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海六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鱼类多样性和连通性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对沿海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而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被认为是应对这双重压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保护东海丰富的生物资源,我国自20世纪末已建立了多个保护区,但目前生物多样性以及连通性的研究不足以有效支撑东海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此,本研究选取了东海城洲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城洲岛)、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沪湾)、湄洲岛国家级海洋公园(湄洲岛)、平潭综合实验区海坛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平潭岛)、洞头国家级海洋公园(洞头岛)和玉环国家级海洋公园(玉环)6个国家级海洋保护区,在保护区内近岸海域采集不同季节的eDNA样品并测量水环境参数,通过对鱼类群落组成分析预测保护区间的生物多样性及其潜在连通性.在采集到的71个样品中,共获得了5,069,193条序列,包括46,309个分子操作分类单元(molecular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MOTUs),其中保护区内共享MOTUs的丰度占比基本都超过40%.虽然不同保护区间环境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但是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组成差异性检验显示不同保护区间鱼类组成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仅存在季节差异.高占比的共享MOTUs以及无显著空间分化的群落组成可能意味着这些保护区间存在较强的连通性,具备建立海洋保护区网络的潜力.对保护区生态网络结构的进一步分析表明,不同保护区的生态网络存在差异,洞头岛、玉环、深沪湾保护区的网络结构较为稳健,而湄洲岛和平潭岛保护区则相反,这表明不同保护区的保护效果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保护区的面积和管理有关.本研究不仅为东海近岸群落连通性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东海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提供直接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海州湾偶见鱼类的种类组成及时空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偶见种由于其个体数或出现频率较少,在群落生态学研究中往往被忽略,但其与生物多样性维持和海洋保护具有紧密联系.为阐明海州湾偶见鱼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本研究基于2013-2019年海州湾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使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分布重心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等方法,分析海州湾偶见鱼类的种类组成,选取其中9个偶见种分析了其相对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以及相对生物量和出现频率的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州湾多年调查捕获鱼类共93种,其中,IRI<10的鱼类有61种,表明海州湾存在大量偶见鱼类.选取的9个偶见种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虻鲉、繸鳚和孔鳐主要分布在海州湾东部海域,栖息范围广阔,油魣和刀鲚、带纹条鳎分别分布于海州湾西部、南部海域,其余主要分布在海州湾西南部海域.在其生物量的年际变化方面,凤鲚、孔鳐、繸鳚、油魣的生物量和出现频率呈现波动性变化,红狼牙虾虎鱼、小头栉孔虾虎鱼的生物量呈现上升趋势,带纹条鳎、刀鲚、虻鲉的生物量和出现频率均逐渐下降,近年再无捕获.本研究加深了对偶见种时空分布的理解,对保护偶见生物资源和物种多样性具有指导意义,为建立海洋保护区提供了科学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潮间带蟹类(十足目:短尾下目)物种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12/9
蟹类是潮间带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重要代表,也是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之一.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典型的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在东亚海洋生物地理区划上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该区域潮间带蟹类物种丰富度的了解有限,其区系特点尚不明确.本文基于对该保护区内16个样点的采样调查,结合东寨港历史分布记录种的整理和校对,更新了东寨港潮间带蟹类物种名录,并对其区系特点进行了分析.野外共采集蟹类标本207号,分属17科39属64种.其中23种为东寨港新记录,包括海南省新记录的突额薄板蟹(Elamena rostrata)和细爪拟相手蟹(Parasesarma ungulatum).至本研究止,东寨港共记录潮间带蟹类22科63属115种,包括7种历史记录存疑种.研究结果表明,东寨港潮间带蟹类区系具典型的东亚暖水性性质,印度-西太平洋暖水区系成分占绝对优势,且和中国南海北部大陆沿海区系的关系较密切,与两广、福建等地沿海同属中国亚热带近海底栖动物区系.本研究可为保护区的物种编目、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南海北部生物地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漳江口红树林沉积物可培养真菌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红树林真菌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特征、多样性特点和丰富的新型生物活性代谢产物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4个采样点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8种筛选培养基(RBM、PDA、CDA、Martin、YM、SDA、ISP2和R2A)分离可培养真菌,根据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物种鉴定,并利用多样性指数分析评价不同采样点真菌群落的差异.结果共分离到274株真菌,隶属于2门12纲23目39科52属,其中优势属为枝顶孢属(Acremonium)(20.8%)和青霉属(Penicillium)(11.3%),其次是枝孢属(Cladosporium)(7.3%)和帚枝霉属(Sarocladium)(7.3%).8种筛选培养基中,分离出真菌种属类型最丰富的培养基是RBM,其次是PDA.根据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Magalef丰富度指数(R)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的分析结果,在属的水平上,距海洋的位置越近,真菌的群落多样性越高,真菌分布越均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基于CiteSpace的国外湾区治理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梳理国外湾区治理研究的系列理论及实践探索可为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有效治理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和可视化工具CiteSpace,以1986-2019年的国外湾区治理研究文献为数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归纳总结国外湾区治理研究的研究主体及合作状态、研究学科及研究领域、理论基础、研究热点以及研究前沿等内容,廓清其知识结构.