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带旅游海岛珊瑚礁生态脆弱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1/6
珊瑚礁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已威胁到脆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本研究选取马来西亚的热门旅游海岛——热浪岛和停泊岛作为研究区域,基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模型框架,结合调查数据和人类活动兴趣点空间分析方法建立珊瑚礁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估研究区珊瑚礁的生态脆弱程度,并提出管控对策.结果表明:研究区珊瑚礁生态脆弱性指数为-0.30~0.66,热浪岛周边站位生态脆弱性指数平均值为0.08,停泊岛周边站位生态脆弱性指数平均值为0.26,停泊岛区域的珊瑚礁脆弱性整体高于热浪岛,高度脆弱地点主要聚集在大小停泊岛的南部,而轻度脆弱地点位于停泊岛西北和热浪岛东部.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珊瑚礁生态脆弱性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盐度、浊度,主要人类活动因子为度假村和客运码头.控制娱乐设施与珊瑚礁区的距离、对海洋公园进行功能区划分等措施可能对降低当地珊瑚礁脆弱性具有积极意义,可作为当地珊瑚礁保护管理的备选对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海岛大径级树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大径级树木是维持森林群落结构稳定性的主体.海岛由于特殊的生物地理环境蕴育着数量可观的大径级树木.本文以上海大金山岛168株大径级树木为对象,调查了影响树木生长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根据敏感性分析筛选出12个反映海岛大径级树木健康的关键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海岛大径级树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评价每株个体的健康程度.结果显示:(1)大金山岛大径级树木中,25株为古树,37株为古树后续资源.朴树(Celtis sinensis Pers.)、桑(Morus alba L.)、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和乌桕(Triadi-ca sebifera(L.)Small)是上海市现存的最大古树;山合欢(Albizia julibrissin Durazz.)、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Thunb.ex Roem.et Schult.)Kanitz)、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 Siebold et Zucc.)、鸡桑(Morus australis Poir.)、豆梨(Pyrus calleryana Decne.)、柃木(Eurya nitida Korth.)、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Thunb.)Oerst.)是未纳入上海市古树名录中的最大古树.(2)指标体系中,准则层权重大小为生物因素>立木状况>生长环境;指标层中叶片病害程度、攀援藤本盖度、树干病害程度、邻体空间挤压程度和枯枝比权重较大,各占约10%.(3)54%的大径级树木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问题.豆梨、楝(Melia azedarach L.)、丝棉木(Euonymus maackii Rupr.)、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L.)L'Hér.ex Vent.)、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Miq.)、野鸦椿、黄檀(Dalbergia hupeana Hance)和算盘子(Glochidion puberum(L.)Hutch.)的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方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划定海岛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海岛生态安全,协调海岛开发与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方法.目前,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在概念内涵、划定内容、划定方法等方面尚未统一定性,且极易与海洋生态红线的概念混淆,不同类型和形态的海岛红线划定的方法及原则要求也有所区分,例如,单岛、列岛、群岛、有居民和无居民海岛等.论述了海岛生态保护红线概念、海岛生态保护红线与海洋生态红线的区别和联系;结合生态科学、地理科学和管理科学属性,基于发展观点和底线思维阐述了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原则;海岛生态保护红线类型主要包括:海岛重点生态功能区、海岛生态敏感区/脆弱区和海岛禁止开发区;筛选出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需要重点考量的指标,提出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技术路线,同时针对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区划面临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对今后海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岛生态物联网建设:概念和模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海岛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海洋影响强烈、海岛空间有限而生态脆弱性明显,应加强保护.保护的前提则需要掌握海岛生态本底现状及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等信息,海岛生态物联网监测则能够为实现这一需求提供重要支撑.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海岛生态物联网的概念,即基于物联网技术对海岛生态系统开展自动、实时、长期监测并获取海岛生物、非生物、生态安全等信息以掌握海岛生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活动干扰下的变化规律与机制,评估海岛生态状况以作出相应决策和开展海岛生态学研究的基础网络体系;结合海岛特点构建了海岛生态物联网概念模型,形成了由生态要素监测层、数据采集层、存储层、网络传输层、能源保障层、保密层、应用层等7部分构成的监测体系;海岛生态物联网在前期构建、监测内容、数据管理、建设及维护、数据应用等方面具有区别于其他物联网的特征.以广东典型小海岛——三角岛为例展示了海岛生态物联网概念模型在具体海岛上的构建应用,为下一步开展三角岛生态物联网的实践应用及管理提供基础参考,为海岛生态监测和生态物联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并有助于未来海岛生态物联网建设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浙江南麂列岛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及其入侵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南麂列岛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结合海岛环境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提出管理建议.结果表明:从科属组成看,南麂列岛共有外来入侵植物40种,隶属14科31属.