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伐沙班预防乳腺癌导管相关血栓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期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利伐沙班预防乳腺癌深静脉置管化疗患者导管相关血栓(CR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取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在北京市朝阳区三环肿瘤医院接受深静脉置管化疗的乳腺癌患者,治疗组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0 mg 口服1次/d,连续用药1个月;对照组未接受预防抗凝治疗。通过血管超声检查确认CRT的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取χ 2检验,CRT形成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共纳入235例乳腺癌患者,置管总天数共19 035 d,平均置管天数为81 d。对照组118例,CRT发生率为28.0%(33/118);治疗组117例,CRT发生率为20.5%(24/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83)。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165例,CRT发生率为18.2%(30/165),血栓最常见于腋静脉管周(63.3%,19/30);锁骨下静脉置管63例,CRT发生率为39.7%(25/63),血栓最常见于锁骨下静脉管周(88.0%,22/25);输液港7例,CRT发生率为28.6%(2/7),位于锁骨下静脉管周及颈内静脉。置管后<30 d内形成CRT患者占54.4%(31/57),30~<60 d形成CRT患者占22.8%(13/57),60~<180 d形成CRT患者占22.8%(13/57)。确诊CRT患者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5 mg,每12 h给药1次,口服,共3个月。3个月内血栓消退率为100.0%(57/57),其中<30 d血栓消退占71.9%(41/57),30~<60 d为19.3%(11/57),60~<90 d为8.8%(5/57)。单因素分析显示,锁骨下静脉置管较PICC发生CRT的风险高( 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置管类型是血栓形成独立影响因素( OR=2.898,95% CI:1.386~6.056, P=0.005)。安全性分析显示,利伐沙班预防CRT过程中无药物相关出血、肝功能损害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确诊CRT患者在抗凝治疗同时保留深静脉置管,输液顺畅,均按计划完成抗肿瘤治疗,未出现新发血栓和肺栓塞等异常。 结论:利伐沙班预防抗凝CRT发生比例下降,但并未达到统计学意义,需进一步增加样本量观察;利伐沙班治疗CRT疗效与安全性较好,不影响同期化疗。医务人员应针对CRT进行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锁骨下静脉置管内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分析深静脉置管发生血栓的临床特征,探讨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制定输液导管相关性血栓预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1年2月至2022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住院并接受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Arrow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的1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患者按照导管内是否有血栓分为血栓组(n=98)和无血栓组(n=40).收集患者基本信息、既往史、置管和血栓情况、置管前后血常规、血生化、凝血功能信息,以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Branden压力伤风险评估量表和Padua静脉血栓风险评估模型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导管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与既往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的深静脉置管中位留置时间为12(8~16)d,无血栓组的中位留置时间为10(6.5~13.0)d,血栓组留置时间长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静脉滴注高凝药品率为23.5%,高于无血栓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越长(OR=1.143,95%CI:1.047~1.249,P=0.003)、置管后白细胞数越高(OR=1.206,95%CI:1.021~1.423,P=0.027),血栓发生可能性越大.结论 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和置管后白细胞数升高是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深静脉置管后,应关注留置时间较长、置管后白细胞数较高的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PICC与VPA在消化道肿瘤术后化疗途径的应用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比较消化道肿瘤术后化疗患者不同输液途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8月某三级甲等医院消化道肿瘤手术后化疗患者248例,分为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PICC组)和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组(VPA组),分析2组患者置管过程中和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组患者在置管部位、置管长度、置管过程中及置管后并发症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患者置管过程中并发症主要为穿刺失败,PICC组发生率为5.6%,VPA组发生率为4.0%.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深静脉置管方式、调管次数和穿刺次数(P <0.001).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置管方式和穿刺次数,男性较女性发生率高,VPA组较PICC组并发症少,穿刺次数越多并发症越多.结论 VPA方式相比PICC方式更具临床安全性,是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化疗的首选静脉通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引导下植入式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乳腺癌是目前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化疗是乳腺癌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建立一条长期、安全、有效的静脉通道是保证化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静脉输液港是一种完全植入患者体内的血管通道器材,它可以为需要长期及反复静脉治疗的患者提供长期、安全、可靠的静脉通道,减少患者重复做静脉穿刺的痛苦和风险.超声引导下植入输液港可提高手术精度,降低手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因此可作为建立乳腺癌化疗深静脉通路的一个理想方式.我科自2014年6月开始为乳腺癌需化疗患者在超声引导下植入静脉输液港,至2017年6月共行928例.