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浙江省人群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和宿主动物病原学资料,为制定钩体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3年浙江省人群钩体病监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自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浙江省钩端螺旋体病监测项目》收集鼠肾、蛙肾、猪肾和鸭肾钩端螺旋体病原体分离培养、核酸和鸭血清抗体检测结果,分析人群和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流行菌群携带和变动情况。结果:2023年浙江省共报告钩体病病例83例,发病率为0.126 2/10万,年龄为(62.66 ± 11.31)岁,其中男性68例、女性15例。浙江省11个地市均有钩体病病例报告,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南部的温州市、丽水市和台州市(共68例),占总病例数的81.93%。8 - 10月为钩体病高发月份(共70例),占总病例数的84.34%。病例的男女比例为4.53 ∶ 1.00,且年龄均≥20岁,45 ~ 79岁中老年为高发人群(共77例),占总病例数的92.77%。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54例),占总病例数的65.06%。钩体病病例发病至首诊时间最短为0 d,最长为13 d;首诊至确诊时间最短为0 d,最长为16 d。72.29%的钩体病病例(60例)发病前1个月内有田间劳动或可疑疫水接触史,18.07%的钩体病病例(15例)发病前1个月内有鼠、青蛙、猪、牛、狗、鱼、鸭等动物及其排泄物接触史。宿主动物钩端螺旋体平均核酸阳性率:鼠肾为5.92%(31/524)、蛙肾为6.74%(36/534)、猪肾为0.66%(1/151);鸭肾钩端螺旋体分离培养,核酸检测和鸭血抗体检测均为阴性。人群携带钩端螺旋体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份)和七日热群(4份)等,宿主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份)。结论:浙江省钩体病疫情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发病区域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南部地区,发病人群以中老年男性为主。人群携带钩端螺旋体菌群仍以黄疸出血群和七日热群为主,宿主动物携带菌群为黄疸出血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误诊为肺结核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人类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河流、湖泊或接触携带钩端螺旋体的动物而感染。该病临床种类较多,可表现为发热、乏力、全身酸痛等感染征象和多脏器功能受累的临床特征。本文报道1例以呼吸困难和咯血为主要症状的肺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误诊为肺结核,而后通过痰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确诊,经过有效的抗感染和呼吸支持治疗,预后良好,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四川省2004-2018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2004-2018年四川省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钩体病数据来源于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和11个监测点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采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地图绘制,采用SaTScan 9.1.1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描述钩体病时空聚集性特征。结果:2004-2018年四川省报告钩体病发病2 834例,死亡41例,发病率0.23/10万,死亡率0.003/10万,发病趋势波动向下。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底,较水稻收割时间晚1~2周。男性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05∶1;发病率较高的为50~65岁组。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2.75%(2 345/2 834);其次为学生,占12.74%(361/2 834),但2011年后学生病例报告极少。高发地区在南部长江流域沿岸马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县)、沐川县等和东部嘉陵江流域仪陇县之间不断交替。时空扫描聚集性分析发现2个高发聚集区域( P<0.001)。11个监测点2004-2018年平均鼠密度为5.44%(14 351/263 767);主要野外鼠种有四川短尾鼩(占69.07%)、黑线姬鼠(占12.73%)等;其中黑线姬鼠密度介于4.60%~0.19%之间,呈持续下降趋势,2018年达最低水平。鼠肾标本培养钩体阳性率的各年度间也呈下降态势。2007-2018年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4.52%(3 271/13 339),主要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近年未出现菌群的更替。 结论:2004-2018年四川省钩体病发病水平极低,季节特征符合稻田型流行特征,人群以老年农民为主;高发地区在长江和嘉陵江流域周边互相交替。黑线姬鼠密度和带菌率均较低;主要流行菌群持续以黄疸出血群为主,健康人群钩体抗体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贵州省不明原因发热病例钩端螺旋体病原体分离鉴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贵州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进行钩体分离鉴定和分子分型,了解其病原学特征,为当地钩体病的防治提供病原学依据。方法:采集贵州省钩体病疫区黔东南州黎平县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血液和尿液标本进行钩体分离培养,对分离的钩体疑似菌株通过致病性钩体G1/G2-PCR方法进行初步鉴定,进一步采用钩体血清群特异PCR进行分群鉴定,然后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其进行分子分型,并与国内常见血清群参考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35例发热病例血液中分离得到3株钩体疑似菌株,分离率为8.6%,分别命名为17BX002、17BX003和17AJX008;3株菌株经钩体特异性G1/G2-PCR鉴定为致病性钩体;钩体血清群PCR鉴定显示,17BX002株为流感伤寒群钩体,其余2株菌为阴性(排除其为黄疸出血群、赛罗群、犬型、秋季群、流感伤寒群和七日热群);进一步的MLST显示,17BX002株为ST106型,与流感伤寒群聚类最近,而其余2株为ST96型,与巴达维亚群菌株一致。结论:高发季节贵州省疫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中存在钩体感染病例,流感伤寒群和巴达维亚群为贵州省新发现钩体菌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福建省2015-2020年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状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2015-2020年福建省钩端螺旋体(钩体)病流行状况,为钩体病风险评估和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钩体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系统和2015-2020年17个监测点,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和空间自相关方法进行分析,对捕获的鼠脏器进行钩体培养,鼠血清、健康人血清和医院送检的患者血清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分析鼠间和人群钩体病感染状况。