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大腿软组织骨瘤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男,47岁,因“发现左大腿上段内侧肿物2年余”于2023年7月3日至临沧市人民医院治疗。患者于2年前偶然触及左大腿上段内侧蚕豆大小肿物,无不适,未做任何检查及治疗,现自觉肿物增大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入院时无不适主诉。查体:左大腿上段内侧触及大小约3 cm×3 cm肿物,无皮肤发红,未见破溃,质硬,边界清楚,活动度差,无搏动感及液波感。B超检查提示左大腿上段内侧软组织内肿物,大小3.5 cm×3.0 cm,性质待查(图1A)。入院诊断左大腿上段内侧肿物性质待查,于2023年7月5日在局部麻醉下行左大腿上段内侧肿物切除术。患者俯卧位,取肿物正中与长轴平行做长约5 cm纵切口,逐层切开向深层分离,肿物位于大收肌与股二头肌之间,侵入肌肉内(图1B)。钝性分离肿物,完整切除。检查术野无出血后逐层缝合切口。术后解剖切除的肿块,肿块质坚硬,剖面见骨松质样结构(图1C)。术后病理诊断软组织骨瘤(图1D)。患者术后未予特殊治疗,术后第1天换药,伤口未见分泌物,予出院。患者出院后于当地镇康县人民医院换药、拆线。患者术后2周随访,切口无感染,愈合良好;术后3个月随访,软组织骨瘤未见复发及转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深度学习的胆结石分类方法研究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胆结石分类方法,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收集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618例胆结石样本,拍摄1 023张高清结石剖面图像,构建胆结石剖面图像数据集。以传统胆结石八分类法为基础,利用深度学习与迁移学习的方法,训练轻量化网络模型MobileNet V3实现胆结石的快速精准分类,使用混淆矩阵评估模型通过准确率、精确率、F1分数和召回率等指标评估模型的分类性能,并通过准确率和损失值对改进的MobileNet V3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改进的MobileNet V3模型的准确率(94.17%)、精确率(94.03%)、F1分数(92.96%)和召回率(92.99%)均优于其他网络。改进的MobileNet V3模型在胆结石剖面分类中取得了最高的准确率(94.17%),并通过测试集验证。混淆矩阵图显示各类别胆结石的加权平均后的准确率为92.0%,精确率为92.6%,F1分数为92.2%。结论:建立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胆结石分类方法,具有较高的识别准确率,为胆结石的智能化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降结肠系膜异位妊娠1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患者女,33岁,因“间断腹痛1个月余,加重2 d”入院。腹部平扫+增强CT检查示:左侧腹腔不规则形稍低密度影,边界清,呈不均匀强化。考虑(结肠)胃肠道间质瘤可能(图1)。末次月经较前量多、色深。婚育史:既往因“双侧输卵管堵塞”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查体:腹平软,左上腹有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行腹腔镜检查术,术中见降结肠系膜肿物,呈暗红色,表面破裂,与周围脏器界限清,质韧,呈囊实性(图2)。盆腔有暗红色积血约100 ml。遂行腹腔镜下肠系膜肿物切除术+降结肠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暗红凝血块样组织,大小5.5 cm× 4.0 cm× 4.0 cm,包膜部分完整,剖面暗红,可见绒毛组织及滋养细胞。病理诊断:(降结肠系膜)异位妊娠(图3)。术后10 d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2.36 mIU/ml;子宫、附件彩超: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计算机导航辅助骨盆软骨肉瘤切除术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计算机导航辅助外科技术应用于骨盆软骨肉瘤精准切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采用计算机导航辅助外科技术手术的骨盆软骨肉瘤患者54例,男27例,女27例;年龄(34.00±1.41)岁(范围23~72岁)。47例为原发骨肿瘤,7例为复发骨肿瘤;肿瘤位于髂骨(Ⅰ区)15例,主要侵及髋臼(Ⅱ区)35例,耻骨(Ⅲ区)1例,侵及骶髂关节(Ⅳ区)3例。行穿刺活检45例(83.3%),切开活检4例(7.4%),5例未取活检,其中2例为多发骨软骨瘤恶变、2例为骨盆软骨肉瘤复发、1例经影像学检查诊断骨盆恶性肿瘤。病理分级:Ⅰ级36例,Ⅱ级15例,Ⅲ级3例。计算机导航引导下按术前设计完成肿瘤切除手术,其中保肢术49例(90.7%)、截肢术5例(9.3%)。采用切除肿瘤标本大体外观和肿瘤最大径剖面检查评估肿瘤外科切除边界。分析术前肿瘤状况、性别、肿瘤分型、活检方式、肿瘤位置、截肢或保肢、不同外科切除边界患者复发率的差异。结果:切除边界为广泛切除39例,边缘切除13例,囊内切除2例。52例(96.3%)按术前计划的外科切除边界完成手术,2例未完成。5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4.00±93.34)个月(范围12~150个月)。存活45例,术后发生肺转移而死亡9例。局部骨与软组织复发8例(14.8%,8/54),其中保肢者复发7例(14.3%,7/49)、截肢者复发1例(20.0%,1/5)。不同外科切除边界患者局部复发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022, P=0.001);边缘切除复发的风险是广泛切除的8.222倍[95% CI(1.297,52.140)]。按美国肌肉骨骼系统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93肢体功能评价体系进行评估,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率为90.00%±4.71%(范围60.00%~100%)。