现将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机械性血栓清除术结合导管溶栓治疗骨折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机械性血栓清除术结合导管溶栓治疗骨折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骨折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4例,先行经皮穿刺下腔静脉可回收滤器置入术及骨科手术,再经腘静脉或股静脉途径行机械性血栓清除术及导管溶栓治疗(将50~100万IU尿激酶溶于500 mL生理盐水中,通过输液泵经溶栓导管持续泵入,溶栓时间为3h),术后口服华法林或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术后随访,记录患者下肢肿胀、疼痛情况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滤器置入体内时间、机械血栓清除术至滤器取出时间.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测量患肢和健肢大腿、小腿的周径差.结果 24例患者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围手术期无出血、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成功取出腔静脉滤器.患者滤器置入体内时间为7 ~100天、平均30.8天,机械血栓清除术至滤器取出时间为6~86天、平均26.9天.患者手术前后大腿周径差分别为(5.9 ±1.5)、(1.7 ±2.0)cm,二者比较P<0.01;手术前后小腿周径差分别为(3.2 ±0.9)、(0.7 ±0.5)cm,二者比较P<0.01.随访3.2~22.5个月、平均13.5个月,下肢静脉彩超显示血流基本通畅.结论 骨折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骨科手术后给予机械性血栓清除术结合导管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闲置静脉导管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静脉输液的发展历经了几百年的历史,现今已成为临床最常用和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1].研究[2]显示,90% 以上的住院患者需接受静脉输液治疗.伴随着静脉输液技术的迅猛发展,静脉输液工具即各种静脉输液导管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尽管静脉导管是临床用药的重要途径,它在给患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产生各种局部和系统并发症,常见的如液体外渗和堵管[3-4]、穿刺点局部感染和静脉炎也经常发生[5],同时还会引起致命的并发症包括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LABSI)和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6-7].越来越多的证据[8-10]表明,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会使患者病死率增高、住院天数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为了预防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必须合理使用静脉输液工具,只有在病情需要时才置入,并根据相关指南推荐,及时拔除.尽管国内外多个权威组织[11-12]均推荐及时拔除不需要的静脉导管;但研究[13]发现,许多不再需要的静脉导管仍留置在患者体内.临床指征消失后仍留置在患者体内的静脉导管即为闲置静脉导管[14].越来越多的研究者[15]开始关注闲置静脉导管,发现闲置会增加相关并发症的概率,给患者带来风险.本文就闲置静脉导管的定义、发生率、原因和风险、预防和处理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思路,以便其更好地管理静脉输液工具,降低静脉治疗的风险,提高患者的输液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3例PICC输液致早产儿胸腔积液的观察与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顶端位于上腔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置管技术[1]. 由于PICC具有操作相对简单,留置时间长,可输注高渗液体,增加患者舒适度等特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 ,尤其是早产儿的静脉给药和长时间的营养支持治疗[2]. 输液外渗导致胸腔积液是PICC使用过程中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NICU中的发生率为0. 09% ~0. 14%,如不能及时发现会危及患儿生命[3]. 我科2017年1—12月为155 例早产儿置入 PICC,其中有 3 例早产儿发生PICC输液导致的胸腔积液,发生率为1. 94%. 3例早产儿经积极救治有2例治愈出院,1例好转,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中等长度PICC导管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中等长度PICC导管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76例老年COPD患者行中等长度PICC导管置管治疗.取上臂贵要静脉穿刺点,使用Per-Q-Cath安全型预连式PICC中等长度导管,导管尖端定位于锁骨中线附近.结果 76例患者留管时间为8~53 d,平均17.6 d,PICC穿刺部位渗血5例,导管移位2例,静脉炎2例经中药双柏散外敷治愈,无导管堵塞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中等长度PICC导管是老年COPD患者进行长短期输液治疗的有效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基层医院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基层医院创伤失血性休克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8例患者采用骨髓腔输液(观察组),56例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输液(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通道建立时间、加压输液速度、血压回升时间、抢救救室停留时间、死亡率、通道并发症等主要指标和操作者调查问卷、通道费用等次要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骨髓腔输液通道的建立时间和抢救室停留时间分别为(2.51±0.55)min和(24.78±3.93)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52±3.54)min和(30.64±7.83)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压输液速度、血压回升时间、死亡率和通道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显示骨髓腔穿刺操作比深静脉穿刺更简便、快捷.骨髓腔穿刺收费是深静脉穿刺的3倍多(1575:475).结论 在基层医院院前急救中,骨髓腔输液技术具有快速、高效、易操作、易携带特点,是抢救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外周静脉输液通道建立失败时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法,提高了院前急救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ower PICC应用于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休克期后每天接受输液量大,在救治过程中必须建立快速有效的静脉导管,以便迅速实施补液、静脉营养、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血流动力学的监测等医疗措施.临床大多采用深静脉置管,而深静脉导管感染又是烧伤脓毒症导致抢救失败的重要原因.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ower PICC)是一种新型的耐高压型 PICC,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将导管尖端安置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其最大输注速度可达 5 mL /s,在完成静脉治疗的同时,满足监测中心静脉压或高压注射造影剂、多通道叠加给药的治疗需求[1],于 2010 年引进我国[2],具有创伤小、并发 症 少、静 脉 留 置 时 间 长 等 优 点[3].我 院 自2013 年 11 月起将 B 超导引下 Power PICC 穿刺技术应用于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休克期输液治疗.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