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疮疡理论辨治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认为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内镜下广泛出血、Hunner溃疡等表现以及其病情反复、迁延难愈的特点与中医学疮疡的特征相符,治疗上可参考疮疡的中医治疗思路.IC/BPS病机多表现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治疗以托、补之法为本,兼用消法,以活血清热、通络止痛治其标.临证常用内托生肌散加减以益气活血,消肿托毒;同时结合具体症状配合四君子汤或缩泉丸健脾补肾以扶正,并根据瘀血、湿热等兼证针对性配伍三棱、莪术等活血化瘀,薏苡仁、泽泻等清热利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含糖饮料消费和抑郁风险: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已发表的研究对含糖饮料(SSBs)消费与抑郁风险增加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为此,本Meta分析拟进一步评估SSBs摄入与抑郁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搜集有关SSBs消费与抑郁风险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3年3月1日.采用DerSimonian-Laird法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效应量的合并,并通过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寻找异质性的来源.通过漏斗图和Egger检验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并采用剪补法(Duval and Tweedie nonparametric trim and fill method)探究发表偏倚对结论的影响.结果 本Meta分析纳入了7项队列研究,共294 910名参与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SSBs摄入量最低组相比,摄入量最高组发生抑郁的综合风险为1.28(95%CI:1.08-1.5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SSBs消费与抑郁风险的关联存在性别、年龄、地区和随访时间的差异.敏感性分析显示,本次所纳入的研究对SSBs摄入与抑郁风险的合并效应均没有过度影响.结论 过量摄入SSBs有增加抑郁风险的可能,但仍需进一步证实.[营养学报,2024,46(2):183-19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运用贺氏三通法从三焦论治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
编辑人员丨2024/7/6
脓肿性穿掘性毛囊周围炎的发生与三焦功能失常密切相关,三焦气机运行失常,气化失司,致五脏不和,六腑壅滞,气血瘀滞不通,化火酿毒上蒸头颈而发病.遵《内经》顺势思维,根据不同分期以及邪正盛衰情况,因势利导,分期施治.疾病初起正邪交争激烈,予贺氏强通法配合微通泻法,通过破瘀通络、泻热开窍以治疗上焦,通过调理脾胃、通腑泻浊以治疗中焦;后期邪气已衰,正气亦不足,予贺氏温通法配合微通补法,通过温阳益气、扶正驱邪以治疗下焦.三焦气机畅通,病邪分道而消,顽疾得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李果烈"消补兼施"法治疗阴水水肿之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2/3
水肿是临床常见症状,由于致病因素及体质的差异,中医将其分为阴水、阳水,两者可相互转化或夹杂.阴水多因脾肾阳气受损,水湿输化异常而成,浮肿部位以下肢为甚,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李果烈教授通过长期临床实践发现,阴水水肿在患有慢性肾脏疾病、心功能衰竭及低蛋白血症的中老年患者中较为常见,辨证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本虚常见气虚、阳虚,病久则阳损及阴,标实常见水饮和瘀血.李老提出治疗本病当以"消补兼施"为法,以扶正为主,在益气、补阳、滋阴的同时,配以利水、活血祛瘀等,且应视其轻重缓急,或先消后补,或消补同用.验之临床,获效明显.附验案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浅析唐容川《血证论》的和法生血理论
编辑人员丨2024/2/3
清末唐容川《血证论》中多次言"和",并提出和法是血证第一良法,将和法运用在治血中,是对和法的重要发展.《血证论》主要论述失血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故蕴含生血思想.唐宗海将和法贯穿在治血之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中,笔者认为生血思想从广义来看也是贯穿了治血全过程,所有前法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收功之补法,补血亦是生血.故以"和"建立《血证论》之生血理论,浅析其和法生血理论.包括"和气"生血,主要为降气宁血和补气和血;"和津"生血,多侧重肾、脾、胃、肺之阴;"和火"生血,以心、肝为主.从脏腑功能来看,唐宗海认为五脏与胃均参与生血,且分工明确:肾水足精血生、脾阴为生血之源、胃阴化谷生血、肺津润水火和、心主火能成血、肝调生血之机,对生血理论提出独到见解,且唐宗海重视气阴,多以水调火,丰富了中医藏象学理论,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陕西省居民2019年恶性肿瘤患病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了解陕西省居民2019年恶性肿瘤患病情况,为陕西省恶性肿瘤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陕西省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住院病案首页中恶性肿瘤患者相关数据,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次修订版(ICD-10)划分住院患者的恶性肿瘤类别,并采用多重插补法调整住院患者缺失的协变量条目,根据全国年龄别人口数标化恶性肿瘤的年龄别患病率.