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PLUS-InVEST模型的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评估及多情景预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对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多情景预测并探究其对碳储量的影响,对于维持区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自然和人为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渭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碳储量也相应发生变化.本研究基于PLUS-InVEST模型,评估并预测了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渭河流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变化不大,土地利用变化呈现"耕地面积减少而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增加"的特点,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以及耕地、林地、草地的相互转换是渭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的主要方式.渭河流域碳储量呈上升趋势,共增加15.31x106t,碳储量高值区分布呈"东北片状-西部散点状-中南部带状",低值区分布在下游关中平原城市群.2030年4种情景下渭河流域碳储量较2020年均有所增加,经济发展情景增加最少,生态保护情景增加最多,不同情景的碳储量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上游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分布交错地带.研究结果可为渭河流域土地利用管理决策以及碳储量的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0-2022年淮河流域滕州市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筛查和随访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2010-2022年淮河流域滕州市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的初筛和随访情况,掌握筛查结果的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2年滕州市上消化道癌早诊早治项目相关数据,分别计算上消化道癌初筛和复查的检出率、早诊率和治疗率等指标.采用x2检验分析不同组间高危率、检出率、早诊率和治疗率的差异,采用趋势x2检验分析各年间筛查结果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22年滕州市共完成73 282人次上消化道癌危险因素调查,总体高危率为45.85%(33 598/73 282);23 478人次的内镜筛查和随访复查,其中初筛22 925人次,复查553人次.初筛人群上消化道癌检出率、早诊率、治疗率分别为0.64%(147/22 925)、76.87%(113/147)和74.15%(109/147),初筛人群中13年间的上消化道癌检出率、早诊率和治疗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检出率x2=2.62,P=0.106;早诊率x2=2.31,P=0.129;治疗率x2=1.07,P=0.302);复查人群检出率、早诊率、治疗率分别为4.52%(25/553)、80.00%(20/25)和60.00%(15/25),复查人群检出率显著高于初筛人群,x2=111.75,P<0.001.结论 2010-2022年淮河流域滕州市上消化道癌风险率较高,整体检出率较低,需进一步完善规范化及长效化的筛查工作机制,开展癌症防控知识普及教育,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期进一步提升项目筛查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对环境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依托国家林草局六盘山森林生态定位站,于2019年生长季(5月17日—10月12日)对香水河小流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液流进行连续观测,并同步监测气象条件与土壤环境(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分析不同天气下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的综合环境响应.结果表明:在日尺度上,华北落叶松树干液流速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液流速率大小表现为:晴天>阴天>雨天;树干液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变化趋势,在阴、雨天均呈多峰变化趋势.晴天的液流启动时间和峰值时间早于阴、雨天,持续时间多于阴、雨天.不同天气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存在明显差异,饱和水汽压差是晴天和阴天树干液流的主导因子,其贡献率分别为31.1%和27.4%,而雨天液流的主导因子为太阳辐射,贡献率为40.1%.主成分分析表明,晴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水热复合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体积含水量)、水汽蒸腾因子(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和辐射因子(太阳辐射);阴、雨天树干液流的综合影响因子为蒸腾驱动因子(相对湿度、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综合热量因子(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因子(土壤体积含水量).晴天液流分别滞后于水热复合因子、水汽蒸腾因子和辐射因子110、80和70 min到达峰值;阴天和雨天液流分别提前于蒸腾驱动因子、综合热量因子和土壤水分因子10、20、30 min和140、60、150 min到达峰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侧支循环与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和转归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侧支循环与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和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弥散加权成像将梗死模式分为穿支模式、流域模式、分水岭模式和混合模式。在发病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转归,0~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共纳入89例患者,侧支循环良好50例(56.2%),侧支循环不良39例(43.8%)。梗死分布模式:穿支模式22例(24.7%),流域模式26例(29.2%),分水岭模式17例(19.1%),混合模式24例(30.0%)。穿支模式组、流域模式组、分水岭模式组和混合模式组侧支循环良好患者构成比分别为81.8%、65.4%、29.4%和41.7%,穿支模式组更多见侧支循环良好,分水岭模式组更多见侧支循环不良。发病后90 d时转归良好53例(59.6%),转归不良36例(40.4%)。转归良好组基线高半胱氨酸显著低于转归不良组[(17.91±4.62)μmol/L对(20.35±4.67)μmol/L; t=2.436, P=0.017],而侧支循环良好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转归不良组(73.6%对30.6%; χ2=16.124, P<0.001)。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半胱氨酸水平较高为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174,95%置信区间1.061~1.298; P=0.002),而侧支循环良好为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095,95%置信区间0.038~0.239; P<0.001)。 结论:穿支模式患者更多见侧支循环良好,分水岭模式更多见侧支循环不良。侧支循环良好与伴前循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临床转归良好独立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下穿刺正染技术在解剖性后上肝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解剖性后上肝段切除术一直是腹腔镜肝切除术中难度较大的手术方式,如何准确判断肝段之间的界面,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域解剖性肝切除术是精准肝脏外科时代的新要求。