疗的辐射增敏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8(FGF18)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成骨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长骨提取BMSCs,用含不同浓度FGF18的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基培养,采用细胞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设定空白对照组,碱性磷酸酶(ALP)染色、茜素红染色和ALP活性检测评估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核心结合蛋白因子2(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和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基因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相关蛋白(Runx2、COLⅠ、OCN)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相关蛋白[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磷酸化(p)-ERK1/2、p38、p-p38]的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CCK结果显示,FGF18对BMSCs的促增殖效应随浓度升高和时间延长而递增。干预7 d和14 d后,FGF18组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的着色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LP活性随FGF18浓度升高和时间延长而递增。干预3 d时,FGF18组Runx2、BMP4基因的mRNA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91±0.327比1.103±0.331,2.115±0.403比1.134±0.327, t=2.933、3.274, P<0.05)。干预7 d时,FGF18组Runx2、BMP4和COLⅠ基因的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52±0.525比1.903±0.451,5.115±0.633比1.734±0.527,4.451±0.553比1.525±0.483, t=9.883、7.110、6.902, P<0.05)。干预3 d和7 d时,FGF18组Runx2、COLⅠ、p-ERK1/2和p-p38蛋白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unx2为0.927±0.108比0.647±0.087,1.257±0.188比0.825±0.103, t=3.497、3.490, P<0.05;COLⅠ为0.538±0.062比0.405±0.047,0.729±0.106比0.513±0.074, t=2.961、2.894, P<0.05;p-ERK1/2为0.908±0.113比0.614±0.072,0.968±0.142比0.686±0.086, t=3.800、2.942, P<0.05;p-p38为1.203±0.194比0.826±0.082,1.135±0.186比0.803±0.076, t=3.100、2.862, P<0.05)。 结论:FGF18可以通过MAPK信号通路来实现对BMSCs细胞增殖以及早期成骨分化的调控,且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分化的生物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恶性脑肿瘤缺失蛋白1在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大鼠中的表达和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恶性脑肿瘤缺失蛋白1(DMBT1)在脓毒症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中的表达及其与ARDS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关系。方法:取4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和ARDS模型组,两组再根据术后6、12、24 h分为3个亚组,每个亚组8只。Sham组单纯开腹暴露盲肠;ARDS模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脓毒症致ARDS模型。分别于术后6、12、24 h观察大鼠的一般表现;取大鼠腹主动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DMBT1、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IL-6、IL-10)水平。取肺组织,测定肺湿/干质量(W/D)比值;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同时进行肺组织损伤评分;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DMBT1蛋白在肺组织中的表达。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血清DMBT1与SP-D、VEGF、IL-6、IL-10及肺组织损伤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RDS模型组大鼠术后出现明显病态表现,光镜下可见肺泡结构破坏、炎症细胞浸润、肺泡出血等,术后12 h起肺组织损伤评分较Sham组明显升高(分:3.35±0.13比1.16±0.07, P<0.05),且肺W/D比值较Sham组明显增加(5.36±0.44比4.38±0.35, P<0.05),存在肺水肿,提示脓毒症致ARDS模型制备成功。ELISA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ARDS模型组大鼠血清DMBT1、SP-D、VEGF、IL-6水平均随时间延长呈逐渐升高趋势,IL-10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与Sham组比较,ARDS模型组血清及肺组织DMBT1的蛋白表达于术后6 h起即明显升高〔血清(ng/L):231.96±19.17比187.44±10.19,肺组织(DMBT1/β-actin):2.05±0.19比0.93±0.25,均 P<0.05〕,而血清SP-D、VEGF、IL-6、IL-10水平则于术后12 h起明显升高〔SP-D(ng/L):73.35±8.05比43.28±5.77,VEGF(ng/L):89.85±8.47比43.19±5.11,IL-6(ng/L):36.01±2.48比17.49±1.77,IL-10(ng/L):84.55±8.41比39.83±5.02,均 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RDS模型组大鼠术后12 h和24 h血清DMBT1与血清SP-D、VEGF、IL-6、IL-10及肺损伤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12 h: r值分别为0.946、0.942、0.931、0.936、0.748,24 h: r值分别为0.892、0.945、0.951、0.918、0.973,均 P<0.05)。 