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心磷脂抗体、D-二聚体联合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抗心磷脂抗体(ACA)、D-二聚体(D-D)联合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RAPT)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IFF)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123例老年IFF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根据术后7 d有无DVT分为DVT组(27例)和无DVT组(96例)。术前、术后3和5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CA,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D-D,并进行RAPT。ACA、D-D、RAPT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IF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ACA、D-D和RAPT预测老年IF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效能。比较不同ACA、D-D和RAPT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前ACA、D-D和RA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DVT组术后3和5 d ACA、D-D和RAPT明显高于无DVT组[术后3 d:(12.44 ± 3.25)× 10 3 RU/L比(8.67 ± 2.81)× 10 3 RU/L、(7.29 ± 1.49)mg/L比(4.70 ± 1.23)mg/L和(9.79 ± 1.15)分比(9.21 ± 1.32)分;术后5 d:(10.28 ± 2.16)× 10 3 RU/L比(6.45 ± 2.04)× 10 3 RU/L、(5.49 ± 1.26)mg/L比(3.63 ± 1.05)mg/L和(9.57 ± 1.08)分比(9.12 ± 0.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或<0.05)。因两组ACA、D-D、RAPT均于术后3 d达到最高峰,故选择该时间点进行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 d ACA和D-D与RAPT呈正相关( r = 0.635和0.630, P<0.01),ACA与D-D呈正相关( r = 0.657, 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 d ACA、D-D联合RAPT预测老年IF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曲线下面积(AUC)明显大于三项指标单独预测(0.982比0.894、0.870和0.868),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1.48 × 10 3 RU/L、6.75 mg/L和9分。根据ROC曲线分析的术后3 d最佳截断值将患者分为ACA低表达(≤11.48 × 10 3 RU/L,92例)和ACA高表达(>11.48 × 10 3 RU/L,31例)、D-D低表达(≤6.75 mg/L,99例)和D-D高表达(>6.75 mg/L,24例)、低RAPT(≤9分,93例)和高RAPT(>9分,30例)。结果显示,ACA高表达、D-D高表达和高RAPT患者术后DVT发生率明显高于相对应的ACA低表达、D-D低表达和低RAPT患者[43.39%(15/31)比13.04%(12/92)、54.17%(13/24)比14.14%(14/99)和53.33%(16/30)比11.83%(1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16.91、18.06和22.81, P<0.01)。控制糖尿病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 d ACA、D-D和RAPT是影响老年IF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2.156、2.276和6.106,95% CI 1.356~3.429、1.240~4.177和1.564~23.840, P<0.01)。 结论:ACA、D-D联合RAPT可提高对老年IFF患者术后发生DVT的预测价值,对于临床早期采取及时有效干预措施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护理风险预警监控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神经内科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静脉血栓形成危险评分、肢体肿胀发生率、肢体疼痛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D-D、TT、APTT、Fbg较对照组明显改善,而LDVT形成危险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下肢肿胀发生率、肢体疼痛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患者对血栓预防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护理风险预警监控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血液黏度,降低患者下肢深静脉发生风险,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深静脉血栓危险评分表指导下的护理模式在恶性肿瘤行PIC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深静脉血栓危险评分表指导下的护理模式在恶性肿瘤行PICC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PICC静脉输液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深静脉血栓危险评分表指导下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血液高切黏度、血液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沉以及血浆黏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置臂围增大、疼痛、皮肤温度升高、肢体功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深静脉血栓危险评分表指导下的护理模式可改善恶性肿瘤患者PICC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腹股沟疝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50例行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7例,女63例;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15~89岁。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腹股沟疝复发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手术和术后情况:350例患者中,行腹股沟疝开放手术173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177例。173例行腹股沟疝开放手术患者中,行平片修补术66例,行Lichtenstein修补术54例,行网塞-平片修补术30例,行Bassini修补术23例。177例行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患者中,行经腹腹膜前修补术134例,行全腹膜外修补术43例。350例患者中,335例术后未发生VTE,15例术后发生VTE。15例患者术后发生VTE[开放手术13例、腹腔镜手术2例(死亡1例)],其中深静脉血栓12例、肺血栓栓塞症3例(死亡1例)。(2)随访情况:350例患者中,349例术后1年获得随访。349例患者中,术后1年内腹股沟疝复发2例、术区血清肿18例。349例患者未发生术后补片相关感染和术区切口感染。14例术后发生VTE患者1年内腹股沟疝无复发。