术后发生并发症13例(24.1%),其中感染7例(13.0%)、术区及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3.7%)、伤口皮缘坏死延迟愈合4例(7.4%)。保肢术49例中,复发后截肢2例,5例患者肿瘤巨大侵及血管、神经而选择了半骨盆截肢手术,最终保肢率77.8%(42/54)。 结论:计算机导航辅助骨盆软骨肉瘤精准切除技术可行,有利于完成术前计划,提高肿瘤切除的准确性,从而降低局部复发率并有效恢复肢体功能,其局部安全性不低于截肢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候鸟活动对鄱阳湖苔草湿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研究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有助于判断土壤质量和认识养分之间的耦合关系.在湿地系统,关于候鸟活动对湿地土壤养分及其化学计量关系的影响仍缺乏了解.本研究选择典型候鸟栖息分布区域——鄱阳湖东湖苔草洲滩,基于候鸟大集群性特征和前期调查,将候鸟集群中心区域、边缘区域和临近天然草滩作为重度、轻度和无候鸟活动(对照)区,分析不同候鸟活动强度下0~100 cm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及其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候鸟活动仅对0~30cm 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显著,候鸟轻度活动显著增加了 0~30cm 土层的SOC和TN,候鸟轻度和重度活动均显著增加了 0~30cm 土层的TP;无、轻度和重度候鸟活动下0~100 cm剖面土壤C/N分别为10.0、10.8和9.9,C/P分别为23.5、30.0和22.7,N/P分别为2.3、2.7和2.3,仅0~30 cm 土层的C/N、C/P和N/P在轻度候鸟活动下显著增加,而所有土层化学计量比在重度候鸟活动下均无显著变化.土壤化学计量比与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SOC、TN和TP等是候鸟活动下影响鄱阳湖湿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子.综上,候鸟活动对鄱阳湖湿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影响存在深度阈值(约30 cm),且这些影响多符合"适度干扰假说",研究结果为湿地与候鸟的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全球和生物群系尺度土壤有机碳分布控制因子及其分异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4/6/1
土壤有机碳(SOC)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动态平衡受气候、土壤、植被、地形及人类活动等的影响,但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这些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和差异还不明确.为阐明不同尺度和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kg/m3土壤)的环境影响因子差异,选用全球113571个土壤剖面SOCd测量数据以及38个环境协变量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了全球尺度和生物群系尺度不同土层深度SOCd的控制因子,并量化了空间自相关对相关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仅空间自相关就能解释全球尺度不同土壤深度13%-20%的SOCd空间变异,但是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空间自相关的解释率降低.在剔除空间自相关的影响后,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尺度上,气候因素对SOCd空间变异的解释率最高,但只能解释17%—20%,这种解释率在不同土层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生物群系尺度上,除北方森林地区,气候因素能够解释SOCd空间变异的24%—37%;而在北方森林地区,地形是影响SOCd空间变异的重要因素,对SOCd的解释率为21%—43%.这些结果表明,SOCd的控制因子在不同的尺度上明显不同.无论是在全球尺度上,还是生物群系尺度上,如果不考虑空间自相关,地形的影响会被低估,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被严重高估.为了准确计算全球与生物群系尺度上各土层SOCd分布的控制因子及其分异情况,空间自相关必须被考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Nd∶YAG激光联合氟保护漆预防乳切牙牙本质龋再脱矿的体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25
目的 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评估Nd∶YAG激光联合氟保护漆预防乳切牙牙本质龋再脱矿的效果.方法 收集30颗乳切牙,按不同治疗方式随机分为A、B、C 3组(n=10),每颗牙分成近、远中两部分,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自身对照研究,A组为Nd∶YAG激光组(A1组为试验组,A2组为对照组),B组为氟保护漆组(B1组为试验组,B2组为对照组),C组为Nd∶YAG激光联合氟保护漆组(C1组为试验组,C2组为对照组).人工制造牙本质浅龋模型,经过不同方式处理后再次脱矿,使用含荧光素钠的乙醇溶液染色,并制备成磨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样本牙纵剖面的脱矿深度.结果 3个组的试验组(A1组、B1组、C1组)脱矿带宽度均小于对照组(A2组、B2组、C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组的对照组(A2组、B2组、C2组)脱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的试验组(A1组、B1组、C1组)脱矿带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1组脱矿带宽度明显小于A1组、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d∶YAG激光和氟保护漆单独应用,均能达到减缓乳切牙牙本质龋再脱矿的目的,两者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25