结论:DMBT1可能通过影响肺泡上皮细胞、肺泡毛细血管和炎症反应成为ARDS的一种新型早期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ZH2调控卵巢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 探讨组蛋白甲基化转移酶Zeste同源物增强子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调控卵巢癌(ovarian cancer,OC)生物学行为的机制,为寻找OC治疗的新靶点提供实验支持.方法 采用EZH2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ed RNA,siRNA)在不同OC细胞系中敲减EZH2,并使用qRT-PCR、Western blot分析干扰siEZH2 mRNA和蛋白质的效率.进一步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试验、Transwell试验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EZH2后对OC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和凋亡水平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干扰EZH2后,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early growth response 1,EGR1)和H3K27me3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EZH2调控OC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机制.结果 转染siEZH2后,OC细胞系中EZH2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2780细胞中EZH2蛋白的表达水平亦明显下调(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EGR1以及H3K27me3蛋白水平出现了不同程度地降低.转染siEZH2-1后,转染组A2780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细胞划痕试验和Transwell试验结果显示,转染siEZH2-1后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减弱(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转染siEZH2-1后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增强(P<0.05).结论 EZH2在OC细胞系中高表达,并促进A2780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抗凋亡.但EZH2并非通过其H3K27me3转移酶功能调控EGR1的表达而调控影响OC的生物学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EGR3通过抑制PRMT1/p-STAT3通路减轻肥胖相关性肾病足细胞炎症损伤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肥胖会导致肥胖相关性肾病(obesity related glomerulopathy,ORG),但其发病机制并不明确.本研究拟检测早期生长反应蛋白3(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 3,EGR3)在ORG患者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肾皮质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EGR3抑制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诱导的人足细胞炎症损伤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肾损害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ORG患者(n=6)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的肾皮质组织(n=10).使用150 μmol/L PA干预人和小鼠足细胞48 h;人足细胞中分别过表达或沉默EGR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和IL-1β的含量;real-time RT-PCR检测EGR3、足细胞分子标志 NPHS1(nephrosis 1)、NPHS2(nephrosis 2)、足糖萼蛋白(podocalyxin,PODXL)、平足蛋白(podoplanin,PDPN)mRNA的表达;RNA-seq检测人足细胞过表达EGR3并150 μmol/L PA干预后与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EGR3可能的相互作用蛋白质,并与RNA-seq的结果取交集;Co-IP验证EGR3与蛋白精氨酸甲基转移酶1(protein arginine methyltransferases 1,PRMT1)的相互作用;沉默EGR3和PRMT1抑制剂干预后检测PA诱导的足细胞培养液中IL-6和IL-1β的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分别过表达或沉默EGR3后磷酸化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phosphorylated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p-STAT3)的蛋白质表达.结果:EGR3在ORG患者和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肾皮质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上调(均P<0.01),150 μmol/L PA干预人和小鼠足细胞48 h后显著上调2种细胞EGR3的表达(均P<0.05).人足细胞过表达或沉默EGR3分别抑制或促进PA干预后细胞培养液中IL-6和IL-1β的分泌,并分别上调或下调NPHS1、PODXL、NPHS2及PDPN的表达(均P<0.05).RNA-seq结果显示共有988个DEGs,Co-IP+LC-MS共发现238个可能与EGR3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且Co-IP证实PRMT1为EGR3的相互作用蛋白质.PRMT1抑制剂能部分减少人足细胞沉默EGR3后PA诱导的IL-6及IL-1β的分泌(均P<0.05);此外,过表达或沉默EGR3负调控PRMT1及p-STAT3的表达.