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伐沙班治疗脑静脉血栓形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新的研究数据表明,直接口服抗凝药可能是脑静脉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抗凝治疗的合适选择。然而,由于该病较为罕见且不良转归事件(如严重出血和功能依赖)发生率低,因此开展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具有挑战性。为了帮助未来CVT试验的设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Field等进行了一项Ⅱ期、前瞻性、开放标签、盲法终点试验——SECRET(Study of Rivaroxaban for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旨在评估:(1)病例招募的可行性;(2)利伐沙班相对于标准抗凝治疗的安全性;(3)以患者为中心的功能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蛋白酶激活受体2在冠心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是G蛋白耦联受体的家族成员,作为一种细胞表面受体,PAR2可被丝氨酸蛋白酶及药理学上的合成配体激活,其在机体内分布广泛并在心血管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PAR2在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心肌纤维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且抗凝剂利伐沙班可通过作用于PAR2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因此,PAR2或可成为冠心病的治疗靶标,同时相关抗凝剂或可老药新用,挖掘其抗凝以外治疗冠心病的潜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伐沙班治疗孤立远端深静脉血栓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不同剂量利伐沙班治疗孤立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就诊的853例孤立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标准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的血栓复发率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增高,标准剂量组的血栓复发率低于低剂量组(HR=0.44,95%CI:0.25~0.78, 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栓复发主要发生在随访的第1年内。在大出血事件方面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HR=1.70,95%CI:0.56~5.14, P=0.530),在临床相关非大出血事件方面标准剂量组的发生率高于低剂量组(HR=2.36,95%CI:1.26~4.44, P=0.020)。对抗凝时长进行亚组分析时发现,抗凝时长>1.5个月时,与低剂量组相比,标准剂量组血栓复发风险降低(1.5~3个月:HR=0.11,95%CI:0.01~0.87;>3个月:HR=0.19,95%CI:0.04~0.95),且抗凝时长和剂量存在交互作用( P=0.007)。 结论:根据血栓复发和出血事件的风险,针对孤立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推荐使用利伐沙班标准剂量(20 mg qd),同时抗凝时长应当保持在1.5个月以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杂性动静脉瘘致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一例诊疗体会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1例复杂性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并发动静脉畸形和严重静脉功能不全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及淤积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综合治疗策略,并评价其效果。方法:患者,男,79岁。入院后予以利伐沙班抗凝,阿托伐他汀调脂稳斑,迈之灵改善静脉瓣功能血压变化,人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格列齐特控制血糖等药物治疗,并接受溃疡清创+淤积性皮炎清理术。术后进行细致的创面处理与弹力袜加压支持、物理疗法以及康复训练以改善患者血液循环、提高肌肉力量,预防再次血栓形成。结果:经过综合治疗,术后1个月患者左下肢溃疡明显缩小,淤积性皮炎得到改善,肢体功能也有所恢复。结论:对于病史复杂的下肢静脉性溃疡合并淤积性皮炎,综合性治疗策略包括内科全身状态管理与外科局部治疗相结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及全身健康状况。进一步强调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通过持续监测和实施全面的治疗干预,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急性骨髓炎合并肺栓塞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 男,11岁,因“急性髂骨骨髓炎”于2020年1月入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骨科,手术后出现呼吸困难急转入小儿重症医学科,因体循环高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肺动脉高压,进一步行心脏大血管CT造影(CTA)发现右下肺动脉栓塞,给予积极抗感染,依诺肝素皮下注射及口服利伐沙班序贯抗凝治疗,1个月后复查CTA示肺栓塞消失,随访1年患儿恢复良好。儿童急性骨髓炎合并肺栓塞临床特征不典型,临床上极易误诊,临床医师亟需提高对该病的认知和诊疗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遗传性易栓症5例临床特征及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遗传性易栓症(IT)患儿的临床表现、遗传学特点及诊治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0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一科收治的IT患儿进行研究,并随访。结果:符合IT诊断标准的患儿5例,其中男3例,女2例;确诊年龄为7岁~13岁6个月。5例患儿中,2例先天性蛋白C缺陷症,先天性蛋白S缺陷症、抗活化蛋白C抵抗、先天性纤维蛋白原异常血症各1例。5例患儿均有肺栓塞,2例有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有心脏血栓和动脉栓塞。易栓症实验室检测1例蛋白C水平明显减低,1例蛋白S水平明显减低;2例患儿急性期抗磷脂抗体阳性,但3~6个月后复查为阴性。遗传学分析2例为 PROC基因变异,1例 PROSI基因变异,1例 F5基因变异,1例 FGA基因变异。