结果:2015-2020年福建省钩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共报告176例。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表现为双峰分布。病例以农民为主,占49.43%(87/176),年龄以30~69岁组为主(85.80%,151/176),男女性别比为3.51∶1(137∶39)。空间自相关分析提示钩体病有高值或低值聚集区存在,整体聚集性较明显。2015-2020年监测点鼠的捕获率平均为6.96%(1 519/21 838),黄毛鼠、黄胸鼠和针毛鼠为主要鼠种,鼠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平均为28.64%(252/880),感染菌群爪哇群占56.75%(143/252)、秋季群占17.46%(44/252)。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为16.13%(254/1 575),感染菌群秋季群和澳洲群占71.65%(182/254)。医院送检患者钩体病的确诊率为2.23%(188/8 431),感染菌群秋季群占56.38%(106/188)、七日热群占19.68%(37/188)。结论:2015-2020年福建省钩体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呈明显的地域聚集性和季节性,高值聚集区主要集中在闽北、闽西及闽中地带。鼠类感染菌群主要为爪哇群和秋季群,健康人群血清钩体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秋季群和七日热群是福建省人群钩体感染的主要菌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病例分析及病原学鉴定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报道2022年1例钩端螺旋体病例,对其血清样本测定急性期与恢复期IgM与IgG抗体,进行病原学核酸检测、23S rDNA测序、同源性比对,并用R软件构建进化树。病原学特异性诊断结果显示患者第3天血清中钩端螺旋体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其基因型为博氏钩端螺旋体,与舟山市普陀区3号、4号、7号家鼠肾中博氏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序列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家鼠肾中的博氏钩端螺旋体(CP012029)的23S rDNA序列100%同源。根据患者急性期血清与恢复期血清中的钩端螺旋体IgM与IgG可判断为新近感染了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本研究分析该例钩端螺旋体分子生物学特征,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通量基因测序确诊钩端螺旋体病合并赫氏反应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属于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鼠类、犬、猪、牛和羊等动物,人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水、土壤被感染 [1]。典型表现为三症状(发热、肌肉酸痛、乏力)以及三体征(结膜充血、腓肠肌酸痛、淋巴结肿大)。我国钩体病发病以南方为主,近10年大部分病例属于散发病例 [2],导致部分医务人员特别是年轻医生对钩体病认识不足,易漏诊、误诊。本文对本院通过高通量测序确诊并救治成功的1例钩端螺旋体病进行报道,以提醒广大临床医师在接诊时注意鉴别,同时在诊断方法上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六安市鼠形动物中5种病原体检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掌握 2021 年 9 月至 2023 年 12 月六安市鼠形动物中携带 5 种病原体的分布情况,为本地鼠传疾病的防控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六安市的金安区、霍邱县、舒城县选取农村居民区、城镇居民区、重点行业、农田耕地等不同的生境,捕获鼠形动物,无菌解剖后采集肝、脾、肺、肾 4 种组织样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钩端螺旋体、莫氏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新型布尼亚病毒和汉坦病毒 5 种病原体.使用SPSS 26.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共检测502 份鼠形动物的组织样本,钩端螺旋体核酸检测阳性率为 5.58%(28/502),黑线姬鼠携带钩端螺旋体的阳性率最高,为9.09%(19/209);汉坦病毒阳性率为 1.39%(7/502);新型布尼亚病毒、恙虫病东方体和莫氏立克次体未检出.农田耕地中的鼠形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阳性率均最高,分别为 8.96%(19/212)和 3.30%(7/212).雌性鼠形动物携带钩端螺旋体、汉坦病毒阳性率(8.02%、2.47%)均高于雄性鼠形动物(4.41%、0.88%).结论 六安市鼠形动物中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感染水平较高,黑线姬鼠是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农田耕地中鼠形动物钩端螺旋体和汉坦病毒检出率最高.人群中存在感染鼠传疾病的风险,应做好防控工作,以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青霉素治疗钩端螺旋体病引起赫氏反应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4/6/15
本文报告1例53岁患者,以发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伴有呼吸功能障碍、影像学显示弥漫性肺泡出血、双下肢肌肉酸痛、肝功能损害、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宏基因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到肾脏钩端螺旋体,后确诊为钩端螺旋体病,并在使用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出现赫氏反应.临床药师协助医师,提供合适的抗感染方案以及赫氏反应的识别和处置意见,患者病情转归良好出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2022年安徽省铜陵市鼠形动物中4种病原体的检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通过对铜陵市鼠形动物病原体感染情况的调查,为本地鼠媒传染病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2 年 1 月至 12 月,在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义安区、铜官区和郊区进行鼠类监测和标本采集,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其脾、肝、脾、肺组织中汉坦病毒、大别班达病毒、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等4种病原体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共捕获234 只鼠形动物,病原总检出率为4.27%,汉坦病毒和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检出率均为 2.14%;汉坦病毒在黄胸鼠和褐家鼠中检出率为 3.77%和 1.59%,在不同生境中,重点行业鼠形动物中汉坦病毒检出率为 6.67%,农村居民区为 2.15%;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在北社鼠、褐家鼠和黄胸鼠中检出率依次为 8.33%、4.76%和 0.94%,在不同生境中,农田耕地鼠形动物中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检出率为6.25%、农村居民区为 2.15%.结论 铜陵市鼠形动物中存在病原体感染,需加强鼠类防制及鼠媒传染病控制,以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