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下治疗成人胃重复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39岁。因“咳嗽、咽部不适,伴有恶心、呕吐6 d”入院。胃镜检查示:贲门见1处黏膜下隆起,大小约3.0 cm,表面黏膜光滑,局部敷薄苔。超声内镜检查示:贲门黏膜下隆起(间质瘤或外压可能),贲门隆起型病变处呈中高回声改变,与第4层固有肌层相邻,回声欠均匀,大小观察不清。腹部CT检查示:胃贲门处可见类圆形异常密度影,边界清楚,大小约4.1 cm× 3.7 cm× 4.2 cm,考虑胃囊肿可能性大(图1)。上消化道X线造影检查示:贲门部、右前侧壁见类半椭圆形充盈缺损,约3.0 cm× 1.5 cm大小,造影剂尚可通过(图2)。术中探查:见肿物位于贲门,瘤体大部分随食管进入纵膈,沿胃小弯切开肝胃韧带,结扎血管,使胃小弯近侧充分显露,切开食管裂孔膈肌角处腹膜,应用超声刀沿着肿物周围游离,将贲门及肿物完全牵拉入腹腔,仔细剥离肿物,将肿物从胃壁完整剥离,应用倒刺线连续缝合胃壁破损部位,并浆肌层包埋。术后病理检查示:(胃肿物)囊性肿物,内见均质粉染的无结构物,散在灶状胆固醇结晶及肉芽肿,局部囊壁内衬柱状上皮,组织学形态为良性病变,不除外胃重复畸形(图3)。术后复查上消化道X线造影无渗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牵引后离断技术在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重抗反流双通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自牵引后离断(SPLT)技术在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重抗反流双通道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03例临床分期Ⅰ~Ⅱ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患者(Siewert Ⅱ型)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5例,女38例;中位年龄为59岁,年龄范围为45~79岁。103例患者中,49例行SPLT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设为SPLT组;54例行传统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设为传统组。观察指标:(1)术中情况。(2)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或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 结果:(1)术中情况:SPLT组患者手术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术中出血量、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辅助分别为(261±48)min、(26±4)min、(114±42)mL、8.0(6.5,9.5)枚、1例;传统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244±42)min、(30±6)min、(118±46)mL、5.5(4.0,8.0)枚、9例;两组患者消化道重建时间、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中转辅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34, Z=-4.05, χ2 =4.72, 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87,-0.47, P>0.05)。(2)术后情况:SPLT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1.5±2.7)d、4例;传统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2.5±4.3)d、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7, χ2=1.68, P>0.05)。103例患者中,13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左侧胸腔积液5例、吻合口漏4例、轻度肺炎2例、切口感染1例、乳糜漏1例。4例患者发生吻合口漏,位置均在食管-空肠吻合口处,腹段食管受侵犯均>1 cm,术中均放置纵隔引流管经腹壁引出,通过肠内、外营养支持和充分引流后全部治愈。其余并发症经对症治疗后均治愈。(3)随访情况:49例SPLT组患者中,4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4)个月。随访期间,1例患者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2.33%(1/43)。54例传统组患者中,53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7±4)个月。随访期间,4例患者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发生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7.55%(4/53)。两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47, P>0.05)。 结论:SPLT技术可用于近端胃切除双重抗反流双通道重建,与传统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比较,可降低中转辅助情况,增加下纵隔淋巴结清扫数目,缩短消化道重建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皮下负压引流装置预防下消化道开放手术浅表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在预防下消化道开放手术浅表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20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下消化道开放手术的10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研究。收集2021年2~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下消化道开放手术的10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并进行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采用 χ2检验分析皮下负压引流装置与浅表切口SSI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浅表切口SSI的危险因素。 结果:两组研究均提示应用皮下负压引流装置的患者术后发生浅表切口SSI明显较少(PSM研究: P=0.007;RCT研究: P=0.049)。在PSM研究中,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放置皮下负压引流装置( Puni=0.012, Pmulti=0.009)及术后吻合口漏( Puni=0.054, Pmulti=0.034)均为浅表切口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RCT研究中,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放置皮下负压引流装置( Puni=0.061, Pmulti=0.017)、高龄( Puni=0.076, Pmulti=0.032)和长切口( Puni=0.078, Pmulti=0.040)为浅表切口SS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皮下负压引流装置可显著减少下消化道开放手术浅表切口SSI。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覆膜支架在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覆膜支架治疗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7例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患儿中行覆膜支架治疗7例的诊治经过。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9 d至5个月,中位年龄35 d;体重1.6~4.8 kg,中位体重3.3 kg。7例患儿均经上消化道造影及口服美蓝检查明确诊断术后吻合口漏,行非手术治疗1个月后漏口仍未愈合,方给予覆膜支架治疗。结果:覆膜支架置入手术平均时间55 min。术后6例监护室滞留时间<24 h。除1例因其他合并症家属放弃治疗,其余6例术后早期即恢复经口进食。复查无支架移位等并发症。术后4周取出支架,复查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见漏口愈合良好。取支架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可回收覆膜支架应用于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漏患儿疗效好,创伤小,操作简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血管内乳头状内皮细胞增生(intravascular papillary endothelial hyperplasia,IPEH),又称Masson瘤,是一种局限于血管内的内皮细胞反应性增生,通常是由于血管损伤继发血栓机化引起。