结论:EGR3可能通过抑制PRMT1/p-STAT3通路减轻ORG足细胞炎症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上调早期生长反应因子1表达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早期生长反应因子 1(EGR1)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上调对膀胱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膀胱癌细胞系J82、UM-UC-3、T24 和人正常膀胱上皮细胞SV-HUC中EGR1 mRNA的表达水平.以T24 细胞为研究对象,分为空白组(未进行任何处理)、NC组(转染negative control)和EGR1 组(转染EGR1).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用划痕实验法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神经钙黏附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膀胱癌 J82、UM-UC-3、T24、SV-HUC 细胞中 EGR1 mRNA 表达量分别为0.58±0.10、0.76±0.13、0.39±0.02 和 1.00±0.07;与SV-HUC细胞相比,膀胱癌J82、UM-UC-3 和T24 细胞的EGR1 mRNA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EGR1 组、NC 组和空白组的细胞增殖活力分别为(70.38±4.69)%、(92.14±5.10)%和(90.30±3.05)%,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0.83±4.21)%、(12.39±2.01)%和(10.07±1.20)%,迁移率分别为(30.80±3.76)%、(92.34±4.60)%和(90.76±4.53)%,N-Cadherin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15±0.03、0.30±0.02 和 0.27±0.02,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19±0.02、0.46±0.05 和 0.47±0.04,MMP-9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13±0.01、0.35±0.02 和 0.37±0.05.EGR1 组的上述指标与空白组和N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EGR1 表达上调可以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其机制可能与降低N-Cadherin、Vimentin和MMP-9 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红芪多糖对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研究红芪多糖(HPS)对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调控作用及防护效应机制.方法 用高糖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90 mg·kg-1羟苯磺酸钙灌胃治疗)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50、100、200 mg·kg-1 HPS灌胃治疗).于造模前、干预前、干预后每2 周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及体质量水平,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视网膜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大鼠视网膜GFAP、VE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 干预过程中,正常组与模型组FBG水平总体稳定,其余组呈下降趋势,模型组FB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正常组体质量水平持续上升,干预4 周后模型组体质量水平持续下降,阳性对照组与实验组体质量水平明显上升.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实验组的GFAP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0.08±0.02、1.92±0.06、0.20±0.01、0.88±0.09、0.73±0.02 和 0.58±0.01,VEGF 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07±0.01、1.34±0.03、0.30±0.01、1.05±0.01、0.92±0.01 和0.95±0.01,GFAP mRNA 表达水平分别为 1.01±0.17、3.09±0.18、1.63±0.14、2.80±0.07、1.88±0.14 和 1.75±0.10,VEGF mRNA 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6、2.37±0.17、1.42±0.03、2.25±0.08、1.94±0.14 和1.77±0.11.模型组的上述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阳性对照组和中、高剂量实验组的上述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红芪多糖可以通过调控血糖、体质量水平,抑制GFAP、VEGF的表达,阻止新生血管生成,改善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病理损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循环肿瘤DNA在胃癌诊疗中的应用进展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3/9/23
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预后较差.因此,寻找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的生物标志物以协助诊断、指导治疗和预判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是肿瘤细胞释放到血浆中的游离DNA片段,携带肿瘤相关的特异性基因特征和表观遗传学改变.与传统的组织活检相比,ctDNA具有许多优势,它可以利用微创获取的血液样本捕获肿瘤基因组图谱、克服肿瘤异质性并动态监测治疗反应、预测复发风险.在早期诊断方面,研究者将外周血ctDNA突变与蛋白质标志物相结合研发出名为CancerSEEK的检测方法,在胃癌、食管癌及胰腺癌早期诊断的敏感度超过69%.另一项研究则利用153个游离DNA甲基化位点进行联合检测,对Ⅰ、Ⅱ、Ⅲ期胃癌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44%、59%和78%,特异度为92%.在指导治疗方面,ctDNA检测有助于筛选可能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FGFR2)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靶向治疗中获益的胃癌患者.