门静脉穿刺荧光正染技术能有效解决此问题,其在解剖性后上肝段切除术中具有一系列优点,但同时也具有技术要求。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能够直观显示肝段流域的立体范围,是一种更精准的导航模式,有助于肝脏外科医师对后上肝段范围的识别,从而更加安全、规范地开展手术。笔者查阅相关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探讨腹腔镜下穿刺正染技术在解剖性后上肝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梅师方》佚文考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梅师方》是亡佚医方书,其书名出自《证类本草·所出经史方书》,《证类本草》保留其佚文117条。除《证类本草》外,共50种医书明确引用《梅师方》部分佚文。其中38种医书未超出《证类本草》引《梅师方》佚文范围,12种医书所引《梅师方》佚文为《证类本草》所未载,以此推测《梅师方》在1552—1578年间的长江流域有可能还存世。就《梅师方》现存的佚文而言,其内容与《肘后备急方》有学术渊源的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吲哚菁绿荧光引导下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引导下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到2022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术中使用ICG荧光引导下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的7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资料。男性53例,女性19例,年龄(55.5±12.9)岁(范围:42.6~68.4岁)。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为A级。其中接受超选择性经肝动脉荧光正染13例(动脉正染组),接受门静脉反染43例(门静脉反染组),接受门静脉穿刺正染16例(门静脉正染组)。三组间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分类资料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手术均达到根治性切除。动脉正染组、门静脉反染组、门静脉正染组的肿瘤最大径[ M(IQR)]分别为2.5(2.4)cm、3.0(2.5)cm、3.0(2.4)cm,距肿瘤最小切缘分别为1.1(1.1)cm、1.0(1.0)cm、1.1(1.6)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364、0.878)。动脉正染组、门静脉反染组、门静脉正染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48±93)min、(277±112)min、(295±116)min,出血量分别为80(150)ml、200(350)ml、100(150)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134、0.743)。所有病例术中均未输血,均未中转开腹。动脉染色组术后第1、2天的ALT水平较门静脉反染组高[(559±398)IU/L比307(257)IU/L, q=235.5, P=0.004;(611±389)IU/L比(331±242)IU/L, q=265.2, P=0.002]。门静脉正染组和反染组均有1例发生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Ⅲ级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2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均降至正常范围内。 结论:经动脉流域或门静脉流域进行ICG荧光引导的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较为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三维可视化联合吲哚菁绿荧光影像实时导航在腹腔镜右肝精准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于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22例行右肝解剖性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肝脏三维重建及流域分析,确定目标肝蒂;术中结合腔镜超声、比对三维重建图像、在荧光腔镜导航下行右肝精准肝叶或肝段切除。22例患者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2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中位数为8.5 d。术后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经胸腔穿刺置管引流后好转,无胆漏、腹腔感染、出血等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本研究表明三维可视化联合吲哚菁绿荧光影像实时导航用于腹腔镜右肝精准解剖性肝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四川省2004-2018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2004-2018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钩体病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和11个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地图绘制,采用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描述钩体病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2004-2018年四川省报告钩体病发病2 834例,死亡41例,发病率0.23/10万,死亡率0.003/10万,发病趋势波动向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底,较水稻收割时间晚1~2周。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05∶1;发病率较高的为50~65岁组。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75%(2 345/2 834);其次为学生,占12.74%(361/2 834),但2011年后学生病例报告极少。高发地区在南部长江流域沿岸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县)、沐川县等和东部嘉陵江流域仪陇县之间不断交替。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发现2个高发聚集区域( P<0.001)。11个监测点2004-2018年平均鼠密度为5.44%(14 351/263 767);主要野外鼠种有四川短尾鼩(占69.07%)、黑线姬鼠(占12.73%)等;其中黑线姬鼠密度介于4.60%~0.19%之间,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年达最低水平。鼠肾标本培养钩体阳性率的各年度间也呈下降态势。2007-2018年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52%(3 271/13 339),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近年未出现菌群的更替。 结论:2004-2018年四川省钩体病发病水平极低,季节特征符合稻田型流行特征,人群以老年农民为主;高发地区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周边互相交替。黑线姬鼠密度和带菌率均较低;主要流行菌群持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门静脉流域解剖性肝切除治疗肝细胞癌的理论与技术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解剖性肝切除旨在对荷瘤门静脉流域进行系统性切除,以提高肝细胞癌手术疗效,但由于传统理论和临床实践存在偏差,其肿瘤学疗效尚存争议。门静脉流域解剖性肝切除(PT-AR)基于真实门静脉流域分析进行手术规划,以荧光染色引导荷瘤门静脉流域切除同时,显露代表性流域间静脉,实现完整切除荷瘤门静脉流域同时可保证剩余肝脏完整功能。PT-AR基于经典解剖性肝切除核心理论,从技术层面修正经典解剖性肝切除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偏差,有望更好实现肝细胞癌肿瘤学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