(3)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手术类别、术区压迫时间、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术后Caprini评分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 χ2=13.217,9.183,4.388,8.694, Z=-4.690,-5.265,-4.281,-4.883, P<0.05)。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影响因素(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0 kg/m 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开放手术、术区压迫时间≥42 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60 h、术后Caprini评分>5分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1.085,1.320,0.256,0.013,7.874,1.112,1.027,6.909,95%可信区间为1.031~1.141,1.024~1.702,0.071~0.929,0.016~0.800,1.489~41.630,1.061~1.165,1.008~1.047,3.045~15.678, P<0.05)。 结论:年龄≥65岁、体质量指数≥25.0 kg/m 2、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开放手术、术区压迫时间≥42 h、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60 h、术后Caprini评分>5分是腹股沟疝术后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和预防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由于活动受限、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早期准确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DVT非常重要。目前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DVT的方法包括评分量表、生物标志物以及影像学检查等。并发DVT的高危人群应给予相关预防措施,包括物理方法和药物预防。文章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早期预测方法以及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80例重型TB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7例,女43例;年龄18~93岁[(50.8±18.2)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为3~8分[4(3,6)分]。95例发生VTE(血栓组),85例未发生VTE(无血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时及入院3~5 d血液检验指标[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是否气管插管、是否手术、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是否入住ICU、是否使用呼吸机、药物预防、是否深静脉置管、肠外营养、气管插管时间、是否气管切开、肺炎、应激性溃疡、是否输血、住院时间等与发生VTE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入院时血液检验指标(TT、FIB、D-D)、气管插管、手术、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入住ICU、使用呼吸机、入院3~5 d 血液检验指标(PLT、TT、FIB、D-D)、深静脉置管、肠外营养、气管插管时间、气管切开、肺炎、输血、住院时间与发生VTE有一定的相关性( P<0.05或0.01)。而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时血液检验指标(Hb、PLT、抗凝血酶Ⅲ、PT、APTT)、入院3~5 d血液检验指标(Hb、抗凝血酶Ⅲ、PT、APTT)、药物预防、应激性溃疡与发生VTE不相关(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FIB( OR=1.27,95% CI 1.04~1.56, P<0.05)、气管插管时间≥7 d( OR=2.98,95% CI 1.40~6.33, P<0.01)、气管切开( OR=2.49,95% CI 1.11~5.60, P<0.05)、输血( OR=2.75,95% CI 1.25~6.06, P<0.05)、住院时间>14 d( OR=3.05,95% CI 1.36~6.85, P<0.01)与发生VTE显著相关。 结论:入院时FIB高、气管插管时间≥7 d、气管切开、输血、住院时间>14 d是重型TBI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个性化延迟旋转造影的脑静脉侧支循环分级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患者不同分级静脉侧支循环与症状、脑实质损伤、预后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至2018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确诊的CV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共纳入32例CVT患者,男19例,女13例,年龄20~60(39±12)岁。所有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个性化延迟旋转造影,将静脉侧支循环分为4类,根据侧支循环的数量、直径以及对比剂的流空延迟的现象,制定脑静脉侧支循环量表(CVCS),并分为3级。CVCS 0级9例,CVCS 1级13例,CVCS 2级10例,记录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危险因素、病程、临床症状)、影像资料(脑实质损伤、血栓部位)、治疗(血管内治疗、去骨瓣减压手术)和预后。比较不同CVCS分级患者临床资料、影像表现、脑实质损伤、预后之间的差异,并采用Gamma法或Spearman相关分析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与CVCS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2例CVT患者中,出现神经功能缺损19例,脑实质损伤17例。不同CVCS分级患者比较,病程、神经功能缺损、局灶性运动障碍、语言功能障碍、意识障碍、孤立性头痛、深静脉血栓、皮层静脉血栓、预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VCS分级与病程、孤立性头痛呈正相关( r=0.724、0.637, P<0.001),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局灶性运动障碍、意识障碍、脑实质损伤、深静脉血栓呈负相关( r=-0.797、-0.451、-0.782、-0.697、-0.427, P<0.05)。第90天随访结果显示mRS 0分18例,mRS 1分6例,mRS 2~4分各2例,mRS 5~6分各1例,CVCS分级与第90天的mRS评分呈负相关( r=-0.732, P<0.001)。 结论:CVT患者脑静脉侧支循环越差,脑实质损伤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发生率越高,临床预后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胫骨高位截骨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预防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内侧开放楔形HTO治疗的128例患者,男45例、女83例,年龄(59.3±6.8)岁(范围44~87岁)。术后应用依诺肝素钠抗凝治疗,随机剂量为4 000 AⅩaIU/d或6 000 AⅩaIU/d。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慢性病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体质指数、体脂率。入院时应用Caprini评分量表进行DVT风险评估,测量小腿周径,记录血红蛋白、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肌酐、尿酸。