患儿均行长期抗凝治疗,其中4例行华法林治疗,1例行利伐沙班治疗。随访时间3个月~5年,随访中,1例患儿自行停用抗凝药物1个月后在感染诱因下出现血栓复发。 结论:IT患儿的临床表现与成人一样,主要表现为静脉血栓栓塞(VTE);易栓症实验室检测存在局限性,基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IT患儿需长期抗凝治疗,以减少VTE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伐沙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肺栓塞患者疗效观察及对炎性因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肺栓塞患者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杭州市临平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利伐沙班治疗。两组均在治疗10 d后评价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PaO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心率(HR)、炎性因子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20%(46/51)比68.63%(3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7.256, P<0.05)。观察组治疗后PaO 2水平高于对照组,而PaCO 2和HR水平低于对照组[(82.91 ± 4.35) mmHg(1 mmHg = 0.133 kPa)比(73.35 ± 2.97) mmHg、(34.21 ± 2.89) mmHg比(39.98 ± 3.25) mmHg、(76.83 ± 3.76)次/min比(84.20 ± 3.15)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12.96、9.48、9.17, P<0.05)。观察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0.62 ± 0.20) μg/L比(1.08 ± 0.23) μg/L、(15.42 ± 2.53) μg/L比(20.93 ± 2.78)μg/L、(0.49 ± 0.16) μg/L比(0.78 ± 0.12)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10.78、10.47、10.36, P<0.05)。观察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2.78 ± 0.61) g/L比(3.53 ± 0.54) g/L、(1.18 ± 0.23) mg/L比(1.69 ± 0.28) mg/L],而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高于对照组[(15.85 ± 1.48) s比(13.04 ± 1.27) s、(40.79 ± 2.34) s比(37.46 ± 2.98) 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 6.58、10.05、10.29、6.28, P<0.05)。 结论:利伐沙班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肺栓塞患者疗效明显,可减轻炎性反应及改善凝血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孤立性囊状下腔静脉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48岁。因体检发现右上腹部肿物9 d入院。既往体健。实验室检查:纤维蛋白原16.83 mg/L,余化验指标均正常。腹部增强CT:下腔静脉肝下段右前方可见囊性肿块,大小约3.8 cm×4.6 cm×5.5 cm,边界清楚,肿块于肾门水平可见一狭颈与下腔静脉相通,向下达脐水平,增强后病变强化方式与下腔静脉相同,考虑下腔静脉瘤。因纤维蛋白原较低,术前予维生素K 1 10 mg肌注5 d,复查纤维蛋白原升至23.0 mg∕L。全麻下正中开腹,暴露肝下下腔静脉,探查发现右腹膜后见囊状肿物,大小约4 cm×5 cm,位于右肾静脉下方,并局限于肾下下腔静脉。肿物与下腔静脉关系紧密,沿肿物边缘分离并注意保护输尿管,见该肿物近心端以0.7 cm直径细蒂与下腔静脉右侧壁相通,远心端有一束丛状血管与之相连,可见血液自下腔静脉注入囊性肿物内,考虑为Ⅲ型囊状下腔静脉瘤。行下腔静脉瘤切除、下腔静脉修补术:以心耳钳阻断下腔静脉右侧部分,并切断肿物及部分下腔静脉壁,用5-0 Prolene线缝合下腔静脉壁处破口,松开心耳钳后,见下腔静脉壁无渗漏,再对肿物远端供应血管切断、双重结扎(图1)。病理:囊性肿物,壁厚0.1 cm,囊内充满大量血液及血凝块,囊内壁较光滑:镜下见厚、薄不一的平滑肌组织的囊壁,内衬血管内皮细胞,结合临床,符合静脉瘤诊断(图2)。出院后予利伐沙班10 mg/d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和可能的肺栓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利伐沙班在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伴左心室功能障碍患者中降低复发性卒中风险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前尚不确定抗凝治疗在近期不明原因栓塞性卒中(embolic strokes of undetermined source, ESUS)伴左心室功能障碍(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LVD)患者中降低复发性卒中风险方面是否优于阿司匹林。因此,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Merkler等对NAVIGATE ESUS(New Approach Rivaroxaban Inhibition of Factor Xa in a Global Trial vs Aspirin to Prevent Embolism in ESUS)研究的数据进行了一项探索性事后分析,旨在确定利伐沙班在减少ESUS伴LVD患者的复发性卒中方面是否优于阿司匹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股沟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合并门静脉和脾静脉血栓形成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门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肝硬化患者,木村病合并门静脉、脾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罕见,本文报道一年轻男性,以发热、皮疹、咳嗽起病,以肝脏肿大,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和血清IgE显著增高为突出表现,经两次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确诊为木村病。经利伐沙班、华法林、依诺肝素抗凝治疗血栓消退后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甲泼尼龙联合环磷酰胺免疫抑制治疗使木村病得到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