结果 陕西省居民2019年恶性肿瘤患病率为392.38/10万,其中铜川市居民的恶性肿瘤患病率最高(523.68/10万),渭南市居民的恶性肿瘤患病率最低(342.56/10万);消化器官恶性肿瘤为2019年陕西省居民罹患的主要恶性肿瘤,患病率为144.21/10万;男性居民患病率居于前3位的恶性肿瘤分别为消化器官恶性肿瘤(187.50/10万)、呼吸和胸腔内器官恶性肿瘤(106.25/10万)和淋巴、造血和有关组织的恶性肿瘤或假定为原发性的恶性肿瘤(31.05/10万),女性居民患病率居于前3位的恶性肿瘤分别为消化器官恶性肿瘤(98.04/10万)、乳房恶性肿瘤(70.60/10万)和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67.18/10万),城市居民患病率居于前3位的恶性肿瘤分别为消化器官恶性肿瘤(109.72/10万)、呼吸和胸腔内器官恶性肿瘤(58.15/10万)和乳房恶性肿瘤(30.13/10万),农村居民患病率居于前3位的恶性肿瘤分别为消化器官恶性肿瘤(194.32/10万)、呼吸和胸腔内器官恶性肿瘤(100.14/10万)和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45.37/10万);不同年龄段居民恶性肿瘤患病类别不同,其中65~69岁居民的年龄别标化恶性肿瘤患病率最高(62.89/10万).结论 2019年陕西省铜川市居民恶性肿瘤患病率较高,消化器官恶性肿瘤为危害陕西省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不同性别、年龄和居住地居民恶性肿瘤患病情况不同,应针对不同特征居民开展相应的肿瘤早期筛查工作控制肿瘤的流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张荣珍运用消、托、补法治疗大叶性肺炎经验探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中医认为,大叶性肺炎多因感受四时邪气,无论风、寒、暑、热、燥,多入肺化热成痈.张荣珍教授依据大叶性肺炎"热、毒、痰、瘀"的病因病机特点,主张以消、托、补三法分期治疗大叶性肺炎,即渗出期用"消法",以清热散邪为主;实变期用"托法",以透脓散结为主;消散期用"补法",以益气养阴、健脾补肺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略谈肿瘤病的辨治要领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实践经验,总结中医诊治肿瘤病的四辨:辨部位、辨痰瘀、辨寒热、辨虚实,阐述肿瘤治疗四法:攻法、消法、散法、补法,并通过临床验案分享诊疗经验,以供同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基于"伏邪-免疫"动态解构乙肝"伏"与"发"及临床证治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伏"与"发"的动态过程符合中医伏邪的发病特点,亦反映免疫状态的变化."冬伤于寒"(外感)和"冬不藏精"(内因)共同导致病"伏",此时免疫不应答,疾病暂未发作.正邪相争,即免疫应答活跃,乙肝急性发作,此为疾病转折点和治疗关键.正气极虚时,正虚劳复,伏邪亦可暴发,危及生命.乙肝后期,正邪相争不及,疾病慢性化,免疫炎症反复损伤,久则进展至肝硬化、肝癌等,此过程符合伏邪成巢、久病入络的机制.因此,在治疗上,急性期从少阳(或兼阳明)论治;慢性期从肝脾或肝肾同治,结合补法和托法以透邪外出;后期形质改变,则从痰瘀论治,形气同调,以通络消癥.并列举临床典型案例,以期为乙肝临床证治提供参考与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硬皮病案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46岁,农民,于2015年10月26日就诊.主诉:全身多处皮肤肿硬2个月.现病史:2个月前因受寒后出现全身多处皮肤肿胀,四肢发凉,手指遇冷苍白变色,感觉减弱,继而肿胀逐渐消退,出现颜面部、四肢皮肤僵硬.于当地县医院就诊,诊断为"硬皮病",经药物(具体不详)口服后症状无改善,为求系统治疗,前来我院针灸科就诊.刻下症:颜面部、躯干部及四肢皮肤僵硬,表情淡漠,四肢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皮下脂肪略少,皮色暗红;舌质暗红夹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中医诊断:皮痹(寒凝血瘀证);西医诊断:硬皮病.中医治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法.(1)针刺治疗:穴取大椎、命门、肾俞、脾俞、膈俞、合谷、曲池、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采用0.25 mm× 25 mm和0.25 mm×40 mm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进行操作.大椎向上斜刺13~25 mm,注意避免刺伤脊髓;命门、肾俞、脾俞、合谷直刺13~25 mm;膈俞向下斜刺13~20 mm;曲池、血海、三阴交直刺25~40 mm;足三里直刺30~40 mm.深度以患者得气为宜.合谷、曲池采用平补平泻法,大椎、肾俞、脾俞、命门、足三里采用补法,膈俞、血海、三阴交采用泻法,每5分钟行针1次,留针30 min.(2)督灸治疗:嘱患者俯卧,充分暴露背部,常规消毒后,沿脊柱正中(大椎穴至腰俞)均匀铺撒自制督灸药粉(附子30 g、黄芪20 g、党参20 g、葛根20 g、桂枝15 g、赤芍10 g、川芎10 g、红花10 g、僵蚕15 g,研磨成粉备用),然后铺上桑皮纸,将新鲜生姜约1500 g洗净捣烂去汁后铺于桑白皮纸上,最后将艾绒平铺于生姜泥上,点燃整条艾绒的头、中、尾3点施灸,连续灸3壮.以上治疗隔日1次,经过3个月治疗,患者全身皮肤已无僵硬、颜色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