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无DVT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HTO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术后Caprini评分量表在HTO术后发生DVT的预测价值。结果:128例中83例术后应用4 000 AⅩaIU/d依诺肝素钠,45例应用6 000 AⅩaIU/d。根据术后第3天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39%(50/128)的患者发生DVT,其中小腿肌间静脉血栓39例、腓静脉血栓6例、胫后静脉血栓4例、腘静脉血栓1例。接受4 000 AⅩaIU/d依诺肝素钠的患者中36%(30/83)发生DVT,接受6 000 AⅩaIU/d依诺肝素钠的患者中44%(20/45)发生DV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84, P=0.358)。单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术后Caprini评分≥8分、女性可能与HTO术后发生DVT有关( P<0.05)。将其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术后Caprini评分≥8分是HTO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术后Caprini评分预测HTO术后DVT的ROC曲线,AUC为0.847(95% CI:0.73,0.96),最佳截断值为8分,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2%和77.6%。 结论:术后Caprini评分≥8分是内侧开放楔形HTO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aprini评分预测HTO术后DVT的发生有良好的价值。推荐依诺肝素钠剂量为4 000 AⅩaIU/d预防术后DVT,增加剂量并不降低DVT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发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PICC-UEDVT)的预测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222例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1例,女51例;年龄18~86岁[54.5(46.0,65.0)岁]。置管当天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运动评分4.0(3.0,5.0)分。82例(36.9%)发生PICC-UEDVT。使用R语言软件将患者按7∶3随机拆分为训练集(156例,包括58例PICC-UEDVT)和验证集(66例,包括24例PICC-UEDVT)。对训练集和验证集的一般资料、静脉用药情况、导管情况、实验室指标进行基线比较。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变量,以是否诊断为PICC-UEDVT为结局变量,将回归系数非0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按R语言软件的赤池信息量准则(AIC)筛选自变量,构建回归方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预测TBI患者发生PICC-UEDVT的列线图模型。绘制训练集和验证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模型的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H-L)拟合优度检验及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基线资料分析显示样本均衡性较好。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5个预测变量,即置管当天GCS运动评分、置管当天Caprini评分、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前D-二聚体(D-D)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置管当天Caprini评分( OR=1.20,95% CI 1.08,1.33)、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 OR=3.13,95% CI 0.99,10.46)、置管前D-D水平( OR=1.16,95% CI 1.07,1.33)是TBI患者发生PICC-UE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方程:Logit[ P/(1- P)]=-2.56+0.18ד置管当天Caprini评分”+1.14ד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0.15ד置管前D-D水平”。在基于此建立的预测模型中,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73(95% CI 0.65,0.81)、0.77(95% CI 0.65,0.87)。H-L拟合优度检验显示,训练集 χ2=3.28, P=0.950,验证集 χ2=13.05, P=0.160;训练集和验证集的校准曲线均显示,TBI患者发生PICC-UEDVT的实际概率与预测概率趋于一致。DCA结果显示,训练集和验证集的阈值概率分别在15%~72%、10%~81%区间时,患者的净获益率较高。 结论:基于置管当天Caprini评分、糖皮质激素使用情况、置管前D-D水平构建的TBI患者发生PICC-UEDVT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脑出血患者ICU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重症监护室(ICU)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自2016年12月至2019年8月转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ICU的13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肿体积、体质量指数、收缩压、D-二聚体水平、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转入前是否行血肿清除手术、ICU期间是否行计划外手术等]。根据其在ICU期间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分为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2组患者间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各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135例患者中共有13例(9.63%)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22例未发生。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生血栓组与未发生血栓组在入院时GCS评分、血肿体积、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水平、血小板计数、转入前是否行血肿清除手术以及ICU期间是否行计划外手术、是否使用止血治疗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水平、ICU期间计划外手术为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868, 95%CI:1.147~3.043, P=0.012; OR=1.004, 95%CI:1.000~1.008, P=0.037; OR=0.019, 95%CI:0.001~0.446, P=0.014);ROC曲线显示3项因素联合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982( P=0.000),敏感度为92.31%,特异度为96.72%。 结论:高体质量指数、高D-二聚体水平及行计划外手术的急性脑出血患者ICU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更大,在临床治疗中应高度警惕此类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