病变好发于手指、头颈部、躯干等皮肤黏膜的浅表部位,而发生于胃的IPEH极为罕见,胃镜表现为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通常有不明原因的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术前病理活检难以明确诊断,临床上易误诊为胃肠道间质瘤、异位胰腺、黏膜下血管瘤等黏膜下病变,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认识其存在并熟悉相关组织形态学特征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止误诊、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外阴克罗恩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外阴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很少见,可早于消化道出现病变,组织病理学形态不具有特异性,易漏诊、误诊。该病最常见的临床特征是外阴部肿胀、溃疡、肥大与化脓。该例镜下显示溃疡、增生及非干酪性结核样肉芽肿病理征象。及早明确外阴克罗恩病的诊断,需要注重组织病理学形态与临床表现相结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切除术后腹腔内吻合正逐渐成为结直肠手术领域中的热点。研究者发现:腹腔内吻合与腹腔外吻合比较,前者在促进病人术后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有潜在优势。且腹腔内吻合较腹腔外吻合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更快、术后疼痛评分更低。但对于腹腔内吻合的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重要指标吻合口漏的比较,尚缺乏足够证据。而手术技术不统一、吻合口漏定义不明确是目前研究的主要困难。多项高质量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目前正在进行中,对于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切除术的客观评价仍需要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验证。笔者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阐述腹腔镜右半结肠癌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研究现状及前景,旨在为我国结直肠外科临床研究探索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保留食管旁静脉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技术要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保留食管旁静脉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保留食管旁静脉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41~83岁,中位年龄51岁。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和随访相关资料。结果:1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患者中止手术或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70±32)min,术中出血量(160±30)ml,术后住院时间(6.1±1.1)d,术后无胰漏、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15个月,1例发生门静脉血栓,无上消化道再出血情况。结论:保留食管旁静脉腹腔镜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一种精准断流术,需要团队紧密配合和丰富的腹腔镜手术经验医生完成,保留胃冠状静脉的主干和食管旁静脉的完整是关键,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器人下近端胃切除后双通道吻合的初步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下近端胃切除后双通道吻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4月至2021年12月期间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胃肠外科因食管胃结合部癌进行机器人近端胃切除术+双通道吻合的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67.2±4.5)岁,体质指数(22.8±2.8)kg/m 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级4例,Ⅲ级1例;Siewert分型Ⅱ型3例,Ⅲ型2例。总结术中术后情况,并在术后1年进行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和胃镜检查,采用欧州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EORTC)QLQ-STO22生命质量测定量表评估生活质量。 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出血量为50(50,125)ml,手术时间(278.0±30.6)min,术后住院天数(12.2±3.4)d。1例患者出现术后少量胸腹腔积液,为Clavien-Dindo分级Ⅲ级以下并发症;且均未出现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以及吻合口狭窄等吻合口相关并发症,未出现发热、腹腔出血、胃瘫及与进食有关的反流、疼痛等并发症。术后1年的双通道造影检查显示,所有患者造影剂均可顺利通过食管空肠吻合口;食管胃镜检查显示,5例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反流征象。EORTC QLQ-STO22评分中位数为22.0(21.5,22.5)分。结论:机器人下双通道吻合不增加患者手术风险及短期并发症的发生,且可以有效改善食管胃吻合术后上腹部疼痛、呃逆、饮食受限带来的生活质量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者111例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的临床特征,以降低疾病的漏诊、误诊率。方法:检索首篇文献发表时间(1987年5月)至2020年8月29日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网数据库收录的CAEBV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CAEBV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转归和死亡原因等。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 U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纳入文献46篇,共111例患者,年龄为22.0(10.0, 39.0)岁。年龄≥18岁组64例(57.7%),年龄<18岁组47例(42.3%)。发热、脾大、肝大、淋巴结肿大为常见临床表现,发生率分别为95.5%(106/111)、84.7%(94/111)、57.7%(64/111)、56.8%(63/111)。年龄≥18岁组患者的皮疹和肝大的发生率分别为3.1%(2/64)和45.3%(29/64),均低于年龄<18岁患者的27.7%(13/47)和74.5%(35/47),其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发生率则高于年龄<18岁患者[45.3%(29/64)比23.4%(11/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3.957、9.436、5.643,均 P<0.05)。70例随访结局可知的患者中,死亡38例(54.3%),存活32例(45.7%),死亡原因包括消化道出血、重症感染、呼吸衰竭、肝衰竭等,死亡组和存活组的脾大发生率分别为92.1%(35/38)和68.8%(22/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66, P<0.05)。年龄<18岁组患者的21例死亡和17例存活病例中合并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者分别为15例(71.4%)和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27, P<0.01)。90例可获得HLH相关资料的患者中,合并HLH组38例,无HLH组52例,男性所占比例分别为36.8%(14/38)和65.4%(34/52),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187, P=0.007)。111例患者在病程中治疗方案多样,但缺乏详细资料。 结论:CAEBV临床表现多变,可有致死性并发症,缺乏有效治疗,且预后不佳,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研究,探索有效治疗方案,降低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