-
芦芽山鬼箭锦鸡儿灌丛不同深度土壤细菌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形成和肥力、植物生长和胁迫耐受性、养分周转和碳储存等过程.本研究于山西亚高山鬼箭锦鸡儿灌丛采集了腐殖质层、0~10、10~20、20~40、40~80 cm 土壤样品,探究不同深度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以及土壤剖面细菌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芦芽山鬼箭锦鸡儿灌丛优势细菌门为放线菌门(19%~28%)、绿湾菌门(10%~36%)、酸杆菌门(15%~24%)和变形菌门(9%~25%).芦芽山鬼箭锦鸡儿灌丛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沿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并且不同深度土壤细菌群落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pH、含水量和酶活性是影响细菌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生态因子.腐殖质层和0~10cm 土层土壤细菌群落具有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整体上鬼箭锦鸡儿灌丛土壤细菌群落以共存作用为主.土壤细菌群落的构建主要以随机过程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气候、植被及土壤因素交互作用对宁夏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2/3
基于宁夏全区121个土壤剖面样点,研究不同深度(0-30、30-80、80-120cm)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相关性、方差分解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气候、植被和土壤因素对宁夏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及其作用途径.结果表明:(1)宁夏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呈现中间低南北高的空间分布趋势,0-120cm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为5.49g/kg,变异系数达90.71%,含量偏低且空间异质性强.(2)各土层土壤有机碳与年均气温、干燥度、碳酸钙、pH均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与年均降水量、相对湿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全氮、全磷、全钾、钙离子、阳离子交换量、粘粒含量均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3)各因素对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的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有差异.土壤全氮、全磷、碳酸钙、阳离子交换量均能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年均气温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对土壤有机碳的直接影响效应不显著,主要通过土壤属性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气候和植被因素作用明显减弱,土壤因素作用增强并成为主要影响因素.该结果有助于宁夏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与评估的指标筛选,为区域生态系统环境因素与土壤碳循环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土壤增温降低亚热带森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数量和质量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是森林土壤碳库中最活跃的部分,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将深刻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本研究基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野外增温实验平台,原位收集土壤溶液,结合紫外可见光谱、红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探究土壤剖面DOC通量及组成对增温(+4 ℃,1年)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DOC通量在土层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DOC主要由2个类腐殖酸组分和1个微生物代谢产物组分组成.与对照相比,增温显著降低了土壤DOC通量,降低了土壤溶液芳香化指数和疏水组分比例,增加了小分子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此外,增温还提高了表层土壤(0~10 cm)类腐殖酸组分的相对贡献,增加了深层土壤(30~40 cm)微生物代谢产物组分的相对贡献,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变暖加速了深层土壤微生物周转.总体来说,土壤增温降低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DOC数量,使DOC结构趋于简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