此外,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已成为晚期胃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ctDNA检测能够对微卫星状态、肿瘤突变负荷和EB病毒相关胃癌进行评估,从而预测免疫治疗的效果,而特定基因如TGFBR2、RHOA和PREX2突变则提示免疫治疗效果不佳.对接受新辅助化疗或姑息性化疗的胃癌患者,化疗期间ctDNA拷贝数不稳定性、拷贝数变异和突变等位基因频率负荷的动态变化与疗效显著相关,动态监测有利于在出现影像学改变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预测复发和预后方面,已有研究发现微小残留病变(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可能是局部晚期癌症患者成功治疗后复发的主要原因,这在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的随访复查中得到证实.利用ctDNA检测胃癌术后MRD表明,在随访过程中任何时间节点的ctDNA阳性都与复发风险增加相关,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也较短,与影像学复发相比其中位提前时间为4.5~6.0个月.此外,ctDNA检测中的TP53突变、MET扩增、THBS1与TIMP-3甲基化和肿瘤进展或腹膜转移相关,预后同样较差.尽管ctDNA作为一种微创肿瘤筛查和监测生物标志物具有巨大的潜力,其在胃癌的应用中仍面临一些限制和挑战.本文就ctDNA在胃癌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标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特征是呼吸困难和肺功能呈进行性恶化,并且与不良预后相关.目前针对IPF的早期预警、鉴别诊断、治疗策略选择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均缺乏有效的客观预测指标.精准医学医疗模式强调在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的基础上,结合基因或分子机制对疾病进行精细分类,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结合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相关信息,为患者量身定制最佳治疗方案.对实施精准医疗计划的探索最初是在恶性肿瘤、囊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和糖尿病领域[1],如肺腺癌中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优先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起反应,依伐卡托对CF中特定的CFTR基因突变类型有效,这些无疑开启了肺部疾病精准化治疗的新时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比卡鲁胺联合紫杉醇对雄激素受体阳性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比卡鲁胺(BIC)联合化疗药物紫杉醇( PTX)对雄激素受体( AR)阳性的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CCK-8试剂盒观察不同浓度的BIC (0. 1、1. 0、10. 0 μmol/L)和PTX(0. 1、1. 0、10. 0、100. 0、1 000. 0、10 000. 0 nmol/L)以单药及不同联合给药方式处理后,对MDA-MB-231 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选取10 nmol/L PTX及10 nmol/L DMSO分别处理MDA-MB-231 细胞样品(各3个)72 h,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样品的相关基因表达芯片数据,采用校正t检验筛选出差异基因.结果 使用不同浓度的BIC分别处理MDA-MB-231 细胞24、48、72 h后,各组MDA-MB-231细胞增殖抑制率在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 124、8. 189、4. 139, P=0. 037、0. 004、0. 032).BIC 10. 0 μmol/L 组MDA-MB-231 细胞增殖抑制率在48 h 最高,为(12. 9 ± 5. 5)% .不同浓度的PTX分别处理MDA-MB-231 细胞24、48、72 h后,不同浓度组MDA-MB-231 细胞增殖抑制率在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 407、47. 432、14. 907, P均<0. 001). PTX在48 h时对MDA-MB-231 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5 380. 0 nmol/L. 5 000. 0 nmol/L PTX单药或联合不同浓度(0. 1、1. 0、10. 0 μmol/L)的BIC同时处理MDA-MB-231细胞48 h后,5 000. 0 nmol/L PTX单药处理组与3个实验组中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53. 2±2. 7)% 、(53. 2±3. 1)% 、(51. 7±3. 4)% 、(51. 0±2. 3)%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 831,P=0. 492).采用5 000. 0 nmol/L PTX和10. 0 μmol/L BIC以不同的序贯方式联合给药处理MDA-MB-231 细胞(PTX 24 h +BIC 24 h 组、BIC 24 h +PTX 24 h 组、PTX 48 h +BIC 24 h 组、BIC 48 h+PTX 24 h 组),并用5 000. 0 nmol/L PTX(PTX 48 h组)和10. 0 μmol/L BIC(BIC 48 h组)单药处理及同时联合给药(PTX 48 h+ BIC 48 h 组)分别处理MDA-MB-231 细胞后,各组间细胞增殖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 466,P<0. 001).其中,两两比较结果显示,PTX 24 h+BIC 24 h组细胞增殖抑制率为(72. 9±1. 9)% ,高于BIC 24 h +PTX 24 h组的(42. 9±1. 7)% (P<0. 001),PTX 48 h组的(60. 9±3. 7)% (P<0. 001)和PTX 48 h +BIC 48 h组的(60. 3±4. 1)% (P<0. 001). PTX处理组中有EGR1、FST、FOS、IL8、IL6、RPL27A及CA2 7 个基因的表达量与DMSO处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 647、10. 336、10. 098、9. 683、9. 408、9. 050、8. 001,P均<0. 050).结论 通过先PTX 再BIC 的序贯联合给药方式较单药及其他联合给药方式能够更有效抑制AR 阳性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 的增殖,两者间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