结果表明:1)欧美等发达国家较早强化湾区治理的研究和实践;2)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是早期研究的主导学科,随后逐渐呈现学科多样化趋势,并在海岸海洋资源开发和水产业发展、空间规划与开发利用、社会生态系统、治理体系和方法等领域积累了丰富成果;3)主要理论基础包括自主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与协同治理理论;4)当前研究热点涉及治理综合途径、治理制度体系、海洋保护区网络建构、基于生态系统的治理、气候变化语境下的适应性治理、沿海社区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等;5)研究前沿分布于湾区治理的上述四大研究领域.最后,结合我国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战略和治理需求提出研究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十年变化(2000-2010年)评估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揭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构成及变化状况,基于2000年和2010年31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数据,根据生态系统类型转化及其转化幅度,考虑自然保护区各功能区的重要性,构建生态系统格局变化指数,分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地生态系统面积最大,2000年和2010年分别占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57.88%和57.74%,其次为荒漠生态系统,两期占比约17%,其他依次是湿地、森林、灌丛、农田、冰川/永久积雪、海洋、城镇等生态系统类型.2000-2010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森林、湿地面积明显增加,城镇有一定程度扩张,冰川/永久积雪略微减少.总体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基本维持的保护区数量219个,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数的68.65%,生态系统格局改善的保护区数量略多于退化的数量,10年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保护取得一定效果.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在基本维持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地域不平衡性.生态系统改善的保护区多分布在秦岭、大巴山、大娄山、南岭一带,而东部省份、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一带生态系统退化的保护区数量较多,主要是荒漠、内陆湿地和水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等类型自然保护区.最后,提出3点建议为提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洋保护区管理与保护成效评估的方法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全球物种多样性的持续下降使得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巨大挑战,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任务尤其艰巨.海洋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式之一,如何对其成效进行评估是当前研究热点.然而,目前针对海洋保护区的评估体系较少,而且评估指标多侧重于管理成效.近年来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和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多种新技术(如遥感、声呐系统、卫星追踪、基因组学等)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中的应用,使得从生态系统到基因水平的多层次连续监测成为可能.基于此,建议未来我国海洋保护区成效评估应在充分利用新技术方法的基础上,加强长期科学监测,建立并完善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发展跨学科的综合保护成效评估体系,加强基于生物多样性监测的保护成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渤海围填海发展趋势、环境与生态影响及政策建议
编辑人员丨2023/8/6
近年来,中国沿海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驱动下的新一轮大规模围填海阶段,环渤海围填海历史久、规模大,已成为我国围填海的重心区域.由于围填海和河口三角洲增长,1940s以来渤海面积萎缩了0.57× 104km2,萎缩速率大于82km2/a,2000年以来萎缩速率更高达141km2/a;渤海自然岸线的长度和比例也急剧下降,由1990年的1397km减少为2014年的561km,占岸线总长度的比例由54.92%下降为16.18%.围填海导致多种危害,如:海洋潮波和水动力条件变化,近岸和近海沉积环境与水下地形变化,加剧近岸水环境与底泥环境污染,潮滩湿地面积减损与生态功能下降,底栖生物栖息地减损和群落破坏,侵占和破坏渔业资源“三场一通道”,加剧海岸带自然灾害风险、诱发经济社会系统风险,对产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等.在分析我国围填海监督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改革和优化围填海管理体制,建立陆海协调与联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制度,控制围填海规模与速度,推进和优化保护区建设;开展已围填区及其周边海域环境和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强化已围填区新增土地资源的监管和集约优化利用;加强基础观测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公众、利益相关方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滨海湿地的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褐菖鲉生物学参数估算
编辑人员丨2023/8/6
褐菖鲉是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保护种类,在食物网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2009年1月—2010年2月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FiSATⅡ软件估算了褐菖鲉的生长参数.用ELEFANⅠ技术拟合的褐菖鲉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为:L∞=24.5 cm,K=0.39,t0=-0.74 a.用Pauly经验公式计算的自然死亡系数M=0.84,用体长变换渔获物法估算总死亡系数Z=3.04,捕捞死亡系数F=2.20.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褐菖鲉资源主要受钓捕作业影响,建议褐菖鲉最适捕捞体长为16.0 c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南新村港和黎安港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编辑人员丨2023/8/6
海南新村港和黎安港是海南省重要的渔港和海水养殖区, 也是重要的海草保护区, 其水环境质量对于社会经济和海洋生态都有重要影响.利用遥感和 GIS 的方法, 结合经验模型估算新村港和黎安港非点源污染的年均负荷量,为水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使用 GIS技术划分汇水区和模拟河网, 获得分别流入新村港和黎安港的汇水区范围, 结合遥感解译获得的土地利用现状图, 进一步使用径流曲线模型(SCS-CN)以及输出系数方法对非点源污染负荷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 新村港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的年负荷量为565.55吨、89.68吨、9.55吨;黎安港的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的年负荷量为113.48吨、20.91吨、2.44吨.污染物来源主要是海水养殖、生活污染和降雨径流污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