其中,菊科(Asteraceae)最多,占总数的27.50%;从入侵源看,来源于南美洲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最多,占入侵植物总数的55.00%;从生活型看,外来种类中草本植物占了绝大多数,占总种数的82.50%;从入侵方式看,引入途径以无意引入最多,有22种,占总数的55.00%;从危害程度看,风险等级高的有7种,中等的有27种,低的有6种.评估结果与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基本相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广东汕头南澳岛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浮游植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主要生产者,其群落结构与水质密切相关.为揭示汕头南澳岛环境特征,于2018年1月(冬季)和4月(春季)在环南澳岛近岸海域设置12个采样站位,开展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调查.冬季共发现浮游植物74种,以硅藻为主,优势种为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e,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3.45±1.59)×104 cells/L;春季共发现浮游植物80种,以硅藻和甲藻为主,优势种为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浮游植物丰度平均值为(5.23±6.02)×104 cells/L.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和物种数较冬季高,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和春季浮游植物丰度均以青澳湾S11最高,该站位受到人类活动影响严重;深澳湾龙须菜栽培区S7浮游植物密度相对较低,说明龙须菜规模栽培对浮游植物生长抑制效应明显.冗余分析表明,冬季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总氮(TN)和水温(WT),春季为活性磷酸盐(PO43--P)、亚硝酸盐(NO2--N)和铵盐(NH4+-N).上述结果表明南澳岛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且浮游植物分布特征与水体营养盐关系密切,其中个别样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水质指标和浮游植物丰度都较高,呈现富营养化趋势;因此,应加强海岛环境和旅游业管理,控制陆源生活污水排放,保护海岛近海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热带海岛患者营养相关指标与压力性损伤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中国热带海岛患者营养与压力性损伤风险的相关性,为压力性损伤集束化管理中个体化营养指导和定期监测的指标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1-2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海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10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营养风险筛查表(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及Braden压力性损伤评估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是否有压力性损伤风险(NRS≤18分)的两组患者在营养风险(NRS≥3分)、体质量指数、上臂围、小腿围、血清白蛋白、水肿、ICU治疗、营养支持、过去3个月体重下降、过去1周摄入减少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结果表明,小腿围是独立的保护因素,营养风险(NRS≥3分)、营养不良、水肿、ICU治疗、过去3个月体重下降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住院患者进行有效的营养及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警惕营养不良、ICU治疗、水肿患者,动态监控实验室指标和营养状态,有助于预防压力性损伤和营养不良的形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海岸带高强度开发区域,面临着生态环境质量不高、生态系统受损严重的压力,开展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是绿色湾区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分析大湾区海岸带基底、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大湾区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规划的策略,从以下5个方面构筑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规划的体系:一是从陆海污染统筹治理来恢复海域生物生存环境;二是从自然岸线保护、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与规范化建设、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来加强海岸带生态的保护;三是通过岸线生态修复、典型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修复、受损海岛生态修复来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四是从海堤生态化改造与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岸带综合防护工程建设来促进生态减灾协同增效;五是打造智慧海岸带管理服务平台来保障海洋命运共同体健康发展.本研究提出大湾区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策略,期望为大湾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中国东部10个海岛植被近自然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植被近自然度评价是森林近自然恢复的重要理论基础.海岛因特殊的生物地理环境,其植被结构和功能有别于陆地植被,当前还未有从植物生理生态角度,联合植物功能性状的海岛植被近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中国东部10个典型海岛的74个植物群落,以植被信息、土壤属性和多样性特征(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构建海岛植被近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敏感性分析筛选出13个反映海岛植被近自然度的中、高敏感性指标,基于筛选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初次构建了中国东部海岛植被近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典型海岛的植被近自然度综合指数和划定植被近自然度等级.结果 显示:海岛植被近自然度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植被信息>多样性特征>土壤属性,其中植物自然构成系数、土壤含水量、Shannon-Wiener指数、Rao二次熵指数的权重较大;典型海岛的植被近自然度综合指数在0.345-0.611间,其中大金山岛的植被近自然度最高,属半天然林,北长山岛最低,为近人工林,其他海岛为远天然林;中亚热带的海岛植被近自然度较高,暖温带和南亚热带的海岛植被近自然度较低.本研究基于陆地植被近自然度评价指标,联合植物功能多样性对我国东部海岛植被近自然度进行综合评价,为海岛植被的生态状况提供定量依据,以及为海岛植被保护与管理和近自然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